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慧
高校的經濟責任審計指的是本校的內部審計機構,對中層(含)以上職級的人員、其他核心崗位工作人員在任職期間履行經濟責任的情況,進行審計監(jiān)督,對相關人員在職責范圍內的經濟活動中的業(yè)績、存在的問題、應負的責任、工作交接完成情況等,做出獨立、客觀、公正的審計評價,揭露被審計對象在任職期間可能存在的重大的違法違紀行為等,最終促進加強高校對相關工作的監(jiān)督、管理。高校的經濟責任審計工作在實務中通常以離任審計、調職審計等形式體現(xiàn),工作的依據(jù)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guī)定》(審計署第4號令)《教育系統(tǒng)內部審計工作規(guī)定》及本校的審計制度等。
經濟責任審計是保障高校各項工作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實行定期、不定期的經濟責任審計,可以對領導干部的履職情況建立有效的監(jiān)督機制,同時也為客觀評價領導干部、核心崗位人員的經濟責任、工作業(yè)績提供客觀的依據(jù),有利于規(guī)范領導干部、核心崗位工作人員的職務行為,是加強領導干部的任用、考核、管理、監(jiān)督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長期以來,高校的工作重點都放在教學和科研上,對領導干部、重要崗位人員的崗位價值的經濟效益評價不夠重視,導致校內的經濟責任審計流于形式,忽視了經濟責任審計的實質。審計部門及審計人員在經濟責任的審計過程中難免受到“人情”關系的左右,影響了審計的獨立性,或在經濟責任審計中雖然發(fā)現(xiàn)了問題,在審計報告中也提出了審計建議,卻沒有對有關事項及責任人進行問責或公告,最終不了了之,沒有了下文,沒有實現(xiàn)應有的審計效果。
經濟責任審計通常被安排在被審計對象離任、調動或者退休的時候,能用于實施審計程序的時間有限,部分高校離任審計程序嚴重滯后,違背了“先審計、后離任”的原則,沒有達到應有的審計監(jiān)督的效果。在這樣的情況下,審計人員的信息來源通常比較單一,如僅依靠來自財務方面的資料、數(shù)據(jù),就“賬面審賬面”或主要依靠審計現(xiàn)場收集的審計證據(jù),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審計任務,依靠少數(shù)的審計人員了解的信息對被審計對象常年的履職情況進行評價十分困難。
高校的經濟責任審計涉及教學、教輔部門、附屬院所及后勤產業(yè)等,各單位的領導干部、重要崗位工作人員都有可能成為被審計對象,顯然工作職責不同,進行經濟責任審計的側重點和評價指標也必然不同。如果對被審計對象經濟責任的內容缺乏統(tǒng)一、明確、可量化的指標參考體系,經濟責任審計就很可能停留在財務賬面審計的層面,或者僅側重合規(guī)性、合法性評價,不夠全面、科學。實際上,經濟責任審計的評價應包括很多方面的內容,如果只是評價財務事項一個方面,是明顯不夠的。因此,要對種類繁多的被審計對象進行全面的定義,規(guī)范的審計評價指標體系是比較有難度的卻又是必不可少的,否則經濟責任審計的審計風險就會不可控。
高校的經濟責任審計工作應著眼當下,針對目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不足,進行以下幾個方面的創(chuàng)新與優(yōu)化:
審計部門可通過本校的官網建立審計的專門網頁,加強對經濟責任審計的宣傳及公示,將審計宣傳與黨風廉政教育結合起來,邀請校級領導、各院系、部門負責人及管理人員參加由審計部門組織的經濟責任審計相關的會議,或以座談會形式傾聽、交流對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不同意見、看法,讓全校都學習了解有關的政策與規(guī)定,增強審計意識,從全校層面提升對經濟責任審計的重視程度。
傳統(tǒng)的經濟責任審計是在被審計對象離任、調動或者退休的時候才開始著手的,這會導致審計人員在短時間內為了完成審計任務,審計證據(jù)收集得不夠充分,審計評價不夠全面、客觀。因此,在開展經濟責任審計前,審計人員應進行必要的審計事前公告,告知群眾有關審計事項,鼓勵廣大群眾向審計部門匿名或實名反映被審計對象的有關情況。審計人員接到群眾舉報后,應予以重視,通過實施審計程序核實群眾反映的情況。
在經濟責任審計中,增加審計訪談的程序,對被審計對象的直接領導、下屬、工作有關平級部門的同事進行訪談,收集他們對被審計對象的評價意見,核實有關情況,對被審計對象進行全面的了解和評價,既做到開通多種渠道,鼓勵群眾民主監(jiān)督,也不偏聽偏信,實事求是。這樣經濟責任審計就不僅是少數(shù)審計人員的監(jiān)督,而是發(fā)揮輿論監(jiān)督、群眾監(jiān)督和社會監(jiān)督的作用,在本校營造出良好的審計環(huán)境。
經濟責任審計項目完成后,審計人員將審計結果進行合理的公示,讓審計結果更加透明化、公開化,將審計結果置于陽光下,保障公眾知情權,也能夠發(fā)揮典型案例的警示作用,從而有利于督促高校領導干部、重要崗位工作人員時刻保持高尚的道德素養(yǎng)、高效地履行經濟責任。
1.完善審計制度,建立經濟責任審計標準化流程。高校的審計部門繼續(xù)規(guī)范本校的經濟責任審計制度,在制度中明確規(guī)定經濟責任審計的內容和流程。在本校的經濟責任審計制度中對審計對象、審計時間、審計目的、審計內容、審計流程等作出明確的界定,從而使審計人員在后續(xù)的經濟責任審計中有章可依。
由于高校涉及教學、教輔部門、附屬機構及后勤產業(yè),各單位的領導干部、重要崗位人員都可能成為經濟責任審計的被審計對象,眾多被審計對象的崗位不同、工作職責不同,進行經濟責任審計的側重點和評價指標也必然不同。
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應該為各個崗位制定相應的崗位說明書和崗位職責示范,按照定性和定量的原則對不同崗位的職責進行定義,形成規(guī)范性文件,或利用計算機信息技術,對崗位職責信息進行匯總,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崗位職責數(shù)據(jù)庫。在這個過程中,變事后型的審計為事先規(guī)劃,梳理各單位原本不合理的業(yè)務流程,對崗位職責模糊、交叉、權責不清的情況進行規(guī)范、完善,將不相容職責分離。在高校的領導干部上任伊始,就明確其任期的經濟責任目標,讓被審計對象在上任前就明確自己的職責和目標,從而在之后的工作中更加有積極性,任期屆滿時也為人事考核、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后續(xù)開展提供依據(jù)。
2.創(chuàng)新審計方式,由財務審計向績效審計轉變。高校的經濟責任審計是對領導干部、核心崗位工作人員在任職期間履職情況進行審計監(jiān)督,對相關人員在職責范圍內的業(yè)績、存在的問題、應負的責任、工作交接完成情況等做出獨立、客觀、公正的審計評價??冃徲嬍侵笇Ρ粚徲媶挝唤洕顒拥慕洕?、效益性和效果性所進行的審計。實質上,經濟責任審計也是對被審計對象任期內的績效進行評價,兩者具有共通性。然而,傳統(tǒng)的高校經濟責任審計僅依靠來自財務方面的資料,或者偏重合法、合規(guī)性的審計,忽視對被審計對象任職期間的績效進行全面評價,這與經濟責任審計的實質及目的背道而馳。
為了提高高校經濟責任審計的質量和權威性,我們必須創(chuàng)新審計方式,在經濟責任審計過程中貫徹績效審計的思想,彌補傳統(tǒng)經濟責任審計的不足。首先,必須建立一套包含財務評價指標與非財務指標的相對完整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根據(jù)審計的側重點不同對各指標設置不同的權重。邀請校內外專家或參考兄弟院校,針對各部門、崗位在預算、財務收支、資產狀況、經濟管理績效、重大經濟決策等方面的實際情況等,構建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經濟責任績效評價體系,使這套評價體系實現(xiàn)全面、多元化。其中,定性指標可以包括重大經濟決策程序的規(guī)范性、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等,定量指標包括預算執(zhí)行率、資產保值增值率、學生的滿意度、校辦企業(yè)凈資產收益率等。通過對上述各項定性、定量的績效指標體系的評估和分析,并根據(jù)各指標的權重計算綜合得分,讓審計人員有理有據(jù)地對被審計對象任期內的績效進行評分并評價,減少了人為判斷的主觀性,提升了經濟責任審計報告的權威性、可信度,從而降低審計的風險。
綜上所述,高校的經濟責任審計工作,對領導干部的考核、任免、高校各項工作的有序、健康、平穩(wěn)運行都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的經濟責任審計工作存在著一些問題,如重視度不夠、審計途徑單一、審計指標體系不夠全面、科學等,制約了經濟責任審計監(jiān)督職能的進一步發(fā)揮。因此,我們應該從重視并加強經濟責任審計工作、開通多種渠道,鼓勵群眾民主監(jiān)督、創(chuàng)新并完善審計評價指標體系等幾個方面對高校經濟責任審計工作進行優(yōu)化、規(guī)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