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英男
曾幾何時,同志、先生、美女、帥哥都是我們打招呼時的彼此稱謂,而今它們都因另有重任而退出日常寒暄的舞臺,將C位留給了“老師”。本不熟悉的兩人,經(jīng)過一句“老師”的調(diào)劑,顯得彼此之間充滿尊崇與敬意,同時還洋溢著同志、先生、美女、帥哥所不具備的文化氣息。仔細分析,甚至能從這一聲老師中嗅出到“人在江湖,心在校園”的質(zhì)樸與純真。這般看來,“老師”能夠流傳開來成為一般稱謂絕非幸致,而是包含著許多我們沒有察覺或不便明言的道理。我們不妨一一拆解來看。
校園生活中“老師”這個稱謂就非常復雜。對學者來說,博導、教授、院士、資深教授、首席專家這些頭銜比“老師”要洋氣地多;對學生而言,項目制管理下的培養(yǎng)模式導師約等于老板。這樣看來,“老師”這個稱謂似乎沒有市場。但實際上,它反而是校園生活中的寵兒。
一方面,老師的身份代表著權(quán)威、地位與尊嚴。在學術會議中,學生還是老師的身份決定了我們是旁聽、參會、發(fā)言,還是致辭、評論與總結(jié)。在行政工作中,同學還是老師的身份,決定了我們請求教務抑或財務處理完一件事情所需要的時間與力氣。在期刊投稿中,學生還是老師的身份,決定了我們會遭遇直接拒稿還是通過初審、匿審最后在編委會評議上試試運氣。
另一方面,老師這個稱呼代表著一部分學者心中還未消退的理想。在教授、專家、博導、院士遍地開花的時刻,有人脆生生地喊一句老師,似乎瞬間喚起了我們心中沉睡多時的少年。我們似乎馬上回到了那個真的將做學者等同于做學問的年紀。享受這份年輕、追憶青春歲月,讓很多功成名就的學者愿意拋開審項目、做課題、發(fā)論文時冗長的頭銜,聽稚嫩的本科生說出一句“老師,我有問題請教!”
在日常工作中,“老師”這個稱謂也有多種面向。在車間廠房中“老師”一般被我們稱為“師父”,指教我們手藝和眉眼高低的前輩。他們一般不是領導,但業(yè)務能力、工作態(tài)度都沒得挑。相處融洽的話,或許婚姻大事都能幫我們解決。
不過在企事業(yè)單位中,“老師”這個稱呼就顯得略微尷尬了。這時我們稱呼一位前輩是某老師,言下之意自然是承認他資歷深、水平高,但似乎也隱含了一種同情的無奈:“唉,但凡您要是混個一官半職,我們也不必叫您老師,直接稱呼您為王科、王處、王局就好了嘛!”此時一句“老師”又隱含了些許“人艱不拆”的味道。
此外,畢竟“老師”這個稱謂包含著我們向往而不能至的追求,在人與人打交道時也被用來表達對他人的期許。被人稱為“老師”,我們似乎也有必要按照老師的樣子要求自己,比如循循善誘、寬宏大量、正派善良甚至靦腆木訥等等。說得直白些,很多時候被人稱呼為“老師”其實無異于道德綁架。比如,我當老師的父親在鄰里糾紛中被人欺負,正要發(fā)怒時胡攪蠻纏的一方卻先發(fā)制人,指著他說:“你是個老師呢,怎么還這樣?”旁觀者也紛紛勸慰:“就是就是,你是老師,別和他一般見識?!?/p>
以上種種便是“老師”這個稱謂所體現(xiàn)的生活百態(tài)。在眼下這個世界,無人不是老師,我們都接著“老師”這個稱謂與名頭干自己想干的,做自己想做的。不過回過頭來細想,復雜的不是這個稱謂,而是我們的社會、我們的生活?;蛟S我們會問:“老師”這個稱謂會變得如之前那般純粹與簡單嗎?對此,我們的回答是:不如我們還是聊聊“這個世界會好嗎?”這個問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