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曉敏
(無錫市梅村實驗小學,江蘇無錫 214112)
項目學習是當前的一個時髦詞語。所謂項目學習,是指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對與學科或者跨學科有關的驅動性問題進行深入持續(xù)的探索,在其調動所有知識、能力、品質等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新問題并形成公開成果的過程中,形成對核心知識和學習歷程的深刻理解。筆者所在年級組開展的語文+德育綜合實踐活動“童眼看家鄉(xiāng)”就是基于兒童自主選擇的一次跨學科、持續(xù)深入、不斷探索的師生雙方都獲得成長的項目學習之旅。
項目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縮寫為PBL),又譯為“基于項目的學習”。作為一個學術概念,源于1958年美國醫(yī)學院的一種做法,即把通過多科會診治療一例疑難雜癥的病人當作一個項目,旨在試圖解決真實情境中的非良構問題。從教育學的淵源來看,項目化學習之思想源于杜威的“做中學”的經驗學習,以及其弟子克伯屈的設計數(shù)學法(project method)。那時的項目化學習主要針對過于重視讀書所造成的弊端,強調通過一個個經過設計的項目學習“做事”。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項目化學習也不斷與時俱進,并有了全新的內涵,由于其強調真實情境、復雜問題、超越學科、專業(yè)設計、合作完成、成果導向及評價跟進,越來越受到關注與追捧。
筆者與所在年級組的同事們,帶領五六年級一千多名學生,歷時近兩年,完成了項目學習“童眼看家鄉(xiāng)”這一案例。在親身的實踐過程中,筆者越發(fā)感受到項目學習最主要的價值在于它真正變革了學習方式,直接指向了學習的本質,實質性地解決了長期以來現(xiàn)實存在的虛假學習、機械學習的困境,從而教給學生可以遷移的策略性的知識,促進學生的心智在不同的情境當中靈活轉換,成為心之自由的人。其主要體現(xiàn)在起點處的自主選擇、過程中的深度卷入與全面經歷。
不管是哪種學習方式,其起點始終應該是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直接原因和內部動力,它支配了學習者的學習行為,說明了學習者是否想要學習,樂意學什么,學習努力的程度。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學習方式不同的是,項目學習的學習動機主要來源在于學生在真實活動情境中感知到的“矛盾”與“不滿足”,這種匱乏感讓學生內心深處產生了行為的渴望,從而確立了行動的方向??梢哉f,這是一場學生在起點處的自主選擇。
“童眼看家鄉(xiāng)”這一選題的確立,就體現(xiàn)了項目化學習的這一特點。
2017年4月,校園讀書節(jié),五年級學生遇到了征文題——家鄉(xiāng)。學生普遍表現(xiàn)出對這個話題的不感興趣、不擅長,征文質量非常不理想。于是,筆者率先在班級中開展了家鄉(xiāng)風物尋訪活動。這是我與班級學生認真調研、反復考量、多次協(xié)商之后的慎重選擇。
首先,這個主題回應了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真切感知到的“問題”,即學生“想做的”和“能做的”之間的落差。學生希望可以對家鄉(xiāng)有所了解,希望可以在征文比賽中有所表現(xiàn),然而他們現(xiàn)有的認知不足以支撐他們的意愿。因此,這個主題切中了他們的需求,喚醒了學習的動機。
其次,這個主題擁有海量的資源,可以對項目起到極好的支撐。其一是地域文化資源。筆者所在的梅村,被譽為“江南第一古鎮(zhèn)”,是勾吳古國的都城所在地,也是吳文化的發(fā)源地。梅村以及周邊地區(qū)有大量的歷史遺存、名人故居,也有大量獨特的風土人情,是學生進行主題探究、項目化學習的好素材。其二是家長文化資源。把著眼點放在“家鄉(xiāng)”上,就很自然地擁有了一大批家長資源,因為家長本身就是“家鄉(xiāng)人”,既是我們要尋訪和研究的對象,也是我們的研究走向深入的同行者。
當班級的活動轟轟烈烈開展起來的時候,越來越多的目光被吸引來了,于是活動很快就在整個年級層面鋪開。這種來自師生、生生對問題情境的共同探索,讓學生在強大的驅動性問題產生的內驅力作用下,努力去尋求答案。動機一旦被喚醒,學習也就被啟動,學習便有了價值感和意義感,學習也就更加真實地得以發(fā)生。
項目學習要鍛煉和培育的是學生帶得走、可遷移的知識,是在復雜情境中靈活運用的心智,被稱為策略性知識。這種學習就要求學習必須同時是一種實踐,既需要技能,需要動手去操作,親自去嘗試;也需要知識,需要搜集資料,深入地去理解。這種學習實踐,呼喚在學習過程中的深度卷入與全面經歷。也就意味著,在項目化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智力、思維、情感、身體全程投入。
以“童眼看家鄉(xiāng)”為例:
第一期活動——尋訪無錫的名人故居。
學生組建小分隊,各小隊成員分工合作,制定活動計劃書,規(guī)劃尋訪路線,討論、確定出行方案,查閱名人及故居的相關資料;學生在大人的幫助下,聯(lián)系各故居,開展尋訪活動,參與到活動中去,撰寫尋訪日記、活動收獲等;通過民間公益組織“安仁讀書會”,聯(lián)系到研究薛福成的黃樹生博士,聆聽他的講座——吳韻講堂帶你走進無錫先賢薛福成的一生;各小隊進行尋訪活動匯報,提出困惑,尋求幫助;各類資料整理,編印班刊。
第一期活動進展順利,學生興致很高,隨即又策劃、開展了第二期活動——走進泰伯,走進吳文化。尋訪帶有“泰伯”“吳文化”印記的地標,如泰伯廟、泰伯墓、伯瀆河、吳文化遺址博物館等,通過查閱相關資料,走訪當?shù)氐睦先?、從事泰伯研究的專家,實地走訪古跡等方式,推進項目研究,以達到對泰伯此人、此事的了解,進而展開對吳地歷史的初步研究。在老師的幫助下,學生還聯(lián)系了無錫教育電視臺,對活動進行了專門的采訪、報道。
在上述項目學習中,學生作為一個實踐者,親歷整個事件的全過程,遇到真實的問題,并在多種問題情境中經歷持續(xù)的實踐。他們積極尋找相關背景知識,進行信息整理與重構;不斷提出和澄清問題;在試圖評估和判斷可選方案的優(yōu)勢時,考慮相關的因素和標準,做出有依據(jù)的判斷;和多種群體不斷溝通、協(xié)調,勸說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或者協(xié)調與他人的觀點差異……
教師作為本次活動的組織者和同行者,全程參與了項目的設計,在適當時機給予學生指導,并引導學生對全過程進行反思和自我評價。這也是一個教師自我成長的過程。
項目學習給學生帶來積極的意義,讓他們投入當下的學習中,沉浸于學習本身所帶來的挑戰(zhàn)和快樂中,心智得以自由成長。他們沒有為了未來的可能性而犧牲當下學習的幸福,而是在當下的學習之中,為他們未來可能成為的人做好奠基和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