梁添華
當孩子做出錯誤的行為而違反校紀時,在學校約見家長的過程中,溺愛型的家長多以袒護、開脫的態(tài)度為主。無論是發(fā)生什么事情,學校做怎樣的陳述或教育處理,家長就是會認為“小孩子犯點錯誤沒什么事,沒必要如此小題大作”,而且,他們心里還擔心著孩子有沒有因為這件事感覺到不舒服。這是一種把是非對錯放在次要位置,而將孩子放在第一位的意識,更是不愿承擔德育后果或教育責任的表現(xiàn)。這類家長的意識與行為導致他們在家校共同教育這一環(huán)節(jié)上,不能與學校配合好,嚴重阻礙了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不利于對學生行為的引導糾正。
溺愛型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主要有:給孩子享受“特殊待遇”、給孩子事事包辦、對孩子過分袒護。這些教養(yǎng)方式往往會造成孩子以自我為中心,沒有同情心,不會關心他人;膽小無能,喪失自信,依賴心重;性格扭曲,缺乏獨立;甚至有時還會造成家庭的不和睦。根據(jù)溺愛型家長的幾種教養(yǎng)方式,以及孩子的性格特點,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兩個方面,應對溺愛型家長的德育推諉。
一、與溺愛型家長的溝通策略
溺愛型家長有個思維定式,即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別人說不好那肯定是別人有問題,總是偏聽孩子的一面之詞,先入為主地站在孩子的方向思考和判斷。當老師和學校在言語或態(tài)度上是與學生對立的,家長很容易就對教師和學校形成偏見,班主任也最容易和這樣的家長在言語上發(fā)生矛盾。班主任與這類家長接觸時要以理服人,要及時肯定孩子的長處,發(fā)現(xiàn)孩子身上的閃光點,使家長在溝通中與班主任產(chǎn)生共鳴,接受并認可老師。并且,對學生犯的錯誤要抓住真憑實據(jù)后,方可與家長交流,并委婉地提出要求,使家長心服口服。
二、與溺愛型家長的博弈策略
面對溺愛型家長的德育推諉,教師的處境變得尤被動,不管教師選擇對家長據(jù)理力爭,還是苦口婆心說教,都難以讓家長主動、積極 地承擔教育責任,從而達到“學校—家庭”這種最完備的教育模式。
此類家校關系,可參照智豬博弈理論模型分析:假設豬圈里有一頭大豬、一頭小豬,豬圈的一頭有豬食槽,另一頭安裝著控制豬食供應的按鈕,按一下按鈕會有10個單位的豬食進槽,但是誰先按按鈕就會首先付出2個單位的成本。若大豬先到槽邊,大小豬吃到食物的收益比是9∶1;同時到槽邊,收益比是7∶3;小豬先到槽邊,收益比是6∶4。那么,在兩頭豬都有智慧的前提下,最終結果是小豬選擇等待。
在智豬博弈模型中,對小豬而言,無論大豬是否踩動踏板,不去踩踏板總比踩踏板好。反觀大豬,明知小豬不會去踩踏板,但是去踩踏板總比不踩強,所以只好親歷親為了。在這個模型里,大豬好比我們的教師(校方),小豬好比家長。當中一個關鍵的因素就是收益。無論大豬采取何種策略,小豬等待的收益總是比采取行動的收益要高,所以小豬必然選擇“等待”。這是博弈平衡的結果。這個博弈平衡,關鍵在于收益上。收益就是收入與成本的差額。對于溺愛型家長而言,成本就是自己教育孩子的付出。家長的收益就是孩子品德的改善,孩子能成長為有擔當、負責任、獨立自主成長的青少年,這也應該是家長所關心了。但長期溺愛已把這個期望值已經(jīng)降到比較低的水平,而教育孩子這一個成本又變得越來越大,這就關鍵所在。想要改變這一結果,就要從博弈平衡點入手,調整博弈平衡。要調整博弈的平衡,就要調整小豬(家長)的成本與收入,提高小豬的收益。
調整博弈平衡,提高家長在教育學生中的收益,要從以下兩點著手。1.糾正家長收學生的教養(yǎng)態(tài)度,讓家長意識到學生需要鍛煉,而且可以獨立成長。哪怕在這么多年溺愛所養(yǎng)成的習慣之下,學生還是可以成長起來的,只是要有耐心和決心,放心讓他們鍛煉和承擔。2.讓家長意識到,隨著學生的成長,家長教養(yǎng)孩子所要花費的心思與精力會慢慢降低,同時會越來越多地收獲到孩子成長的回報。從這兩方面去提高家長對教育孩子的心理期望,即收益期望,在心理層面調整博弈平衡,就能尋求與家長的共識,獲得家長的認同,從而有效地開展“家—校”共同教育,達成德育目標。
責任編輯 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