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源欽 林凡瑞
讀到一個很有趣的段子,大體內容是這樣的:一個學生問他的老師,老師,昨天晚上我見到一個盲人打著燈籠走路,他明明看不見,打著燈籠有什么用處呢?老師回答說,如果他是怕別人看不清路,這是儒家;如果他是怕別人撞到他,這是墨家;如果他認為黑夜出門就必須打燈籠,這是法家;如果他認為想打就打順其自然,這是道家;如果他借此開示眾生,這是佛家……
這個亦莊亦諧的段子,倒是寓意深刻,令人深省?,F(xiàn)在借用它來說說我們的校長。我們的校長其實也是一個打燈籠的人——給教師打燈籠的人。但要嚴正聲明的是,我們的校長絕不是故事中的盲人,我們的校長都有一雙明亮的慧眼,足以探視當下,洞穿未來。那么,我們的校長何必要打燈籠呢?我們說,我們的校長必須是個打燈籠的人,因為這是他們的職責,是一個必要的條件,這就有點像上面提到的法家了;如果我們的校長像道家那樣,認為可打可不打,順其自然,那就大錯特錯了,就是敷衍塞責,就是玩忽職守,就不是一位合格的校長;如果我們的校長像道家那樣打燈籠,唯恐別人撞到他,那就有些明哲保身、自私自利的意思了,恐怕也不是一位好校長;如果我們的校長像儒家那樣,打著燈籠照亮別人前行的道路,馬首是瞻,領引向前,那就可喜可賀了,就是一位值得圈點的好校長了。
依此定論,我們的校長必須是個為老師打燈籠的人,是個打著燈籠跑在前面為老師們照亮前程的人,而不是拿著鞭子跟在后面呵斥老師的人。有人曾說,校長最重要的是給老師做一面旗幟,有道理,但比較片面。旗幟能夠指引方向,但不能像燈籠那樣穿透黑暗照亮前程。教育之路不但坎坷,有時候還會黯淡無光,讓負重而行的老師迷失方向,不知勢壓天幾重。如果老師思想消極,工作態(tài)度低迷,對未來感到迷惘,對教學工作喪失了進取之心,校長就要及時提起思想建設的“紅燈籠”,給他們的心靈充電,健全他們的心智,為他們描繪美好的未來,讓他們揚起理想的風帆,沖向紅燈籠照耀下的美好未來。
教師都是追夢人,教師的夢想有時候會順利實現(xiàn),有時候會因為種種原因而夢碎,這時候,需要校長重新點燃教師的新夢想,引導教師從新的起點再次出發(fā),迎接第一次,第二次,第N次的生長,做老師們永遠的打燈人。作為給老師打燈籠的校長,首先應該是一個方向感很強的人,如果自己方向不明,誤入歧途,怎能帶出一支成功的教師隊伍?校長要做希望的經(jīng)銷商,這個希望就是學校的共同愿景和個人(包括教師)的發(fā)展愿景。
曾經(jīng)讀到一則有關梯子的故事:某公司招聘營銷經(jīng)理,經(jīng)過角逐,張、王、李三人進入了由公司總經(jīng)理親自主持的最后一輪考核。出人意料的是,老總把三位年輕人拉到了一個果園里,比賽誰摘到的蘋果多。張君身高臂長,片刻間摘了許多果子;王君身手矯健,左右開弓,眨眼間收獲頗豐;只有李君長得又矮又胖,盡管累得滿頭大汗,卻是收獲寥寥,“對了,門衛(wèi)室有梯子!”李君急中生智,忙去門衛(wèi)室扛來了梯子。有了梯子,李君如魚得水,摘起蘋果來游刃有余,當然他的成果最多……
故事雖然有些夸張,但闡述的問題卻是令人深省的,正如文中所說,李君高大比不過張君,靈巧比不過王君,但面對困難,卻能迅速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憑借著梯子,讓李君變劣勢為優(yōu)勢,打開局面,這是一個營銷部經(jīng)理最難能可貴的素質。然而,如果我們僅有這些理解卻是太表層化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試想,那梯子是從何而來,又是誰樹在那里的呢?我們不難猜測,那個暗中樹梯子的人不是別人,正是老總。說到底,是老總促成了“慧眼識梯”的李君之成功。
語用環(huán)境里,人們往往把梯子貶義化,比如,某某把別人當成了升官發(fā)財?shù)奶葑?;但是,梯子作為一種攀升的階梯,其本來的意義是深遠的。李君可以憑借梯子摘到更多的蘋果;工人可以憑借梯子登上高處自由作業(yè);而我們的教師歷來被喻為是“甘為人梯,樂于奉獻”的人。而我們認為,作為一所學校的掌門人——校長,更應該是“淡泊名利厚岐黃,提掖后學為人梯”的人。人梯,源于古代向上攀高、攻城拔寨、翻山越嶺的集體配合行動,是一種人抬人,人推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把同伴推上高處的奉獻行為。
甘為人梯是校長的責任,也體現(xiàn)著校長的胸懷。有位籃球隊長被譽為“帥氣助攻”,他特別擅長“為人做球”,在最佳時機送出妙傳,使隊友正好接球起跳完成扣籃。隊長為球員做球與校長為老師做人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校長其責任就在于當好一傳手,做好一把梯,促成一線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教師的授業(yè)水平參差不齊,有的游刃有余,有的略顯吃力,校長要明察“師情”,摸清每個老師的底細,以便對癥下藥。對授業(yè)水平略顯遜色的老師尤其是青年教師,校長要主動幫扶他們,要抽出時間走進他們的課堂,多聽他們的課,多傳授教學技藝,真誠友好地指出不足,善意的批評也是很有必要的;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幫扶計劃,通過教師之間的“一幫一”“一教一”活動,使其相互促進,取長補短,共同提高;通過請進來、派出去等方式,促成這些老師的業(yè)務水平不斷提升;對于圓夢的路上遇到艱難困苦,感到絕望甚至想放棄的老師,校長要及時樹梯“施救”,拉一把,送一程,消除路障。要想走得快,一人走;要想走得遠,一起走。
“尚賢者,政之本也”“為政之要,莫先用于人”。校長有義務、有責任發(fā)現(xiàn)和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要善于發(fā)現(xiàn)“千里馬”,培養(yǎng)“千里馬”,用好“千里馬”,甘為人梯,任人唯賢,體現(xiàn)校長的博大胸懷和格調。校長要做好樹梯子的人,就要全面識人、科學育人、以崗擇人、從嚴管人,把事業(yè)發(fā)展放在首位,把教師成長作為責任,甘做“鋪路石”、甘架“凌云梯”。
曾經(jīng)讀過教育學者熊丙奇先生的一篇《校長,其實就是給師生搬凳子的人》的文章,說的是他參加了牛津國際公學成都學校的開學典禮,親眼看到英籍校長Sinnett先生為師生“搬凳子”的情形,他注意到,這位外籍校長在開場致辭并發(fā)表以夢想為主題的演講之后,一直在會場忙碌著,幫助擔當主持的學生搬演講臺、遞話筒;幫助演出的同學準備道具;看到幕布沒拉好,連忙上去拉緊;在學生合唱“明天更美好”時,悄悄地走上臺,站在邊上,挽著學生的手,也唱起來;在忙碌的間隙,他隨意地在臺下的座位上坐下,甚至就坐在臺階上。
這位外籍校長的“搬凳子”精神確實是可圈可點的。然而據(jù)作者說,全體師生、家長卻對這個細節(jié)“熟視無睹”。不少讀者讀罷此文紛紛發(fā)表觀點,批評我們體制下的一些校長官本位嚴重,不但不給師生“搬凳子”,反而還趾高氣揚,把自己當成了“長官”,不禁讓人想起蒲松齡的小說《聊齋·夜叉國》中的話:“問何以為官?出則輿馬,入則高堂,上一呼而下百諾,見者側目視,側目立。此名為官?!彼麄兪枪芾碚?,發(fā)號施令者,高高在上者;而老師們卻是被管理者、聽命者、在下者。
校長如果這樣定位自己就完全失去公信力了。校長如其用權力影響教師,不如用行動影響教師。校長要多用“微笑”代替“嚴肅”,多用“關注”代替“威嚴”,多用“傾聽”代替“命令”,多用“引領”代替“控制”,多用“情感溝通”代替“批評指責”。
可喜的是,在我們的學校里也涌現(xiàn)出了大量“給老師搬凳子”的好校長,廈門大學附屬實驗學校的姚躍林校長就是其中之一。姚校長始終強調“教育要服務于人”,他認為教師要服務于學生,服務于家長;校長要服務于教師以及學校的方方面面。他也寫過一篇《校長,就是給老師提凳子的人》的文章,他在文章中強調,老師不管遇到什么困難(包括家庭方面的困難),都可以第一時間向他申告,他會第一時間、無條件地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老師生病了——哪怕是感冒,他都利用各種方式給予關懷;女老師生孩子了,他會第一時間到醫(yī)院或者家里探望……文中舉了一個個案例,說一位老師在家里突然生病,雖然是在夜間,還是給他打了電話,他開車把這位生病的老師送進醫(yī)院,鞍前馬后地忙活,掛號,交錢,找醫(yī)生,抬病號……一直折騰了好幾個小時,比自己的親人還親。
姚校長就是這樣處處為教師服務的人,他真正踐行了“校長,其實就是給師生搬凳子的人”的理念,是個真正與師生打成一片的好校長,也是深受教師信賴和歡迎的好校長。校長的威望從哪里來?靠上級封不來,靠權力壓不出來,靠自己吹不出來,靠小聰明騙不來,只有靠真心實意地、竭盡全力地為師生服務、辦實事,才能逐步建立起來。校長是教師中的一員,是師生的公仆,為師生服務是校長工作的宗旨,校長別總想著唯上,更要想著唯下。校長應該是一輛車,心中時刻裝著師生;校長應該是一臺粉碎機,把師生的所有困難粉碎;校長就是一所學校的后勤部長,“后勤辦好飯,前勤不用看”……校長不要以為與教師接近就會失去你的自信,也不要以為教師的見解不同就是對你有惡意。
近幾年,學生及家長侮辱甚至毆打教師的惡性事件屢見不鮮。許多老師坦言,現(xiàn)在的工作不好干了,嚴格管理學生吧,怕學生反感引起沖突;對學生懷柔管理吧,又怕有“教不嚴,師之惰”“誤人子弟”之嫌?!翱琳陀诨⒁病?,老師們普遍認為,比起沖突事件和盲目嫌棄本身,更為可怕的是,有關部門的處理態(tài)度和結果。為了盡快平息事態(tài),消除輿論,許多校長往往不去明辨是非曲直,而是直接將板子打在教師的身上,比如通報批評、公開檢討、降職降薪等,導致教師如同風箱里的老鼠一般兩頭受氣,打掉了門牙往肚里咽,讓自己的尊嚴喪失殆盡。
教師的人格尊嚴得不到起碼的保護,還會有什么激情去教書育人呢?作為一校之長,不僅要為教師的成長鋪路搭臺,更要拿起法律武器,在尊重事實、不偏不倚的基礎上,為教師的成長和生存撐起遮風擋雨的“保護傘”,讓教師挺直腰桿依法治教?!拔耆?、毆打教師的,根據(jù)不同情況,分別給予行政處分或者行政處罰;造成損害的,責令賠償損失;情節(jié)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這是《教師法》第三十五條明文規(guī)定的,也是校長、老師依法治教的保障,校長要首當其沖,做個學法、懂法、用法的人,要善于運用法律武器為教師保駕護航。
近期讀到刊發(fā)在中國教育報上的一篇《甘亞軍:敢為師生撐腰》的文章,很是令人振奮。甘亞軍是浙江省常山縣一所農(nóng)村小學的校長。在他沒來之前,學校所有老師有與家長、鄰里之間的矛盾,學校都不出面,讓老師自己處理,處理不好,在外面受了委屈不說,回到學校還可能受到考核扣分、扣除獎金等處罰。他擔任這所學校的校長之后,斬釘截鐵地說:“(我)必須要為老師撐腰!”文章中說,在甘亞軍任職以后,教師遇上涉及家校糾紛的事情,都會第一時間如實上報學校。因為,甘亞軍校長在教師會上曾經(jīng)宣布:“只要上報校長處,就不用老師再擔心,只管安心上好課。一切由學校處理,若學校處理不好要走上訪、打官司等途經(jīng),我都會出面?!薄敖處煹氖戮褪俏业氖隆V挥薪處煹纳鐣匚惶岣吡?,有尊嚴了,每天帶著好心情,才能安心教書育人?!备蕘嗆娦iL這樣說。甘亞軍校長是老師們真正的保護傘、撐腰人。
作為校長,為了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必須像甘亞軍那樣撐起教師尊嚴的保護傘,當然,還要撐起教師追求夢想的保護傘、創(chuàng)新教學的保護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