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明 孫 毅
“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此語出自葉天士《外感溫熱論》,說明了濕溫病的治療原則。同時對于傷寒雜病或陽虛、或氣虛、或脾胃不和、或中氣下陷、或樞機不利、或胸痹氣逆者等,多因停飲、停濕影響氣機運化而致陽氣滯郁者,每多見效。濕為陰邪,其性粘滯,濕多化燥。筆者采用此理論,結合燥濕同形同病,治療因陽虛導致濕郁則不能布津,而又化燥的病癥,效果顯著,舉例如下。
梁某,女性,52歲。2018年11月24日就診,主訴:雙足跟間斷性皸裂2年余?;颊邇赡陙?,無論春夏秋冬雙足跟間斷性出現(xiàn)皸裂癥狀。癥狀嚴重時,自己用傷濕止痛膏貼敷,過幾日裂口愈合,后又出現(xiàn),反復不已。最長的裂口有2~3cm,患者非常痛苦。此次由愛人陪同就診。四診見:面容不佳,少血色,口渴,舌質淡,苔白,脈沉細。夜尿多,總有解不盡的感覺。一年四季手腳冰涼?,F(xiàn)左腳跟有2cm長裂口,皸裂程度為Ⅲ度。
辨證:皸裂瘡 (陽虛涼燥)
治則:通陽利水
處方:五苓散加減:桂枝20g,豬苓10g,白術20g,澤瀉15g,干姜12g,白芨10g,砂仁9g(后下),茯苓15g,紫蘇葉9g,肉桂12g,淫羊藿12g,巴戟天12g,5劑,水煎服,1日2次。
用藥結果:患者首服5劑后,裂口即痊愈合。后又出現(xiàn)另一個裂口,在服第二診(2018年11月29日)后(第10付藥)即愈合,后再未出現(xiàn)。
按:手足皸裂屬于皮膚病范疇。致病因素大多為肌膚驟受風寒燥冷侵襲,導致血脈阻滯,肌膚失于濡養(yǎng)而生燥致裂?;蛩伢w血虛津虧之人不耐燥寒,而致肌膚枯裂。燥為秋季主氣,秋季來臨,氣候干燥,有收斂之象,故干澀是燥氣的特征?!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氛f:“燥勝則干”,燥性干澀,易傷津液,傷燥則易出現(xiàn)傷津液而干澀的癥候,如口咽干燥、皮膚干燥,甚至皮膚干裂,毛發(fā)不榮,小便短少,大便干結等。故《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澀枯涸,干勁皴揭,皆屬于燥?!痹餄駥傩哉孟喾?,燥有涼燥與溫燥之分。陽虛寒凝亦致燥。周學海云:“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邪,亢盛則見火化,郁甚則見濕化,郁極則由濕而轉見燥化,何者?亢盛則濁氣干犯清道,有升無降,故見火化也;郁則津液不得流通,而有所聚,聚則見濕矣;積久不能生新,則燥化見矣,”本例患者,口渴,夜尿多,小便不利,且有明顯解不盡的感覺,此乃五苓散之膀胱氣化不利之證,其原因為腎陽衰微,無力蒸騰氣化。一年四季手腳冰涼,且足跟皸裂,足跟部位屬于足少陰腎經(jīng)路過部位,說明腎陽元陽不足,無力固表。津液者,能滋潤官竅也。津液不行,陽氣不能溫煦。今陽虛導致水蓄而不化津,則有凝而必有缺,故水淤者而津則反缺,是以咽干,口渴欲飲,而小便不利也。故本患者病機為腎陽不足→膀胱氣化不利→津液停留→三焦水道不暢(水濕停留)→不能帶出腎陽(含水)去溫腠理毫毛(機體失于津液的濡養(yǎng)作用,出現(xiàn)燥證)→皸裂。故用五苓散通陽化氣,達到滲利藥化氣利濕,通利小便,使氣機宣通,膩化濁消,陽氣因而得通的目的。同時加入肉桂、淫羊藿、巴戟天溫陽之品,達到陽氣復,寒濕去,燥邪消的效果。
《靈樞經(jīng)·營衛(wèi)生會》說:“太陰主內,太陽主外。”外就是表。《靈樞經(jīng)·本臟》說“腎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腎為陰陽之根,所以人的陰陽不和之病,窮必及腎。腎既合于三焦,又合于膀胱。膀胱叫做水府;“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比篂樗牡缆?。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因此腎陽之氣通過三焦和膀胱而外應于腠理毫毛。“腠理毫毛其應”,是說人體腠理毫毛中的陽氣就是通過膀胱和三焦輸布來的腎陽之氣。應是外應,外應于腠理毫毛,是氣和水根于內、應于外的意思。因為膀胱、三焦都是帶有津液的,所以到毫毛腠理的氣不是單純的氣,里面還有水分?!秲冉?jīng)》曰:“少陽屬腎,上連于肺,故將兩臟”,少陽就是手少陽三焦,“飲入于胃,游益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jīng)并行”。水道就是三焦。水和氣是陰陽平衡的物質基礎。五苓散利小便,實際就是利三焦,也是利肺氣。因此,也不要被膀胱所局限。
濕為陰邪,多與寒熱復合為病,“熱蒸則濕動,寒郁則濕凝(《醫(yī)原》)”,可隨五氣而從化,故燥之與濕,亦可因果雜合同病,如《醫(yī)原》說“往往始也病濕,繼則濕又化燥……往往始也病燥,繼則燥又夾濕”,呈現(xiàn)“燥中有濕,濕中有燥”(《讀醫(yī)隨筆》)的錯雜局面。對燥濕同病的機理,《醫(yī)原》解釋為“燥郁則不能行水,而又夾濕,濕郁則不能布津,而又化燥”,簡約說明燥濕轉化相兼之理[1]。
“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此語出自葉天士《外感溫熱論》,說明了濕溫病的治療原則。因濕邪膩濁,易于膠結,濕熱之偏重,化燥化熱,變證最多,用藥較難,治療原則唯以分解,選用淡滲之品通陽利濕,使?jié)袢峁聞t病易愈。而此處通陽法,并非雜病中采用的溫熱藥以溫通陽氣方法,乃應用滲利藥化氣利濕,通利小便,使氣機宣通,膩化濁消,陽氣因而得通。正如陳光淞所言:“通利小便,使三焦彌漫之濕,得達膀胱以去,而陰霾濕濁之氣既消,則熱邪自透,陽氣得通矣?!?/p>
但是,燥者干也,濕者濡也。水流濕,火就燥,在六淫為對峙之二氣,在病機有寒熱之殊形。雖則燥病每有濕化而來,如濕溫初起,本屬濕也,及其轉變,則化燥也[2]。但濕有寒濕、濕熱之分,燥有涼燥、熱燥之別,如《醫(yī)醇剩義》認為:“初秋尚熱則燥而熱,深秋既涼則燥涼,以燥為全體,而以熱與涼為之用,兼此二義,方見燥字圓通?!闭f明燥邪為病,具有從寒、從熱雙重病理特性,不能“專主一邊,遺漏一邊”,如(《醫(yī)原》)“寒搏則燥生熱搏則燥成”,而吳鞠通亦有“燥屬次寒”之說。故“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在臨床當中,當靈活理解應用。通陽可以理解為通陽氣[3,4]、通暢氣化功能[5]、通津液[6]、祛濕[7]等。對于因肺脾腎臟腑經(jīng)絡運化功能減弱,水濕停留,氣化失司造成的涼燥證后,在治療的原則上除了可以通陽,也可以酌加溫陽之法。在用藥的思路上可以添加溫腎之品。這樣可以擴大該理論應用范圍,拓寬辨證思路,更好地為臨床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