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室伊
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迅速發(fā)展,各國經濟聯(lián)系日益緊密,我國推行“一帶一路”發(fā)展戰(zhàn)略,中國經濟更深層次地參與到了國際經貿合作之中。在日益增加的國際貿易實務中,例如,進出口貨物、國際性融資、并購、上市等業(yè)務都可能涉及到稅法問題;此外,在中國進行生產經營的外國企業(yè)需要履行各項納稅義務,在我國境內工作的外國員工也需按規(guī)定繳納個人所得稅等。這些稅法相關的業(yè)務,隨著我國對外開放力度的加大而不斷增加,以及國際貿易分工的不斷深入而日益復雜化,這對我國參與國際經貿合作的會計人員在英語語境下對中國稅法進行解讀和運用的能力提出了極大的挑戰(zhàn)。這一趨勢也體現在會計資格證書考核標準的更新上,例如,在中國注冊會計師考試中,考生用英文正確解答一道《稅法》科目計算題可額外獲得5分;同時,從2013年起,參加ACCA(國際注冊會計師)技能階段F6稅法的考試可選擇中國稅法(英文版)。綜合上述,使用《中國稅法》英文教學培養(yǎng)能滿足當下復雜需求的英文語境稅法人才,具有現實的迫切性。因此,本文將以廣西民族大學中英合作辦學會計學專業(yè)為例詳細探討《中國稅法》英文授課在教學上面臨的問題及其解決措施。
《中國稅法》在廣西民族大學中英學院會計學專業(yè)(中外合作辦學)中屬于專業(yè)必修課,項目合作方為英國斯泰福廈大學(Staffordshire University),合作院校要求所有項目核心課和必修課必須采用全英文教材,且授課和考查方式為全英文。但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由于學生英語存在較大差異,全英文教學的實際效果并不理想。從近幾年《中國稅法》英文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由于課程涉及到較多的稅法專業(yè)詞匯,學生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進行預習并了解相關知識背景才能跟上教學進度。因此,有很大一部分學生受英語水平和自主學習積極性的影響,實際聽課情況較差,導致學習進度落后,并容易進一步產生抵觸情緒,進而對稅法課程容易失去信心,甚至對會計專業(yè)失去興趣。在2015年-2018年期間,課程均使用全英文進行教學,但從四次考核成績來看,每年平均約有20%的掛科率,學生成績不及預期。
近年來,我國不斷推進財政稅收體制的改革和建設,從2016年開始全面實施營改增,到2018年國稅地稅征管體制改革和全面?zhèn)€人所得稅改革,以及2019年增值稅稅率進一步下調,這些改變都要求稅法教材和教學內容進行及時修改和更新。但在現實情況中,雙語或者全英文的中國稅法教材更新不及時,且選擇范圍極小。
在廣西民族大學中英學院,《中國稅法》課程使用的全英文教材是德勤會計事務所出版的《China Master Tax Guide》,這本教材由國內外眾多工作在稅務一線的注冊會計師共同編寫,內容詳盡嚴謹,但由于該書的首要編寫目的為注冊會計師的工具書,對于稅法初學者來說并不友好,內容和結構過于詳盡和復雜,重點不夠突出,例題講解較少。更為突出的問題是,該書更新速度遠遠跟不上中國稅收制度的改革步伐,最新版為2016年出版的第13版,這使該教材所錄內容與當下稅法的實際情況存在偏差,這對教學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本課程采用的另外一本輔助教材是ACCA技能階段F6《中國稅法》考試參考用書,該書由立信會計出版社出版,由高頓財經研究院編著,最新一版出版時間為2018年4月。此教材用中英雙語編著,且有配套習題和ACCA考試真題詳解,但全書僅有五章內容,且只針對ACCA稅法考試的幾個稅種和相關重要考點,更適合作為考試復習用書,而非會計初學者教材。
在大部分的本科會計專業(yè)中,稅法課程教學通常停留在理論教學層面,重點講解幾大流轉稅和所得稅的納稅義務人、征稅范圍、稅目、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和征收管理,并未對實際工作中可能會涉及的問題,比如如何正確開具增值稅專用發(fā)票,以及各稅種納稅申報表的填列和申報流程等進行實踐教學。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大多數院校缺乏稅務實踐教學師資人才,并未開設稅法實訓課。但是,稅法是一門應用型學科,如果僅僅停留在理論教學層面,學生缺少把所學知識與工作實際相結合的機會,會影響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結構化學習及消化吸收,并最終導致教學內容與就業(yè)崗位實際要求偏差較大。
常用的雙語教學的模式包括全外型和混合型。全外型對學生的外語水平要求較高,既采用英文原版教材的同時教師采用全英文授課;廣西民族大學中英學院《中國稅法》課程在2015-2018年的教學中采用了這一教學模式。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fā)現,雖然全外型教學能最大程度的給學生提供一個全英文的學習環(huán)境,但有很大一部分的學生受英語水平的影響,學習效果并不理想,并反映在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最終成績上。
相比之下,混合型雙語教學模式更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聽課效果。本課程在2018-2019學年第二學期的教學中,授課教師從以往的全外型轉為混合型教學,即在選用英文原版教材,教師用外語授課的前提下,對知識的重點和難點再一次進行漢語解析。從教學效果來看,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得到了顯著提高,這是由于教師對重點和難點以及容易造成理解偏差的部分進行中文解析,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充分理解上課內容,從而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討論。由于大部分的學生聽課效率提高,更多的學生愿意主動去完成作業(yè),作業(yè)的完成度和正確率都得到了整體提高。最后,從最終的考核成績來看,使用混合型雙語教學的班級的及格率(89.7%)遠遠高于上一年級采用全外型教學的班級(69.6%);同時混合型班級的優(yōu)良率(37.9%)也明顯高于全外型班級(15.2%);從平均分來看,混合型班級的平均分為53.1分高于全外型班級的平均分43.4分(學院參用英國本科評分標準,40分為及格,60分以上為優(yōu)良)。
對于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學生而言,英語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強化英語,培養(yǎng)英語尖子生,其最終目標是通過英語教學,幫助學生熟練地運用中英文進行專業(yè)學習和思考,掌握和運用國外先進的理論和方法,培養(yǎng)處理各種專項業(yè)務的能力。所以,在實際的雙語教學中,教師不能只一味地追求純外語環(huán)境,也應該考慮學生的實際英語能力,在混合雙語教學模式和純英語教學模式中進行謹慎選擇。
針對中國稅法英語教材內容相對落后的問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借鑒四大會計事務所定期公布在官網關于中國稅法政策的英文解讀研究報告,如KPMG(畢馬威會計事務所)在2018年,分別在中國新個人所得稅法頒布的當月,實施當月和專項扣除實施前共發(fā)布四期China Tax Alert,解讀中國新個稅政策。這些來自稅法實務一線的注冊會計師的政策解讀報告在教材內容落后的情況下,可以作為有價值的輔助教學資源。同時,針對英文習題偏少的問題,我們發(fā)現可以借鑒ACCA官網上每年發(fā)布二次的中國稅法考試的真題及參考答案,雖然大部分題目相對較難,但是可以給授課教師提供非常有幫助的出題思路。此外,為了進一步豐富教學資源,學校也可以聘請相關稅法實務專家到學校定期開設講座,向同學和老師們解讀稅法的新政策和新動向。最重要的是,學校應與開設有同樣課程的院校加強合作,嘗試共同編寫并維護一套具有時效性且與課程特點相適應的雙語教材,共同促進稅法課程英語教學水平的提高。
稅法課程的理論教學應與實踐教學相輔相成,學校應像開設會計實訓課一樣設置專門的稅法實訓課。首先,高校應建立稅務實訓室,購置高品質的稅務實訓軟件,同時應聘請行業(yè)專家來安排教學內容和編制實訓教材,并擔任專門的實訓課教師。如此,學生可以通過稅務實訓軟件和手工模擬實踐等方式,學習不同納稅人應當辦理的各種涉稅事項,練習主要稅種的納稅申報以及繳銷流程等業(yè)務。在設置校內實訓課的基礎上,各院校應該繼續(xù)加強與校外企業(yè)和會計事務所的合作,并鼓勵學生利用假期時間去企業(yè)、會計事務所或者是稅務代理公司參加實踐,獲得真正接觸涉稅業(yè)務的機會。通過這些具體措施,強化稅法課程的實踐教學,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稅法的積極性,也讓學生掌握適應社會需求的稅務相關技能,真正實現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目的。
本文以廣西民族大學會計學專業(yè)中英合作辦學為例,詳細探討了《中國稅法》英文授課在教學上面臨的各種問題。筆者在對比教學實驗中發(fā)現,在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的情況下,混合型雙語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在多數評價維度上優(yōu)于純英語教學模式。因此,在會計學(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相關基礎課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英語能力,在混合雙語教學模式和純英語教學模式中進行謹慎選擇。
針對稅制改革背景下中國稅法英文教材內容相對落后的問題,教師應多途徑豐富教學資源,利用各類網絡資源和社會資源輔助教學。高校也應鼓勵教師加強合作共同編寫并維護一套具有時效性且與課程特點相適應的雙語教材。為了改善大部分的本科會計專業(yè)普遍存在的《中國稅法》課程實踐教學發(fā)展相對滯后的問題,可以建立校內的稅務實訓室,合理安排學生參加稅務實訓課程,同時加強校企合作,鼓勵學生到企業(yè)或會計事務所參加實踐,讓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真正實現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目的。
【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7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立項項目( 2017JGA176)《 民族地區(qū)中外合作教育教學質量管理問題研究——以中英合作辦學會計學本科教育項目為例》 和2019年廣西民族大學中英學院“ 校級特色專業(yè)及實驗實訓教學基地( 中心)一體化建設項目”( 項目文號:20192939)會計學專業(yè)教學改革課題《 會計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下中國稅法英文授課的研究與實踐》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