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清 萬勤
漢語是聲調語言,聲調變化會導致詞意變化。聲調是指音節(jié)或詞組的音高運動模式,包括音高升降曲折的形式(調形)和相對的音階特征。漢語普通話中根據基頻變化的模式分為一聲、二聲、三聲和四聲4種類型[1]。聲調感知是指個人利用感覺器官、神經系統(tǒng)及大腦檢測和解釋從外部世界獲得信息的過程。知覺實驗,即在一定實驗條件下播放一組口語詞,要求被試對實驗項目作出反應的實驗。在聲調感知實驗中,常用兩種形式:一種是區(qū)分測驗,一種是辨別測驗。區(qū)分測驗是指給被試兩個不同的聽覺刺激要求判斷是否一致;辨識測驗是指給被試一個聽覺刺激,要求其在含有目標的選項組中找出與聽覺刺激相匹配的選項。
目前國外研究者對不同的被試類型、年齡及不同語言使用群體的聲調感知能力進行了研究,并嘗試不同的方法進行干預,對比其干預前后的聲調感知能力。我國研究者對漢語聲調感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聲調的范疇知覺[2~4],聲調能力的腦側向問題[5],聲調知覺影響因素的研究[6,7]。被試類型主要為二語學習者[3,4]、少數民族學生[8]、人工耳蝸使用者[9]等,主要集中于普通人群,對言語語言和聽障人群的聲調感知能力研究相對較少。本文以研究現(xiàn)狀為基礎,從漢語聲調感知研究的對象、測試材料、漢語方言的聲調感知3方面進行總結與梳理,旨在為漢語聲調感知的深入研究提供參考。
在漢語聲調感知研究中,根據被試年齡分為兒童和成人。
健聽兒童在3歲前可以發(fā)普通話中的4個聲調[10],在安靜環(huán)境下,4~5歲兒童可以完全識別4個聲調[11]。席潔等[2]考察了5~7歲漢語兒童聲調知覺的發(fā)展模式,發(fā)現(xiàn)在聲調特征上,6歲兒童已經獲得了和成人類似的范疇性知覺能力。
在聽障兒童中,已廣泛使用助聽器及人工耳蝸等助聽設備,但是由于其言語編碼設計基于西方非聲調語言特點,所以對漢語聲調的感知能力差。Xu L等[12]對語前聾植入人工耳蝸兒童進行研究,表明聲調的感知與產生之間顯著相關。Chen Y等[13]對2~7歲植入人工耳蝸的普通話兒童進行漢語聲調和句子感知的研究,發(fā)現(xiàn)其最難識別二聲和三聲,安靜環(huán)境中只有人工耳蝸植入的時間會影響其聲調感知的能力。Li A等[14]對平均年齡為9歲10個月植入人工耳蝸和配戴助聽器兒童的普通話聲調識別能力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兩類被試的聲調識別能力接近。陶仁霞[15]對3~6歲雙耳雙模式的聽障兒童進行聲調感知能力研究,發(fā)現(xiàn)其聲調識別顯著好于單耳蝸,得分提高了13.04%。
研究還發(fā)現(xiàn)聽障兒童的聲調感知能力弱于正常人且受噪聲環(huán)境的干擾。植入人工耳蝸和配戴助聽器兒童的普通話聲調識別能力接近,但雙耳雙模式助聽兒童的聲調識別顯著好于單耳植入人工耳蝸,這也給聽障兒童在選擇助聽設備時提供了參考。此外,研究發(fā)現(xiàn)唐氏綜合癥等也存在聲調產出異常的問題[16],而聲調感知與產出能力之間顯著相關,因此要加強對其聲調感知能力的研究。
關于成人漢語聲調的感知研究主要集中于人工耳蝸植入者、少數民族群體以及二語學習者。
2.2.1 人工耳蝸植入者漢語聲調感知研究 王媛等[17]對成人人工耳蝸患者的音調感知進行評估并與聲調識別的相關性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其聲調識別能力顯著弱于正常人,并且與音調辨差閾值存在顯著相關。成人人工耳蝸植入者聲調識別正確率在60%~90%,以三聲和四聲最易識別,考慮可能因為三聲和四聲的時長信息最為顯著,所以有助于聲調識別[18]。王碩等[19]對成人人工耳蝸植入者使用音調信息識別聲調能力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去掉時長因素對人工耳蝸植入者聲調識別能力的影響,對三聲識別影響最顯著。如今人工耳蝸不能有效的提取音調信息,導致其漢語使用者存在聲調感知障礙。因此技術改變與進步非常重要,在還未得到改善前,在人工耳蝸植入者的言語康復過程中也可充分利用聲調的時長信息進行康復,幫助其感知聲調并掌握。
2.2.2 少數名族的漢語聲調感知研究 少數名族在學習普通話時聲調掌握是難點,為了幫助其掌握好聲調,研究者們對其聲調感知能力進行了研究。李素秋[20]對柯爾克孜族學生雙音節(jié)詞聲調的感知能力進行測試,指出其感知漢語雙音節(jié)詞前、后字聲調時存在一定隨意性,對調形變化不敏感,聲調意識薄弱。易斌[21]對維吾爾族人進行漢語單字調的感知實驗,指出其聲調感知錯誤呈類型化,其中陽平與上聲和陰平混淆現(xiàn)象突出。Wang SY等[22]研究結果表明被試對陰平和陽平的感知屬于范疇感知,率先提出了聲調知覺具有范疇性。何江[23]對漢族與維吾爾族學生普通話聲調的范疇感知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漢族學生的辨別感知為半范疇性感知,維吾爾族學生的聲調感知則呈現(xiàn)非范疇性感知。此外,其進一步對漢族和維吾爾族學生進行漢語三聲的區(qū)分和辨別實驗,結果表明,前者為半范疇性感知,后者則為非范疇性感知,而且維吾爾族學生對音高變化的絕對值更為敏感[24]。兩項研究的結論一致。少數民族如維吾爾族、柯爾克孜族等使用的語言為無聲調語言,其母語經驗影響了普通話聲調的習得。在其漢語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重視發(fā)音訓練也要重視聲調感知系統(tǒng)的建立及范疇化知覺模式的培養(yǎng)。
2.2.3 二語學習者的漢語聲調感知研究 在二語習得者的漢語聲調感知研究中,朱靜雯等[7]研究發(fā)現(xiàn)調域維度對漢語母語者感知的影響大于學習者,而時長維度相反。Gandour等[25]考察了普通話和英語被試對普通話陰平-陽平連續(xù)統(tǒng)的知覺,表明英語母語者對非語言刺激的知覺呈現(xiàn)出更強的范疇化特征。賈琳等[26]考察了視覺加工對英語母語者聲調感知的作用,發(fā)現(xiàn)視覺加工促進了學習者的聲調感知。王韞佳等[3]對韓語母語者陽平和上聲的感知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其對這兩個聲調的分辨基本上未呈現(xiàn)范疇化傾向。張林軍[4]對日本留學生聲調的范疇化知覺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無漢語經驗的學習者對聲調的知覺是連續(xù)性的;初級水平的學習者范疇化知覺能力有了顯著提高;中級水平的學習者范疇化知覺能力接近漢語母語者的水平,但精細化程度仍有待提高。HalléPA等[27]對臺灣學生和法語母語者進行了漢語聲調的區(qū)分和辨別實驗,發(fā)現(xiàn)臺灣被試的漢語聲調感知是準范疇性的。法語母語者對聲調變化具有敏感性,但沒有臺灣學生敏感。Abramson[28]對泰語母語者進行泰語的聲調感知實驗發(fā)現(xiàn)泰語聲調感知有一定的范疇性,泰語母語者在感知漢語聲調時受母語聲調的影響,采用自上而下的加工模式,對漢語聲調的感知具有明顯優(yōu)勢[29]??梢娔刚Z背景對漢語聲調感知與學習有影響。
二語學習者感知聲調時更多的依賴于時長而不是調域,不同國家的學習者表現(xiàn)出不同的范疇化知覺能力可能與其母語背景有關。同樣提示在其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建立聲調系統(tǒng)及提高范疇化感知的能力。目前對二語學習者聲調感知模式的研究大部分是行為學實驗,利用事件相關電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及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xiàn)MRI)等神經影像學技術進一步豐富聲調范疇化知覺神經機制的研究,也是新的研究方向。
漢語聲調感知的測試根據研究對象主要分為兩類,一類針對兒童的聲調感知測試材料,另一類針對成人的聲調感知測試材料。
目前,針對兒童的漢語聲調感知測試材料主要有以下幾個:第1個由Zheng Y等[11]根據Moog和Geers的英語早期言語感知測試(early speech perception,ESP)改編的普通話早期言語感知測試(mandarin early speech perception,MESP)。此測試材料共有6個測試項目,其中第6項是聲調感知測試。主要用于2~5歲的兒童,測試材料為單音節(jié)字,選自中國兒童常讀的故事書中。采用聲調識別的形式,測試時以圖片形式呈現(xiàn)。在安靜的環(huán)境中播放錄制的標準音,播放過程中無固定給聲強度,要求被試根據聽到的聲音在兩張圖片中選出對應的圖片。只有兩個選項,選中目標項的概率為50%,略為偏高,測試結果容易呈現(xiàn)“假陽性”或“假陰性”。此外,該材料只能在安靜環(huán)境下使用,已有研究表明,聽障患者的聲調感知能力在噪聲環(huán)境下會變弱[30]。若可同時在噪聲環(huán)境下進行測試,則可以更全面的測試被試的聲調感知能力。
第2個是Zhu S等[31]開發(fā)的普通話聲調識別測試材料(mandarin tone identification test,MTIT),適用于7歲兒童。測試材料為7歲兒童熟悉的單音節(jié)字??稍诎察o和噪聲環(huán)境下使用,題項由一個聲調組(音節(jié)相同,聲調不同)和兩個干擾項(音節(jié)和聲調與聲調組都不相同)組成。測試時先呈現(xiàn)圖片,隨后給予目標刺激聲,給聲強度可調節(jié),要求被試根據聽到的聲音選出對應的圖片。此外,設計者對此測試工具的信效度進行檢驗,發(fā)現(xiàn)具有良好的效度、信度和敏感度。這份材料可在安靜和噪聲環(huán)境下使用,錄制標準音,評估過程標準化。但是該材料只有一份詞表,易產生練習效應,可設計幾份等價詞表。此外,干擾項的干擾性不夠強,若干擾項與目標項之間聲韻組合相同只有聲調不同,則干擾性更強,更能考察受試者的聲調感知能力。
第3個是Kevin等[32]開發(fā)的噪聲環(huán)境下計算機化的聲調和雙音節(jié)詞圖片識別測試(mandarin pediatric lexical tone and disyllabic-word picture identification test in noise,MAPPID-N),用來測試普通話母語兒童在噪聲環(huán)境下單音節(jié)字的聲調感知能力,適用于4~9歲的兒童,測試形式為圖片識別。共有48道測試題,在每道測試題中共4個選項,1個是目標選項,另外3個為干擾項(與目標項聲韻組合相同,聲調不同)。要求被試根據聽到的音在觸摸屏電腦上選擇對應的圖片,測試過程中可控制給聲強度和噪聲強度等級。此測試材料的不足之處是選用同一音節(jié)4個不同聲調的字,有些字不能用形象的圖片來表達。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針對學齡期的受試者可將圖片換成漢字加注音的形式。
關于測試材料,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增加測試環(huán)境類型,控制練習效應。建議測試環(huán)境包括安靜和噪聲環(huán)境,并選擇合適的噪聲類型和信噪比,同時設計等價詞表。第二,對測試工具或材料進行信效度檢驗,標準化后有利于進一步的推廣使用。第三,選用材料時干擾項應與目標項聲韻組合相同,單純考核對聲調的感知能力。第四,對于能力弱的患者,測試時可能需要增加聲調分辨測試,在這個基礎上進行聲調識別能力測試。
在成人的漢語聲調感知研究中,暫未發(fā)現(xiàn)統(tǒng)一的測試材料。在聲調的感知能力研究中使用日常生活中常用音節(jié)與4個聲調組合詞。如柯爾克孜族學生雙音節(jié)詞聲調感知[8]、人工耳蝸植入者的聲調感知[17,19]的研究中使用材料主要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單音節(jié)與4個聲調組成的單音節(jié)詞。所選材料能較好考察受試者的聲調感知能力。
在聲調的感知模式與感知影響因素研究中,大部分使用的是聲調間的連續(xù)統(tǒng)。韓語母語者[5]對普通話陽平和上聲的知覺研究中采用Praat合成升調至平調的連續(xù)統(tǒng),負載聲調的音節(jié)為ba[pa]。日本留學生漢語聲調的范疇化知覺[4]研究中,采用的語料為用Praat合成從陰平到陽平的連續(xù)體(音節(jié)為/yi/,時長為300 ms)。此類研究中選用的材料相對比較一致,都是選用聲調間的連續(xù)統(tǒng),但負載聲調的音節(jié)不一致。
漢語是屬漢藏語系的分析語,是一種聲調語言。漢語有標準語和方言之分,現(xiàn)代標準漢語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xiàn)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guī)范,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漢語普通話。一般劃分為13種方言,分別為官話、晉語、粵語、湘語、吳語、徽語、贛語、客家語、閩北語、閩南語、閩東語、閩中語、莆仙話。關于漢語方言的聲調感知研究,主要集中于粵語。
粵語共有6個聲調,與普通話聲調不同,其沒有像普通話中三聲的曲折調,且各聲調間時長和強度無顯著差異。因此,在進行粵語聲調感知時少了時長和強度變化的提示會更加困難。兒童在兩歲時已經習得粵語的聲調[33]。Lee KY等[34]對粵語母語者的聲調感知能力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在6歲時聲調的感知能力與成人接近,但是T2/T5和T3/T6仍難以區(qū)分。Zhou YV等[35]研究了振幅包絡對粵語健聽成人聲調感知的影響,發(fā)現(xiàn)振幅包絡和頻域同樣會影響對聲調的感知。
此外,研究者們對植入人工耳蝸患者粵語聲調感知能力進行研究。Lee KYS等[36]研究發(fā)現(xiàn)植入人工耳蝸的兒童的感知能力明顯弱于健聽兒童,并且配戴助聽器與植入人工耳蝸兒童在粵語聲調感知能力上無明顯差異,調形差異越大越容易被識別[37]。Wong AO等[38]對4~9歲語前聾植入人工耳蝸的香港兒童粵語聲調感知能力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其聲調分辨與識別能力非常弱,并且第六聲的識別最困難。由于人工耳蝸言語編碼設計的特點以及粵語各聲調間無時長和強度差異,導致粵語人工耳蝸使用者在聲調感知時更加困難。后期人工耳蝸言語編碼設計改進時,不同的聲調語言使用者可能需要不同的改進方案。
綜上所述,漢語聲調的感知對聲調的掌握非常重要。不同群體對聲調感知能力的了解,知覺模式及影響因素的探究對其學習或康復的指導意義較強。但仍有部分方向有待進一步探討。①豐富被試類型?,F(xiàn)有研究中對聲調感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漢語學習者及人工耳蝸植入者,對助聽器配戴者及其他言語語言障礙患者如腦癱、唐氏綜合癥、口吃等群體的關注較少。研究發(fā)現(xiàn)[39]口吃事件易發(fā)生在三聲和四聲,這是否與聲調感知能力相關有待進一步探討。②兒童聲調感知測試材料標準化。成人的聲調感知測試中材料的選用原則為生活中常用的可與四個聲調組合的音節(jié)。但現(xiàn)有兒童感知測試材料中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如僅有一份詞表,為進行信效度檢驗,測試環(huán)境單一等。后期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③在漢語方言聲調感知研究方面,涉及的方言種類不多,關注面較窄。加強對其他方言的聲調感知研究,從而幫助學習者學習、探討不同地區(qū)的文化與漢語發(fā)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