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洪超
(內蒙古包鋼醫(yī)院,內蒙古 包頭 014010)
急性心肌梗死屬于臨床常見的一種心內科疾病,患者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心力衰竭、冠狀動脈持續(xù)閉塞等,若不給予患者及時、有效的治療干預,隨著病情進展則將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有研究學者指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治療過程中同時給予特應性護理干預,可有效幫助患者改善病情,提升生活質量[1-2]。鑒此情況,在本研究中,筆者則主要以90例我院進行臨床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展開對照分析,具體情況見如下報告。
本研究分析對象為90例2018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進行臨床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有入選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心力衰竭、休克癥狀,且經實驗室檢查被診斷為急性心肌梗死,將上述90例患者平均分成對照組45例與觀察組45例。對照組中,男25例,女20例;年齡46~72歲,平均(56.23±1.48)歲;發(fā)病至入院時間4~12小時,平均(6.46±1.20)小時。觀察組中,男26例,女19例;年齡48~76歲,平均(57.46±169)歲;發(fā)病至入院時間3~10小時,平均(6.18±1.33)小時。將上述兩組臨床資料進行綜合對比統(tǒng)計,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后,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干預(包括病房環(huán)境干預、心理護理、生命體征監(jiān)測等),觀察組則采用特應性護理干預,具體方法見下文:
(1)用藥指導:為患者迅速建立起靜脈通道并嚴格遵守醫(yī)囑用藥,盡快幫助患者緩解其心肌梗死癥狀。指導患者及其家屬需按時、按量用藥治療控制病情,藥量不可減少,更不能隨意停止服藥?;颊哂盟幤陂g,護理人員也需及時觀察其有無出現(xiàn)其他心血管不良反應。
(2)病情護理:定時為患者進行體溫測量,一旦發(fā)生發(fā)熱癥狀,則可以采用物理降溫或結合藥物降溫的方法改善患者病情。幫助患者及時更換休養(yǎng)服與床單、被套,時刻保持皮膚清爽狀態(tài)。當患者疼痛時,可以采用播放舒緩音樂、視頻等方式轉移患者注意力,提升其疼痛耐受度。若患者外出,護理人員需隨時陪伴在側,并隨身攜帶急救藥品為,從而為有可能出現(xiàn)的意外事件提前做好準備。
(3)飲食生活干預:叮囑患者康復休養(yǎng)期間應當保持充足的睡眠狀態(tài)。在治療初期,飲食方面則以清淡、易消化、低膽固醇的食物為主,進食以7分飽為宜,對于肥胖患者,則應叮囑其適時控制體重。隨著患者病情的逐漸康復,則可以逐漸恢復正常飲食,為患者豐富營養(yǎng)。在日常生活運動方面,護理人員也需要指導患者養(yǎng)成優(yōu)良的運動習慣,從根本上提升自身抵抗力與免疫力。
統(tǒng)計兩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并對比。其次,分別評價兩組患者護理后的生活質量情況,其評價內容包括物質生活、生理功能、社會功能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設置其評價總分為100分,評分越低則表明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越差。
運用SPSS 20.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平均住院時間、生活質量評分等計量資料行t檢驗,以(±s)表示,P<0.05,視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平均住院天數(shù)為4.76±0.88天,明顯短于對照組的5.96±0.84天,t=5.2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為85.21±1.34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0.50±1.66分,t=4.7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特應性護理是在常規(guī)心內科護理的基礎上推行的一種更為全面和人性化的臨床護理措施,換言之,與常規(guī)護理干預手段相比,特應性護理更貼合患者實際病情,于加速其疾病匡蘇康復方面更具針對性。在本研究中,給予45例觀察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特應性護理,從用藥指導、病情護理以及飲食生活干預三大方面展開臨床措施,不僅有助于提升患者對于臨床工作的配合程度與依從性,更能夠進一步促進其病情快速康復。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平均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其護理后生活質量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也進一步提示,特應性護理干預在急性心梗護理工作中更具應用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