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鳳美
如何搞好德育工作?如何提高德育效益?這是我們普遍關心的問題,要對這些問題做出滿意的回答,筆者以為必須處理好下述幾種關系。
一、系統(tǒng)性與層次性的關系
德育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影響其實施的因素和條件是錯綜復雜的。這些因素和條件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綜合起作用。因此,我們要按照青年學生的品德形成規(guī)律,在教學中做到以學生為本,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fā),系統(tǒng)構建德育環(huán)節(jié),構建德育工作的科學體系,把學生推到德育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做到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激勵、自我總結,做到實施德育的系統(tǒng)化。
一方面,我們要改變那種孤立、片面、靜止地對待德育的思想方式和工作方式,用統(tǒng)一、整體的觀點把家庭、社會與學校聯(lián)系起來,把德育與智育、體育和美育聯(lián)系起來,把校內黨、政、工、團、學各種力量統(tǒng)一起來,各個部門、各個崗位、各種課堂、每個職工聯(lián)系起來,形成全方位的施教系統(tǒng),使各種因素、各個渠道、各種途徑,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手段來做好德育工作。另一面,要注意將德育內容加以分析和處理,形成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形勢教育、國情教育、品德教育、傳統(tǒng)教育、愛國教育等諸多內容的邏輯系統(tǒng),使學生的德育素質得到全面合理的發(fā)展和提高。
但是,人的頭腦不是一個開口的容器,我們不能也無法將極為豐富的德育內容任意的灌進或傾瀉到到學生的頭腦中去。長期以來,由于德育課理論性較強,內容比較深奧有時又脫離實際,老師在教學中重理論、輕實踐; 重知識、輕能力;重結果、輕過程,導致一部分學生不喜歡德育相關課程,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以學校的德育目標,以不同專業(yè)、不同年級、不同階段的學生生理、心理特點和思想實際為依據,了解學生個性差異,針對不同認知水平確定不同的教育內容和不同的教育要求,打破原有的封閉、機械的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興趣,以趣激學,做到德育過程的層次化。在層次化的基礎上,經過反復教育使學生加深認識,糾偏改錯,促進知和行的統(tǒng)一。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常常忽視德育本身所包含的層次性,忽視互動和交流,隨意地、簡單地根據形勢的變化而變化,過多強調統(tǒng)一要求,一刀切、一陣風,較少重視區(qū)別對待。一個報告要求全體學生一律去聽,結果是高年級學生吃不飽,低年級學生吃不消。一次郊游,要求人人參加,結果是新生感到新鮮,老生覺得厭倦。一個認識,大家還未理解,只能照搬照抄,這就大大降低了德育的效果。
二、形式和內涵的關系
通過受教育者的活動與交往,使之接受外部教育的影響,這是德育的一條基本途徑。但任何一種形式的活動都只是一種載體,活動的最終指向應該是學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各種形式的德育活動是手段,而真正對學生品德的形成和發(fā)展產生內化作用的是這種活動所包含的豐富的教育內涵。因此,我們在德育過程中必須做到形式和內涵的統(tǒng)一。好的活動形式使人喜聞樂見,可以讓學生在愉悅的情緒中得到教育一,變"一潭死水″為"滿潭活水″,但如果只有好的活動形式而無好的活動內涵,這種德育活動也是徒勞無益的。教育者要做到理論和實踐結合,要密切聯(lián)系學生實際和社會生活實際,還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校、家庭和社會實踐活動,將所受教育轉化為自己的道德行為,加強德育的功能。那種脫離實際的空洞的活動不僅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沒有好處,而且會使他們在無形中受到形式主義工作方法的負面教育。那種為了應付檢查,為了便于寫總結而舉行的沒有好的活動內涵,或者不適于學生身心特點的活動應該堅決取消,完全杜絕,否則,不僅會毒化校園空氣,而且會浸蝕學生的心靈。以德樹人,要發(fā)揮德育作用,注重提高學生思想道德認識,激發(fā)道德情感,指導道德行為,提高覺悟,增加學生社會責任感。
三、德育與智育、美育的關系
德育與智育的關系人們早已有了共識,但在實際上兩者往往脫節(jié)。搞德育的教師不注意對學生文化知識傳輸和技能的傳授,教文化課、專業(yè)課的教師更不注意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填鴨式的授課、滿黑板工整的板書、枯燥乏味的語言,不注重互動、不注重交流。實際上,科學性和思想性是相輔相成的。在思想上是唯心的東西在科學上永遠得不到證明;而在科學上是正確的東西必然具有其思想性。例如,物理學中的物理變化就包含有質量互變的思想。因此,我們說在智育的本身中就包含有十分豐富的德育內容,在智育中要發(fā)揮德育滲透的優(yōu)勢,有效利用其可能,把握有利時機適時進行教育培養(yǎng),把德育本身的目標與學科教材所含的德育因素自然有機結合起來,使德育內容在智育中潛移默化,內化為學生個體的思想品德。反過來,學生如果具備了足夠的思想基礎,具有了正確的科學思維方法和科學研究態(tài)度,就會激發(fā)起蘊藏在他們心靈深處的求知欲望和創(chuàng)造熱情,最終促進其智育的發(fā)展。
美育作為一種情感教育對德育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教師舉止大方、談吐文明,教學中講解清楚、示范規(guī)范、言行一致,給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教師形象,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所謂:"親其師,信其道"、"身教重于言教"這足以證明良好的德育形象在課堂教學中的深刻意義。教師的健康、朝氣;教師的言于律自、率先垂范;教師對學生的尊重、關心,既是教師高尚品德的表現(xiàn),又是一種教育手段,在塑造學生靈魂中又是一種巨大力量。因為由審美對象引發(fā)的情感體驗即喜怒哀樂之情直接涉及到對審美對象的評判。美與丑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與善惡、真假密切相關。審美時由對形式美丑的欣賞必然進入對內容善、真假的評判,從而使人避惡從善,去偽存真,由情感上的陶冶得到道德上的凈化,進而形成高尚的人格。所以,美育在激發(fā)人的審美情感的同時,也可幫助人們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觀點,使道德日趨完善。正因為德育與美育緊密相聯(lián),我們才說德育工作者不僅是一個先進思想的鼓吹者,高尚情操的培育者,而且還應是一個審美家。把枯燥的內容生動化、把抽象的內容具體化,深入淺出,不斷創(chuàng)新,化腐朽為神奇,像磁石般緊緊吸引住學生,把學生帶入樂學的境界。只要我們把德育過程寓于美育之中,德育就會顯示出無限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