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軼虹, 周 艷, 邢英琦, 孫宏俠
急性有機磷中毒后引起遲發(fā)性周圍神經病(organophosphate induced delayed neuropathy,OPIDN)多發(fā)生于急性中毒后20 d左右,發(fā)生率5%左右[1],主要表現為感覺-運動性多發(fā)性神經病,其特點為運動重于感覺,遠端重于近端,下肢重于上肢。以往許多文獻報告OPIDN選用大劑量B族維生素、ATP、地巴唑、硝酸一葉秋堿治療,但療效不確切。目前普遍認為糖皮質激素早期應用可以加速OPIDN的恢復,但副作用較大。三磷酸胞苷二鈉(CTP),在機體內參與磷脂類及核酸的合成和代謝,具有營養(yǎng)神經,支持神經細胞存活,延緩死亡,提高神經細胞抗損傷能力,增強神經細胞活性,促進神經突起生長的作用。在臨床上廣泛應用于糖尿病性及酒精性周圍神經病,但缺乏科學的實驗研究。本研究用甲胺磷使leghorn雞染毒,將在出現遲發(fā)性神經病臨床表現前進行神經電生理檢測并觀察其動態(tài)變化,并通過神經電生理研究評估地塞米松及CTP的療效。
1.1 動物來源及分組 萊亨母雞(長春市生物制品所免疫室)75只,雞齡8~14 m,體重(1.5±0.5) kg,營養(yǎng)良好。隨機分為3組,每組25只,從染毒后第2 d起給A組地塞米松(長春圣泰動物藥業(yè)有限公司1 mg/kg),B組CTP(北京三九萬東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 3 mg/kg),C組生理鹽水(1 ml/kg),肌肉注射,每天1次,連續(xù)7 d。
1.2 動物模型的建立 這些Leghorn雞實驗前稱重,單只飼養(yǎng)于底是鐵絲網眼的鐵絲籠(0.5 m×0.5 m×0.8 m)之中,房間的溫度控制在21~23 ℃,每12 h光照/12 h黑暗為一個循環(huán),甲胺磷(湖北沙隆達股份有限公司)用植物油溶解,濃度為5 mg/ml,按2 ml/kg體積通過套管直接灌入已斷食24 h的雞素囊中,染毒的雞用阿托品(河北省鄭州獸藥廠)保持度過急性期,染毒前20 min(8 mg/kg)肌注,染毒后3、6、10 h(4 mg/kg)肌注。
1.3 標本的留取 分別于染毒后1 w、2 w、3 w、4 w、8 w隨機取各實驗組2~6只進行標本取樣。雞在腹腔注射水合氯醛麻醉下,固定在特制木板上,室溫25 ℃,下肢去皮,在髂關節(jié)處沿坐骨神經走行鈍性剝離肌肉,用玻璃分針游離坐骨神經,至膝關節(jié)分為脛神經和腓神經,于髂關節(jié)及膝關節(jié)兩處用小剪刀剪斷,取坐骨神經長約3 cm浸于臺式液中,除去周圍脂肪組織,進行電生理檢測。
1.4 主要儀器及電生理學檢測方法 連接Powerlab生物信號記錄儀(澳大利亞艾德公司生產,吉林大學生理實驗室提供)各組件,打開電源開關,予熱20~30 min。將神經屏蔽盒的所有電極用臺氏液棉球擦拭,然后用一臺氏液浸濕的棉線調試記錄儀。其后將神經粗的一端放在刺激電極上,細的一端放在記錄電極上。蓋上屏蔽盒,在50 Hz交流干擾小的情況下進行實驗。調節(jié)刺激強度,從0.1 v開始,逐漸增加刺激強度至產生雙向動作電位,當刺激強度增至1 v,動作電位不再加大,記錄刺激偽跡前沿到動作電位起始處時間間隔即為潛伏期,動作電位的上相波頂點與下相波的最低點之間的距離即為波幅。運動神經傳導速度的測定基本同前,近端置于刺激電極上,遠端置于兩個記錄電極上,兩記錄電極間距離為2.5 cm,放大器有A、B兩組,示波器Y上和Y下條件一致(放大倍數均為500),按刺激器起動鈕可產生上下兩個動作電位,用兩記錄電極間距離除以兩動作電位潛伏期差即為神經傳導速度。
1.5 臨床觀察指標 每日觀察雞流涎,流淚,呼吸,瞳孔及肌束顫動、步態(tài)等遲發(fā)性神經毒性的臨床體征,臨床OPIDN的分級標準依照1987年Robertson的分級標準[2],0級:沒有體征;1級:步態(tài)異常;2級:動物用后臀休息后但還能站立;3級:完全癱瘓。
2.1 模型死亡、體征變化 雞經甲胺磷染毒后5~10 min即表現萎靡、流涎、瞳孔縮小、喜臥,從第2 d開始有動物死亡,共死亡10只,死亡時間為2~6 d,另2只分別死于染毒后12 d及40 d,3組間死亡率無顯著性差異。之后經過1 w左右的潛伏期,出現周圍神經病的癥狀和體征,動物的表現開始呈全身無力狀態(tài),喜臥,后出現步態(tài)不穩(wěn),逐漸發(fā)展為站立困難,此期肌力下降表現為1級及2級,無完全癱瘓者,至第4 w肌力恢復正常,3組間發(fā)病率無顯著性差異。
表1 各實驗組死亡及發(fā)病情況的比較
各實驗組死亡及發(fā)病差異無顯著性P>0.05
2.2 電生理檢測結果 染毒后1 w,波幅有明顯降低,而運動神經傳導速度無明顯改變,提示周圍神經早期以軸索損害為主。其后2,3 w波幅逐漸升高,至第4 w波幅已近恢復正常。染毒后2 w出現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減慢,提示出現脫髓鞘改變,至第8 w運動神經傳導速度已恢復正常。3個實驗組相比較差異無顯著性(見表2、表3)。
表2 各實驗組運動神經傳導速度變化
注:組內比較1 w、8 w與2 w、3 w、4 w間有顯著性差異P<0.05;組間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
表3 各實驗組波幅變化
注:組內比較1 w、2 w、3 w與4 w、8 w間有顯著性差異P<0.05;組間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
OPIDN發(fā)生與有機磷農藥的種類,中毒途徑及中毒量有關。甲胺磷(又名多滅磷或克螨?。篗ethamidophos/Tamaron,化學名OS-二甲基-硫代磷酰胺:OS-dimethylphosphoramidothiolate)屬硫代磷酸酯類化合物,高毒,是一種高效、內吸、觸殺、低殘留、廣譜性有機磷殺蟲劑,對人、畜高毒[3]。不同的有機磷農藥引起的OPIDN有種屬特異性,以人類和雞最為敏感,而嚙齒動物則不敏感。鑒于消化道染毒毒物劑量易于控制,雞對甲胺磷的敏感性高,我們選用萊亨母雞進行甲胺磷染毒制成遲發(fā)性神經病的動物模型。本實驗發(fā)現電生理改變(染毒后1 w)明顯早于臨床體征(染毒后2 w)的出現,電生理檢測的陽性率(90%)也明顯高于臨床體征的陽性率(14.7%),這更加客觀地說明甲胺磷染毒萊亨雞是一種成功的OPIDN模型。
1987年Senanayake首次報道急性有機磷中毒后1~4 d可發(fā)生一種以肌無力為突出表現的綜合征,因發(fā)病時間居于急性膽堿能危象和遲發(fā)性周圍神經病之間被稱為中間綜合征[4],為有機磷中毒的主要病死原因。本實驗死亡動物染毒后已用阿托品搶救度過急性期,死亡時間主要在2~6 d,主要原因可能是中間綜合征。曾有學者就早期使用激素治療中間綜合征進行過臨床研究[5],發(fā)現其未降低發(fā)病及死亡率,這與我們的實驗結果相一致。有學者[6]提出中毒引起的周圍神經變性,先影響最長神經的末稍端,而后慢慢地向中樞段擴布。中毒性變性的原發(fā)病變主要在胞體,是代謝性障礙,導致軸漿流中營養(yǎng)成分減少,供應末梢減少,很少有脫髓鞘變化。因此中毒變性時,主要表現為動作電位波幅劇減,而運動神經傳導速度大多正常或輕度減慢[7]。本實驗電生理檢測顯示染毒后1 w出現波幅明顯降低,2 w出現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減慢,但比波幅改變輕,這與上述理論完全吻合。
以往許多文獻報告OPIDN選用大劑量B族維生素、改善微循環(huán)及針灸理療等治療,但療效不確切,中醫(yī)以各種活血化淤方劑為主[8~10],臨床取得一些療效,但缺乏實驗證據。虞炳慶等應用激素治療25例OPIDN患者,發(fā)現其能顯著提高遲發(fā)性神經病1 y內痊愈顯效率[11]。王敏等[12]對22例有機磷中毒后遲發(fā)性神經病患者進行為期10~14 d的CTP治療,發(fā)現總有效率達77%。本實驗中應用地塞米松及CTP進行干預治療,但各時間點組間比較差異無顯著性。至第8 w,電生理檢測結果已近恢復正常,提示本病有自愈傾向,且激素副作用大,因此不主張臨床應用。CTP也未得到陽性結果,可能與用藥劑量及治療療程有關。為了在OPIDN治療上有所突破,還應進行發(fā)病機制方面的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