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艷
幼兒園與家庭合作共育是實現(xiàn)幼兒全面和諧發(fā)展的必要條件,也是幼兒園及教師日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微信公眾平臺構建家園共育,有助于避免家園互動流于形式、缺乏深度互動、渠道不暢等困境。
一、微信公眾平臺在家園共育中的積極作用
目前越來越多的幼兒園將打造微信公眾平臺作為新型家園合作共育模式的途徑,確實有其可行性。
首先,微信公眾平臺可以拓展教師與家長的社會性交互空間,增進彼此之間的信任。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家園共育環(huán)境的建立有益于冰釋家園之間的不信任。微信公眾平臺所推送的信息應取材于課堂,教師應收集各種形式的材料(圖片、視頻、語音等)將真實、鮮活的幼兒園一日活動及幼師的一天“毫無保留”地呈現(xiàn)在家長的眼前。
其次,微信公眾平臺有助于提升教師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贏得家長更高認可。微信公眾平臺的家園共育環(huán)境的構建始于教師對幼兒一日活動中信息(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的收集,并將其從不同角度整理成微信公眾平臺中推送的信息。微信公眾平臺中的一則信息并不是僅靠教師收集信息就能一蹴而就的,對所收集信息的選擇、分析、整理才是一則信息得以成型的關鍵點。教師的反思能力和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正是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得到提升。此外,微信公眾平臺上所推送的信息還將成為教師專業(yè)成長記錄檔案,見證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歷程。師資隊伍的質(zhì)量提高有助于贏得家長的認可,更有助于提高家園共育互動的質(zhì)量。
最后,微信公眾平臺以“強人讀”的方式輕叩家園共育互動之門。微信公眾平臺上的消息一經(jīng)發(fā)送就具有同步性,信息抵達率幾乎百分之百,只要用戶登錄微信賬號即可查閱相關信息,即用戶實際上是被強制閱讀所推送的信息。這一“強人讀”的方式對于愿意進行家園共育溝通的家長來說,可以隨時隨地接受信息,由此微信公眾平臺有助于實現(xiàn)移動式家園互動。
二、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家園共育實踐存在的實然困境
微信公眾平臺在家園共育中發(fā)揮著積極作用的同時,也發(fā)現(xiàn)其在實踐中仍存在亟待解決的現(xiàn)實困境:
(一)形式上:過分注重欄目多樣性,降低了信息的時效性
筆者所在的幼兒園為科學規(guī)劃該平臺,設置了“班級風采”“會說話的繪本”“家長講堂”“教師風采”“健康與安全”“通知公告”等欄目。然而“全則必缺,極則必反”,過分注重欄目設置的多樣性,使得各個欄目所推送消息質(zhì)量不高、時效性差。教師除了組織教育教學,還要進行教育科研,同時還得留心收集一日活動中的信息資料使得教師們疲于奔命。
(二)內(nèi)容上:多理論灌輸和園所宣傳,少實踐展示和家教指導
目前各幼兒園的微信公眾平臺所推送的消息在內(nèi)容上均存在多理論灌輸和園所宣傳之嫌。理論科普確實對家長形成科學合理的兒童觀有著重要的作用,然而其隨意的、碎片式的理論其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必然得不到保障,于家長而言并無實用價值,更無益于形成新型家園合作共育環(huán)境。此外,園所宣傳的信息在微信公眾平臺所推送的消息中高達一半以上,誠然這一功能一直都微信公眾平臺的主要功能之一,然而僅僅依靠對園所的宣傳很難長久地獲得家長的青睞。筆者通過家長了解到,家長最想通過微信公眾平臺獲得的信息是班級教育教學實踐展示及具有可操作性的家教指導,可此類信息卻少之又少。
(三)技術上:缺乏交互性,各類信息發(fā)送數(shù)量有限
由微信公眾平臺搭建起的新型家園共育互動環(huán)境亦受到自身技術上缺憾的制約。首先是缺乏交互性。盡管微信公眾平臺的對話功能不存在技術上的問題且操作便捷,語音文字皆可形成回復公眾號對話框,然而對話功能卻未能真正地發(fā)揮家園互動的作用。究其原因,除去家長因個人信息素養(yǎng)及知識不到位或其他個人原因而未對園所公眾號的信息進行回復之外,主要是由于家長的回復僅平臺管理員可查閱。而園所一般均由一位教師作為平臺管理員,其工作任務重而不能對家長意見予以及時反饋,反饋意見久久得不到回應和處理必然會引起家長的情緒。其次是各類信息發(fā)送數(shù)量有限。例如:微信公眾平臺支持的語音、視頻素材規(guī)格僅為60秒以內(nèi);非認證用戶在一天之內(nèi)僅可群發(fā)1則消息;已認證用戶也僅能發(fā)3則消息。語音、視頻素材在60秒內(nèi)并不能完整的呈現(xiàn)一個教學片段或?qū)W生活動片段;在1則消息顯然不能滿足園所信息傳遞需求的情況下,各園紛紛要求全園老師及家長、甚至是園所之外的其他人關注微信公眾號,因為唯有達到1000人以上的關注度才能獲得申請認證以達到每天能發(fā)3則消息的需求。
三、解決現(xiàn)實困境的應對策略
(一)形式上:適當減少欄目,多推優(yōu)質(zhì)高效的信息
園所在開發(fā)和運用微信公眾平臺時,應根據(jù)實際(人力、知識等)綜合考慮精簡欄目,分類清晰且不重復。一方面給教師減少了工作量,另一方面使得教師有更多的時間精心、細心、耐心準備所推送的信息,進而提升了信息的質(zhì)量。減少欄目,提高質(zhì)量的同時,以年級組為單位準備信息,做到日日更新。欄目不再眼花繚亂,信息優(yōu)質(zhì)高效更能深得家長喜愛,家長愿意查閱園所微信公眾號所推送的信息才是家園共育互動之始。
(二)內(nèi)容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重推兒童在園活動
離開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理論;離開理論的實踐,是沒有方向的實踐。從內(nèi)容上對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信息更深諳家長之心,其不僅有助于提高家長家庭教育質(zhì)量,也有益于提升家園共育互動的層次。幼兒家長們最希望通過園所微信公眾平臺的信息是兒童在園情況。因此,消息應該在內(nèi)容上著重推送兒童在園活動,文字配以圖片、視頻或語音,勢必提高微信公眾平臺消息查閱量,且精心選送的兒童在園活動就是對園所最好的宣傳。
(三)人力上:教師、家長、兒童齊參與,百花齊放
技術上存在的現(xiàn)實困境期待微信公眾平臺官方進行技術升級,園所可從人力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上尋找突破口。技術上導致交互性低,園所可以將家長、兒童納入信息的撰寫者中來。推送優(yōu)秀家長育兒心得體會、園所評價、兒童課外活動等消息;專欄推送兒童書畫、手工、書寫等作品。
微信公眾平臺在學前教育領域的運用伊始,幼兒園在充分利用微信平臺普及、便捷、直觀的特點時,利用當前實際巧妙地彌補其缺憾致力于將之打造成一個幼兒園與家長的雙向互動平臺,在增進雙方互動交流的同時,最終促進兒童全面、和諧的發(fā)展。
責任編輯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