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劍,一個熱愛生活、熱愛繪畫并將之作為一生事業(yè)的人,在這里,我們且不說他在教學上的貢獻,僅就張劍繪畫方面的成就來談其人。
窗前 34cm×34cm 2012年 張劍
他在中國水墨畫、線描畫、速寫畫上都有較高的造詣,其作品透露出一股儒雅之氣,內(nèi)斂之力,筆墨清秀靈動、揮灑自如,或酣暢淋漓,或惜墨如金。著名書法家何應輝曾評價他的繪畫:雋逸活脫。這四個字形象描述了張劍的作品,俊秀飄逸,活潑靈動。
塵封記憶之竹蜻蜓 125cm×125cm 張劍
張劍的作品透露出一股濃濃的鄉(xiāng)土味。俗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中國人與鄉(xiāng)土是分不開的。我們的鄉(xiāng)與土都系著我們的魂,生于斯,長于斯。就是黑格爾也重視鄉(xiāng)土情結,曾講:“接近本源就是接近極樂,故鄉(xiāng)最玄奧、最美麗之處,只存在于對本源的接近中?!睆垊Φ竭^很多地方寫生,將半生的精力用來謳歌表達對四川這片養(yǎng)育他的土地的熱愛,蜀地的自然風貌、人文歷史始終是他的精神家園,成為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chuàng)作源泉和藝術歸宿。他說:“四川有悠久的歷史底蘊,有別樣的文化風情,四川畫家應該扎根自己的本土,所以我創(chuàng)作的大部分題材都是關于四川的人文景觀。”畫由心生,繪畫的形式語言、筆墨修養(yǎng),取決于畫家本人生活的積累和文化的修養(yǎng)。不管是他的茶館系列作品還是《大佛》,都傳遞著他本人的生活記憶和精神信仰。他與很多70后成都人一樣,從小便跟著長輩出入茶館,矮桌、竹椅、蓋碗茶……這些都是他的童年記憶,自然他最為人熟知的首當茶館系列作品。茶館在四川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唐宋就已形成,在經(jīng)歷了“四舊”和十年動亂后,成都老茶館幾臨絕跡,改革開放后才又重新恢復,所以大多失去了原本的味道,堂倌唱名,茶博士摻茶……這些書中描述的內(nèi)容及有趣的茶道語言在現(xiàn)在的茶館都已經(jīng)看不到了。而張劍,卻試圖追溯和保存這份歷史記憶,由此,我們便看到了茶館系列作品的鮮活呈現(xiàn)。在他許多作品中,通過對普通人物傳神的描繪,盡情展現(xiàn)了蜀人閑適恬淡、樂趣橫生、悠然自得的性格特征,《壩壩茶》中圍坐在尋常茶館竹椅上閑適品茶的百態(tài)人物,《老茶客》中戴眼鏡的老先生手提鳥籠引逗小鳥的趣味畫面,都將其中的情與趣傳達給讀者。他還說“我希望通過我的人物畫,傳達出一種思想,從而與觀眾交流,讓觀眾產(chǎn)生共鳴?!彼且粋€活在當下的人,他用自然、平實的繪畫語言將對成都歷史文化的熱愛及兒時記憶的懷舊盡諸于筆端,并以這種情愫勾起成都人共同的歷史記憶。
晨音 182cm×100cm 2008年 張劍
張劍善于用線。中國畫講求筆墨情趣,追求詩畫意境,而線條的表現(xiàn)力正是中國畫的精髓所在,是畫面的骨格和支柱。線條,是繪畫最初起源的表現(xiàn)形式,是中國畫造型的重要手段,是最簡練概括的表現(xiàn)語言,歷盡幾千年的傳承和發(fā)展,滲透著中國人特有的審美意識,它既是一種符號,又是一種文化,現(xiàn)代中國畫隱含著線的文化、線的精神,線是中國畫的生命。這些豐富的線語言可以自如地表現(xiàn)生活,展現(xiàn)自我。它要求畫家要有傳統(tǒng)的扎實的功底、豐富的生活積累和畫家本人的美學修養(yǎng)及個人天賦。他在作品《晨音》中運用長長短短、曲曲直直的線條將幾十把竹椅錯落有致的排列,產(chǎn)生一種強烈新穎的韻律感和形式感。作品《二胡》除畫面布局章法新穎獨特,構圖大膽、新奇外,作者更是提煉強化了線條的作用,僅僅三兩根線條就將二胡的造型和質感勾勒出來,并將線與點、面巧妙結合,使畫面構圖精妙,線條簡練概括,用墨明潔雋朗,畫簡意深,妙趣橫生。畫的主體只占宣紙的一角,其余地方大片留白,極度單純,給人以無限想象空間,任觀者自由暢想,淋漓盡致地傳達出阿炳辛酸、凄苦的深刻生命體驗,也體現(xiàn)出張劍本人對人世的關懷,對自我的思考。 在《大佛》中,他用心探索佛像的繪畫角度、思考畫面的構成,不同于其他畫家,他反而用渾厚圓潤的線條表現(xiàn),這也許是心境不同的原因吧。王魯湘曾經(jīng)說他觀察力敏銳、角度獨特,畫出了樂山大佛的另一種風味,帶給讀者別樣的視覺體驗。
平沙落雁 50cm×250cm 2017年 張劍
張劍的“線”何以引人入勝?自從事繪畫以來,不間斷地加強對中國傳統(tǒng)藝術及西方素描、速寫的學習,并融會貫通,練就了張劍堅實的速寫功底及線描基礎。他的這種極強的造型能力既得益于他先天的資質,更離不開其恩師戴衛(wèi)先生的諄諄教誨和他自身的勤奮、刻苦。戴衛(wèi)先生曾這樣評價他:“張劍的鋼筆寫生簡直畫出了毛筆的韻味,無論運筆、構成、布局、題跋、設印等,都是白描的章法,卻又遠比那些死臨硬背畫譜者高明得多。張劍的鋼筆速寫,令人神往,他手下的鋼筆已不是普通鋼筆,而是一枝能充分表達思想感情的妙筆,是一枝修悟到中國傳統(tǒng)山水、花鳥技法的神筆,它或縱或橫,或粗或細,方寸之幅令人賞心悅目。張劍的寫生畫,雖用的是自來水筆,但觀念實為中國繪畫觀念。他也吸取了一些西洋畫技法。正因如此,張劍現(xiàn)階段的畫才具有這樣從大俗漸進到大雅的風采。”他長期帶領麒躍閣弟子寫生、游學,注重在自然中尋求靈感,去尼泊爾,進西藏,攀登劍門蜀道,穿越騰格里沙漠……由于長年游歷于不同地區(qū)民風民俗、歷史遺跡、自然景觀中,造就了張劍扎實的手上工夫,花鳥、人物、山水都有其別于他人之處。對他而言,大量的速寫不僅是鍛煉造型能力、搜集創(chuàng)作素材的手段,又是獲取創(chuàng)作靈感的最好途徑,更是表達生活、抒發(fā)性靈情操的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他的《張劍線描畫集》早在1996年(26歲)就在臺灣出版了。2003年,又主編了《中國山水線描寫生技法》。正如張劍所說“鋼筆寫生是為了造型積累、感受線條;毛筆寫生是為了練習畫面取舍,使自己的作品簡約、精致?!笔堑?,我們在看他令人驚嘆的鋼筆寫生作品之余,細品他的毛筆寫生作品,會發(fā)現(xiàn)后者更加地活脫、自然、靈動、簡約。如果說他的鋼筆速寫是神筆,那么他的毛筆速寫則是逸筆,是更高一級的升華,他充分掌握了毛筆的特性,參透了中國畫的線條藝術。
初夏 188cm×282cm 2008年 張劍
蟈蟈 34cm×14cm 2015年 張劍
細品他的畫,還頗具一股濃厚的禪味。“詩貴有禪意,畫貴有禪趣”,禪宗與禪畫都強調(diào)言外之意,象外之象的超驗之悟;講究某種機緣的觸發(fā),借助聯(lián)想、類比等心理活動來獲得頓悟;強調(diào)靜慮去欲,排除一切外界干擾,認為只有止息雜念,才能更好地悟入。畫與禪所以相通,在于它們都需要通過“悟”才能得其“妙”境。通過“悟”,進入物我為一、心手相忘之境,似乎毫不經(jīng)意,偶然得之,天成之趣。在張劍的作品中不乏這樣的天成之作,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他的作品《二胡》,就是在悟道參禪之中得以偶然生化,極為精妙。他本人樂觀、豁達,受禪宗和老莊思想影響,他的繪畫作品傳遞出一股濃厚的哲思,尤其是他的道釋人物畫,體現(xiàn)出一種“靜泊”“平淡”“天真”的氣質,《緣起性空》《琴聲》《醉臥落花》等作品通過洗練的線條、簡潔的畫面,刻畫或沈思、或冥想的淡然神態(tài),來表現(xiàn)對悟道者智慧與堅持的歌頌。繪畫尤其是禪畫使他在現(xiàn)實生活的鬧熱之中開辟出一處自我修行悟道的空間,充盈自己的人生,自我修行、自我超越。張劍之所以喜畫禪畫,源于他對禪道思想的領悟和自身心性的表達。他常游歷蜀中明剎古寺,結緣高僧大德,并與之談道論藝。就是在不斷地參禪過程中,洞察世間萬物,悟道人生智慧,思考人生真理,從而使大腦里的雜質沉淀下去,使思維如水一樣清澈、透明,使他的繪畫滲透著禪的靈秀,禪的神韻,禪的意境。
張劍深知畫非小道,繪畫以小見大,運筆揮毫、揮灑性情、意趣在筆墨氤氳間幻化,此中樂趣非積久之蒙養(yǎng)不可得也。通過他的作品我們會發(fā)現(xiàn)張劍的繪畫既追溯傳統(tǒng)、又活在當下。他尊崇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儒、釋、道”天人合一的宇宙觀,通過高士形象、道釋人物的描繪傳達出對中國古代文化的敬重;同時,他又堅持“藝術來源于生活”“筆墨當隨時代”。由此,繪畫成了他的生活,臨摹、寫生、創(chuàng)作成了他的生命方式,作品成了他生命詩意棲居的雪泥鴻爪。
雨 287cm×247cm 2014年 張劍
透過他一幅幅的寫生作品,你不僅會驚訝他的勤奮及優(yōu)越的造型能力,而且會被他對繪畫、對一草一木、對生活的滿腔熱血所感染。正是這份真誠和熱情促使他藝術上不斷修行,問道求索,也正是繪畫塑造了他禪意的生活、灑脫的人生。張劍,既關注生活、活在當下,又能超脫現(xiàn)實、悟道詩意人生。他具有文人的內(nèi)斂、內(nèi)秀的書卷氣質,又不乏幽默詼諧之感,同時他是一個非常嚴謹認真的苦心經(jīng)營禪意入畫之人,這種精神將會促使他的藝術之路更加寬廣厚重。
2015年7月于省詩書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