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黎軍
數學課堂練習,沒有一定的容量,達不到一定的“度”,學生對于新知的理解、掌握情況就看不出來;如果超過了這個“度”,又會令學生產生排斥心理或者厭惡心理。而數學課堂教學的時間有限,學生的學習精力也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提高課堂效率?筆者認為應該認真研讀教材習題,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巧妙運用并有效開發(fā)習題資源,提升習題價值,做到數學習題的精確妙用,使數學課堂變得更為簡潔和豐富,進而達到數學課堂的優(yōu)質和高效。
數學課堂練習是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環(huán)節(jié),教師透過學生的課堂練習,可以了解到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并發(fā)現自己講課中存在的問題,以便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措施。構建高效課堂教學,不是簡單、機械地減少數學練習,而是要求教師合理地利用教材習題,對課本上的每一個習題進行梳理、選擇、取舍,凸顯數學的思維價值,達成習題顯性的目標和隱性的目標。真正做到簡簡單單學數學,扎扎實實求發(fā)展,實現學生數學基礎的發(fā)展,數學素養(yǎng)的提升。
一、改變呈現形式,理教學重難點
在計算教學中,由于學習內容單一乏味,學生原本積極性就不高,如果課堂練習繼續(xù)一下子呈現較多的計算題,學生厭煩、抵觸情緒會更濃,學習顯得很被動。這時教師不妨巧妙放大教材習題中一些關鍵性的細節(jié)和一些關系性的線索,讓學生能夠抓住知識的要點和方法的要領,融會貫通,舉一反三,超越教材相應內容的教學目標與價值。
下面是蘇教版教材三年級下冊15頁第2題:
369÷3??????423÷3????????672÷6
360÷3??????423÷4????????620÷6
306÷3??????423÷6????????602÷6
通常情況下,教師讓學生先一組一組練習,再通過比較、交流,達到進一步掌握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計算方法的目的。我巧妙地把這道題進行了如下的調整:
在下面的□中填入一個數字,再進行計算。423÷□????6□2÷6
開放性的問題設計,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通過計算,讓學生小組討論:①423÷□,商是兩位數還是三位數?②6□2÷6,□中填幾,商的中間或末尾有0?由于學生選擇的數字可能各不相同,小組交流異常活躍,學生認真傾聽,互相補充,不斷完善,結論的得出水到渠成。通過改編教材習題,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人翁態(tài)度,學生積極主動地來做計算題,不僅幫助其重新回顧了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算法和算理,而且學生交流反饋,很好地突破了知識的難點。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改變一種呈現方式能轉變教學觀念,使計算教學變枯燥乏味為生動活潑,變機械訓練為思維訓練,變被動教學為主動探究,學生愛學、樂學、善學。
二、教師適時點撥,幫學生明思路
學生由于受思維發(fā)展水平及生活經驗的限制,對教材中有些習題理解不到位,容易出現思維偏差,迷失思考方向,浪費寶貴的課堂時間。這時教師不妨適當點撥,發(fā)揮主導作用,把學生引入正常軌道,明確習題的思考方向,聚焦核心,啟迪學生的思維,實現習題的隱性價值。
下面是蘇教版教材三年級上冊67頁第7題:
明華小學準備建一個周長是20米的花圃,你能設計出不同的花圃嗎?先自己設計,再在小組里交流。
第一次教學:
師:請你設計的這個花圃有什么要求?
生:這個花圃的周長是20米。
生:隨便什么形狀都可以。
由于沒有形狀的約束,學生設計出來的花圃多種多樣,更多的學生為了標新立異,花了很多的時間,花圃的形狀非常復雜,有的甚至連自己都不知道所畫的花圃周長是不是20米。
第二次教學:
師:這個設計好的花圃的周長是20米嗎?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這是一個長方形,長9米,寬1米,所以周長是20米。
師:還有其他長方形周長也是20米嗎?
學生在書上設計長方形。
生:長8米,寬2米。
生:長7米,寬3米。
生:長6米,寬4米。
師:你們發(fā)現了什么?
生:只要長加寬等于10米,這個長方形的周長就是20米。
師:這個花圃可以是正方形嗎?那它的邊長該是多少米?
師:除了這些圖形,你還能設計出其他周長是20米的花圃嗎?
生:可以把這些長方形和正方形變一變形,它們的周長還是20米。
學生依據長方形和正方形設計出了很多不規(guī)則的圖形。
第一次教學,雖也體現習題的開放性,但沒有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只是一味地追求自己設計的花圃與眾不同,盲目追求圖形的復雜化,既浪費時間,又沒達成目標。第二次教學,在教師的正確引領下,在同等的時間里,順次達成了多個教學目標,既有效鞏固了周長的計算方法,并自主發(fā)現了長與寬的和是所畫圖形周長的一半,又有效引導了學生的有序思考,發(fā)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開放不等于完全放開,開放題需要教師的適當引導和必要點撥,這樣學生的思考就有了明確的方向,答案多而不亂,實現知識的再創(chuàng)造,教是因為需要教。
三、練習化靜為動,拓思維以延伸
在課堂練習中,教師不能太心急,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借助各種手段,留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循循善誘,拾級而上,抓住細節(jié),細細品味,挖掘學生看不到的遠處知識和深處的風景,從而讓學生關注知識更深遠的意義。
下面是蘇教版教材四年級上冊第97頁試一試:
484204≈(??????)萬
1970000000≈(??????)億
學生得出結果后,沒有就此打住,而是花更多的時間對第1小題進行變式深究。
⑴ 變式一:(變百位、十位、個位上的數)
484204≈480000??484128≈??????484635≈?????484999≈
為什么這些數的近似數還是480000?
得到:百位?、十位、個位上的數不管怎么變,近似數始終是480000.
⑵變式二:(變千位上的數)
提問:要改變哪位上的數,接近490000?
485204≈490000??486204≈490000??487204≈490000??488204≈490000
489204≈490000
⑶變式三:(理解四舍五入)
提問:是不是只要變千位上的數,近似數都是490000?
480204≈480000??481204≈480000??482204≈480000??483204≈480000
484204≈480000
追問:要變成近似數是48萬還是49萬,關鍵看什么?(千位)
練習,學生是永遠做不完的,題海戰(zhàn)術要不得。怎樣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掌握更多的知識,教師巧妙地“小”題“大”做,上述案例把靜態(tài)的教材活化為動態(tài)的演示,通過三次變式練習,由表及里,層層遞進,抽絲剝繭,凸顯本質,學生看到了遠處的風景,并從真正意義上理解了求近似數的方法。整個學習過程學生思維活躍,學習熱情興趣濃厚,知識理解深刻、到位。
四、巧用生活經驗,化抽象為具體
數學離不開社會現實,它與人類的經驗有關。正如哈爾莫所說:“數學的成長不僅依賴各種基本研究的進展,還依賴我們日常生活中最淺薄的,像面包和黃油這類事物的發(fā)展。”事實上,“數學概念是從現實世界的知識中結晶出來的?!毙W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同時他們對周圍的各種事物、各種現象都充滿好奇,因此數學教學中,教師就應緊緊抓住這種好奇心,結合教學內容,攝取學生熟悉的生活細節(jié),引導學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生活經驗理解抽象的概念。
下面是蘇教版教材四年級下冊第53頁第3題:
有3位小朋友,每兩人通一次電話,一共通了多少次?如果他們互相寄一張節(jié)日賀卡,一共寄了多少張?
學生很快得出結果:通3次電話,寄6張節(jié)日賀卡。學到這兒,學生所學的知識還都是點狀的,片面的,獨立的,如何將它們串連成線,形成整體,煥發(fā)知識的靈動性至關重要。我追問:同樣都是3位小朋友,為什么互相寄節(jié)日賀卡有6種,而每兩人互通電話卻只有3種,少了哪3種?引發(fā)學生深思,在小組交流、全班爭辯中逐漸抓住了知識的本質:互相寄節(jié)日賀卡,與次序,位置有關,AB,BA算2種;每兩人互通電話,與次序,位置無關,AB,BA只能算1種。雖然課上自始至終沒出現數學用語“排列”和“組合”,但通過貌似相同,實質不同的題組訓練,通過追問,學生已在變化中加深了對知識內涵、外延的理解。這還不夠,緊接著我又讓學生把練習題與例題對應起來,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到數學原型,學生很快就對應上了:通電話就像幾個隊踢球,寄賀卡就像排隊照相、組數。我笑著說,你還能舉出這樣的例子嗎?學生的思維一下子像放開的閘門,各抒己見,一發(fā)不可收拾。AB,BA算2種,有拍照,短信,車票,寄信,送賀卡……AB,BA算1種,有握手,選手,電話,票價,掰手腕……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學習生活中的數學,學習有用的數學,學習想學的數學,是一件多么輕松、愉悅的事情。
總之,高效的數學課堂教學離不開精選的課堂練習,在教材習題的處理過程中,我們必須有意識地深入解讀教材習題的編寫意圖,巧妙運用并挖掘教材習題資源,才能提升習題價值,達成習題顯性的目標和隱性的目標,使數學課堂變得更為簡潔、流暢、豐富。
【作者單位:江陰市大橋小學??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