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雅玩,是中國的一個傳統(tǒng)時尚。興于宋,流傳至今,尚有東坡玩硯,米芾癡石的佳話,成為后來墨客畫家經(jīng)久不息的題材。明代文震亨有《長物志》一書,更是將雅玩推向極致,影響至今,成為文人雅玩的圭泉。
現(xiàn)代中國,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大家已不滿足于衣食住行的極大豐富,而是通過各種收藏來實現(xiàn)精神層面的愉悅。出現(xiàn)了層出不窮的收藏群體,而文人雅玩,極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而且充滿了人文內涵,故而成為高層次的藏玩方式之一。
前幾年,亦是機緣巧合,我結識了一群扇友,來自天南地北,共同的愛好讓彼此走到了一起。其實這一群藏友是玩表的,沛納海、百達翡麗……限量版,應有盡有,如數(shù)家珍。后來,其中的一位又迷上了中國傳統(tǒng)折扇,大家又開始玩藏竹扇,尤喜姑蘇徐義林、徐家東父子所制折扇。在此基礎上,又對扇骨鐫刻非常傾心。
玩扇之余,大家總想玩出新的意境。這個小群體,當時十幾個人,慢慢想出制一套成扇,相互關聯(lián),而又獨立。內容就以中國四大名著之首《紅樓夢》為題材,共十二柄,刻金陵十二釵,背面以大觀園通景刻就。這種通景,其實是中國畫的一種傳統(tǒng)經(jīng)典形式,合則表現(xiàn)大的場景,分開又是各個細節(jié)的描述,在中國傳統(tǒng)藝術領域如屏風、套墨等上多有運用,深得國人喜愛。題材既定,大家商量,請徐家東兄精制竹扇十二柄。復請姑蘇竹刻大師設計鐫刻。這里還有一個小插曲,為什么后來成扇是十三柄呢?原來定好以后,還有一位非常想要,可是,金陵只有十二釵啊,怎么辦,大家一商量,把寶玉加上吧,于是后來這套精品扇就有了十三柄。
這套《紅樓夢》成扇,歷時三載方成。特別是竹刻大師李宗賢先生,年歲已高,以傳統(tǒng)留青工穩(wěn)方式鐫此套扇,刻畫入微,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的竹刻技藝,亦是竭盡全力,終成經(jīng)典。李先生制此完畢,嘆日:以后不會再做了。
蘇扇協(xié)會呂會長,于此扇完工之際,攜來成都,囑我制為通景扇拓。經(jīng)過大半年的設計調整,終于定稿。上面大觀園和金陵十二釵通景用烏金拓方法完成,以表現(xiàn)中國金石傳拓的渾穆厚重,而下面的單拓,以所有者的扇骨拓成,采用蟬翼拓方式,以表現(xiàn)留青法的細微精妙。
我的扇拓也快完成了,把這段故事記敘下來,是我的心愿,也是中國文人雅玩的一段佳話。(《紅樓夢》大觀園金陵十二權通景全屏扇骨拓本制作者:制扇,姑蘇,徐家東;刻扇,姑蘇,李宗賢;拓扇,蜀郡,星漢齋;題跋,蜀郡,王映暉。以上作者均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紅樓夢》扇骨傳拓題跋
晉崔豹《古今注·典服》記載:舜廣開視聽,求賢人自輔,作五明扇。春秋繁露云:“以龍致雨,以扇逐暑。”折扇自宋始有,東坡先生有:高麗白松扇,展之廣尺余,合之止兩指許之記。
自明清以降,文人參與扇骨書畫鐫刻。名家輩出。材質不乏象牙玳瑁之珍。然終以竹為上品。姑蘇徐家東兄精制玉竹扇十三柄,李宗賢先生以留青法鐫金陵十二釵寶玉及大觀園全圖于其上,減地退暈,不類刻畫,妙造自然,儀態(tài)萬方。近至寒齋,觀之,獨為一畫,合而成卷。清雅襲人,驚為妙品。撫玩摩挲,不忍釋手,確乎扇中尤物。余以篋中珍藏之舊楮陳墨,施烏金蟬翼之法明晦濃淡,因形而定,制為通景合屏。以存書卷金石之氣。
古之扇拓多見,然通景集于一幀之拓者,極罕矣。天下之物,聚散無常,此十三扇,惟以是幀可全也。幸甚。故擬小文記此藝林佳事。戊戌新春映暉于蜀郡星漢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