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洱?!帮L(fēng)雅”

2019-01-12 12:20
大理文化 2019年9期
關(guān)鍵詞:風(fēng)雅洱海大理

在古代,“風(fēng)雅”泛指詩文?!抖Y記》說:“詩之所至,禮亦至矣?!币簿褪钦f,詩是文明社會的征兆。這時所說的詩,還應(yīng)該包括那些寫得很美,或抒情、或敘事,生動感人“頗有詩意”的散文。蒼山洱海遠在西南的崇山峻嶺之間,與中原山川阻隔。盡管如此,由于蜀身毒古道之長期存在,人流往來依然不斷。這些人來到新奇之域,不免有感而發(fā),故任情歌呼、吟詠風(fēng)謠之辭不絕如縷,令人目不暇接。

1

“欲出昆明萬里師,漢皇習(xí)戰(zhàn)此穿池”,是唐代詩人胡曾七絕律詩《詠史詩·昆明池》中的一句。這首詩被收入《全唐詩》卷647第148首,原文是:“欲出昆明萬里師,漢皇習(xí)戰(zhàn)此穿池。如何一面圖攻取,不念生靈氣力疲?!?/p>

胡曾,唐邵州邵陽人,號秋田。關(guān)心民生疾苦、針砭暴政苛刑。以《詠史詩》著稱,有詠史詩三卷150首。每首皆以地名為題,評詠當?shù)貧v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如《細腰宮》“楚王辛苦戰(zhàn)無功,國破城荒霸業(yè)空。唯有青春花上露,至今猶泣細腰宮”,以及此《昆明池》七絕。

《昆明池》所寫的題材與后來引譽中外的昆明大觀樓長聯(lián)中“漢習(xí)樓船”為同一典故。只是此“昆明”指的是現(xiàn)在的洱海,而非今之滇池?!皾h習(xí)樓船”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與洱海歷史關(guān)系最為密切的皇帝漢武帝的大手筆,也是云南所發(fā)生過的重大歷史事件中的第一件。楊慎有《滇海曲》八首,其中有一句就詠“漢習(xí)樓船”:“昆明池水三百里,汀花海藻十州連。使者乘槎曾不到,空勞武帝御樓船。”可惜,他把昆明池誤指為現(xiàn)在的滇池。

話說西漢時,北方的匈奴時時威脅著朝廷的安寧,漢武帝集中兵力常年與匈奴作戰(zhàn),以致人力和物力耗費過大。武帝為此寢食難安,希望能聯(lián)絡(luò)西域的大夏國(今阿富汗)來夾擊匈奴,以除心頭憂患,他決計派遣一名勇夫去西域一帶探個究竟。這一招果然出奇致勝。他派遣的這位勇夫叫張騫。使者歷盡艱難險阻,幾乎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幾經(jīng)周折,終于探清楚了“北方絲路”的情況,同時還意外地根據(jù)大夏集市上的蜀布和筇杖發(fā)現(xiàn)了一條古道。這條信息對于具有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無疑是一種震撼。這條叫“蜀身毒”(蜀,四川;身毒,印度)的大道,很早以前已經(jīng)悄然從成都經(jīng)大理達印度和阿富汗到了羅馬。雖然這條全新發(fā)現(xiàn)的路山高水阻,還有不少陌生的少數(shù)民族盤踞,但畢竟比北方那條路便捷和安全得多。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武帝派將軍郭昌入滇,先征服滇池東北方面勞浸、靡莫等部落,然后大兵臨滇。漢武帝一方面在滇中心區(qū)域設(shè)立益州郡,一方面又封其統(tǒng)治者為“滇王”,并賜滇王金印一枚。這標志著從此云南地區(qū)劃入了中央王朝的統(tǒng)治。

然而,要實踐戰(zhàn)略,新的阻力又出現(xiàn)了,這就是從滇國往西行,使者遇到憑借一個叫昆明水域的強悍族群擋著不能前進。鑒于漢帝國的士卒盡是一群“旱鴨子”,于是漢武帝就命下屬在長安仿造了一個叫“昆明”的水域,用樓船操練水兵,后人稱之為“漢習(xí)樓船”。結(jié)果,“漢德廣,開不賓”,民間通道終成官道,洱海成就了帝王的野心。

據(jù)古書稱:“龍關(guān)以西曰天威徑。”即西洱河往西的路段名字叫“天威道”,意思是一條“天道威嚴”的大路。唐代詩人顧云有一首詠“天威徑”的詩,其中“車遙遙,馬闐闐,平如砥,直如弦”的句子,描寫的就是顯現(xiàn)出中原王朝威嚴的通途。據(jù)說“天威”二字出自蜀漢南征時,云南少數(shù)民族首領(lǐng)孟獲被諸葛亮七擒時的感嘆:“諸葛亮,您老人家真是天威??!”天朝的這種引領(lǐng)八方的聲望,由來已久。

早于蜀漢王朝300多年的漢武帝時,在這條被稱為“南方絲綢之路”上艱難跋涉的一群群苦力就已經(jīng)無可奈何地吼出了對王朝威力不可名狀的憤怒:“漢德廣,開不賓。度博南,越蘭津。度蘭倉,為他人?!?/p>

這首詩叫《行人歌》,是目前我們能見到的大理最早寫洱海的詩歌。這首歌被記錄在由東晉常璩撰寫專門記述古代中國西南地區(qū)地方歷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華陽國志》中,以后的《水經(jīng)注》《后漢書》皆予以轉(zhuǎn)錄,其影響至深。歌前有說明:“通博南山,度蘭倉水,行人苦之?!辈┠仙?,一名金浪顛山,俗稱丁當丁山,位于永平縣城西南20公里,是從海洱經(jīng)過西部“越之渡瀾滄江水”的要沖。詩開頭曰“漢德廣,開不賓”,表達的是,漢武帝開疆拓土的艱辛,深入“不毛之地”行路難于上青天。直至東漢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漢明帝才“得哀牢地,始通博南(設(shè)博南縣),度蘭津(瀾滄江渡口)”,使這一帶疆域歸服于大漢王朝。

這首六句三言歌謠,用的是古典詩詞中常見的揚抑手法,先揚“漢德廣”,后抑“為他人”。詩論評:“詩之搖曳,難離揚抑。”揚抑手法是古典詩詞中常見的表現(xiàn)手法。揚抑,有時是對比。宋朝詩人梅堯臣的《陶者》詩,即如此,對比中有揚抑:“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挖盡了門前泥土用來做瓦,可是自己屋頂上卻沒有一片瓦;那些人寸指不沾泥土,卻居住著瓦片如魚鱗似的高樓大廈,安居樂業(yè)。

《行人歌》的作者,無疑是洱海邊世代生息的民族,外人稱他們?yōu)椤岸有U”,簡稱“河蠻”。到了唐初,他們已經(jīng)從任人驅(qū)使的苦力成長為跋山涉水的自由商人,終年行進在與瀾滄江并排的高黎貢山中,吃盡了苦頭。于是他們也有新的“行人歌”《賈客謠》:“冬時欲歸來,高黎共上雪。秋夏欲歸來,無那穹賧熱。春時欲歸來,囊中絡(luò)賂絕。”同是行人歌,瀾滄邊上的《行人歌》粗獷、直率,明顯出自汗流浹背的苦力之口,而高黎貢山上的《賈客謠》則婉約、哀怨,是一種無奈。

徐嘉瑞說:“詩原注云:‘絡(luò)賂,財之名也?!翊罄愍q稱錢財為財賂,此謠實為大理賈人苦熱苦窮之歌,似無可疑?!?/p>

《賈客謠》的詩風(fēng)運用傳統(tǒng)歌謠中“復(fù)迭“的手法”,連續(xù)四嘆,怨而不怒,質(zhì)樸簡練。復(fù)迭,復(fù)指重復(fù),迭指重迭。重復(fù)是全部相同,重迭是形式局部的相同,內(nèi)容并不重復(fù)。詞語有復(fù)迭,也有錯綜,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像《詩·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痹谶@里,如果不重迭說,便不能表達出當時的情境;要是完全重復(fù),又顯得缺少變化,所以重迭錯綜,才能很好地把感情表達出來。

和《詩經(jīng)》中的“坎坎伐檀兮”(《伐檀》)到“抱布貿(mào)絲”(《氓》)一樣,古代從洱海往西的《行人歌》和《賈客謠》,反映了從漢至唐的一千多年中社會的開拓發(fā)展史。據(jù)初唐將領(lǐng)梁建芳《西洱河風(fēng)土記》中所載,在河賧賈客奔波的時代,洱海周邊的社會經(jīng)濟已經(jīng)有了長足的進步:“其西洱河從巂州西,千五百里,其地有數(shù)十百部落。大者五六百戶,小者二三百戶。無大君長,有數(shù)十姓,以楊、李、趙、董為名家。各據(jù)山川,不相役屬。自云其先本漢人有城郭村邑,弓矢矛鋋。言語雖小訛舛,有文字,頗解陰陽歷數(shù)……其土有稻、麥、粟、豆。種獲與中夏同……菜則蔥、韭、蒜、菁。果則桃、梅、李、柰。有絲、麻、蠶織之事,出絁、絹、絲、布、麻,幅廣七寸以下。染色有緋帛。早蠶以正月生、二月熟。畜有牛、馬、豬、羊、雞、犬?!?/p>

洱海出海口西洱河上有一座崖橋天生橋。1961年,郭沫若來大理,曾有《天生橋》詩寫道:“天生橋下水如雷,洱海西流不復(fù)回。水力自然成電力,人威畢竟助天威。兩山成闕差尋丈,一將當關(guān)萬敵摧。漢相傳曾擒孟獲,山頭在昔有遺碑?!边@里的“擒孟獲“的典故,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作了驚奇的描繪。

《三國演義》第87回和第90回里,諸葛亮南征與孟獲的交往故事,即所謂七擒七縱,是全書中篇幅最長,寫得有聲有色、膾炙人口的段落之一。故事講的是,諸葛亮在劉備死后,花了三年時間整治國內(nèi),厲兵秣馬,充分準備,于建興三年(公元225年)春天,興師南征。關(guān)于此次南征戰(zhàn)事,《三國志》只有寥寥數(shù)語:“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薄度龂萘x》則花了五回數(shù)萬言的篇幅娓娓道來,可謂洋洋大觀。尤其是對西洱河環(huán)境的描述,雖說作者羅貫中生當元末明初,又是山東人,遠離邊陲,能夠描寫得是如此逼真,讓讀者嘆為觀止。就如同從未到過大理的金庸,能生動地描寫大理,提高了大理的知名度一樣。

第87回里寫道:“卻說孔明自駕小車,引數(shù)百騎前來探路。前有一河,名曰西洱河,水勢雖慢,并無一只船筏。孔明令伐木為筏而渡,其木到水皆沉。孔明遂問呂凱,凱曰:‘聞西洱河上流有一山,其山多竹,大者數(shù)圍??闪钊朔ブ?,于河上搭起竹橋,以渡軍馬?!酌骷凑{(diào)三萬人入山,伐竹數(shù)十萬根,順水放下,于河面狹處,搭起竹橋,闊十余丈。乃調(diào)大軍于河北岸一字兒下寨,便以河為壕塹,以浮橋為門,壘土為城;過橋南岸,一字布下三個大營,以待蠻兵?!边@段文字中,“前有一河,名曰西洱河,水勢雖慢,并無一只船筏”一句頗為貼切。下關(guān)雖然風(fēng)大,洱海亦常浪濤洶涌,但西洱河卻溫順得風(fēng)平浪靜。又“西洱河上流有一山,其山多竹”,過去,蒼山上的確多竹,當然“大者數(shù)圍”卻是夸張之詞。

還有“西北上有一條路,山險嶺惡,道路窄狹;其中雖有小路,多藏毒蛇惡蝎;黃昏時分,煙瘴大起,直至巳,午時方收,唯未、申、酉三時,可以往來;水不可飲,人馬難行。此處更有四個毒泉:一名啞泉,其水頗甜,人若飲之,則不能言,不過旬日必死;二曰滅泉,此水與湯無異,人若沐浴,則皮肉皆爛,見骨必死;三曰黑泉,其水微清,人若濺之在身,則手足皆黑而死;四曰柔泉,其水如冰,人若飲之,咽喉無暖氣,身軀軟弱如綿而死。此處蟲鳥皆無,唯有漢伏波將軍曾到;自此以后,更無一人到此”,這些描寫也大體與當年情景吻合。

“孔明用計二次擒獲了孟獲,孟獲卻還是不服,諸葛亮便又放了他。這次,漢營大將們都有些想不通。他們認為大家遠涉而來,這么輕易地放走敵人簡直是像開玩笑一樣??酌鲄s自有道理:只有以德服人才能真的讓人心服;以力服人將必有后患。”這段文字,使諸葛亮的形象躍然高大。

結(jié)果是“七縱七擒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復(fù)反矣。’”

把一個喜劇的結(jié)局放在西洱河畔,確實妙哉!

作為信史,在《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里是這樣寫的:“亮至南中,所在戰(zhàn)捷。聞孟獲者為夷漢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觀于營陳之間,問曰:‘此軍何如?’獲對曰:‘向者不知虛實,故敗。今蒙賜觀看營陳,若只如此,即定易勝耳?!列Γv使更戰(zhàn)。七縱七擒,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復(fù)反矣?!熘恋岢亍!?/p>

2

從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的演變起,明鏡般圣潔的洱海已經(jīng)有300多萬年的地質(zhì)史。從流傳下來的民間故事《鶴拓》就是一段開拓者的漫長史詩。

據(jù)《新唐書·南詔傳》載,南詔有個名字叫“鶴拓”。來自元代中原詩人康里子的詩《李景山歸自云南談點蒼山》里有“有客新從鶴拓回,自言曾上五華臺”句。李景山是元代出使大理的官員,寫過幾首關(guān)于洱海的詩作。五華臺即南詔時都城里能容納萬人的國賓館。那么,“鶴拓”的由來是什么呢?

《康熙大理府志·雜異》記錄了一則“鶴拓平土”的民間故事:“古初蒼洱之間,林藪蔽翳,人莫敢入。有二鶴自河尾往來其中。人蹤之而入,鏟刈榛鞠,果得平土,居之。今城南橋作雙鶴志不忘?!毕笳饕庀笫钦芾硇晕膶W(xué)追求的藝術(shù)至境形態(tài),因此從中華鶴文化的象征意義來解釋,潔白的鶴有純真之雅,古人以鶴為天上的瑞鳥,它代表著吉祥如意。《詩經(jīng)·小雅》:“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皋,水邊的岸地。人們傳說鶴是長生不死的神禽,騎著它可上天與神仙相會,這是文學(xué)的象征意象。鶴鳴九皋,中國傳統(tǒng)吉祥圖案之一。

黑格爾認為:“象征無論就它的概念來說,還是就它在歷史上出現(xiàn)的次第來說,都是藝術(shù)的開始。”他認為古典藝術(shù)最合“理想”。英國《現(xiàn)代評論術(shù)語詞典》在解釋“意象”時,曾慨嘆這是一個“靈活得令人困惑”的術(shù)語。

人對自然應(yīng)該努力尋求一種和諧的關(guān)系。有位作家說得好:“我們應(yīng)向一切虔信的民族學(xué)習(xí)一個基本信念,就是敬畏自然。我們要記住,人是自然之子,在總體上只能順應(yīng)自然,不能征服和支配自然,無論人類創(chuàng)造出怎樣偉大的文明,自然永遠比人類偉大。我們還要記住,人誠然可以親近自然,認識自然,但這是有限度的,自然有其不可接近和揭穿的秘密?!睆倪@個意上說,“鶴拓平土”這則有關(guān)于洱海出世的傳說,其表現(xiàn)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的理想,也是人們敬畏自然的心理特征。各個虔信的民族都把這秘密稱作神,我們應(yīng)當尊重這秘密。

在洱海的傳說中。除鶴之外,恐怕就是龍了。洱海古詩中,常把這個窄長的湖比作龍。如明正德年間保山文人張含寫的《兩關(guān)》詩:“朝過龍尾關(guān),暮抵龍首關(guān)。龍飛何處去,雪落點蒼山。”

龍的傳說世界各地都有。通常而言,與西方傳說中龍的兇惡形象不同的是,中國龍是善美、神秘、吉祥、威嚴和尊貴的象征。聞一多先生在《神話與詩》中指出:“龍有一種廣大無邊的超自然的法力?!北娝苤?,龍在中華古老傳統(tǒng)文化中,占有異常重要的地位?!褒垺弊鳛橐环N文化的凝聚和積演,已深入在每個中國人的潛意識之中,已滲透在中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白族作為有著與中華文化強烈認同感的民族,概莫能外。

雖然,洱海的白族龍傳說很多,有《大黑龍小黃龍》《段赤城斬蟒》《母豬龍》《玉白菜》《楊都師馴黑龍》等等。但細心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這里的龍與中原龍是有差異的。與威嚴不同的是,白族的龍有善龍和邪龍的區(qū)別。據(jù)日本著名的白族民間文學(xué)學(xué)者君島久子女士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大黑龍小黃龍》故事在中國東北和山東均廣泛流傳,善邪分明,她認為其母體是從大理白族移民傳過去的。

洱海西岸正對大理古城的龍鳳村有洱海神祠,這里是這個村白族的本主廟,所祭祀的神是段赤城。傳說段赤城奮力斬蟒,為民除害,葬身蟒腹;死后,化身小黃龍,縱入洱海,追殺危害生靈的大黑龍。在祭祀時,人們頌揚他“神威感地”。段赤城是洱海及其子民的保護神,理所當然地受到人們崇敬。人們認為,祭祀段赤城,洱海母親就得以平安無事。洱海也是段赤城的母親?!队癜撞恕芬踩绱?,故事里的洱海龍王,居然發(fā)善心用一片玉白菜葉,救活了湖邊無辜孩子母親的絕癥;《雕龍記》里的劍川木匠,竟然雕出一條活靈活現(xiàn)的善龍,趕走了洱海里為非作歹的母豬龍,讓湖上風(fēng)平浪靜……從古至今,每年人們都要以虔誠敬畏的心祭祀洱海神祠,祈求神靈消災(zāi)賜福。過去,洱海西岸還有一座洱水神祠。這兩座都是本主廟,本主神都是斬蟒英雄段赤城。農(nóng)歷四月“繞三靈祈禱隊伍要魚貫而繞至洱河神祠(“仙都”)娛神一天,祈求段赤城賜予風(fēng)調(diào)雨順的恩澤。農(nóng)歷七月二十三則是另一個祭祀洱神的盛大節(jié)日,據(jù)師荔菲的《滇系》描述:“西洱河濱有賽龍神之會。至日則百里之中,大小游艇咸集,禱于洱海神祠。燈燭星列,椒蘭霧橫。尸祝既別,容與波間??と藷o貴賤、貧富、老幼、男女,傾都出游,載酒肴笙歌。揚帆競渡,不得舟者,列坐水次,藉草酣歌。而酒脯瓜果之肆,沿堤布列,亙十余里。禁鼓發(fā)后,踉蹌爭驅(qū)而歸,遺簪墮舄,香塵如霧,有類京師高梁橋風(fēng)景?!?/p>

前面提到清代大理文人師茘菲將洱海稱作西洱河,而如今人們說的西洱河指的是從洱海出口的大關(guān)邑鎖水閣向西到天生橋江風(fēng)寺這段河道。其實,明代李元陽的《西洱海志》中就說:“葉榆水,一名西洱河。出浪穹縣罷谷山下,數(shù)處涌起如珠樹,世傳黑水伏流別派也。自太和西北來,匯于縣東,為巨浸。”故游國恩先生《說洱?!份d“洱海異名凡八”“西洱河三也,見《通典·邊防三》《蠻書·山川江源》、兩唐書《韋仁壽》”。

明明是湖為什要稱“河”或“海”呢?在這里,海和河都是洱海周邊一帶古代民族對湖的稱謂,因此洱海在古代也有稱“洱河”的。另外,在南詔入主太和城之前,洱海周圍的族群就叫“河蠻”(河邊的族群),這個“河”字,實際上也是湖的意思。但在漢語里,河、海、湖倒是分得很清楚的,故稱湖泊洱海的出口河段叫西洱河,則是河的漢語本意。西洱河是洱海的泄水通道,對于洱海出水口的這條河,本地人則另有稱呼,南中興二年畫卷的末尾有兩蛇環(huán)形圖,圖上有注文:“西洱河者,目西河如耳,即大海之耳也。河神有金螺金魚,白頭,額上有輪,爰毒蛇繞,居之左右,分為二河也?!北狈阶⒂袞|西南北即大理四至,南方注“龍尾江”,也就是龍尾城下的水(即樊綽《云南志》卷五“龍尾城”的“城門臨洱水下”)。在民間則又稱“清風(fēng)河”,從景觀上看,此說更為貼切,因下關(guān)風(fēng)多,西洱河正當風(fēng)口,風(fēng)一來確有清風(fēng)“颯然而至,披襟而當之,有快哉此風(fēng)”之感。

20世紀30年代,瑞士作家路德維希寫過一本《尼羅河傳》。他把尼羅河當作一個偉人而給它寫傳記,他把非洲的這條河看成一個活生生的人,將地理融化在歷史中,把自然現(xiàn)象跟社會現(xiàn)象交織在一起,講述一個偉大生命的故事。洱海又何嘗不如此呢?

數(shù)千年來,桑滄巨變、烽火連綿,然而西洱河卻永遠是淡定、深沉和恬靜的,這就是它博大精深的涵養(yǎng)。

天寶戰(zhàn)爭是唐與南詔之間的一場生死戰(zhàn),甚至埋下了唐王朝垮塌的根子。南詔記錄這場戰(zhàn)爭的文獻《南詔德化碑》有這樣的描述:“(南詔)大軍將段附克等內(nèi)外相應(yīng),犄角競沖。彼弓不暇張,刃不及發(fā),白日晦景,紅塵翳天,流血成川,積尸壅水。三軍潰衄,元帥沉江?!蹦显t王對陣亡的對方將士采取“生雖禍之始,死乃怨之終,豈顧前非,而忘大禮。遂收亡將等尸,祭而葬之,以存恩舊”的禮遇。

這是一出悲劇,一場硬戰(zhàn),其結(jié)局是:“元帥沉江”,此江即洱海!

關(guān)于天寶戰(zhàn)爭歷代著名詩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灣等均有詩作,茲選白居易的《蠻子朝》詩:“蠻子朝,泛皮船兮渡繩橋,來自巂州道路遙。入界先經(jīng)蜀川過,蜀將收功先表賀。臣聞云南六詔蠻,東連牂牁西連蕃。六詔星居初瑣碎,合為一詔漸強大。開元皇帝雖圣神,唯蠻倔強不來賓。鮮于仲通六萬卒,征蠻一陣全軍沒。至今西洱河岸邊,箭孔刀痕滿枯骨。誰知今日慕華風(fēng),不勞一人蠻自通。誠由陛下休明德,亦賴微臣誘諭功。德宗省表知如此,笑令中使迎蠻子。蠻子導(dǎo)從者誰何,摩挲俗羽雙隈伽。清平官持赤藤杖,大將軍系金呿嗟。異牟尋男尋閣勸,特敕召對延英殿。上心貴在懷遠蠻,引臨玉座近天顏。冕旒不垂親勞俫。賜衣賜食移時對。移時對,不可得,大臣相看有羨色。可憐宰相拖紫佩金章,朝日唯聞對一刻?!?/p>

明李元陽《龍尾關(guān)樓》:“孤樓獨上海門關(guān),靡靡千山復(fù)萬山。設(shè)險自天真奧絕,探幽容我任躋攀。昆彌島嶼蒼茫外,鷲嶺云霞縹渺間。六詔戰(zhàn)爭成底事,持竿人坐釣魚灣?!?/p>

明鄧子龍《萬人冢》:“唐將南師以捷聞,孰憐戰(zhàn)骨臥蒙昏。惟有蒼山公道雪,年年披白吊忠魂?!?/p>

萬歷《云南通志·地理·冢墓》載:“唐天寶戰(zhàn)士冢有二所。一在龍尾關(guān)東,一在趙州治北。天寶時,鮮于仲通及李宓擊南詔,于西洱河大敗績,死者二十余萬。詔曰:‘生雖禍之始,死乃怨之終,豈顧前非而忘大禮?’遂將將卒骸骼祭之。”

明代永昌判劉坊的《下關(guān)》詩“聞?wù)f下關(guān)前,十萬一朝歿?;骱陬革L(fēng),千秋猶刺骨”就是詠天寶戰(zhàn)事的。

元張道宗《記古滇說》載:“河尾關(guān)乃洱水之下流也,蒼山之勢,群波爭道,疊水懸流奔注,云濤雪浪翻騰,聲若如雷。合洱海有兩關(guān),曰龍尾關(guān)、曰龍首關(guān),此上下雙關(guān)也,皆神武王所筑之。八年,各城始完,兵亦練熟,結(jié)好土蕃,以逸待勞矣。唐玄宗天寶九年,虔陀飲鴆卒。十年,遣鮮于仲通帥師伐蒙,大戰(zhàn)于趙州之西,唐師敗績。十三年六月,再遣前云南郡都督李宓、廣南節(jié)度使何履光統(tǒng)雄兵二十萬再伐大蒙,又戰(zhàn)于龍尾關(guān)東,唐兵敗績,將士卒多死之。覺羅鳳曰:‘天子致討,兵士何辜!’遂斂尸葬之,為萬人,其如山之高也。王遂得唐西瀘令姓鄭名回。回者巨儒也,蒙王請回以師禮之,賜爵國賢大丞相宰輔清平官,文風(fēng)始大振矣。立蒙國大詔德政之碑在太和城。”

3

“區(qū)區(qū)西洱河,恰恰似錢镠得人和。”保山清末詩人袁文揆在《大理國》一詩中寫道:“蒙氏得國本不仁,篡賊鄭趙楊紛紛。天牖思平遂舉義,方素為支伽羅臣。得戟波犬村,得驥鏡湖涘。人從我江尾,馬從三沙矣。爾國名大理,一一如婦指……區(qū)區(qū)西洱河,恰似錢镠得人和?!彼讯嗡计奖茸魑宕鷧窃介_國君主深得民心的錢镠。

公元九世紀末,南詔國內(nèi)似乎成了火藥桶,危機四伏。公元902年,閣羅鳳時清平官鄭回的后裔、權(quán)臣鄭買嗣終于篡奪了王位,建立了大長和國。洱海邊先后出現(xiàn)了大天興國和大義寧國,三個政權(quán)僅維持了20多年就混不下去了。此時,出生在喜洲閣洞旁的南詔功臣段宗榜的六世孫通海節(jié)度使段思平,聯(lián)合滇東三十七部少數(shù)民族頭人蠢蠢而動,揮戈洱海邊來到龍尾關(guān)渡口。面對浩蕩的西洱河無法進陽苴咩城(大理城),只好在河邊枕戈待旦。這一夜,段思平做了一個噩夢,夢見自己被人斬首、玉瓶缺耳、鏡子破裂。醒來后,他急召軍師董迦羅,打算退兵。軍師董迦羅用“天降神跡”的心理戰(zhàn)術(shù)鼓勵他:“你是男子,男子稱丈夫,‘夫’字去頭就是‘天’;‘玉’去掉耳朵,不就是‘王’;鏡子破了表示沒有對手,這都是吉兆?!倍嗡计降那榫w,這才穩(wěn)定下來。

早上,段思平到河邊飲馬,順便觀察地形,巧好遇見一位婦女在水邊洗衣。他就說起想過河的事。這個浣衣婦順手一指說,那里不就有一個渡口嗎?不過你入了關(guān),千萬記住:“人從我江尾,馬從三沙矣,爾國名大理?!边@一指,是段思平事業(yè)興旺的關(guān)鍵。

段思平到陽苴咩城坐了天下后,記住了囑咐,決定“糧稅減半,免徭役三年”,開創(chuàng)了大理國的盛世。后來,他才得知,這位浣衣婦人不是別人,原來是觀音大士的化身,從此他又將崇敬觀音菩薩的密宗定為國教,喜洲慶洞莊的本主廟也成了“神都”。于是,大理國內(nèi)“俗多尚浮屠法,家無貧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壯,手不釋數(shù)珠,一歲之間齋戒幾半,絕不茹葷、飲酒,至齋畢乃已。沿山寺宇極多?!?/p>

這個故事近乎神話,但卻說明西洱河在大理國政權(quán)建立中舉足輕重的作用。

4

情由景生,只有美景最能引發(fā)游人的情思?!坝谝砸娊街溃凶惴Q者?!?/p>

元代是第一個將云南統(tǒng)一于中華帝國的王朝。這時,為了削平原地方勢力的威脅,元朝將省會遷往昆明,大理已非云南政治中心,但使節(jié)往來依舊如常,而西臺御史郭松年是元朝第一個蒞臨大理的最高命官。后來,他將這段出使大理的觀感寫成著名的《大理行記》,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他把蒼山洱海描寫得很極致:“若夫點蒼之山,條岡南北,百有余里;峰巒巖岫,縈云戴雪,四時不消;上則高河、竇海,泉源噴涌,水鏡澄澈,纖芥不容,佳木奇卉,垂光倒景,吹風(fēng)噓云,神龍所宅,歲旱祈禱,靈貺昭著;派為一十八溪,懸流飛瀑,瀉于群峰之間,雷霆砰轟,煙霞晻靄,功利布散,皆可灌溉。洱水則源于浪穹,涉歷三郡,渟滀紫城之東;北自河首,南盡河尾,波濤二關(guān)之間,周圍百有余里;內(nèi)則四洲、三島、九皐之奇,浩蕩汪洋,煙波無際?!彼袊@道:“于以見江山之美,有足稱者?!?/p>

明嘉靖年間,當時全國最知名的四川文人楊升庵因“大議禮”案被朝廷充軍到云南邊地,他到了大理,寫了有名的《游點蒼山記》,描述他的感受:“自余為僇人(遭罪的人),所歷道途萬有余里。齊魯楚越之間,號稱名山水者,無不游已。乃泛洞庭,逾衡、廬,出夜郎,道碧雞而西也。其余山水,蓋飫聞而厭見矣。及至葉榆之境,一望點蒼,不覺神爽飛越。比入龍尾關(guān),且行且玩。山則蒼蘢疊翠,海則半月拖藍,城郭奠山海之間,樓閣出煙云之上。香風(fēng)滿道,芳氣襲人。余時如醉而醒,如夢而覺,如久臥而起作;然后知吾曩者之未嘗見山水,而見自今始?!边@是一位遭罪者的自慰,寫得何等深沉!

另一位引導(dǎo)楊升庵游蒼山洱海的本地學(xué)者李元陽,他對故鄉(xiāng)山水描寫已經(jīng)出神入化。在給友人的一幅《蒼洱圖》題的“說”中他這樣道:“此大理之地圖也。嶂巒萬疊,戴雪腰云,如列屏十九,曲峙于后者點蒼山也;波濤萬頃,橫練蓄黛,如月生五日,潴于前者葉榆水也……峰峽皆有懸瀑,注為十八溪;溪流所經(jīng),沃壤百里。灌溉之利,不俟鋤疏;舂碓用泉,不勞人力。石家金谷園最夸水碓,此地獨多……若夫四時之氣,常如初春,寒止于涼,暑止于溫,曾無褦襶凍栗之苦,此則諸方皆不能及也。且花卉蔬果,迥異凡常;島嶼湖陂,偏宜臨泛。一泉一石,無不可坐;風(fēng)帆沙鳥,晴雨皆宜;浮圖鉅麗,玉柱標穹;杰閣飛樓,連幢翠影;翠微煙景,蔭蔚葳蕤;千態(tài)萬姿,不可為喻。至其地者,使人名利之心消盡……滄波漁火,滿地星辰;峽壁澗峰,植圭攢劍;時有隱君子誅茅其中……是為奧區(qū)奇甸,世稱樂土,其誰曰不然。顧僻在西陲,非宦游莫至。今標二十四景,庶游者按譜而往,得以遍觀。乃知此外別有勝處,非二十四所限也。”

明萬歷年間,徐霞客最敬佩的前輩旅行家臨海人王士性的感悟則更絕。他在《廣志繹》中寫道:“樂土以居,佳山川以游,二者嘗不能兼,唯大理得之。大理,點蒼西峙,高千丈,抱百二十里如弛弓,危岫入云,段氏表以為中岳。山有一十九峰,峰峰積雪,至五月不消,而山麓茶花與桃李爛漫而開。東匯洱河于山下,亦名葉榆,絕流千里,沿山麓而長,中有三島、四洲、九曲之勝。春風(fēng)掛帆,西視點蒼如蓬萊、閬苑,雪與花爭妍,山與水競奇,天下山川之佳莫逾是者。且點蒼十九峰中,一峰一溪飛流下洱河。而河崖之上,山麓之下,一郡居民咸聚焉。四水入城中,十五水流村落,大理民無一垅半畝無過水者,古未荒旱,人不識桔槔。又四月五月間,一畝之隔,即倏雨倏晴,雨以插禾,晴以刈麥,名甸溪晴雨。其入城者,人家門扃院落捍之即為塘,甃之即為井。謂之樂土,誰曰不然?余游行海內(nèi)遍矣,唯醉心于是,欲作莵裘,棄人間而居之。乃世網(wǎng)所攖,思之令人氣塞?!?/p>

名人同贊洱海風(fēng)光為舉世無雙,實屬奇聞。

“葉盡村村樹,花殘岸岸蘆?!笔敲鞔鷥S居大理的日本詩僧天祥寫的一首五言律詩《題龍關(guān)水樓》:

此樓登眺好,終日撫平湖。

葉盡村村樹,花殘岸岸蘆。

漁翁晴獨釣,沙鳥晚相呼。

何處微鐘動,云藏野寺孤。

登樓放眼洱海,一覽無余,湖濱景物盡收眼底。這首詩一直被詩家評為寫洱海的好詩。那么,這位日本僧人是怎么萬里迢迢來到大理呢?

話說明洪武間,因受“胡惟庸謀反案”的株連,到南京“習(xí)漢文化,研學(xué)佛事”的“東瀛十僧”受到迫害,被明太祖朱元璋流放到這遠離沿海的邊疆地區(qū)。有些僧人到了大理,過著云游生活,由于種種歷史原因,他們最終回不了日本。故詩人還有一首七言絕句思鄉(xiāng)詩《榆城聽角》:

十年游子在天涯,

一夜秋風(fēng)又憶家。

恨殺葉榆城上角,

曉來吹入小梅花。

傳說這些日本僧人中有逯光古、斗南、機先、天祥等定居大理,被安置在崇圣寺,受到大理人的友好禮遇。此間,他們寫下不少優(yōu)美的詩篇;圓寂后,皆葬于蒼山龍泉峰下的綠玉溪畔。嘉靖《大理府志·古跡》曾記載有“日本四僧塔”:“在龍泉峰北澗之上。逯光古、斗南,其余二人佚其名,皆日本國人,元末遷謫大理,皆能詩善書。卒學(xué)佛去,郡人憐而葬之?!?/p>

這位天祥,還被崇圣寺雀巢長老“封為知客執(zhí)事”。他遠離故土親人,坦然直面人生,無怨無悔。除寫下了《題龍關(guān)水樓》和《榆城聽角》外,還有不少佳作。如《弘圣寺題壁》絕句:

佛祖渡我無形舟,

東海茫茫順潮流。

坦然慧根結(jié)舍利,

真是實成實是真。

《詠點蒼》的古風(fēng):

盤古造蒼穹,巨靈削屏峰。

青龍下馮河,寒暑瞬息中。

云鎖橫玉帶,玉泉沃南中。

清溪濯足女,山花插鬢蓬。

山僧塵心凈,因果一夢通。

在下關(guān)將軍廟寫有一首懷古詩:

天寶飲恨萬骨枯,

西洱河畔葬征夫。

華清池邊聽讒言,

千家萬戶嚎啕哭。

以落魄異鄉(xiāng)的建文皇帝朱允炆為題在龍尾關(guān)風(fēng)雨閣寫下的七律:

僧是龍種龍是僧,

幾度梅花幾度非。

景陽鐘催斷云雨,

秦淮淚灑濕玉階。

王孫迷途覓前徑,

塵緣斷根識梵音。

縱然靈山路遙遠,

削發(fā)落得一身輕。

天祥的《題龍關(guān)水樓詩》與后來李元陽的《龍尾關(guān)樓》詩有異曲同工之妙。李元陽的詩:

孤樓獨上海門關(guān),靡靡千山復(fù)萬山。

設(shè)險自天真奧絕,探幽容我任躋攀。

昆彌鳥嶼蒼茫外,鷲嶺云霞縹緲間。

六詔戰(zhàn)爭成底事,持竿人坐釣魚灣。

《新纂云南通志》有:“《遺珠》(《滄海遺珠》)載:天祥《贈李生詩》有‘異域無親友,孤懷苦別離’句;又《夢里湖山詩》有‘殘睡鷺來倍惆悵,何堪身世老南滇’句,可想見其境遇也?!?/p>

俗語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雖然,在全國湖泊排名前40名(面積300平方公里以上)中,云南一個也排不上,在云南洱海也僅居第二位。但洱海歷史積淀深厚,風(fēng)光明媚,景色秀麗,有三島(金梭、赤文、玉幾),四洲(青莎鼻、鸚鵡雙名大貫淜、鴛鴦、馬濂),九曲(蓮花、大鸛、蟠蟣、鳳翼、蘿蒔、牛角、波作、高巖);而且湖中有湖,據(jù)《大理縣志稿》載,有星湖、神湖、太平湖、蓮花湖、潴湖,琳瑯滿目。這些小湖點綴在大湖之中,“湖中魚味頗佳,星湖之魚尤為肥美。秋日水天一色,游人云集,八月尤盛,俗稱‘小五湖’云”。過去,為給自然景觀添色,人們在東南西北四岸曾分別建筑四閣,即天鏡閣、珠海閣、浩然閣、水月閣,增添了洱海的文化含量。然而隨著時光的推移,古人精心布置的妙趣橫生的景致遭遇了摧殘。這里固然有自然的原因,但更多的是人為的因素。如對海水資源的過度開發(fā),造成水位急驟下降。三島中赤文島已淪為半島,遠離湖岸;面積在6500畝左右的五湖已不復(fù)存在。如今人們只能在古人的詩文中,聊以懷舊。

據(jù)《大理縣志稿》載:“三島:一金梭島在洱河南,一玉幾島在洱海東南,均以象形得名;一赤文島?!逼渲凶畲笳邽榻鹚?,曾流傳一首傳為李元陽作的詩:“天生翼石似金梭,欲織銀蒼水上波。一樹珊瑚藏海底,清光夜接月中娥?!睂ζ溆喽u李元陽亦有詩,《玉幾島》:“洱水狂浪撼碧天,島浮玉幾兆名賢。停驂漢代雙司馬,為啟文章奕揮聯(lián)?!薄冻辔膷u》:“古來羅剎屬邦魔,大士神通救難多。石鐫赤文存賣卷,免教負約涌蒼波。”玉幾島形如幾案,赤文島天書于巖壁,確為奇觀。詩中“雙司馬”,指傳說中司馬遷和司馬相如曾到過洱海,實并無確鑿史據(jù);而“赤文存賣卷”典出羅剎向觀音簽約賣地的傳說故事。

東西兩岸各有挖色的“鹿鵝”和喜洲的“海舌”兩個半島,東岸則有“九曲”如九龍纏繞、撲朔迷離。李元陽對“九曲”亦分別有詩?!肚迳潮侵蕖罚骸巴粞蟀俣拷?,日極沙洲紫氣連。為念蓬萊山不見,覺來風(fēng)景亦洞天?!薄洞筘灉K洲》:“夜來浩月照淜沙,一片珠光上下浮。唱往無聲歌逐浪,江樓雁影碧天秋。”《鴛鴦洲》:“馬龍云曉月初斜,一綠江穿洱水涯。對對鴛鴦雙落錦,余光漾動玉流霞?!薄恶R濂洲》:“江天漁火夜悠悠,萬派銀濤九曲流,最愛波光秋上錦,月中獨棹一孤舟。”

對此,古人有楹聯(lián)稱:“風(fēng)花雪月蒼山洱海綴景,四洲三島東岸九曲稱奇?!?/p>

四閣則為人工點綴。天鏡閣在洱海東岸向陽村北,原地址在今觀音閣?!洞罄砜h志稿·古跡》中記載:“在洱河玉案山,今圯(2006年移址修復(fù))。崖間刻字曰‘此水可當兵十萬,昔人客三千’?!痹罹┯小短扃R閣》詩“銀山殿閣天中見,黑水帆檣鏡里過”名句;明李元陽有《天鏡閣》詩:“層巒聳翠洱水東,宛在塔村與鏡同。梨滿一溪堆白雪,水圍三面照蒼穹。鶴頭獻石云窺嶺,塔頂摩空影射鴻。更上一層天欲近,還期泛艇學(xué)漁翁?!遍w前水中有“石騾”(礁石),人稱“定海樁”,白族民間故事《望夫云》中羅荃法師將南詔宮女之情人打入海里所化者即指此。又傳南詔王鳳伽異曾在石上刻有“國門于此”四字,故稱“剖石巖”。水月閣在洱海北岸江尾地,楊升庵與李元陽曾結(jié)伴泛舟游此。李元陽有《水月閣》詩:“百二山河至此終,水晶皎皎漾蟾宮。鼓琴應(yīng)許跤龍聽,吹笛能教鸑鷟(鳳凰)游。洱泛扁舟同未老,蒼為赤壁待蘇舟。天然勝景清心目,掩映漁潭混太空。”珠海閣在洱海南岸今下關(guān)團山公園,與水月閣南北對峙。此地古稱息龍山,為南詔養(yǎng)鹿場所。李元陽有《珠海閣》詩:“山海分明有夜珠,天然玉案勢如艫。比瞻雪撒庭云漢,遙聽鴻垂震佛都。黑水上游魚展翅,團山平列樹遮涂。秋濤洲島觀不盡,喚作西南其庶乎?!焙迫婚w在洱海西岸龍鳳村。據(jù)嘉靖《大理府志·覽勝》載:“天風(fēng)海濤樓,一名浩然閣,在城東八里洱河西岸海神祠前。嘉靖十七年,知府楊仲瓊建。有諸人詩不錄,錄原唱:‘黑水波濤天地浮,葉榆城郭俯江流。千里重樹日卸嶺,一片丹青人倚樓。終虛自消龍洞暑,白云橫閣鷲山秋。分明不似人間世,天縱先生作冶游?!泵耖g曾有一首傳為李元陽《詠浩然閣》的詩:“背倚中峰對塔村,浮來云影欲當門。漁家煙柳都成畫,山月江風(fēng)盡入樽。清矣連天含日月,浩然一氣闔乾坤。游人若問當前在,雨洗神碑跡尚存?!?/p>

寫洱海的詩,最貼切的還有元代宦游詩人高昌雅的《點蒼山》:“水繞青山山繞城,由來人杰地應(yīng)靈。水光萬頃開天鏡,山色四時環(huán)翠屏。”

5

“憶昔此水涯,建立多英雄?!痹谄届o如砥的湖面上泛舟是一件很愜意的事,也容易產(chǎn)生懷古的幽思。在明弘治年間,有一位叫張云鵬的進士,大理喜洲人,仕途坎坷,因此寫了一首泛舟詩:“湖上漁人揮小舟,興來鼓枻發(fā)清謳。數(shù)聲欸乃沖煙出,一曲悠悠繞水流。日晚自為風(fēng)雨伴,晝間常共鷺鷗游。濁清醒醉何曾管,了卻靈均澤畔愁?!睗O翁在水上乘著船兒蕩漾,興致來時歌聲嘹亮。欸乃聲中沖出煙波,漁歌聲繞著水波流淌。白日和向晚都與風(fēng)雨相伴,夜間則與鷺鷗一起相戲。濁清悲歡都由他去罷,徹底了卻那份屈原式的情懷樂而忘憂,享受一番混沌的陶醉罷。這其實是一個陷入憂國憂民情緒中富有良知不能自拔者的自慰。

另一位同時代有名的學(xué)者李元陽,則不隱諱地直抒了情懷。李元陽從小就接受了白族家庭的良好教育,并對家鄉(xiāng)大理有著很濃的鄉(xiāng)愁。李元陽對故土的愛歷來是很深沉的,尤其是對洱海格外地鐘情。少年時,他“力學(xué)稍暇,輒登城睇覽,見山海風(fēng)云,藻思煥發(fā),文益奇恣”。于是,他總是用他那支運用漢語純熟的筆,飽含深情地寫下不少洱海的篇什。比如他的少作《登城感時事》就是這樣。他有感而發(fā),借景生情:“城頭閑步屟,撥悶當?shù)桥_。黃菊從人乞,空江對酒開。無衣三戶在,負石幾村哀。工役何時息?科金有檄來?!睘橄畹巧瞎懦擒Γ瑢χC:?,情思涌發(fā),不免想到大理石工的苦難,顯得何等早熟的深沉!長大之后,他赴京趕考,以“十才子之冠”選為庶吉士。剛到不惑之年時因性格耿直憤而歸隱,只是本性依舊,鄉(xiāng)情益深。這當中,和當時的正直文人一樣,泛洱海是他智慧不竭的泉源。他寫清碧溪,是那樣的讓人叫絕:“潭三面皆石崖,其凈如拭,纖塵不染……下潭水光深青色,中潭鴉碧色,上潭鸚綠色。水石相因,水光愈浮,石色逾麗。予每至溪上,縠紋璧影,印心染神。出山雖染塵事,而幽光在目,樵唱在耳,屢月不能忘?!痹诙:迫婚w水濱,他寫道:“瞰臨洪波,浩浩蕩蕩,令人心曠神怡。天朗氣清之日,棹小舟對樽酒,泛柳蔭之湖,歌明月之詩,東坡翁赤壁之后,其樂亦庶幾矣!”他還有一首著名五言古詩《泛洱水》就是這種發(fā)思古之幽情“歌明月之詩”。

《泛洱水》詩是這樣寫的:“柳青春已半,曉日初曈昽。洱波三萬頃,輕舟泛長風(fēng)。琉璃瀉萬古,灝氣開鴻蒙。風(fēng)恬水無波,一鏡涵虛空。澄明萬象麗,照耀金銀宮。中流棹謳發(fā),心與境俱融。雪嶺玉嶙峋,影搖尊酒中。明君邁三五,賢哲登三公。迂疏得自適,??邔O翁。東風(fēng)吹岸花,蒲帆逗芳叢?!边@是一位年輕時飽含社會責(zé)任感的少數(shù)民族知識分子,在殘酷現(xiàn)實面前人生美好的理想最終破滅,從而發(fā)出的感嘆。落泊之后,他在故鄉(xiāng)浩蕩的湖中感慨道:在這萬物葳蕤的暮春時節(jié),初升的陽光照在柳蔭上。在碧波蕩漾的寬闊湖面上,輕舟載著風(fēng)兒前行。從曠遠精氣中誕生的洱海在微風(fēng)中水平如鏡,接納著深邃的天空,給予萬物以澄澈明凈的靚麗,岸上的房舍如同宮殿一般金碧輝煌。我們唱著歌兒劃著漿,在湖心中輕快地蕩漾,心和景融洽,聯(lián)想飛揚。蒼山雪峰突兀重疊,倒影在酒一樣的湖水中,讓人陶醉。人心不足,當了皇帝的都追逐如“三皇”“五帝”那般顯赫,成了明智的書生都向往臣相那般的厚祿。我是一介隱士,卻只愿意結(jié)交??呃锏臐O翁。岸邊的花被東風(fēng)撥弄、招引帆船。近岸了,我們手拉著碧綠的樹枝,看著一群鳥兒飛過天空。雪泥鴻爪,往事悠悠。君不見,此地曾經(jīng)是刀光劍影的古戰(zhàn)場,無數(shù)英雄在此耀武,然而最終不都灰飛煙滅了嗎?浩歌也罷,灑淚也罷,天地就是如此地?zé)o窮無終!這真是一首情境交融飽含滄桑的紀游詩,是失意之后的文人對于洱海歷史明智的感悟。

提到高昌雅的洱海,不由使我們想起明朝遺老著名白族文人高奣映的絕唱《登浩然閣觀海有感限韻》一詩。高奣映是大理權(quán)臣高氏的后裔,后成姚安世襲土司,并在那里定居下來。他曾有一部詩集《妙香國草》,抒發(fā)了“故國情懷”。

他在《雞足山志·清游閑話》一文中說:“挹山水之真氣,探山水之真情,窮山水之真況,契山水之真理,庶幾游不空,游學(xué)乃真學(xué)矣。然此非寡欲十年,心清如水,眼空天地,腹洞古今,人不能神領(lǐng)也?!边@也是他對這種情懷的思想基礎(chǔ)。

《妙香國草》在藝術(shù)上很有值得探討的地方。在這里,試以其中的《登浩然閣觀海有感限韻》一詩,分析高奣映山水文學(xué)的意象表達。這首詩寫的是洱海邊上的浩然閣:

碧波千頃落群溪,杰閣攢空洱水西。

柳影游鑣鳴系馬,棕籬漁艇立連雞。

春風(fēng)自我招攜得,秋月何人感慨齊。

自是云龍真可以,樽前潦倒鷓鴣啼。

詩前有作者的題釋:“由紫城(大理)東少緣此塹行,夾路皆遷折于平田中,綠吹麥浪,碧混遠天。其阡陌間多香花,紫白繡錯,至令行嬉迷返。將至,便入一小港,多漁人家焉。過漁家,渡石橋,則棕籬挺直,柳眼陰森。于稠陰中望之,而閣杰然出矣?!?/p>

高奣映的詩意境深遠:麥浪、遠天、香花、漁家、石橋、杰閣,意境尤深。“柳影游鑣鳴系馬”尤絕,暗含羈留已久,流連忘歸。這是何等富有情趣的洱海風(fēng)光!善于詠史、長于思辯的高奣映在洱海美景中“行嬉迷返”,這是清醒時滿懷的樂天。然而登閣酒醉后,潛意識中的隱痛就不由自主地涌上心頭了,從而發(fā)出了“潦倒鷓鴣啼”的人生感嘆。這有如李元陽在《秋夜獨酌》一詩中所表達的“濁醪無羽翼,一酌欲飛揚”,隱藏的思緒隨著酒的翅膀飛起來。在美景中,酒性能煽情,使醉者突然感到虛度時光,仿佛聽到鷓鴣的啼聲。鷓鴣的形象在古詩詞中有特定的內(nèi)蘊。它的鳴聲讓人聽起來像“行不得也哥哥”,極容易勾起旅途艱難的聯(lián)想和滿腔的離情別緒。如唐李群玉的“落日蒼茫秋草明,鷓鴣啼處遠人行”;辛棄疾的“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據(jù)《妙香國草》序,詩集成于“康熙丙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蒲月(五月)”,此正值清軍平定云南五年之后,也是高奣映在經(jīng)過亂世的宦海浮沉、歸隱結(jié)璘山之時,他此時此刻的矛盾心情可想而知,這與辛棄疾有某些相通之處。這種情懷,在《清游閑話》中似乎有所反映,在談到晉朝的周顗感嘆“風(fēng)景不殊,舉目有山河之異”的典故時,高奣映寫道:“余嘗思胸中饒山水勝情,人一有感觸,然后乃有山河之異耳。斯黍離故墟,詩人報以興嘆;若無山水勝情,人胡能有興起之心哉?”

《登浩然閣》并非一般的寫景之作和空洞的感懷抒情,而是“指事造物,窮情寫物”,即把抽象的情附麗于令人可感的事和物上,表達出詩人內(nèi)心的一種難以言喻的生命感悟,這就是意象式的寫作方法。

“洱海昆池道路難,捷書夜半到長安”,是清代康熙皇帝寫的一首《滇平》詩中的一句,全詩是:“洱海昆池道路難,捷書夜半到長安。未矜干羽三苗格,乍喜征輸六詔寬。天末遠收金馬隘,軍中新解鐵衣寒。回思幾載焦勞意,此日方同萬國歡?!?/p>

康熙帝是多民族國家中華統(tǒng)一的捍衛(wèi)者,他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chuàng)出康乾盛世的局面,被后世學(xué)者尊為“千古一帝”。這位頗具雄才大略的君主,怎么像漢武帝似的關(guān)注起洱海來,并且還詩情洋溢呢?

這要從“三藩”說起。清朝初年“三藩”是指三個割據(jù)一方的漢族藩王,即云南“平西王”吳三桂、廣東“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清軍在進入山海關(guān)后,鑒于自身八旗軍兵力不足和中國地域太大等原因,采取了“以漢制漢”的策略,利用“三藩”勢力,作為攻擊李自成大順軍和南明的先鋒。但全國統(tǒng)一后,三藩卻已成尾大不掉的潛在勢力,他們擁有過大的兵權(quán)、財權(quán)和地方政治影響力。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與清廷分庭抗禮,成為了清王朝內(nèi)部的最大的不穩(wěn)定因素。

1662年,年僅八歲的康熙就繼承了父親順治的帝位,稚童主政的年輕王朝面臨著重重危機。14歲,康熙親理政事,他力排眾議,智除鰲拜后,決心平定三藩。然而,除鰲拜容易,平三藩艱難。康熙二十年十一月,當接到清軍終于歷盡艱險攻克昆明平定吳三桂殘余勢力的捷報時,他情不自禁地說了一句:“朕心深為嘉悅!”即刻前往父皇順治的孝陵,“躬行昭告”,并感嘆萬端地對隨行諸臣說:“若以為摧枯拉朽,容易成功,則辭過其實?!蓖瑫r感慨系之吟了這首《滇平》詩。

自元朝滅了大理國之后,就將云南省會從大理遷往昆明。平定三藩后,康熙卻將云南提督(相當于現(xiàn)在的省軍區(qū)司令)府設(shè)在大理。24年之后的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春天,云南提督偏圖奉命入都,朝見康熙。五年前,為了表彰南詔故都,平叛中有功之將偏圖向康熙稟報大理為“文獻名邦”,康熙對大理一直印象尤深。他雖然沒有到過大理,但對這個戰(zhàn)略要地卻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他深知大理在云南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一反元明兩朝將政治、軍事轉(zhuǎn)移昆明的慣例,別出心裁地將云南提督府衙設(shè)在大理。他對云南提督一直重視有加,每次晉謁自然超出了君臣間的覲禮,成了皇上禮賢下士的關(guān)懷。后來,偏圖在《御筆欽賜中和山匾額記碑》中用“溫綸疊沛(情意極厚),顧問頻頻”八個字形容康熙接見他時的神態(tài),說比古代帝堯?qū)Τ枷碌挠耗肋€過之無不及(“難古之都俞喜起何多讓焉”)。這與其說是康熙對寵將偏圖的禮遇,毋寧說是對大理在穩(wěn)定云南局勢的首肯。當偏圖提到蒼山中和山上帝宮居高臨下,最為顯目時,康熙聯(lián)想翩翩,欣然揮毫御書“滇云拱極”四個大字,讓偏圖帶回大理。偏圖回來后立即“精工臨摹,刊石敬懸”,站在這塊題匾下即可鳥瞰蒼洱大地。北辰,即北極星,如果在能看得到全部天空的曠野里,仰望星空,定會發(fā)現(xiàn)天上的星星都在圍著一顆星星繞圈,這就是北極星。因此《論語·為政》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拱)之?!睆倪@個意義上看,則“滇云拱極”似乎肯定了大理作為穩(wěn)定云南的中心地位,或者有“削藩”后,云南如眾星拱辰般歸順清帝國的寓意。這是自元朝征服云南后,封建王朝對大理中心地位的重提。

“何處燕山最暢情,無雙風(fēng)月屬昆明。”昆明湖一般指北京頤和園的半天然、半人工的一泓湖水。那么,遠在云南千里之外這泓湖水卻被稱昆明湖,這是為什么呢?

昆明湖位于北京頤和園內(nèi),約為整個園區(qū)總面積的四分之三。這里曾經(jīng)是北京西北郊眾多泉水匯聚而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里濼、大泊湖等名稱。其中有個湖地處甕山(即萬壽山)下而得名甕山泊。甕山泊因地處北京西郊,又被人們稱為西湖。

到了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決定在甕山一帶興建清漪園,將湖開拓為現(xiàn)在的規(guī)模,并取漢武帝在長安開鑿昆明池操演水戰(zhàn)的故事,命名昆明湖。

這個湖的得名仍然表現(xiàn)了乾隆皇帝“明君邁三五”的野心。

乾隆帝是清朝皇帝中活得最長的一位,活到了89歲,也是所有詩人中產(chǎn)量最豐富的一位,據(jù)統(tǒng)計他一生一共寫了四萬一千八百首。如果算在位六十年,他平均每天要寫兩首詩。這樣的勤奮足以讓當今詩人汗顏。

頤和園諧趣園內(nèi)有一處建筑名湛清軒,是嘉慶在原清漪園時期墨妙軒基址上改建的。軒內(nèi)有一屏風(fēng)狀的石碑,石碑的正面刻有乾隆詠“墨妙軒”詩句,在其背面刻有乾隆壬辰年(1772年)乾隆吟詠昆明湖絕句八首。即:

游八刻余詩廿首,羽林苑外侯將勞。暇云遣則歸應(yīng)可,興所適當戒在豪。

來以輕輿返以舟,為欣順水送乘浮。界湖回望高樓遠,咲我當前缺句留。

兩行綠樹佈隂齊,不見黃鶯聽巧啼。曰色曰聲鏡光里,弗留而過幾灣堤。

堤外鱗塍插秧遍,方方白水浸青苗。農(nóng)工較比常年早,夏長秋收侯正遙。

漁村蟹舍遙相望,甓社菱絲夫豈殊。柔櫓數(shù)聲葦渚拂,卻看漠漠起飛鳧。

機聲軋軋聽來近,早識舟經(jīng)耕織圖。別舍蠶功剛灸箔,總關(guān)民計總廑吾。

玉帶橋過出玉河,昆明湖闊靜漱波。行來畫舫艤石舫,路取山陰近幾多。

山陰佳景頗堪尋,得句多哉弗重吟。便返御園問章奏,遙遙軍務(wù)正開心。

這八首詩句道出了乾隆從玉泉山回圓明園所行走的路線,其詩句順序也是按照這一路線順序所做。

中國封建王朝中負有盛名的皇帝,竟如此屢屢關(guān)注洱海,這不能不說是洱海在帝王霸業(yè)者心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6

著名的當代詩人艾青曾經(jīng)寫過一首震撼人心的詩《土地》,詩的最后兩句“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詩人已經(jīng)將對于土地之愛,表達得淋漓盡致,撼動人心。

20世紀50年代初,名叫楊文翰的白族少年憑學(xué)識考入武漢大學(xué),畢業(yè)時他論文是《生活的牧歌》,這是以艾青為研究對象的長篇論文,不久以詩論成書出版,“曉雪”從此引起人們刮目相視。后來,他也成為著名詩人,詩風(fēng)深受艾青的影響,多以故鄉(xiāng)為題材,很多詩作對生他養(yǎng)他的土地——蒼山洱海,一往情深。在此不妨摘引一些“浪花”:

不論到哪里,每天每夜,

我都能聽到家鄉(xiāng)的聲音。

蒼山洱海的每一絲變化,

都使我夢繞魂牽;

我的思念如今不再是鄉(xiāng)愁。

它變成陽光下歡樂的噴泉。(《思念》)

我從小愛帆,

故鄉(xiāng)藍藍洱海上的白帆。

它每天在晨霧中出發(fā),

向著東方,

漸去漸遠,

直到溶入

燦爛的朝霞。

我從小愛帆,

故鄉(xiāng)藍藍的洱海上的白帆,

它總是閃著光,

總是前進著,

總是乘風(fēng)破浪,

載著我天真的幻想

和美好的希望。

我從小愛帆,

故鄉(xiāng)藍藍的白帆,

它能順風(fēng)而行,

也敢逆風(fēng)而上,

不管風(fēng)浪多大,

它總能朝著自己的目標

到達彼岸。(《帆》)

沒有蒼山這翠滴滴的畫屏,

洱海哪里會如此碧綠透明?

沒有洱海這亮晶晶的明鏡,

蒼山怎么能這般雄偉神奇?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才有這舉世稱羨的美好結(jié)合;

互滋互補,交相輝映,

才有這和諧絕妙的人間仙境。(《蒼山洱海》)

啊,洱海,

誰說你很小很???

你是我心中真正的海。(《洱?!罚?/p>

編輯手記:

在歷史的發(fā)展演變中,以洱海為中心的大理地區(qū),在古代社會的大部分時間里,都是我國西南的中心,廣袤且如明鏡一般碧藍的洱海,與郁郁蔥蔥、如屏矗立的點蒼山相為呼應(yīng),總能勾起人們的遐想與感慨。本文作者通過對歷代詩文的解讀,將洱海的遼闊與壯美、歷史的演變與融合、百姓的善良與純真一一呈現(xiàn)出來。在數(shù)百萬年的時間里,洱海默默地滋養(yǎng)著周邊的生靈,涵養(yǎng)著文化與情懷,雖無弦,卻彈奏出流傳萬古的美妙琴聲。

猜你喜歡
風(fēng)雅洱海大理
做夢都要去大理
大理好風(fēng)吹
洱海月下
赴一場風(fēng)雅,賞詩詞中的琴棋書畫
洱海,好美
追溯千年風(fēng)雅,盡享文化的醇厚與回甘
頌風(fēng)雅征稿
洱海太湖石
靜守流年亦風(fēng)雅
解讀“風(fēng)花雪月”唯大理之最
永丰县| 锡林郭勒盟| 司法| 滕州市| 通化市| 浑源县| 揭东县| 柯坪县| 安庆市| 定结县| 巴林右旗| 德昌县| 行唐县| 丹阳市| 洪湖市| 龙州县| 永平县| 奎屯市| 隆昌县| 津市市| 无锡市| 溧水县| 尚义县| 静宁县| 云南省| 宝丰县| 德清县| 车险| 丽江市| 武川县| 灵山县| 松桃| 泸溪县| 台北县| 依兰县| 澄城县| 长丰县| 上栗县| 镇赉县| 贡山| 舟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