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軍
英語作為我們的第二語言,作用是尤為明顯的,英語的學習主要在閱讀和寫作,教師也越來越認識到兩者之間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也在不斷進行兩者的結合教學。
一、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之間的關系
(一)理論關系
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有語言學者探討了閱讀以及寫作之間的關系。語言學者最終得出的結論是,閱讀和寫作就好比是編碼和解碼,都是對書面材料的一種思維加工程序。閱讀讓學生的接受能力得以提高,而寫作讓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得以提高,閱讀和寫作組合在一起,可以讓學生語言方面的綜合理解技能得到加強,最終讓學生增強了應用英語語言的能力。因此,要想掌握一種語言的核心,除了學習自己可以理解的語言信息外,還要加強自身語言學習思維方面的鍛煉,當學生的閱讀語言輸入量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候,才能實現(xiàn)語言輸出這一功能。
(二)辯證關系
閱讀中的語言理解是通過閱讀量的積累實現(xiàn)的,語言理解是在閱讀文章中心思想理解的基礎上。因此,只有對英語語言有了自己的深刻理解,才能形成自己的語言信息庫,通過不斷地練習,讓這些語言變成自己的東西,能夠熟練運用這些語言表達自己所思所想,寫出帶有自己特色的作文。在當前的英語教學中,教師之所以重視閱讀和寫作的結合,是因為教師充分認識到了兩者相輔相成的關系,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寫作是閱讀的升華,只有對學生英語的寫作和閱讀能力同時進行培訓,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1]。
二、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結合的有效措施
(一)通過有效閱讀增加寫作需要的新詞匯
寫作是表達學生的思想感情,有些學生可以很順利地講出來,但是對于寫作文就是很頭疼,是因為學生缺乏詞匯的積累,不能用合適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所想。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時,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積累詞匯,在學習詞匯時候,應該給學生設定相應的語言情景,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這類詞匯應該怎么用才最合適[2]。例如在七年級英語起始教學中有一個簡單的短語叫“be from”,是“來自”的意思,教師在講解的時候可以引申出相同意思的短語“come form”,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可以給學生舉兩個例子,“她來自中國”就可以用“She is from China”和“She comes from China”來表達,剛好體現(xiàn)了這兩個短語的用法。
(二)根據(jù)寫作來決定閱讀內(nèi)容
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閱讀教學是為了實現(xiàn)學生能夠更好的寫作這一目的進行的,想要寫作變得恰如其分,就要將閱讀進行到恰到好處,良好的寫作需要恰當?shù)拈喿x做基礎。所以教師應該根據(jù)寫作來決定閱讀內(nèi)容,讓閱讀更好地為寫作服務。
(三)寫作內(nèi)容的設計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閱讀情況進行
教師在進行初中英語教學時,要對閱讀課文進行分門別類,同種體裁、同種題材的課文可以規(guī)劃在一起。學生剛開始進行寫作時,難以有自己的風格特色,也不能用適當?shù)恼Z言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作文看起來就比較雜亂無章。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可以選取體裁、題材都突出的閱讀,讓學生進行仿寫,在仿寫的過程中,讓學生理解好詞好句的用法,并逐漸形成自己的寫作特色。
(四)教師的課程設計要合理
當前很多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候,過于注重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yǎng),將大部分的時間留給了閱讀學習,而寫作練習一般都是留給學生課后來做,學生課后有問題難以得到教師及時解答。一堂課的時間是有限的,教師應該合理分配課堂時間,在閱讀后,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寫作,在課堂直接進行寫作訓練,有利于教師檢驗學生的學習程度。
(五)教師在閱讀和寫作中要多對學生進行啟發(fā)
教師在閱讀課程開展之前,可以讓學生就閱讀內(nèi)容的標題進行講解,讓學生根據(jù)標題來構想文章應該講的內(nèi)容是什么。這種教學模式一方面對學生起到了啟發(fā)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參與度,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后期的學習中,學生就會更加專注于自己所猜想的和實際內(nèi)容之間的出入。
(六)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閱讀,反復修改作文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寫作是閱讀的升華。所以在對閱讀進行深入的理解、思考之后,才能總結出自己的寫作之道,才能形成屬于自己的英語語感,激發(fā)自己英語方面的思維。對于初中生來說,很難一次性寫出具有代表性的優(yōu)秀作文,要想使自己的作文質(zhì)量變高,就需要經(jīng)過反復的修改潤色。
教師通過閱讀和寫作的結合教學,可以提高學生在這兩方面的能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要注重這兩方面的結合,讓自己的閱讀能力為寫作服務,讓寫作加深自己的閱讀理解。
參考文獻:
[1]何玲玲.初中英語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結合[J].語文學刊,2016(6):131-132.
[2]施惠娜.初中英語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結合[J].瘋狂英語(教學版),2016(3):75-76.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