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加兵
(鹽城市大豐中醫(yī)院內(nèi)科,江蘇 鹽城 224100)
肺炎是臨床上常見的肺部疾病之一。該病主要是由于病毒或細菌入侵患者的肺部所致[1]。肺炎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為咳嗽、氣促、痰喘及發(fā)熱等。該病患者在病情嚴重時會出現(xiàn)口唇發(fā)紫及呼吸困難等癥狀,對其生命安全構(gòu)成較大的威脅[2]。中醫(yī)根據(jù)肺炎患者的病情,將肺炎分為風寒閉肺型、風熱閉肺型、毒熱閉肺型及痰熱閉肺型等證型。在本次研究中,我們主要探討對痰熱閉肺型肺炎患者使用麻杏化瘀湯加減方進行治療的效果。
將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間在鹽城市大豐中醫(yī)院內(nèi)科接受診治的50例痰熱閉肺型肺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這50例患者的病情符合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關于痰熱閉肺型肺炎的臨床診斷標準。將這50例患者平均分為參照組與研究組。在參照組患者中,有男14例,女11例;其年齡為63~77歲,平均年齡為(68.2±5.1)歲。在研究組患者中,有男13例,女12例;其年齡為62~76歲,平均年齡為(69.1±3.8)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參照組患者使用頭孢呋辛酯與氨溴索進行治療。頭孢呋辛酯的用法為:口服,0.25 g/次,2次/d。氨溴索的用法為:口服,60 mg/次,1次/d。在此基礎上,對研究組患者加用麻杏化瘀湯加減方進行治療。麻杏化瘀湯加減方的藥物組成為:甘草3 g、杏仁10 g、魚腥草10 g、蜜麻黃6 g、敗醬草10 g、水蛭(先煎)5 g。若患者具有發(fā)熱的癥狀,可在上述中藥中酌情加入桑白皮、石膏及牡丹皮;若患者具有頻繁咳嗽的癥狀,可在上述中藥中酌情加入紫菀及蜜白部;若患者具有痰多的癥狀,可在上述中藥中酌情加入萊菔子、葶藶子及蘇子。將上述中藥用500 ml清水煎煮,去渣取汁,每天服用1劑,于早、中、晚飯后服用,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7 d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的效果及臨床癥狀緩解的時間。根據(jù)患者病情改善的情況,將其治療的效果分為以下四個等級。痊愈:治療后,患者肺部啰音、咳嗽等癥狀及體征均消失;顯效:治療后,患者肺部啰音、咳嗽等癥狀及體征均明顯緩解;有效:治療后,患者肺部啰音、咳嗽等癥狀有所緩解;無效:治療后,患者肺部啰音、咳嗽等癥狀及體征均無改善或在加重。
對本次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2%,參照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68%。研究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比較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肺部啰音、咳嗽、發(fā)熱及氣促緩解的時間均短于參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緩解及體征時間的比較(d,±s)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緩解及體征時間的比較(d,±s)
組別 例數(shù) 肺部啰音 咳嗽 發(fā)熱 氣促研究組 25 4.1±1.3 5.3±0.8 2.7±0.9 1.4±0.5參照組 25 7.2±1.5 8.1±1.1 4.5±0.8 2.8±1.2 t值 7.8087 10.2930 7.4741 5.3846 P值 0.0001 0.0001 0.0001 0.0001
肺炎是由于患者的呼吸道受到細菌或病毒的侵襲,導致其肺部組織發(fā)生炎性浸潤與充血所致。目前,臨床上對肺炎患者常使用常規(guī)西藥進行治療,但效果并不理想。中醫(yī)把肺炎分為風寒閉肺型、風熱閉肺型、毒熱閉肺型及痰熱閉肺型等證型。中醫(yī)認為,痰熱閉肺型肺炎是由于患者受到風邪侵襲,邪熱郁閉肺氣,進而發(fā)生氣滯血瘀、痰滯肺絡所致。對痰熱閉肺型肺炎患者進行治療的原則主要為清熱解毒、宣肺化痰、活血化瘀[3]。有資料顯示,對痰熱閉肺型肺炎患者使用麻杏化瘀湯加減方進行治療的效果很好。麻杏化瘀湯加減方中甘草具有止咳祛痰的作用;杏仁具有止咳潤肺的作用;魚腥草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蜜麻黃性溫,具有宣肺平喘的作用;敗醬草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4];水蛭具有促進血液循環(huán)、活血化瘀的作用[5]。方中諸藥聯(lián)用,可起到清熱宣肺、化痰止咳的作用。對痰熱閉肺型肺炎患者使用麻杏化瘀湯加減方進行治療,可顯著地緩解其咳嗽、發(fā)熱等臨床癥狀,提高其肺功能。除此之外,麻杏化瘀湯加減方具有很高的安全性,患者服用此方后不會產(chǎn)生不良反應。本次研究的結(jié)果證實,對痰熱閉肺型肺炎患者使用麻杏化瘀湯加減方進行治療的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