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彬 劉向輝 羅偉 程義成
種植牙因其良好的修復效果,被廣泛應用于臨床牙列缺損、缺失的修復。近期我科收治1例上頜磨牙區(qū)植入種植體后出現上頜竇炎的患者,報道如下。
患者,男性,35歲。曾因右上第二磨牙牙折于我科門診拔除,3月后至我科就診要求缺牙區(qū)行種植修復。完善相關檢查后局麻下給予患者缺牙區(qū)行上頜竇內提升術同期植入Straumann種植體一枚并嚴密縫合術區(qū),常規(guī)種植術后醫(yī)囑?;颊咝g后第3天出現術區(qū)疼痛并伴少量血性膿涕流出。檢查見右側眶下區(qū)有壓痛,種植術區(qū)組織略紅腫有輕微觸痛。錐形束CT(Cone beam CT)檢查見植體位于種植窩內未見移位,上頜竇竇底黏膜較術前增厚明顯。診斷為種植體植入后引起的急性上頜竇炎。給予患者使用抗生素滴鼻液滴鼻,口服抗生素。另囑勿用力吐痰、鼓氣、擤鼻、打噴嚏。用藥3天后患者訴疼痛緩解,無明顯膿涕流出,1周后訴無明顯不適。種植體植入6個月后患者復診,口內檢查見術區(qū)組織恢復可,無明顯壓痛,影像學檢查顯示種植體與上頜骨整合良好,上頜竇黏膜正常無明顯增厚。給予患者行種植二期修復。
上頜竇是一位于上頜體內左右對稱的空腔。與上頜磨牙關系密切,二者有時僅有菲薄骨質相隔。上頜磨牙缺失后,因各種原因會導致上頜竇氣化、骨質吸收明顯,造成上頜磨牙區(qū)種植時骨量不足,大大增加了手術的難度[1]。隨著技術的進步,上頜竇提升術因其優(yōu)秀可靠的效果,臨床上被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于上頜磨牙區(qū)骨量不足情況下的種植體植入。
上頜竇內提升術是經牙槽骨將種植窩預備至距上頜竇竇底約1~2mm處,把骨粉等植骨材料植入因器械沖擊而出現青枝骨折的上頜竇底部,以抬高上頜竇竇底黏膜,然后植入種植體。上頜竇內提升術手術操作時間短,損傷小,患者的術后反應相對較輕;具有更高的性價比易于被患者接受。然而內提升術操作因不能在直接視野下進行,上頜竇提升高度相對有限且易造成上頜竇黏膜的損傷,臨床應用早期適應證相對較窄。但隨著研究的深入,上頜竇內提升術的適應證逐漸變寬。目前學者認為上頜竇內提升術在上頜竇底的剩余骨高度大于2 mm的情況下進行也是安全可行的[2]。
上頜竇底提升術作為一種有創(chuàng)侵入性手術,仍有可能出現包括黏膜穿孔、上頜竇炎等在內的一系列并發(fā)癥[3]。由于上頜竇解剖結構的特殊性及上頜竇內提升術自身的局限性,為了手術成功及遠期效果,術前對上頜竇底的剩余骨高度、上頜竇黏膜的情況都應進行細致的評估,CBCT可充分顯示出上頜竇生理及病理影像[4],應作為上頜磨牙區(qū)缺牙種植的術前常規(guī)檢查之一。有效防止口腔感染也是手術成功的關鍵,因此手術器械的消毒準備,術中的無菌操作同樣重要。術后可給予患者行抗炎治療,對疑似可能出現并發(fā)癥的患者可給予鼻腔使用黏膜收縮劑和抗炎滴鼻劑并注意密切觀察。
隨著技術的進步,雖然上頜磨牙區(qū)缺牙種植手術得到越來越多的開展,但是由于上頜磨牙區(qū)自身結構特點,種植手術的失敗仍時有發(fā)生,如何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在使用微創(chuàng)的手術方式的同時,減少上頜磨牙區(qū)種植手術的并發(fā)癥,仍是今后應該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