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濤 劉 盾 賴福崇 李文豪 李驥征 韋佳佳 張偉強 李鵬飛 李具寶
(1 云南省中醫(yī)醫(yī)院,昆明,650021; 2 云南中醫(yī)學院,昆明,650500)
腰椎骨性關節(jié)炎(Lumbar Osteoarthritis,LOA)是最常見的腰椎退行性疾病,又名腰椎退行性骨關節(jié)病,是以骨性關節(jié)炎腰椎受累為主的病變[1]。該疾病可出現椎體、椎間盤以及小關節(jié)增生退變,誘發(fā)局部疼痛及僵硬感,壓迫局部的血管和神經時可出現相應的放射痛和神經癥狀[2]。腰椎骨質增生致椎管狹窄時可出現間歇性跛行以及馬尾綜合征。腰椎骨性關節(jié)炎的發(fā)病率隨年齡增長而不斷升高的趨勢。本病難以痊愈,嚴重影響患者的日?;顒幽芰?顯著降低患者的工作效率和生命質量[3]。結合其癥狀,在中醫(yī)學中,LOA可歸屬于痹癥、骨痹、腰痛、腰腿痛、腎虧等疾病范疇。在長期的醫(yī)療實踐中,中醫(yī)藥在治療這類疾病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目前治療LOA的主要方法包括中藥內服及中藥內服聯合外治療法、中成藥內服、貼敷、熏洗、針灸、推拿理筋等治療方法[4],其中以中藥內服為主,該療法簡便驗廉,值得進一步總結辨證論治及遣方用藥規(guī)律并加以推廣。我們將近10年國內醫(yī)學期刊公開發(fā)表的中藥內服治療LOA的臨床文獻進行了整理分析,以進一步探討中藥內服治療該疾病的潛在用藥規(guī)律。
1.1 文獻來源 檢索CNKI、維普、萬方3大中文數據庫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國內醫(yī)學期刊公開發(fā)表的內服中藥治療LOA的臨床文獻。
1.2 檢索策略 以(腰椎骨性關節(jié)炎or腰椎退行性骨關節(jié)病or腰椎骨質增生or腰椎退行性骨關節(jié)炎or下腰痛or腰腿疼or骨痹)and(中醫(yī)藥or中藥or中醫(yī)or中成藥or方藥or方劑or中草藥)and(口服or內服or內治)為檢索式進行文獻檢索。
1.3 納入標準 1)在文獻中以中藥內服為主要治療方式,也可兼有其他治療手段(如針灸、推拿、中藥外敷、理療及西藥等);2)研究設計必須為針對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或臨床試驗研究;3)采用的診斷及臨床療效評價標準應為國際或國內的同行公認標準;4)臨床方案設計相對合理并設有對照;5)中藥內服必須具有明確的藥物組成。
1.4 排除標準 1)文獻類型屬個案報道、綜述、述評或系統評價類文獻;2)單純用于動物實驗的基礎研究類文獻;3)研究方法或診斷標準等不被公認或不合理的文獻;4)研究結果無統計學意義或無效的文獻;5)只列有方劑名稱卻沒有明確藥物組成的文獻。
1.5 數據的規(guī)范與數據庫的建立
1.5.1 數據庫的建立 將符合納入標準文獻中的藥物依據《中藥學》和《中醫(yī)內科學》[5-6]統一藥名、確定藥對。將符合標準的文獻依次錄入Excel表,采用頻數統計的方法,統計總體用藥頻次和藥對出現頻次。
1.5.2 數據庫的規(guī)范 選擇從事文獻研究的資深人員6人,分別對檢索出的文獻進行閱讀篩選后,將符合納入標準的文獻再次交叉核對。若存在不同意見,則通過集體討論或由通訊作者協助解決的方式進行文獻納入質量控制。
1.6 數據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對上述數據進行分層聚類(Hierarchical Cluster)[7]。分層聚類方法是選用樣本聚類(Q型),以歐氏距離平方(Square Euclidean Distance)作為度量方法,類間平均連接法(Between-Group Linkage)作為聚類方法[8],再選擇凝聚狀態(tài)表生成聚類樹形圖表。聚類分析方法采用類間平均連接法,聚類統計量為計量資料,采用樹形圖(Dendrogram)和凝聚過程表(Agglomeration Schedule)顯示數據結果,并顯示所有聚類。
2.1 文獻檢索結果及質量評價分析 通過檢索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國內醫(yī)學期刊公開發(fā)表的內服中藥治療LOA的臨床文獻,CNKI、維普、萬方3大中文數據庫共檢索出7 935篇文獻。其中,CNKI共檢索出6 650篇文獻,根據排除標準排除了5 620篇文獻,有效文獻為1 030篇;維普共檢索出597篇文獻,根據排除標準排除了269篇文獻,有效文獻為328篇;萬方共檢索出688篇文獻,根據排除標準排除了298篇文獻,有效文獻為390篇。最后,再合并和刪除3個數據庫中重復交叉的文獻,最終有效文獻為693篇。
2.2 中藥內服治療腰椎骨性關節(jié)炎藥物應用情況 藥物出現百分率=(藥物出現頻次÷總方次)×100%。見表1。
表1 總體用藥頻次及藥物出現百分率分析
圖1 藥物分層聚類分析
排序藥物性味歸經1當歸溫甘,辛肝、心包2川芎溫辛肝、膽、心包3甘草平甘心、肺、脾4杜仲溫甘肝、腎5牛膝平苦,甘,酸肝、腎6熟地黃溫甘肝、腎7白芍微寒苦,酸肝、脾8獨活微溫辛,苦腎、膀胱9紅花溫辛心、肝10茯苓平甘、淡心、脾、腎11肉桂大熱辛、甘腎、脾、心12秦艽平辛,苦肝、胃、膽13細辛溫辛肺、腎、心14沒藥平辛,苦心、肝、脾15黃芪微溫甘脾、肺16桑寄生平苦,甘肝、腎17桃仁平苦,甘心、肝、大腸18地龍寒咸肝、脾、膀胱、胃19防風微溫辛,甘膀胱、肝、脾20乳香溫辛,苦心、肝、脾21續(xù)斷平辛,苦心、肝、脾22黨參平甘脾、肺23全蝎平辛肝24雞血藤溫苦,微甘肝、腎25附子大熱辛,甘心、腎、脾26威靈仙溫辛,咸膀胱27赤芍微寒苦肝28木瓜溫酸肝、脾29山茱萸微溫酸、澀肝、腎30丹參微寒苦心、心包、肝
2.3 分層聚類分析結果 見圖1。
2.4 藥物的性味歸經分布規(guī)律 根據中醫(yī)學本科第7版《中藥學》教材對30味常用藥物性味,歸經進行匯總、分布統計。見表2,圖2~4。
圖2 30味藥物四氣分布統計
圖3 30味藥五味分布統計
圖4 藥物歸經分布統計
2.5 前5位對藥頻次分析 藥對出現百分率=(藥對出現頻次÷總方次)×100%。見表3。
表3 中藥內服治療腰椎骨性關節(jié)炎前5位藥對頻次及出現百分率分析
3.1 LOA的文獻沿革 LOA是臨床骨科中常見的腰椎疾病,隨著患者的年齡、體重、勞動負荷的增加及勞損外傷的積累,可逐漸誘發(fā)脊柱關節(jié)的退變,造成腰部疼痛、扭轉不利、行走困難,重者可壓迫神經,患者可出現腰部向腿部放射疼痛,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質量[9]。結合LOA主要臨床癥狀,在中醫(yī)學中屬“痹癥、腰痛、歷節(jié)、骨痹、歷節(jié)風、痛風”等范疇?!端貑枴け哉摗分小帮L、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指出該病的發(fā)病原因與感受風寒濕邪氣有關?!端貑枴っ}要精微論》論述“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表明了腰痛與腎的密切相關,即腎虛可致腰痛?!端貑枴ば魑鍤庹摗氛撌隽司靡暋⒕门P、久坐、久立、久行可損傷氣、血、筋、肉、骨。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中風歷節(jié)病脈證并治》論述“肝腎不足,水濕浸漬”“陰血不足、外受風邪”“氣虛飲酒,汗出當風”“胃有蘊熱,外感風濕”等是歷節(jié)病的主要病因,并可辨證為風濕歷節(jié)或寒濕歷節(jié),其中的“病歷節(jié)不可屈伸,疼痛”為寒濕歷節(jié)主要表現,與LOA極為相似。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中論述“腎主腰腳,其經貫腎絡脊,風邪乘虛,卒入腎經,故卒然而患腰痛”,說明腰痛與腎臟及外感相關。在此后歷代中醫(yī)大家對該病的認識演變中,該病的病因始終與腎及外感風寒濕邪相關。
現代中醫(yī)學多將該病列為“痹證”范疇?!吨嗅t(yī)內科學》認為認為該病的發(fā)生與體質因素、氣候條件、生活環(huán)境及飲食等有密切關系,正虛衛(wèi)外不固是痹證發(fā)生的內在基礎,感受外邪是痹證發(fā)生的外在條件,其基本病機為“風、寒、濕、熱、痰、瘀等邪氣滯流肢體筋脈、關節(jié)、肌肉,經脈痹阻,不通則痛”,邪氣痹阻經脈是其病機根本。認為該病的主要辨證分型為風寒濕痹(行痹、痛痹、著痹)、風濕熱痹、痰瘀痹阻、肝腎兩虛四型。針對以上證型所選用的方劑分別為“防風湯、烏頭湯、薏苡仁湯、補血榮筋丸”加減,其多選用補益肝腎、祛風濕通絡止痛類藥物,主要的藥物有:防風、桂枝、麻黃、葛根、當歸、川烏、芍藥、薏苡仁、蒼術、羌活、獨活、熟地黃、肉蓯蓉、五味子、鹿茸、菟絲子、杜仲、牛膝、桑寄生等藥物[6]。在近年的文獻中,雖未見對LOA癥候分布的系統研究,但我們所檢索出的大多數文獻認為目前該病臨床最常見的證型是風寒濕痹型及肝腎虧虛型,并給予了相應的藥物治療。
3.2 從中藥藥性理論分析LOA的治療
本研究從文獻匯總分析的角度來提取中醫(yī)藥文獻中的重要信息,最終提取了頻次靠前的30味藥物。擬從藥物四氣、五味、歸經及藥效4個角度來說明近10年中醫(yī)藥治療LOA的潛在規(guī)律。
3.2.1 溫性藥物是治療LOA的主要藥物 《神農本草經》云:“藥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這是關于中草藥藥性的最早論述。四氣,就是寒熱溫涼4種不同的藥性。它可以反映藥物對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的作用傾向,是說明藥物作用的主要理論依據之一,也是藥性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藥性的寒熱溫涼是由藥物作用于人體所產生的不同反應和所獲得的不同療效總結出來的,它與所治療疾病的性質是相對而言的。如果患者表現為高熱煩渴、面紅目赤、咽喉腫痛、大便秘結、脈洪數,辨證屬陽熱證,用知母、石膏、連翹、梔子等藥物治療后,上述癥狀得以改善或消除,說明這類藥物的藥性是寒涼的;反之,若患者四肢厥冷、面色白光白、脘腹冷痛、大便稀溏、脈微欲絕,辨證屬陰寒證,經使用附子、干姜、肉桂等藥物治療后上述癥狀得以緩解或消除,說明它們的藥性是溫熱的。
LOA的患者以中老年患者多見[10]?!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吩?“……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fā)始墮;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fā)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五八腎氣衰,發(fā)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于上,面焦,發(fā)鬢斑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八八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則齒發(fā)去”?!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分小瓣枤庹?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wèi)外者也”。均表明了陽氣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重要性以及老年人體質中的虛寒狀態(tài)是導致多種疾病發(fā)生的潛在因素。經絡學說中,督脈總督周身之陽氣,且督脈貫穿整個脊柱,因而脊柱的健康狀態(tài)與督脈陽氣的功能狀態(tài)存在密切的關系。唐漢武、林一峰等探討了運用溫通督脈法治療脊柱退行性疾病的理論依據,并應用該法治療脊椎退行性疾病,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11-13],也從另一方面對于LOA的治療起到了很好的借鑒作用:溫督通脈法是治療該病的一個重要治療方法。
歷代醫(yī)家比較側重四氣的研究,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中明確指出:“藥物甘苦之味可略,唯冷熱須明”。李中梓《醫(yī)宗必讀》中也強調:“寒熱溫涼,一匕之謬,覆水難收”。這些都說明了四氣在中藥藥性理論中的重要地位。從本研究中近十年文獻統計中可以看出,治療LOA的前30位藥中,溫性藥物有16位藥(肉桂、附子、獨活、黃芪、防風、山茱萸、當歸、川芎、杜仲、熟地黃、紅花、細辛、乳香、雞血藤、威靈仙、木瓜),占比為53.3%,顯示出了對于該疾病的治療中,使用“溫”法的重要地位,而溫熱藥一般具有溫里散寒、溫經通絡、補火助陽、溫陽利水、回陽救逆等作用。以藥測病可知,LOA大多數具有寒性為病的特點,即“因寒致病、因寒復發(fā)、因寒加重”“得寒痛劇,得溫痛減”的風寒痹阻證的臨床表現,也印證了臨床中該類疾病多“寒”多“瘀血”的特點。在《本草綱目》中,李時珍也多選用溫熱藥物來治療腰痛。劉欣等通過動物實驗表明辛熱藥,如附子、仙茅、肉桂不但能改善陽虛模型大鼠整體癥狀,還可使低下的下丘腦-垂體-靶腺軸中的甲狀腺、腎上腺和性腺功能得到改善[14]。
所以我們認為,溫法在LOA的治療中,尤其對于辨證為虛寒型、風寒濕痹阻型LOA中應用溫法為主的治療可以起到較為肯定的療效。
3.2.2 辛、甘、苦味為主是治療LOA中藥的主要藥味特征 五味作為藥性理論最早見諸于《黃帝內經》及《神農本草經》中?!饵S帝內經》對五味的陰陽五行屬性、作用及應用均做了系統的論述。所謂五味,是指藥物具有酸、苦、甘、辛、咸5種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療作用(有些藥物還具有淡味或澀味)。按照藥性理論,五味是通過長期臨床觀察,不同味道的藥物作用于人體,產生了不同的反應和獲得了不同的治療效果,從而歸納總結出五味的藥性理論。五味不僅反映了藥物真實的味道,更是對藥物作用的高度總結和概況。《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辛甘淡屬陽、酸苦咸屬陰”?!渡袝ず榉丁分姓撌?“酸味屬木、苦味屬火、甘味屬土、辛味屬金、咸味屬水”。《素問·藏氣法時論》指出;“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這是對五味作用高度概括。本研究經總結分析近10年文獻發(fā)現治療LOA的藥物多具有辛、甘、苦的藥味。
辛味“能散能行”,具有發(fā)散、行氣行血的功用。附子、肉桂、秦艽、當歸、乳香、沒藥、全蝎、續(xù)斷、防風、川芎、紅花、細辛、威靈仙均為辛味藥物,該組藥物在四氣上主要為溫性,故在藥性上可考慮為LOA治療藥物的首選性味,在溫補肝腎的基礎上可以加強行氣利通的作用。對虛寒同時伴有氣血阻滯,表現為“不通則通”的病癥有良好的針對性,對于LOA存在的標實,如風、寒、濕邪氣可起到祛風散寒除濕的功效。
甘味“能補能和能緩”,具有補益、和中、調和藥性和緩急止痛的作用。附子、肉桂、甘草、牛膝、桑寄生、桃仁、防風、杜仲、熟地黃、雞血藤等藥物均為甘味,說明甘味藥物用在LOA用于治療肝腎虧虛、身體諸痛及調和藥性。
苦味“能泄、能燥、能堅”,即具有清泄火熱、通泄大便、燥濕、瀉火存陰等作用。牛膝、秦艽、沒藥、續(xù)斷、赤芍、丹參、獨活、乳香、雞血藤均具有苦味,其中,苦溫藥為獨活、乳香、雞血藤,苦平藥為牛膝、秦艽、沒藥、桑寄生、桃仁、續(xù)斷,苦寒藥為白芍、赤芍、丹參。因為在痹證的病機中,存在濕、痰、瘀的標實,故該類藥物可針對標實起到燥濕化痰,活血化瘀的作用。亦有研究表明,苦溫藥物的主要藥理作用為解熱、鎮(zhèn)痛、抗風濕、抗菌;苦寒藥物主要作用為消炎、抗菌、利尿、鎮(zhèn)靜、抗腫瘤;苦平藥主要作用為改善血液成分、促進血液循環(huán)、收斂止血。這揭示苦味藥對LOA的患者有改善血液循環(huán)以及解熱、鎮(zhèn)痛的療效[15]。
3.2.3 從藥物歸經看LOA的本質 從30味藥物的歸經分布上可見,治療LOA的藥物主要歸肝、脾、腎、心三經為主,也就是該疾病的治療上,近10年LOA的辨證論治強調治病求本,兼顧先后天。肺、膀胱、心包、膽、胃、大腸的歸經強調了標本兼治。文獻共同的觀點均認為LOA的病因病機主要為肝腎不足,又外感風寒濕等外邪,氣滯血瘀,脈絡閉阻而形成的。中老年人骨骼肌肉系統的衰老、退變過程,與肝腎虧虛狀態(tài)密切相關,必先有肝腎不足之內因,才會復感風寒濕,導致局部氣滯血瘀、脈絡痹阻而發(fā)病。故LOA為本虛標實之病,治療上應從肝腎入手,配合祛風除濕止痛等方法,以求標本兼治[16]。從歸經規(guī)律上來看,在LOA的治療上,選擇藥物既要標本通治,又要兼顧先后天,選用藥物既能補益肝腎,又能祛除邪氣。當然治本及治標的藥物孰輕孰重,又要考慮標本緩急,并參照“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一般原則。
3.2.4 LOA的常用藥對分析 藥對分析:1)當歸配牛膝:當歸,甘、辛、溫,歸肝、心、脾經,具有活血止痛的功效。牛膝,苦、甘、酸、平,歸肝、腎經,具有活血通經、補肝腎、強筋骨的功效。兩者配伍應用,牛膝可引活血通經作用直達病所,以行祛除腰膝瘀滯之用。2)續(xù)斷和秦艽:續(xù)斷,苦,甘,辛,微溫,歸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止血安胎,療傷續(xù)折的功效;秦艽,苦,辛,微寒,歸肝、膽、胃經,具有祛風濕,止痹痛,退虛熱,清濕熱的功效。兩者配伍使用可增強祛風濕、除痹痛的作用。3)木瓜和茯苓:木瓜,酸,溫,歸肝、脾經。具有舒筋活絡,除濕和胃的功效。茯苓,甘,淡,平,歸心、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安神的功效。兩者配合應用可加強舒筋活絡,祛除經絡風濕之邪的效果。4)紅花和骨碎補:紅花,辛,溫。歸心、肝經,具有活血通經,祛瘀止痛的功效。骨碎補,苦,溫,歸肝、腎經。具有活血續(xù)傷,補腎強骨的功效。二者均為活血化瘀藥,相須使用可增強活血祛瘀的功效。5)白芍和甘草:白芍,苦、酸、微寒,歸肝、腎經,具有柔肝止痛、平抑肝陽的功效;甘草,甘、平,歸心、肺、脾、胃經,具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調和諸藥之功效。芍藥味酸,得木氣最純;甘草味甘,得土氣最厚。兩藥合用,可使酸甘化陰,共奏緩急止痛、斂陰養(yǎng)血之效。此藥對最常用于緩解風濕痹痛[17]。
3.2.5 從藥物頻次及藥效學探討LOA的主要用藥規(guī)律 從分層聚類分析樹狀圖結果來看,當歸和川芎在LOA的治療中占重要地位,用藥頻次分別排在第1位和第2位。當歸共使用430次,藥物出現百分率為62.05%;川芎共使用383次,藥物出現百分率為55.27%。當歸具有活血止痛的功效,《醫(yī)學啟源》曰:“當歸,……能活血補血,尾破血,身和血”。川芎,既能行散,上行可達巔頂,又入血分,下行可達血海?!渡褶r本草經》謂其“主……寒痹,筋攣緩急”。二藥同用,可直通全身氣血,共奏宣通經絡、祛風除濕通痹之功,還寓有“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18]。所以,川芎和當歸可作為臨床治療LOA的常用藥。
甘草、芍藥用藥頻次分別居第3位和第7位,可見該經典藥對在腰椎骨性關節(jié)炎的治療中應用廣泛。《神農本草經》記載芍藥具有“除血痹,破堅積”的作用,是治療骨節(jié)疼痛的常用藥物。如《金匱要略》中治療脾腎陽虛,寒濕流注筋脈關節(jié),兼化熱傷陰之歷節(jié)病的桂枝芍藥知母湯。而強調止痛作用時通常用白芍。白芍,苦、酸、微寒,歸肝、脾經,具有養(yǎng)血斂陰,柔肝止痛,平抑肝陽的功效。白芍專長補血益肝、通利血脈,主治筋脈失養(yǎng)諸癥,使筋有所生,肝有所養(yǎng),通絡緩急止痛[19]。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祛痰止咳,緩急止痛,清熱解毒,調和諸藥的功效。二者可較好地緩解風濕痹痛[20]。
杜仲、牛膝、熟地黃用藥頻次分別排在第4、5和6位。杜仲,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的功效,《本草會言》:“腰膝之痛,非杜仲不除……補肝益腎,誠為要藥”。牛膝,具有活血通經,補肝腎,強筋骨,引血下行的功效,《滇南本草》記載:“止筋骨疼,強筋舒筋,止腰膝酸麻”。研究提示杜仲、牛膝藥對可明顯提高大鼠的骨密度、血鈣、血磷等骨代謝指標[21]。熟地黃善滋補腎陰、填精益髓,為補腎陰之要藥,古人云其“大補五臟真陰”“大補真水”,適用于痹癥日久傷及肝腎之陰不足之證。
獨活、紅花、茯苓、肉桂、秦艽用藥頻次排名分別為第8、9、10、11和第12位。獨活,善行血分,祛風除濕散寒之藥也,其性善下行,祛下焦與筋骨間的風寒濕邪;《本草正》曰:“專理下焦風濕,兩足痛痹,濕癢拘攣”。紅花為破血、行血、和血、調血之藥?!端幤坊x》曰:“紅花,善通利經脈,為血中氣藥,能瀉而又能補,各有妙義”。茯苓為常用的利水滲濕藥?!度杖A子本草》曰:“補五勞七傷,安胎,暖腰膝,開心益智,止健忘?!夺t(yī)學啟源》記載:“除濕,利腰臍間血,和中益氣為主。治溺黃或赤而不利”。肉桂補火助陽,引火歸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經,《日華子本草》曰:“治一切風氣,……暖腰膝,……,治風痹骨節(jié)攣縮,續(xù)筋骨,生肌肉”。秦艽主寒熱邪氣,寒濕風痹,肢節(jié)痛、下水、利小便。其根入藥,能祛風濕、退虛熱、止痛?!渡褶r本草經》曰:“主寒熱邪氣,寒濕風痹,肢節(jié)痛……”。
黃芪、桃仁、桑寄生、沒藥、細辛、地龍、防風、乳香、續(xù)斷、赤芍、木瓜、威靈仙、附子在分層聚類分析樹狀圖中相關性較緊密。其中,續(xù)斷和乳香的用藥頻次分別為133和135、赤芍和木瓜的用藥頻次分別為107和106,相關性最緊密,可以作為藥對來使用。續(xù)斷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療傷續(xù)折的功效?!兜崮媳静荨吩?“補肝,強筋骨,定經絡,止經中(筋骨)酸痛”。乳香可活血、行氣、止痛?!侗静萸笳妗吩?“乳香香竄入心,既能使血宣通而筋自伸,復能入腎溫補,使氣與血互相通活,俾氣不令血阻,血亦不被氣礙,故云功能生血,究皆行氣活血之品耳”。二藥伍用,補益肝腎,通利血脈,用治肝腎兩虛、腰酸腿軟無力、風濕腰背疼痛。木瓜味酸入肝,舒經活絡而緩攣急,赤芍性酸、苦、涼,能行瘀、止痛、涼血、消腫。二藥配對可除血痹、破堅積。黃芪以“補氣諸藥之長”著稱?!督饏T要略》中的黃芪桂枝五物湯,重用黃芪補氣,鼓舞氣血運行以通血脈,治療氣虛血滯,肌膚麻木,或肢體疼痛等。桃仁可活血祛瘀、潤腸通便?!端幤坊x》曰:“桃仁,味苦能瀉血熱……主破蓄血,逐月水,及遍身疼痛,四肢木痹,左半身不遂,左足痛甚者,以其舒經活血行血,有去瘀生新之功”。桑寄生味苦能燥,甘能補,祛風濕又長于補肝腎、強筋骨,對痹癥日久,傷及肝腎,腰膝酸軟,筋骨無力者尤宜。沒藥具有活血止痛、消腫生肌之效?!侗静菅芰x》記載:“沒藥,大概通滯血,打撲損疼痛,皆以酒化服。血滯則氣壅凝,氣壅凝則經絡滿急,經絡滿急,故痛且腫。凡打撲著肌肉須腫脹者,經絡傷,氣血不行,壅凝,故如是”。細辛可治風濕痹痛。《本草經疏》曰:“細辛,風藥也……故主咳逆,頭痛腦動,百節(jié)拘攣,風濕痹痛,死肌。蓋痹及死肌,皆是感地之濕氣,或兼風寒所成,風能除濕,溫能散寒,辛能開竅,故療如上諸風寒濕疾也”。地龍,味咸寒,入肝、脾、膀胱經,其性走竄,善于通行經絡,用于治療多種原因導致的經絡阻滯、血脈不暢、肢節(jié)不利之癥。防風,散風寒濕痹之藥也,《本草匯言》曰:“主諸風周身不遂,骨節(jié)酸痛,四肢攣急,痿躄癎痙等證”。威靈仙具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消痰水,散癖積之功效,其辛散溫通,性猛善走,通行十二經,既能祛風濕,又能通經止痛,為治療風濕痹痛之要藥。附子具有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之功效?!侗静輩R言》曰:“附子,回陽氣,散陰寒,逐冷痰,通關節(jié)之猛藥也”?!睹t(yī)別錄》曰其:“腳疼冷弱,腰脊風寒,心腹冷痛,霍亂轉筋,下痢赤白,堅肌骨,強陰,又墮胎,為百藥長”。
結合藥物功效和用藥頻次可以看出,前三十位的中藥分析結果表明近十年腰椎骨性關節(jié)炎用藥有活血化瘀藥(牛膝、當歸、赤芍、川芎、雞血藤、丹參、紅花、桃仁、地龍);補肝腎、強筋骨藥(杜仲、牛膝、熟地黃、白芍、肉桂、桑寄生、續(xù)斷、山茱萸);祛風散寒除濕藥(獨活、威靈仙、木瓜、秦艽、細辛、防風、茯苓、附子);補氣養(yǎng)血藥(當歸、甘草、黃芪、白芍、熟地黃)。它們的用藥頻次依次為:當歸、川芎、甘草、杜仲、牛膝、熟地黃、白芍、獨活、紅花、茯苓、肉桂、秦艽、細辛、沒藥、黃芪、桑寄生、桃仁、地龍、防風、乳香、續(xù)斷、黨參、全蝎、雞血藤、附子、威靈仙、赤芍、木瓜、山茱萸、丹參。
綜上所述,本研究通過對近10年國內醫(yī)學期刊發(fā)表的內服中藥治療腰椎骨性關節(jié)炎的文獻進行分析并對其用藥規(guī)律進行探討,為臨床上腰椎骨性關節(jié)炎的辨證論治和遣方用藥提供參考依據和理論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