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對同一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橫看成嶺側(cè)成峰,答案是豐富多彩的,堅持全面的觀點,生活也會多一點色彩。
關(guān)鍵詞:兩面性;多角度;唯物辯證法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事物具有兩面性,對同一個問題,不是只有一條路可走,有兩條甚至多條路可走,可以從多方面、多角度看問題。在教學(xué)過程中我充分感受到從多方面看問題有助于我們形成全面的觀點,不至于片面地看問題。
俗話說:“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崩?,在教授《詩經(jīng)》四首的《氓》時,對于主題在學(xué)術(shù)界有較大的爭議。有一部分人認為這首棄婦詩的主題是:詩篇通過女主人公的自述,展現(xiàn)了她和“氓”從戀愛,結(jié)婚到被“氓”遺棄的全過程,以及她從熱戀中的歡樂到婚后的痛苦、悔恨乃至決絕的心路發(fā)展歷程。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應(yīng)受到人們的同情,女主人公的悲劇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
性,這是由社會特點決定的。在男權(quán)社會中,女性在經(jīng)濟上、政治上都處于附屬地位,她們的生活天地都很狹小,生活的幸福與否都維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個對感情、對家庭不負責(zé)任的丈夫,那她們的悲劇是不可避免的。男主人公“氓”可以說是男權(quán)社會的一個代表性人物,在求婚時,他的態(tài)度是急切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女主人公的容顏漸衰,他的愛情也隨風(fēng)而去,全然不念往日恩愛,無情地遺棄了妻子,是一個對家庭不負責(zé)任的、始亂終棄的人,應(yīng)給予唾棄。這種觀點似乎是站在現(xiàn)代人的角度上來思考問題的。但我們應(yīng)該考慮到,這首詩產(chǎn)生于西周至春秋的奴隸制社會中,我們知道,春秋時期婚姻家庭行為規(guī)范有幾個特點:
(1)婚姻家庭制度屬于宗法制度。(2)婚姻關(guān)系實行一夫多妻制。(3)家庭關(guān)系實行家長專制。(4)維護婚姻家庭關(guān)系的手段,禮法并用,以禮為本。
首先,“氓”與女主人公的婚姻要符合尊尊親親的宗法制度,強調(diào)禮的存在,也就是說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從課文的敘述可以得知他們沒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子無良媒),在禮教森嚴的春秋時期這種大膽的愛情宣言被冠以“淫奔”的罪名。所以有的人就認為這首詩是:淫婦為人所棄,而自敘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按桃迹环Y教”成為一個新的主題。其次春秋時期婚姻關(guān)系實行“一夫多妻制”,對于女主人公的被拋棄,更準確地說是被休,需要正確地看待。據(jù)《儀禮·喪服》記載,古代女子有七出之罪者,趕出家門,“七出者,無子,一也,淫泆,二也;不事姑舅,三也;口舌,四也;盜竊,五也;妒忌,六也;惡疾,七也。”亦作“七去”。當(dāng)女主人公沿著出嫁時的老路——湯湯淇水,打道回府的時候,也許她不曾想過自己一定是犯了七出之條的哪一條。無子,出也,這一條很致命,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在封建社會男尊女卑,母憑子貴,無所出當(dāng)然會受到冷落,甚至趕出家門。而并非女主人公所說的桑之落矣,其黃而隕這么簡單。從文章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女主人公一定沒有孩子,要不然她就會在文章里說:我還給你們家生過孩子呢,憑什么把我趕出去。妒忌這一條也許是十分重要的,春秋時期婚姻制度為一夫多妻制,所以“士二其行,二三其德”也符合社會習(xí)俗和正常心理,女主人公嫉妒心態(tài)強,她不能與氓的其他妻妾保持融洽的關(guān)系而導(dǎo)致被休??傊瑢τ诨橐霰瘎∥覀儜?yīng)給予正確的看待,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就得出不同的主題,橫看成嶺側(cè)成峰。有人概括了這首詩的主題,那就是:(1)表現(xiàn)女子對以往愛情的美好追憶。(2)對負心男子的怨恨。(3)自我寬慰和解脫。(4)刺淫奔。所以對于一個問題要善于發(fā)掘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看待問題。
我們再看看《伐檀》這首詩,有一種觀點認為《伐檀》是一首伐木者之歌。一群伐木者在河邊給奴隸主砍伐檀樹造車,他們一邊費力地砍啊砍,一邊聯(lián)想到奴隸主既不種地也不打獵,卻占有大量的財富,過著不勞而獲的寄生生活,不由得非常氣憤,于是唱出這支歌,對剝削者進行了辛辣的嘲諷,發(fā)泄了強烈的不滿。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這是一篇贊美“君子之德”的詩歌,為什么那些君子們不參加勞動他們的庭院里就能掛上小動物的尸體呢,因為這些土地的所有者是這些君子啊。勞心者治人,勞力者制于人,就是這個道理。奴隸們租種土地,上山打獵的成果是要交出一部分作為租的,那么交多少好呢,交多少才叫剝削呢,這涉及一個度的問題,中國漢代武帝劉徹這個名字很特殊,漢景帝在給兒子起名字時就是從收租的角度進行考慮的,在古漢語中“徹”的意思是十分之一,也就是說地主在收租時如果只收十分之一,老百姓就會贊頌?zāi)愕墓Φ铝?。如過收過渡了就成了剝削了,老百姓就會起來反抗,甚至把你推翻。
因此,同一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看,就會得出不同的結(jié)果。
通過以上兩個例子,我們認識到我們的課本還是有許多值得我們?nèi)ネ诰蚝吞剿鞯目臻g,只要肯下苦功,我們就能發(fā)現(xiàn)事物的兩面性,從而避免一根筋、一條線,這樣我們的生活也會變得豐富多彩。
作者簡介:林杰(1979—),男,漢族,現(xiàn)任教于寧德市第二中學(xué),一級教師,本科學(xué)歷,研究方向是中學(xué)語文教育。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