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萌
(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成都 610081)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飛速發(fā)展,很多大規(guī)模的投資或交易都采用招投標的方式訂立合同。因而,與之俱來的合同所引發(fā)的糾紛也日益繁多。在這諸多的問題糾紛中,資金如何能夠恰當合理地配置是其中的關鍵所在,資金分配合理能促使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tài)效益和諧發(fā)展,同時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的體現。此外,招投標中資金分配運作需要集思廣益,要充分考慮當前需求與長遠發(fā)展、經濟社會與生態(tài)建設等各方面的關系,避免資金分配不均、主次不明的弊端,科學合理、實事求是地分配與調度重建專項,使計劃資金與市場配置資源更好地契合。
在市場經濟的推動下,當事人在招標投標中越來越青睞于訂立合同這種規(guī)范而嚴密的方式,合同的成立是一個守信、承諾的過程,也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約合作關系。而對于招投標合同成立時間,各界各抒己見。
有的學者觀點是,雙方在書面合同簽訂時便成立了招投標合同,認為中標通知書發(fā)出便是招標人對其投標人的承諾。但承諾不具備合同成立時的承諾,不產生法律效力,只是當事人之間訂立合同的約束力。然而其他學者認為,招投標合同成立時間應以中標通知書到達為準,根據我國《合同法》的相關規(guī)定,承諾通知到達要約人時生效。對于合同成立時間我們要正確而全面地認識,在參與招投標過程中要學會運用法律知識維護自己的權益,仔細思考工作中會出現問題,詳細地在擬訂合同時闡明,做到詳盡周密,嚴謹合理,本著誠實守信的態(tài)度對待相關事項,不觸犯道德,不違反法律,也不讓不法分子尋找法律和合同的漏洞,從而維護各方利益,促進良好的合作發(fā)展。
眾所周知,招投標合同確立的保證金至關重要,它意味著合作的良好開始,更是建立信任促進合作的基礎。而對于保證金的概念,我國的《招標投標法》給出了相關概念,保證金分為投標保證金、履約保證金,所謂投標保證金,是指投標人向招標人出具的,以一定金額表示的投標責任擔保。而履約保證金是指投標人在接到中標通知書后向招標人做出的承諾,提交一定金額來保證履行合同的各項義務。二者區(qū)別在于,投標人購買了招標文件并提交了投標保證金,在提交投標文件截止日期之前,投標人如果突然決定不投標了,投標保證金不被沒收,但如果在投標有效期內,投標人撤回投標文件,投標保證金將被沒收;而履約保證金是招標人發(fā)出中標通知書并與中標人簽定合同協議書之前,要求中標人交納一定數額作為責任擔保,以讓其更好地履行合同義務。對于保證金利息處理方式,《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實施條例》也給出了相關要求,應當退還投標保證金利息的情形,使得招標人應及時退還投標保證金、銀行同期存款利息等。除此之外,對退還投標保證金利息的期限、不退還保證金利息所承擔的法律責任以及不遵守合同相關規(guī)定等做了詳細的闡述,從法律的角度出發(fā),更好地處理了投標保證金利息問題,并對財務處理提出合理建議和支撐手段,全面地維護招標人和投標人雙方的利益。
對于合同結算的結算方式有很多種,如:第一,固定價格。雙方經過協商在合同相關條款允許的條件下包含風險范圍和風險費用的計算方法,達成協議后合同價款約定的風險范圍內不再調整。風險范圍以外的合同價款調整應當在專用條款內約定,這種結算方式適用于工程簡單、工期短、計算精良風險不大的項目,對于工程量大的項目,往往會因為業(yè)主分擔而起爭執(zhí),常常會延誤工期,造成工程質量下降。第二,可調價格。是指合同的價款可為雙方的意愿進行調整,它是一種相對固定的價格,雙方可在合同條款范圍內根據約定、意愿等做適當調整的計算方法。這種方式優(yōu)勢在于雙方在協商的過程中合同價格可以以圖紙設計、材料等為基礎,按照市場價格計算。這樣在合同實施的過程中,由于通貨膨脹等其他原因造成所使的工料成本增加,合同總價可隨著設計的更改、工程總量的變化進行相應的調整,因而承包商所承擔的風險相對較小,業(yè)主承擔著通貨膨脹等不可預見的風險,不利于其進行投資控制,突破投資風險。第三,成本加酬金。雙方經過協商在合同約定的條款內包括成本和酬金兩個部分的一種計算方法。其優(yōu)勢是可以充分利用技術、設計等資源幫助改進或彌補不足,深入地介入和控制工程施工及管理。然而不好的一點對承包商來說,往往由于設計未確定,不能準確確定合同的工程進展情況、工程量甚至合同的終止時間,因而對工程計劃難以做出合理安排。針對本文地質類工程項目,也往往存在各方業(yè)務人員素質參差不齊,企業(yè)定額沒有完全建立,招標簡單易行,急于完成招標工作等問題,因而應該綜合各方因素,多采用可調價格合同方式,細化招標內容,對設計所需的材質、檔次給予明確標準,使投標價格可控在10%以內,避免后期因材質檔次等對調價爭執(zhí)不下,解決好調價技術和價格基礎性問題。
一份合同的確立需要經過周密詳盡的討論籌備,雙方當事人在合同生效后針對質量價格、履行地點等內容仍然存在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可以進行協議補充;對于不能補充協議的內容,可以按照合同法的法律法規(guī)等法律程序進行確定。因此,一份完成的合同的擬定,無論在訂立合同時還是后期補充協議都需要雙方當事人本著平等、公平、自愿的態(tài)度以及誠實信用的原則進行協商,以便能更好地享受合同權利、履行合同義務。然而對于合同有關條款發(fā)生爭議時,要考慮到可能是當事人文化素質、法律知識等方面有限,也可能由于各方利益不同、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致使在合同執(zhí)行的過程中出現糾紛,受理合同糾紛的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要對合同有關條款做出合理的解釋,使其合同更加合理、公正以解決當事人之間的糾紛。除此之外,合同法規(guī)定當事人對合同條款的理解發(fā)生爭議時,要對合同使用的詞語、有關條款及交易習慣進行調整梳理,確定條款的真實意思。綜合考慮各方因素,更好地維護雙方利益,促進雙方更好地合作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