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水紅
學習是學生主動的建構活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當好組織者、指導者和促進者,利用情景、協(xié)作、對話等教學要素,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chuàng)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知識意義建構的目的。數學審美教學就是將數學教學內容和形式作為審美對象,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發(fā)現美,感知美,體驗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讓學生充滿激情地見證“數學之美”的魅力,將審美和求真統(tǒng)一起來,既提高審美情趣和能力,又提高數學學習能力。
一、觀察中誘發(fā)“數學之美”
觀察是認識事物的基礎,是發(fā)現創(chuàng)造的重要條件之一。有效的實踐離不開科學的觀察。小學生對事物的觀察容易帶有隨意性和表面性,常被事物的形狀、色彩等外部特征所吸引,不容易抓住事物的本質,因此,教師要根據數學內容和特點,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或思路進行觀察,并做好觀察記錄,發(fā)現事物的聯系。
教學認數時,鼓勵引導學生觀察、思考生活中哪些事物可以用1、2等數表示,再想想簡單的數字“1”可以表示實際生活中的什么,由形象的事物到抽象的符號,再聯系生活將符號具體化,這正是數學的獨特魅力所在。
中高年級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數學專題實踐活動,如調查年齡、統(tǒng)計人數、稱體重、量身高、買東西、做衣服、旅游路線設計、經費預算等,以主題報告或數學手抄報的形式收集整理記錄生活中的數學信息,這些活動都可以使學生更廣泛地有意識地接觸現實生活,更細致地觀察、了解現實生活,增強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親身經歷,學生用心靈感悟的“數學之美”是具有長效性的,對“數學之美”的理解也會有更好地詮釋。這些感悟不僅屬于認知、理性范疇,而且可以擴展到情感和價值觀等領域,是為學生創(chuàng)造的潛在資源,是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的真正動力。
二、操作中體驗“數學之美”
數學之美充滿了整個世界,數學結構的完整、圖形的對稱、規(guī)定的合理、形式的簡潔,無不體現出數學的美感。我國數學家徐利治認為:“數學教學的目的之一是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的審美能力,即能增進學生對數學美的主觀感受能力?!倍寣W生在探索數學知識的時候親自動手操作是體驗數學之美、鑒賞數學之美的有效方法。動手操作的過程是以動促思,是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的重要途徑,是知識學習的一種循序漸進的探究過程,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可以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度,更有利于激起審美區(qū)域的活躍,見證“數學之美”產生的全過程,從而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發(fā)展。
低年級學生對數學美的感悟能力不強,因此特別需要教師利用他們喜歡動一動、試一試的學習特點,提供能突出知識特點、帶有色彩的直觀材料,讓其親自動手,體驗數學美。如教學“有余數除法”時,可組織學生擺彩色小棒,先拿出10根小棒,每4根擺一個正方形,可擺幾個正方形?還剩幾根小棒?并列出相應的除法算式,同時寫出剩下的小棒數;然后再讓學生分別取出11根至15根小棒,一一進行操作,通過這樣的操作和感知的協(xié)調,促進動作和思維不斷發(fā)展和提升,使學生初步理解余數的產生和余數的含義的同時,初步感悟數學的概括美和抽象美。
三、合作中增添“數學之美”
在新課程理念下,合作學習已是教師課堂教學中常用的方法。合作學習是把學生的發(fā)展放在第一位,給學生留下充分的參與學習、展示自我、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同時也是為學生在寬松的氛圍和思維的碰撞中增添一份“數學之美”提供了平臺。
如二年級教學《5的乘法口訣》,教師創(chuàng)設“我們的校園”這樣一個現實的情景:校園里,有1組(5個)同學在澆花,2組(10個)同學在進行拔河比賽,3組(15個)同學在跳繩,4組(20個)同學在做操……然后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提出問題。學生在個人思考的基礎上通過小組交流,提出一共有多少個同學澆花,有多少個同學拔河等問題。接下來,教師可以把學生提出的問題再大膽地放給小組,讓學生通過操作圓片、交流討論,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經歷5的乘法口訣的編制過程。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從根本上改變了學生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給學生以充分的信任。學生有機會提出問題,并且通過自己的探索和與同伴的交流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同時感受到用數學語言或符號表示事物時所體現出的簡潔美、概括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