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泰州市口岸中心小學 孫 慧
探究式學習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和在具有現(xiàn)實性的情境中展開充分觀察與探索來獲取知識、提升自主學習能力的一種科學的學習方式。學生不只能通過探索運用、歸納總結的方式自己或合作得出有價值的語文知識與結論,還可以在這個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從各個方面去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比如語文學習的敏銳度、巧妙思考問題的能力、良好的合作交流能力等。通過學習語文延伸出對更加廣闊的生活、社會、人情和世界的了解與感悟,探究式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于學生健康人格和自身素質的塑造功不可沒。
探究式學習的首要目的就是讓學生從問題出發(fā)去展開具體的思索和學習。在傳統(tǒng)語文課堂中都是教師直接給出問題讓小學生去尋找答案,這種教學方式雖然擁有目標明確的優(yōu)點,但是教師給出的問題不一定就符合學生的探究心理,這不是學生自己真正想去思考的問題,而是教師強制確定的目標,相比于更加靈活有趣的活動來說,小學生對語文課堂中這種生硬的、命令式的學習方式十分不喜歡,因此即使教師下達了較為清晰的題目要求,小學生由于各種心理變化和注意力不集中等因素也不能有效達成教師預期的教學計劃和課堂效果。所以教師需要尋求一種合理的方式,讓學生在情境之中從自身體驗出發(fā)去提出問題,產生一種迫切想要獲得相應解答的需求心理。同樣是教授一個問題,但是這種以自身問題驅動的學習方式能讓小學生產生更多的自由感、愉悅感和獲得感。以《唯一的聽眾》這一課為例,學生在大體閱讀完課文之后,教師讓學生就自己對文章人物以及語句的疑惑提出具體的問題,比如:“老人為什么要撒謊說自己聾了呢?大人不是說撒謊是不對的嗎?”“主人公拉琴拉得很難聽,但是老人為什么要每天去聽還表示贊揚呢?”“眼神怎么會像潭水?”這些都是來自小學生心底的疑問,更具講解與研究價值,教師必須具備在課堂上隨機應變、靈活調整講課內容和方式的工作能力,講課思路時刻圍繞學生的思考和疑問進行合理組織,就“音樂教授撒謊”問題,教師可以解釋謊言分為惡意隱瞞和善意幫助等類型,不是所有的謊言都是錯誤的、不應該發(fā)生的,然后讓學生聯(lián)系實際生活中的善意與惡意謊言進行口頭分享與交流。學生從求知欲望出發(fā)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主性和專注度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在問題探究中語文學習的效率和成果都得到了很大的進步。
在學習完一整個模塊的文章之后,為了讓小學生能夠有整體感知和明確主題的認識,將語文知識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進行交互式體驗和應用,作為探究式學習的重要一種途徑——社會實踐便成為語文教學的必要手段。學生能夠在某些時間段從傳統(tǒng)課堂的教學單一化和抽象的學習模式中抽離出來,以一種更加寬松和自由的活動實踐來進行語文知識的真實感受與學習,同樣,這種實踐學習的展開也需要教師發(fā)揮其強大的指導作用。以“語文園地五”為例,這一單元包含《觸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花的勇氣》四篇文章,涉及“自然與生命”的主題。然而語文學習的答案永遠都不是固定唯一的,雖然主題已經(jīng)通過平時的學習被教師和學生總結出來,但是對于主題的具體感知與闡釋、延伸與體會,還需要讓學生從一種更廣闊的視角中自己去發(fā)現(xiàn)語文的奧妙。教師為小學生分好六人小組,然后讓每個小組從教師制作的不同任務卡片中隨機抽取一張,小組會抽到“從植物中觀察其習性和特征、捕捉動物的奇妙、發(fā)現(xiàn)自然與人性之美”等探究問題,教師在經(jīng)過校方同意的前提下帶領學生逛校園及周圍的公園、行人路等,在教師的適時指導下,每組學生都目標清晰地進行自己的觀察和記錄,減少跟隨大眾意見、隨意敷衍等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最后每組都向大家匯報自己的成果和感受。比如,有的小組說:“許多行人都自覺把垃圾扔到桶里,這樣做是對的?!苯處熞龑渌伎紴楹芜@樣的行為值得稱贊,是因為可以從點滴開始保護環(huán)境、加強廢物利用等,教師的闡述與學生實際所見完美融會貫通。同時,由于每組學生觀察對象不同,因此通過交流可以收獲豐富多彩的生活知識,對“自然與生命”的話題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認同。
受課程時長、教學任務與安排、教師知識面等多種因素的限制,學生在語文課堂中基本上只能完成文章的解讀和字詞掌握,然后就要立馬開始下一模塊知識的學習。這樣從表面來看,教師和學生確實是完成了教材中要求的學習任務,但是從更深層來說,其實學生學到的知識是狹窄、淺顯的,短短的課時并不能將課本中精心選取的文章全部解讀清晰,有時候甚至會忽略文中的重要閃光點,學生也容易從小就形成學習就是一個階段性任務而已的錯誤觀念,嚴重影響以后的學習習慣和探索發(fā)現(xiàn)能力。因此,教師應該讓學生學會課后探究,每當學習完一課后就列出自己感興趣的點或者不清楚的問題,通過小組討論和查閱網(wǎng)絡資料來滿足自己的求知欲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發(fā)現(xiàn)大量生活中的神奇、動人的存在,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產生極大的愉悅感,覺得世界是新鮮的,值得自己去進一步發(fā)現(xiàn)和感悟的,這也就逐漸從小學生的身心層面達成了語文教育的根本目的。以包含《北京的春節(jié)》《藏戲》《各具特色的民族》等文章的“語文園地二”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回家之后讓父母講述傳統(tǒng)的節(jié)日起源、風俗與寓意,在網(wǎng)上查閱自己通過學習想要了解的知識,比如“少數(shù)民族有哪些、土家樓為什么要設計成這樣”等,并且形成自己的電子收藏整理夾,可以發(fā)送給朋友和教師進行積極的交流共享,也可以加強自己對知識的歸納整合能力,成為可以為語文學習服務的良好素材。
組織小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一定要走出某些誤區(qū),將過程與結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學生的自主性探索與教師的指導引領同時發(fā)揮作用,避免實踐過程的隨意性。教師應該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作用,為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提供科學的方法和步驟,讓探究學習不只是停留在一種新鮮的形式和口號之中,而是通過教師綜合小學生的心理認知特點以及教學目的、環(huán)境、資源展開具體的教學策略考量和制訂,本著對學生、教師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將小學語文探究式學習落實到教育之中,培養(yǎng)更具開放性、獨立性、創(chuàng)新性和探索學習能力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