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云
每個兒童都有著獨特而豐富的內心世界,他們觀察世界、體悟生命的方式與成人有著很大的不同。當下小學語文教材的選文都從兒童的角度出發(fā),大都已經具備了鮮明的兒童視角和兒童意識。而不同的文體樣式,其與兒童視域相連接的價值點是不同的,我們的閱讀教學必須要在基于文體特點的基礎上,深入考量兒童本位的教學價值,才能讓閱讀教學彰顯出濃郁的兒童氣息,保障閱讀教學的方向性。
一、從內容走向文體,閱讀教學因“體”走向豐富
所謂文體,即文本外在顯現出來的文本樣式和體裁特點。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不管面對怎樣的文本,都采用大一統(tǒng)的教學模式展開教學,這樣的教學無疑會陷入高耗低效的尷尬之中。事實上,不同的文體在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策略的遴選等方面有著嚴格的區(qū)別。
二、構建兒童本位下的文體閱讀新框架
教師要充分結合語文課程的本質特點,幫助學生強化閱讀體系的有效建構。
(一)緊扣語言本質,鋪陳文體閱讀的言語圖式
閱讀過程中,閱讀主體內在需要形成與文本相適應匹配的言語圖式。文體類型的不同,最大區(qū)別就在于文本的語言。
例如在《少年王冕》這篇小說的教學中,筆者從小說情節(jié)、人物、環(huán)境三個核心要素展開教學。在情節(jié)教學中,教師分析小說的結構,引導學生體驗作者詳略安排的巧妙;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時候,則緊扣文本中的語言細節(jié),提煉出王冕勤奮好學、孝敬母親的性格特征;而隨后在聚焦“暴雨之后的荷花”的環(huán)境描寫時,教師則將環(huán)境描寫與故事發(fā)展的情節(jié)、人物的生平遭遇和個性特征結合起來,讓學生懂得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環(huán)境描寫的雙重作用。
縱觀整篇課文的教學,教師緊扣小說體裁的特點,從三個核心要素出發(fā),剖析整體文本,構建出完整的教學內容,并將小說的言語圖式融入其中。但在這里必須指出的是,學生主體言語圖式的喚醒必須要借助教師的指導與點撥。教師可以將小說的體裁特點進一步放大,并將其與其他體裁的文本進行深入對比,引導學生建立文體閱讀的基本模式。
(二)依托信息內容,修繕文體閱讀的內容結構
當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建構起全新的言語圖式之后,教師還需提供一定的內容圖式,豐富他們的文化背景知識,從而有效促進他們對內容感知能力的提升。與言語圖式不同的是,內容圖式主要指學生對文本內容所展現主題的文本背景掌握的程度。
例如蘇教版第五冊(上)第五單元中,編排了《黃山奇松》《黃果樹瀑布》《莫高窟》三篇贊頌祖國大好河山的文章。教師在教學中,為了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認知興趣、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可以借助必要的視頻和圖片資源呈現課文描寫的景象,然后再進行主題研討,為學生參與課堂討論奠定基礎。在課堂教學之后,教師引領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閱讀實踐,在增加間接知識體驗的基礎上,促進內容圖式的生成與豐富。
三、釋放學生天性,讓閱讀教學彰顯生命活力
對于教學而言,學生是教學設計的出發(fā)點,也是中心,更是歸宿。入選小學語文教材的文本盡管體裁豐富多樣,但都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對于激活學生的閱讀期待有著積極的意義。
如在《我和祖父的園子》一文中,作者蕭紅借助種菜、鏟地、澆水等兒時的趣事展現了與祖父生活過程中的快樂與自由。整篇課文的語言質樸而真摯,彰顯出兒童親近自然、感受自然的天性,充分地展現出兒童獨有的生命氣息。在教學中,教師就不能以高高在上的說教姿態(tài)對學生進行所謂的人文教育,造成對文本內容背道而馳的“誤讀”。筆者在教學這一課時,引領學生在朗讀體驗、動作演示、揣摩心理等環(huán)節(jié)中不斷走進文本,使得整個課堂洋溢著濃郁的兒童氣息。
筆者認為,不同的文體有著不同的言語圖式和內容圖式,文本解讀并不是對文本進行生硬的分析與感知,更不是要將文本肢解得支離破碎,而是要引領學生以自己的眼光嘗試著從整體上把握文本、欣賞內容。
又如在教學《春聯(lián)》時,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對中國這一傳統(tǒng)的文學樣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很多學生對其對仗的言語句式、平仄的韻律節(jié)奏表現出濃郁的興趣。因此,筆者在教學這一篇課文時,在學生初步掌握對聯(lián)的知識點之后,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手段對春聯(lián)進行收集與整理,并在專題實踐活動中開展“誦春聯(lián)、背春聯(lián)”活動。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學生熱情高漲,深化了對春聯(lián)特點的感知,豐富了積累。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就以開放的視野和眼光,將語文教學從課堂逐步引向課外,豐富了學生語文學習的資源,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學生是教學的對象,更是教學的主體。我們的閱讀教學必須擯除成人的視角,回歸兒童本位,才能促進學生的學習不斷走向豐滿、壯麗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