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進豐 趙豐 劉劍 吳子嬰
摘要: 文章根據(jù)早期世博會紡織品、染料樣本等實物和海關史料、外貿(mào)志等文獻,推論出近代進口染料傳入的時間、品種、銷售方式及傳入地點。研究表明:靛藍等植物染料在中國歷史上均有進口記載;進口染料品種有植物、動物、礦物、合成染料,并歸納總結(jié)了各種染料生產(chǎn)國、進口時間、銷售情況,以及在中國的使用狀況。對近代出現(xiàn)的染料顏色品名進行分析與解釋,以期為進口染料史研究提供借鑒。
關鍵詞: 進口染料;近代;染料;品色
中圖分類號: TS193.21;K876.9 ?文獻標志碼: B ? 文章編號: 1001-7003(2019)00-0109-06 ? 引用頁碼: 101303
Abstract: In this study, the time, variety, sales method and origin region of imported dyes in modern times were inferred based on physical materials from the early World Expo and dye samples (such as textiles and dye samples), as well as customs historical materials, foreign trade records and other documents. Researches show that there is an import record of indigo and other plant dyes in Chinese history; the imported dyes include plants, animals, minerals, and synthetic dyes, and a summarization has been made on the producing countries, import time, sales status, and usage condition in China of the dyes. This study also analyzes and explains the names of color dyes emerging in modern times, hoping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imported dyes.
Key words: imported dyes; modern times; dyes; aniline colors
中國近代染料工業(yè)起步較晚,自主生產(chǎn)的化學染料品種有限,自晚清開始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只能通過大量進口染料來滿足國內(nèi)日益增長的染色需求。早期外國染料傳入中國后,民間染坊雖然將其稱作洋色或品色染料,染成的織物顏色亦稱作洋色或品色以示區(qū)別,但其具體的染料種類或化學名稱不詳。直到民國時期,一些染色書籍才有國外染料廠和各種染料的記載。對于更早的染料傳入史,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外商企業(yè)大多數(shù)撤離內(nèi)地,企業(yè)檔案資料絕大多數(shù)被運回本國歸檔[1],所以只能通過早期的文獻資料及遺留的一些染色實物來進行分析研究。
目前針對近代進口染料史的研究較少,主要成果集中在曹振宇[2]的博士論文中。通過對近現(xiàn)代文獻中五種傳入說法的比對分析,曹博士[2]認為化學染料可能在1887年傳入中國,具體為合成靛藍,由當時在上海的外商洋行銷售。此外,吳慎因[3]認為鹽基染料較早進入中國,但是確切的年代不詳,而洋靛(文中指合成靛藍)在清朝光緒中葉進入中國。上述研究中因兩者引用的文獻或個人記憶主要是19世紀末期到20世紀初期,所以染料最早傳入的時間還有待商榷。本文主要根據(jù)哈佛大學圖書館藏中國舊海關史料中的《1873年維也納奧匈帝國世界博覽會中國各港口參展紡織品清單》[4]、個人收藏的1881年江海關督辦E·Rocher的絲綢調(diào)查報告[5]及近代對外貿(mào)易資料,結(jié)合中國絲綢博物館藏1895年德國藝業(yè)會中國參展紡織品的部分染料分析結(jié)果[6],通過對洋色、品色等色名中英雙語的解讀與分析,重新考證與補充中國近代進口染料傳入的歷史。
1 進口天然染料
從明朝嘉靖年間《天水冰山錄》中的色名“西洋鐵色褐”,至清朝乾隆嘉慶時期《布經(jīng)》中的色名“番黃”、染料商品名“洋桶靛”可知,中國在明代就有進口染料的歷史。由于年代久遠,前兩者最初對應的進口染料品種記載不詳,不過其大致屬于礦物染料或植物染料。洋桶靛即植物靛青,因清中期僅廣州海關有對外貿(mào)易的往來,故洋靛主要通過廣州港傳入中國內(nèi)地,洋靛有可能產(chǎn)自東印度公司。結(jié)合古代進口染料史和新發(fā)現(xiàn)的史料,中國近代進口染料除合成染料之外,還包括植物染料、動物染料和礦物染料。
1.1 進口植物染料
在鴉片戰(zhàn)爭之前中國一直是植物染料生產(chǎn)和消耗的大國,到民國初年仍有靛藍、五倍子等染料的大宗出口。從現(xiàn)存的對外貿(mào)易資料來看,如上海等地區(qū)也進口了一些植物染料。
1)靛藍,早期稱作水靛、洋青、洋靛藍和洋雪青等。表1是1844年3—8月上海華商外貿(mào)行棧進口染料情況表[4]135-138,從中可以得知,1844年上海怡生、華記等外貿(mào)行棧就開始進口靛藍,其中的行棧又稱“牙行”“行店”,是介紹買賣的商業(yè)機構(gòu)。對1895年盛澤產(chǎn)“洋雪青色真頂衣湖縐”進行高效液相色譜質(zhì)譜聯(lián)用技術(shù)分析[6]46,其染料成分鑒別結(jié)果為靛玉紅。由于德國拔地沙顏料廠(BASF,現(xiàn)譯作巴斯夫)最早在1897年才開始銷售合成靛藍[2]56,所以推斷湖縐亦由植物靛藍染成。早期洋靛藍與中國土靛的區(qū)別主要在于在藍草制靛過程中前者加磠砂[7]18(成分為氯化銨,水溶液呈弱酸性,疑為“純堿、燒堿”等之誤寫),后者加石灰或蠣灰。
2)栲皮,栲古稱櫧,《染經(jīng)》稱為洋栲皮,殼斗科栲樹屬植物。其樹皮為主要染色部位,日本著名的“黃八丈”即以此來染黑灰色。
3)蘇木,古稱蘇芳、蘇枋,民間常以此來染紅色或與靛藍套染成天青色,為豆科蘇木屬植物,染色部位為植物芯材,主要生長在南方熱帶、亞熱帶地區(qū)。
1.2 進口動物染料
動物染料品種較少,除古時染紫色的骨螺外,中國近代進口并使用的動物染料有胭脂蟲和紫膠兩種。
1)胭脂蟲,又名呀蘭蟲,是生長在仙人掌科植物上的一種雌蟲,經(jīng)蒸殺干燥后可制成紅色染料,當時俗稱呀蘭米[8]56。呀蘭米與明礬等混合加工后,再干燥制成粉狀顏料,即市售胭脂紅[7]21。胭脂蟲原產(chǎn)自墨西哥、印度等地,1518年西班牙人占領南美洲后,認為其有商業(yè)價值,遂開始大規(guī)模種植仙人掌和培養(yǎng)幼蟲,然后制成染料銷往世界各地。
胭脂蟲在1582年傳入中國[9],主要用作中國畫的紅色顏料,即“西洋紅(簡稱洋紅或西紅)”。在染色方面,1895年有一件上海振記金棣園制作的“呀妃素紗”,由織物顏色可知“呀妃”即指淺紅色,但不知“呀”字何義。根據(jù)更早的《維也納世博會清單》記載,蘇州府有“黑地呀蘭條紗”“白地呀蘭條紗”“白地呀妃條紗”等,推斷“呀”是胭脂蟲別稱“呀蘭”的簡寫,又因當時染坊將淺紅或淡紅色(pink)俗稱作妃色,所以呀蘭又叫呀妃色,意指用進口染料胭脂蟲所染成的紅色。
2)紫膠,古稱胡胭脂、紫礦、紫鉚,是紫膠蟲吸取寄生樹木的汁液后分泌的天然樹脂。紫膠在明清文獻記載中主要用作顏料,染料記載較少見。對1895年的絳紅色雜寶紋暗花羅進行染料檢測[6]41,發(fā)現(xiàn)其成分為紫膠蟲酸(Laccaic acid)。因紫膠原產(chǎn)自泰國、緬甸、越南等地,中國近代尚無染料養(yǎng)殖記載,推測紫膠亦是進口染料的一種。
1.3 進口礦物染料
礦物染料包括普魯士藍、鉻黃、鐵棕等,在合成染料出現(xiàn)之前被當做顏料和染料廣泛使用,民國染色學書籍曾多有記錄。
1)鉻黃,即鉻酸鉛?!按它S,一名品黃,為各種顏料重用之物。如制肥皂,可代大英黃,其價值較廉數(shù)倍,且可用為染料”[7]24。
2)普藍,即普魯士藍,為鐵的氰化物,又稱作鐵藍。普藍亦名柏林藍,其命名緣由可能與德國柏林顏料廠(Agfa,現(xiàn)譯作愛克發(fā))有關,推測最初是此顏料廠生產(chǎn)普藍并銷售到中國。此外,《維也納世博會清單》有“洋藍小布”[7]560,出自江蘇省(表2),清單附有此布的英文說明——“Dyed with Prussian blue”,可知當時的洋藍亦是指普魯士藍,并說明礦物染料最遲在1873年已經(jīng)傳入江蘇省。因普藍在18世紀初已經(jīng)被發(fā)現(xiàn),其傳入中國的時間應該更早。根據(jù)記載“鴉片戰(zhàn)爭以后,化學顏料漸漸大量的入口。到了清朝咸豐初年(1851年),洋藍(德國制)洋綠(雞牌商標,德國制)洋紅(日本制、英國德國制,種類很多)普遍使用在染織……上”[9],說明礦物染料(或稱為化學顏料)可能在19世紀50年代已經(jīng)傳入中國。
對德國藝業(yè)會紡織品進行染料檢測后發(fā)現(xiàn)部分織物由礦物顏料染成,其是否屬于進口礦物染料,尚需進一步的分析。
2 進口合成染料
2.1 傳入的時間、地點、染料廠
早期合成染料尚未科學分類,而染料主要是以苯胺制得,所以均稱作苯胺染料(Aniline colors,舊譯作安尼林染料或阿尼林顏料)。由表2可知,早在1873年蘇州、杭州、湖州(Hoochow)等地就已經(jīng)開始使用苯胺紅、苯胺藍、苯胺紫(Mauve)染料,這是目前中國有關合成染料傳入的最早文獻記載。這些苯胺染料是由哪個國家的廠家生產(chǎn),又以何種形式傳入中國呢?根據(jù)近代對外貿(mào)易資料,有如下兩種推測:
1)最早由德國柏林顏料廠傳入?!渡虾ν饨?jīng)濟貿(mào)易志》“洋雜貨店”一節(jié)中談到“19世紀70年代初期,德商禮和洋行、禪臣洋行把容量為2盎司(約56.7g)的小瓶顏料委托林魁記、李珊記等幾家洋雜貨店試銷”,1880年,“上海已經(jīng)出現(xiàn)專營進口顏料的字號”[10]。根據(jù)現(xiàn)存實物和文獻記載[11],上海禮和洋行一直經(jīng)銷的是柏林顏料廠(Aktien Gesellchaft fur Anilin-Farikation,Berlin)的染料,禪臣洋行早期經(jīng)營廠家不詳,19世紀末開始代理銷售德國意利登顏料廠(Chemische Fabric Greisheim-Elektron)的染料。柏林顏料廠成立于1867年,因德國在1870—1871年發(fā)生普法戰(zhàn)爭,1873年才開始恢復染料生產(chǎn)[12]。結(jié)合上文1.3節(jié),推測德國柏林廠染料傳入中國的時間最遲是在1873年,其染料最初可能以礦物染料或顏料為主,稍后才開始銷售苯胺染料。其銷售方式并非由洋行直銷,而是由中國洋雜貨店代銷,之后才有外商洋行直銷或中國顏料號代銷染料的情況。
2)最早由英國染料公司傳入?!渡虾ν饨?jīng)濟貿(mào)易志》第九卷表9-5記載了英國1843—1860年在上海注冊的86家英商企業(yè),其中“大英顏料公司”于1860年注冊“顏料制造”行業(yè)[10]。眾所周知,威廉·珀金在發(fā)現(xiàn)苯胺紫后,于1857年成立珀金公司工業(yè)生產(chǎn)苯胺染料[10]38,英國合成染料工業(yè)也開始進入輝煌的十年,其后才逐漸衰落被德國趕超。作為英國當時的工業(yè)品出口市場(殖民地)之一,中國很有可能于1860年開始使用英國染料,表2中1873年的Mauve等應是由英國生產(chǎn)。此種說法在時間上更符合歷史,不過其染料廠名稱則有待商榷。根據(jù)維基百科所知,大英顏料公司直到1919年才由British Dyes Ltd和Levinstein Ltd兩家公司合并而成,可能因為其后續(xù)產(chǎn)品對中國的深刻影響,外貿(mào)檔案整理者將英國早期其他染料公司誤譯作“大英顏料公司”。
此外,從品色的命名來源來看,進口合成染料傳入也與英國有關。結(jié)合上文,洋色應是“西洋色”的簡寫,以此表明產(chǎn)地的不同,而品色尚無確切解釋。從表2得知,品紅、品藍早期亦作“一品紅、一品藍”。從現(xiàn)存染料商標、染料盒來看,大英顏料公司近代在中國銷售染料的品牌商標為“一品牌”[13],一品即“頂上”“上等”的意思,當時均用此類詞語形容染料產(chǎn)品的精良。近代西方各國早已意識到商標在經(jīng)濟貿(mào)易中的巨大作用,紛紛在19世紀下半葉通過了商標法。參照1925年大德顏料廠成立后沿用1873年前拔地沙顏料廠的獅馬牌商標,1926年英國卜內(nèi)門洋堿有限公司(現(xiàn)譯作帝國化學工業(yè)公司)成立后沿用1900年前卜內(nèi)門洋行的名稱,推測大英顏料公司商標“一品牌”可能是之前英國染料公司商標的沿用。因此,品色最初來源自英國染料商標“一品牌”的簡寫。
關于最早傳入的地點,表2中已經(jīng)明確記載為蘇州、杭州、湖州。但近代湖州不是通商口岸,蘇州、杭州兩地直到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后才作為通商口岸,所以染料應該來自其他地區(qū),如相近的上海。此外,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歷史系網(wǎng)站上也有一份海關總稅務司出版的供1873年世博會使用的《廣州港商品目錄》[14],由于尚未見到原文,只能推測廣州可能也是最早的傳入地點之一。
2.2 傳入中國的染料品種
從表2得知,1873年進口染料顏色主要是洋紅、洋藍、品紅、品藍等,到19世紀80年代洋色和品色越來越多。
1)苯胺紫Ⅰ(Aniline purple),即Mauve,1856年由英國人Perkin發(fā)明,其后一年建廠生產(chǎn),最初稱作苯胺紫、珀金紫或泰爾紫(Tyrian purple)。由于當時專利法的不完備,法國也同樣生產(chǎn)苯胺紫,因染后所得色彩與法國的錦葵花相似[2],故以法語重新命名染料為“Mauve”。這一稱呼于1859年在英格蘭得到采用,此后化學家們亦稱呼其為“Mauveine”。一般認為Mauve作為染料使用的時間不長而很快被Methyl violet替代[6]16,或認為Magenta才是紡織工業(yè)最開始使用的合成染料[2]58。從表2可以看到,直到1880年中國仍有使用Mauve,當時稱作玫瑰、洋青(大夷亭譯作Rose)、雪青、茄色等。
“玫瑰”一詞古已有之,近代才開始作為染織色彩使用,主要分玫瑰紅(簡稱“玫紅”)與玫瑰紫(簡稱“瑰紫”)兩種,根據(jù)上?!对丛刺柸玖蠘颖尽罚▓D1(a)),民國時期玫瑰(紅)指鹽基染料Rodamine。雪青是近代新造的顏色詞,指類似薰衣草、丁香一樣的淡紫色。雖然雪青又有洋雪青、紅雪青之別,其可能最初是指苯胺紫。在明清時多用藕荷色表淺紫色,隨著雪青色出現(xiàn)后,民國染坊逐漸不再使用藕荷色。茄色是傳統(tǒng)植物染色彩之一,《紅樓夢》第四十九回中就有“茄色哆啰呢”的記載。從表2可以得知,隨著植物染料逐漸被化學染料取代,近代部分傳統(tǒng)色亦被新造色替代而逐漸失傳,部分傳統(tǒng)色則改頭換面保存下來。
2)苯胺紫Ⅱ(Aniline violet),即Methyl violet,1866年由法國人Lauth發(fā)明。德國藝業(yè)會紡織品中的一件藏青色五蝠捧壽暗花綢即由此染料染成[6]47,依據(jù)《染料概要》[15]13,Methyl violet在中國近代染織業(yè)中又稱作品紫、老紫,民國時期稱為鹽基青蓮(圖1(b)),《染經(jīng)》中稱作洋石青,現(xiàn)作甲基紫、龍膽紫。
3)苯胺紅(Aniline red),對德國藝業(yè)會紡織品中的“品紅色暗花杭熟羅”“洋雪青云鶴杭熟羅(杭州產(chǎn))”進行染料檢測發(fā)現(xiàn)[6]55,65,兩者均由Fuchsin染成。它于1859年由法國人Verguin發(fā)明,為紀念1859年6月4日意法聯(lián)軍在Magenta擊敗奧地利,改名為Magenta并一直沿用至今。1873年傳入中國后,一般習慣稱作品紅(圖1(c)),在杭州等地稱作洋雪青,湖州稱作(玫)瑰紫。
4)苯胺藍(Aniline blue),1860年由Giran和Delaire發(fā)明,亦作Rosaniline blue,1873年傳入中國后稱作品藍、品月、品玉等。品藍除表示苯胺藍外,在清末作為顏料時等同洋藍(其成分為普魯士藍[7]28),民國染料樣本中品藍主要指鹽基染料Methyl blue(甲基藍)、Victoria blue(圖1(d))。
5)苯胺黃(Aniline yellow),根據(jù)維基百科,又作Fast spirit yellow、Oil yellow,1861年由C.Mene生產(chǎn),1864年作為第一個偶氮染料開始商品化。由表2可知,1880年紹興、寧波出現(xiàn)“洋黃”色,因其英文說明僅為“Yellow”,推測其為苯胺黃或鉻黃(同品黃)。根據(jù)《染料概要》,近代洋黃又指鹽基淡黃[15]14,即Auramine,它于1883年由Kern發(fā)明,又作阿拉明、鹽基黃。
6)苯胺綠(Aniline green),即Malachite green,1877年由O·Fisher發(fā)明,民國染料樣本中多稱其為品綠或瓶綠(圖1(e)),現(xiàn)作孔雀石綠,德國藝業(yè)會中有一件綠色素絹即由此染料染成[6]28。由表2可知,1880年上海出現(xiàn)“品綠”色,推測其由苯胺綠染成。此外,蘇州等地出現(xiàn)“洋綠”色,因其英文說明僅為“Green”,其有兩種可能:第一種即指苯胺綠(同品綠);第二種指礦物染料巴黎綠,即醋酸銅合亞砷酸銅,有劇毒。它于19世紀初發(fā)明,因當時綠色較難獲取,曾作為染料和顏料在歐洲廣泛使用。巴黎綠在中國近代尚無染色記載,但民間壁畫或彩建多使用洋綠顏料,推測洋綠即巴黎綠。
7)苯胺灰(Aniline grey),為引杜林染料(Induline)的一種,屬于鹽基染料[8]9,1863年由Dale和Caro發(fā)明。1880年杭州出現(xiàn)“洋灰”色,因早期品色、洋色多指Aniline colors,推測洋灰即苯胺灰。民國時期,洋灰則指直接染料Direct Black B。
8)苯胺黑(Aniline black),舊作安尼林黑、生色精元,1863年由英國人Lighlfoot發(fā)明,屬氧化染料。苯胺黑雖較早發(fā)明,因其染色需要特定的機械,直到民國時期才有染色記載[16]。
9)茜素(Alizarin),1868年由德國BASF公司的Graebe和Liebermann發(fā)明,是第一個人工合成的天然色素,屬媒染染料。又作Turkey red(土耳其紅),1873年傳入中國后稱作洋紅(表2)。茜素主要存在于植物染料茜草中,中國在明代以前多有茜草染色的文獻記載,到清代除姜黃外,染坊中較少采用茜草、紫草等根莖染料染色(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除外),民間多用蘇木染紅色或與靛藍套染成紫色替代。考其原因可能與染色操作復雜及其不能染正紅有關。1895年的一件紅色花卉紋印花棉布檢測有此染料[5]52,說明茜素亦是進口染料之一。
3 結(jié) 語
本文根據(jù)新發(fā)現(xiàn)的海關史料及晚清世博會紡織品文物染料分析結(jié)果、民國染料樣本等,通過對早期的洋色、品色等中英色名的解讀,對進口染料傳入的歷史進行了考證與拓展。研究表明:1)中國近代進口染料包括植物染料、動物染料、礦物染料和合成染料;2)部分植物染料在古代已經(jīng)傳入,近代從1840—1890年仍有進口;3)動物染料作為國畫顏料在明代已經(jīng)傳入,近代則從19世紀50年代開始進口,1873年在蘇州作為染料使用;4)礦物染料于1873年在江蘇使用,合成染料于1873年在蘇州、杭州、湖州等地開始使用,主要以鹽基性染料為主,根據(jù)外貿(mào)資料,推測德國礦物染料于19世紀50年代傳入,英國合成染料于60年代傳入,德國合成染料于70年代傳入;5)進口染料早期通過行棧進行貿(mào)易往來,約1860年英國開始在中國設立顏料公司,德國進口染料約1870年通過洋雜貨店試銷,其后才開始由外商洋行直銷或顏料號代銷;6)洋色、品色是一個泛稱,在不同時期不同地點分別表示不同的染料,根據(jù)染料傳入的時間,依次表示植物染料、動物染料、礦物染料、鹽基染料、媒染染料、合成染料等。對染料傳入其他問題的確認,尚需進一步對外貿(mào)志的原始英文資料及國外染料史展開研究。
參考文獻:
[1]李少鵬. 清末民初洋行老商標鑒賞[M]. 蘇州: 古吳軒出版社, 2018: 1.
LI Shaopeng. The Old Trademark Appreciation of Foreign Firms in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M]. Suzhou: Guwuxuan Publishing House, 2018: 1.
[2]曹振宇. 中國近代合成染料生產(chǎn)及染色技術(shù)發(fā)展研究[D]. 上海: 東華大學, 2008: 61-64.
CAO Zhenyu. The Study on Development of Synthatic Dyes Producing and Dyeing Technology in Modern Times in China [D]. Shanghai: Donghua University, 2008: 61-64.
[3]吳慎因. 染經(jīng)[C]. 中國紡織科技史資料第十二集, 1984:59.
WU Shenyin. Dyed bible [C]. The data 12 of Chinese Textile and Technology History, 1984: 59.
[4]吳松弟. 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藏未刊中國舊海關資料(1860-1949)[M]. 南寧: 廣西師大出版社, 2014: 353.
WU Songdi. Unpublished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Historical Materials(1860-1949) [M]. Nanning: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14: 353.
[5]SHAW N. Silk: Replies from commissioners of customs to inspector Generas circular No. 103(Second series) [R]. Shanghai:Order of Inspector General of Custom, 1917.
[6]周旸. 浮光紗影:早期世博會紡織品[R]. 杭州: 中國絲綢博物館研究報告第三號, 2015.
ZHOU Yang. Memory impression: the late Qings textiles from the early world expos [R]. Hangzhou: The Research Report No. 3 of China National Silk Museum, 2015.
[7]王成. 德國顏料制造法[M]. 上海: 新學會社, 1918.
WANG Cheng. German Pigment Manufacturing Method [M]. Shanghai: New Learnig Club, 1918.
[8]王季點. 染色法[M]. 上海: 江南制造局, 1912.
WANG Jidian. Dyeing Method [M]. Shanghai:Jiangnan Manufacturing Bureau, 1912.
[9]于非闇. 中國畫顏色的研究(修訂版)[M]. 北京: 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 2013: 44-45.
YU Feian. Study on The Colors of Chinese Paintings(Revised Edition) [M]. Beijing: Beijing United Publishing Company, 2013: 44-45.
[10]《上海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志》編纂委員會. 上海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志[M].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1: 80-100.
The Codification of Shanghai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 Annals. Shanghai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 Annals [M].Shanghai: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Press, 2001: 80-100.
[11]諸楚卿. 染色學[M]. 上海: 諸氏叢書出版社, 1950: 16-18.
ZHU Chuqing. Colouring [M]. Shanghai: The Press For ZHUs Series, 1950: 16-18.
[12]劉立. 插上科技的翅膀:德國化學工業(yè)的興起[M]. 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1: 60.
LIU Li. Insert the Wing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Rise of German Chemical Industry [M]. Taiyuan:Shanxi Education Press, 1991: 60.
[13]左旭初. 民國紡織品商標[M]. 上海: 東華大學出版社, 2006: 536.
ZUO Xuchu. An Illustrated Book of Trademarks in Mordern China [M]. Shanghai: Shanghai Brilliant Publishing House, 2016: 536.
[14]吳松弟. 走向世界: 中國參加早期世界博覽會的歷史研究: 以舊海關出版物為中心[J]. 史林, 2009(2): 47.
WU Songdi. A historic research into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early world expos: focusing on the publication of martine custom of old China[J]. Historical Review, 2009(2): 47.
[15]中國化工原料公司陜西省公司. 染料概要[Z]. 西安: 中國化工原料公司, 年代不詳.
Shanxi Provincial Company of China Raw Materias Company. Summary of dyes [Z]. Xian: China Raw Materias Company,without date.
[16]《中國近代紡織史》編輯委員會. 中國近代紡織史(上冊)[M]. 北京: 中國紡織出版社, 1997: 124.
The Codification of Chinas Modern Textile History. Chinas Modern Textile History (Part one) [M]. Beijing: China Textile Press, 1997: 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