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市第四十一中學 梁金輝
我在農村長大,從小沒有養(yǎng)成愛讀書的習慣,更不喜歡寫作。因此,1995年由冀縣師范學校保送到河北師范大學時,在不知道心理系是“干什么”的情況下,毅然決然地避開中文系而選擇了心理系。如今,我卻每天不看點書、不寫點什么就睡不著覺,正是《河北教育》促成我這一習慣的養(yǎng)成。
工作之后,我在學校閱覽室曾見過《河北教育》,當時只是隨手翻了翻。后來,《河北教育》左秀芳編輯向我約稿,并請我對欄目設計談談看法,希望我提出改進意見。第一次交流,我就切實感受到《河北教育》編輯對我的尊重及信任,我與“她”真正結緣。我用心寫了一篇《用“我信息”應對“師源性逆反”》發(fā)給左編輯,沒想到,一周后就收到了錄用消息。在交版面費才能發(fā)表文章的不良風氣下,能在省級刊物上發(fā)表文章,而且還有稿費,簡直不可想象。于是,我又趁熱打鐵寫了兩篇文章,又被錄用了,頓時,成就感、自我效能感有些爆棚。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發(fā)現《河北教育》逐漸擴充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部分的版塊,為一線教師提供了更加自由和寬闊的創(chuàng)作空間。而編輯的把關則防止了作者的“飛天遁地”。我寫的每篇文章,經過編輯的精雕細刻,字詞更精準,語句更通順,觀點更鮮明。
發(fā)表了幾篇文章之后,我開始關注我的文章是否會有人讀、讀后的效果及反饋如何。當邯鄲和保定的兩位老師幾經周折找到我的電話,并就《學會情緒管理創(chuàng)建健康課堂》一文中的內容及實際運用中的困惑和我深度溝通時,我認識到,我的文章不僅有人讀,而且還在指導讀者的工作實踐,這對我產生了很大的激勵作用。
為了確保文章具備更強的借鑒意義,我開始研究如何寫文章,開始主動搜集讀者對文章的反饋,積極關注教師及學生群體當下的困惑及迫切需求,最終確定了寫好文章的兩大原則:理念的“正確性”和方法的“有用性”。理念的“正確性”,是從作者的角度來說的,指文章中分享的觀點必須正確且經受住實踐考驗,不能含糊不清,更不能偏頗甚至產生誤導;方法的“有用性”,是從讀者的角度來說的,指文章中呈現的建議、方法能真正有效地、最大可能地指導讀者改進和提升自我。如果沒有《河北教育》的鞭策,我或許不會、至少不會這么早在寫作上下苦功夫。
因為與《河北教育》的感情日漸加深,“隨手翻一翻”變成了“用心讀一讀”。雜志上其它文章的經典案例、實證數據和有效建議,逐漸收藏到我的“百寶箱”,變成了我教育教學和去各地講課的寶貴資源。因為這些資料多數來源于一線,因而聽課的群體感覺很接地氣、很實用,無形中提高了我在心理教育圈兒的影響力,助力我在心育之路上越走越寬、越走越遠。
時至今日,我與《河北教育》結識已有7年。在《河北教育》70歲生日之際,除致真誠謝意外,更祝她不斷推陳出新,長盛不衰,對河北教育發(fā)揮更強的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