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桃,萬生芳
(1.甘肅省中醫(yī)院,甘肅 蘭州 730050; 2.甘肅中醫(yī)藥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
《素問·陰陽應(yīng)象大論篇》曰:“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薄皷|方陽也,陽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陰也,陰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則下盛而上虛,故使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則右盛,在下則左盛,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1]?!?/p>
對原文的理解有以下4種解釋。
第1種解釋:西北寒涼、東南溫熱是因為天氣有陰陽,地勢有高低,其中都有太過與不及的差異[2]。中國地勢東南低、西北高,西北地多天少,故曰“天不足西北”;東南天多地少,故曰“地不滿東南”。人秉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與自然息息相通,是自然的全息產(chǎn)物,也是自然的縮影,因此人的結(jié)構(gòu)、生理、病理皆與自然相似。
第2種解釋:陽氣左升于東南,故東南陽盛于上,不足于下,故左耳目明、左手足弱;陰氣右降于下,故西北方陰盛于下,不足于上,故右耳目弱,右手足強。這是由于天地陰陽之氣的分布不均衡,在人身亦是如此,身體陰陽之氣偏虛的地方,就是邪氣滯留的地方。
第3種解釋:來源于中國傳統(tǒng)的“地動說”,認為“天左旋,地右動”。在《春秋緯·元命苞篇》中,可以看到“天不足西北”“地不足東南,故陰右動”[3]。
第4種理解:與現(xiàn)代臨床研究相關(guān)聯(lián)?,F(xiàn)代研究中存在著一種“利手”現(xiàn)象。所謂利手是一個神經(jīng)生物學的術(shù)語,一般是指人類運動行為中的優(yōu)勢手現(xiàn)象。慣常使用右手者被稱為右利手;慣常使用左手者被稱為左利手,也就是俗稱的“左撇子”。利手一般表現(xiàn)在一些用手的復雜和精細操作上,比如寫字,打球,投擲飛鏢,使用筷子、繡花針、錘子等。在現(xiàn)代人群中,大約有90%的人是右利手,大約10%的人為左利手[4];全世界右利手和左半球語言功能優(yōu)勢者比例高于90%[5]。這些研究說明了“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正常人左眼、右眼的眼球的長度、角膜橫徑等無明顯差異,而視網(wǎng)膜中央動脈穿入視神經(jīng)位置處左、右動脈血管外徑存在差異[左為(0.58±0.14)mm,右為(0.47±0.09)mm],由于解剖例數(shù)較少,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6]。但此種解剖學方面的差異使左眼動脈血供大于右眼,這可能是正常人群左、右眼視功能差異的物質(zhì)基礎(chǔ)。臨床上青少年近視患者存在右眼屈光度數(shù)大于左眼的現(xiàn)象的物質(zhì)基礎(chǔ)也可能在此[6]。上述研究證明了《黃帝內(nèi)經(jīng)》中“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
凡陰陽之氣,陽從左而升,陰從右而降,陽從左,陰從右。黃元御曰:“升則為陽,降則為陰,陰陽異位,兩儀分焉?!边@里的“兩儀”即“天地”。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西北地多天少,地在下屬陰;東南天多地少,天在上屬陽。以東南方陽也,陽氣左升于東;西北方陰也,陰氣右降于下。天地有東南西北之分,人亦有東南西北之分。這是將天地看作一個大周天,人看作一個小周天,大、小周天相互影響,密切聯(lián)系。人的東南西北劃分是:心是陽中之陽,位居于南,南方火熱;肝是陰中之陽,位居于東,東方升發(fā);肺是陽中之陰,位居于西,西方肅殺;腎是陰中之陰,位居于北,北方寒水?!饵S帝內(nèi)經(jīng)·金匱真言論篇》曰:“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逼⑹顷幹兄陵帲痪又醒?,旁達四方,為之中軸?!端氖バ脑础ぬ烊私馄穂7]曰:“樞軸運動,清氣左旋,升而化火,濁氣右轉(zhuǎn),降而化水?!薄胺狡浒肷?,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木之氣溫,升陽不已,積溫成熱,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氣涼,降而不已,積涼成寒,而化水矣?!备文局畾庾笊涎锥幕?;肺金之氣右降,積涼而化腎水。肝木左升、肺金右降是氣機升降的關(guān)鍵所在。脾土是氣化升降之樞機,是維持臟腑氣機升降有序,保證人體下溫上清、水火既濟的基礎(chǔ)[8]。正如黃元御言之“升水木而降火金,其權(quán)在土,土氣不運則四維莫轉(zhuǎn)”。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意即:陽氣左升,左邊的陽氣較右更為充盛,故左耳目明。可見陽氣充盛對于耳聰目明尤為關(guān)鍵?!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撈吩疲骸瓣枤庹撸籼炫c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苯沂玖岁枤馐侨说纳顒拥闹髟住!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撈吩唬骸叭瘴鞫枤庖烟摚瑲忾T乃閉?!苯袢瞬话磿r作息且貪嗜寒涼,戕伐陽氣,耗竭腎精,寒濕內(nèi)生。腎開竅于耳,今之耳疾當注重填補腎精,溫化腎陽。《四圣心源·七竅解篇》[7]曰:“耳目者,清陽之門戶也。陰位于下,左升而化清陽;陽位于上,右降而化濁陰?!标枏淖?,陰從右,陰陽之間相互轉(zhuǎn)化。左升之清陽從陰而化,右降之濁陰從陽而化?!端氖バ脑础て吒[解篇》又曰:“木火升清,清升則陽光外發(fā)而為兩目,金水濁降,濁降則陽體內(nèi)從而為雙耳。木火陰體而陽用,魂中有魄,外明內(nèi)暗,故能見不能聞,金水陽體而陰用,魄中有魂,內(nèi)虛外實,故能聞不能見。……木火之用,金水之體,皆陽也,體善存而用善發(fā),是以聰明而神靈。”說明“耳目聰明而神靈”之要在于“金水之體”與“木火之用”的陽氣充盛。同時“肝木左升,肺金右降”這一氣機升降協(xié)調(diào)亦十分重要。因此,治療耳目疾患當升清陽,降濁陰,健脾、運脾尤為關(guān)鍵。脾主升清,胃主降濁,脾胃一陰一陽是中心的軸。《黃帝內(nèi)經(jīng)·經(jīng)脈別論篇》云:“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jīng)并行,合與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正是由于脾氣散精作用,才使得清陽精微上達頭面,從而七竅空明,耳目聰慧。
上述文字討論了氣機升降與耳目疾患的關(guān)系。黃晶晶等[9]報道:對于邪毒外犯、滯留耳竅而發(fā)的目疾,當以祛邪通竅之法治之。外感之邪若致咽鼓管功能不良,易使中耳腔形成負壓,引起中耳黏膜靜脈擴張、淤血,血管通透性增強,甚至導致中耳積液[10]。因此,改善中耳通氣、針對病因治療是治療耳脹的原則?!稖責峤?jīng)緯》曰:“肺經(jīng)之結(jié)穴在耳中,名曰龍蔥,專主乎聽?!备勺嫱淌趽?jù)此認為耳病初起,無論寒熱,均應(yīng)“耳聾治肺”。風寒之邪,宜及早治療,治宜疏風宣肺,方選三拗湯加味。方中麻黃、杏仁、甘草組成三拗湯,功專發(fā)汗宣肺解表,使邪有出路;菖蒲、路路通開竅聰耳。耳竅居上,宗脈之所聚,且耳為清竅,“上焦如羽,非輕不舉”,故本方味少量輕。諸藥調(diào)和,共奏奇效。
臨床中眼部疾患有許多外治法,如茶水紗布外敷治療因高溫所致眼疾[11],具體操作:用30 ℃左右的溫茶水紗布濕敷,每次20 min,4次/d,同時去除致熱源,3 d后即可痊愈。還有耳尖放血法治療目赤腫痛[12],具體操作:于雙耳尖穴(在耳尖上,卷耳取之,尖上是穴)處輕輕揉按待其充分充血,用質(zhì)量分數(shù)為20 g/L的碘酊消毒,用體積分數(shù)為750 mL/L的乙醇脫碘。帶無菌手套,左手捏住耳尖,右手持無菌三棱針在耳尖部快速點刺一下,深度約2 mm,用手指迅速擠壓出血,以消毒棉球擦拭,出血量5~10滴,隔日1次,3~4日即可痊愈。耳尖點刺放血屬瀉血法范疇,使熱毒隨血而瀉,具有通經(jīng)活絡(luò)、開竅瀉熱、消毒止痛的作用。
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在現(xiàn)實生活中,大部分的人右手足比左手足靈便,關(guān)于左、右手足疾患的治療也有所側(cè)重。在寸關(guān)尺分候臟腑中,左手候心肝腎,右手候肺脾腎?!俺咭院蚰I”“左腎右命門”,腎者主水,水性潤下而不上行,故腎居于左尺部;水生木,木性升發(fā),故左關(guān)部候肝,木生火,火性炎上,故左寸部候心;右手尺部候腎之命門之火,火生土,土居中央,故右手關(guān)部候脾;脾土生肺金,故右手寸部候肺。根據(jù)《素問·脈要精微論篇》中“上竟上,下竟下”的原則,即上(寸脈)以候上(身軀上部),下(尺脈)以候下(身軀下部)。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并統(tǒng)括胸以上及頭部的疾??;左關(guān)候肝膽,右關(guān)候脾胃,統(tǒng)括膈以下至臍以上部位的疾??;兩尺候腎,包括臍以下至足部疾患。故以手足疾患來劃分,以左手歸心,左手之病多從心從血論治;以右手歸肺,右手之病多從肺從氣論治;以左右足歸腎,左右足之病多從腎從水論治?!爸勿舄毴£柮鳌薄案卧隗w合筋”,故對于雙足之病,亦可從陽明胃經(jīng)、從肝論治。雙手之病,多從心肺論治;雙足之病,多從肝腎胃經(jīng)論治。
臨床治療中要有整體觀念,手足疾患并治。如當歸四逆湯出自《傷寒論·厥陰病篇》第351條,主治血虛寒厥證,癥見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該方由當歸、桂枝、芍藥、細辛、通草、大棗、炙甘草7味藥物組成,具有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huán)、鎮(zhèn)痛抗炎等多種作用[13]?!端貑枴へ收撈费裕骸昂屎问Ф灰病枤馑?,不能滲營其經(jīng)絡(luò),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也?!彼闹珵橹T陽之本,邪入陰經(jīng),陽氣不能通達四肢,寒邪直入致手足逆冷[14]。因此,臨床見手足逆冷者多選用當歸四逆湯治療。
古人認為:天地是由一氣所化,遵循共同的生化規(guī)律和運動法則,天地五物和人類可以通過“氣”和“象”聯(lián)通起來。“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與“人右耳目不如左明,左手足不如右強”相連通。“象”是“氣”的顯現(xiàn),同樣的“氣”有同樣的“象”,彼此之間具有感應(yīng)親和關(guān)系,所謂“同氣相求”“同類相動”[1]。古人所理解的“象”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形象,而是功能之象,即功能相同或相通的事物具有相同的“象”,因此才能通過“象”把外形不同、功能相關(guān)的事物聯(lián)系成一個以陰陽五行為內(nèi)在結(jié)構(gòu)的整體網(wǎng)絡(luò)系統(tǒng)(肝東木-心南火-脾中土-肺西金-腎北水等),使系統(tǒng)的各部分相互作用、相互關(guān)聯(lián)構(gòu)成一個動態(tài)平衡的開放體系。在治療手足耳目疾患的遣方用藥過程中要以整體觀念為指導,注重氣機升降,將內(nèi)在的“氣”與外在的“象”相聯(lián)通,以更好地診治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