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桑榆
父親侯鳴皋,1910年出生,2005年去世。歷經(jīng)清、北洋、民國、新中國四個時期,是世紀老人。父親1932年畢業(yè)于上海暨南大學,恩師有葉公超、梁實秋、洪深、夏衍等。
他在國民黨勵志社先后工作17年,深知勵志社內(nèi)幕,他受中共南京地下黨組織委托,保護了勵志社全部財產(chǎn),他為毛澤東主席開菜單,他兩次負責接待宋慶齡女士,他在海外報刊開辟專欄,他主編出版《金陵野史》《故土旅情》……
在國民黨勵志社
勵志社被人們認為是如藍衣社、復興社一樣神秘的國民黨特務(wù)組織,其實不然。聽父親說,他1932年考入勵志社,從一個普通干事,一直做到代理副總干事,深知其內(nèi)幕。他說:“勵志社是個尖、卡、斌性質(zhì)的機構(gòu)?!奔庹?,不小不大也;卡者,不上不下也;斌者,不文不武也。說它大,它比不上國民黨其他黨政機關(guān),說它小,它在全國都有分支機構(gòu),事事可以通天;說它上,它僅是個服務(wù)機構(gòu),說它下,社長卻是蔣介石;說它文,它的工作人員可以穿軍裝,說它武,它又享受不到武官的待遇。它的主要任務(wù),一是充當蔣介石、宋美齡的“內(nèi)廷供奉”,二是接待外國軍政人員。它的所作所為既沒有外界所傳說的神秘色彩,也沒有什么驚天動地之舉。它是個四不像的組織,但又是個擁有很大能量的組織。
由于勵志社的總干事黃仁霖身兼四職,即勵志社和新生活運動總會總干事、軍委會戰(zhàn)地服務(wù)團主任、后方勤務(wù)部傷兵慰問組組長,到臺灣后任聯(lián)勤總司令,2006年大陸團結(jié)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回憶錄《我做蔣介石特勤總管40年》。所以,黃仁霖管的事,父親幾乎都參與了。如南京舉行的第一次集體婚禮,就是由新生活運動促進總會和勵志社聯(lián)合舉辦的。那是1935年10月10日,地點在勵志社禮堂。證婚人是市長馬超俊??倢а菔屈S仁霖,父親是助理導演。事前,全體新人舉行了預演,婚禮簡單、隆重,先由市政府樂隊奏樂,證婚人、主婚人、介紹人相繼就位,再由手提宮燈花籃的8個小天使為前導,然后一對對新人步入禮堂。新郎穿藍袍黑馬褂,新娘手捧花束,身披白紗。當時參加集體婚禮的只有38對新人,后來全國各城市都陸續(xù)舉辦了集體婚禮。
蔣介石、宋美齡的文娛生活,也是一切由勵志社包辦,這和父親的工作息息相關(guān)。蔣介石喜歡看京戲,宋美齡愛看美國電影。每天午休侍從副官還為他們放留聲機聽音樂。
西安事變前,蔣、宋在洛陽“避壽”。黃仁霖親自帶領(lǐng)勵志社音樂、戲劇、電影和美術(shù)股全體人員去洛陽準備演出。當時津浦鐵路局還特為其加掛了一藍鐵皮車廂,??吭诼尻栜囌旧稀?/p>
在洛陽演的是文明戲。劇名是《麻姑獻壽》,該劇無劇本,也無寫好的對白,事前劇幕表的情節(jié)排演了幾遍,父親是這出戲的編導兼舞臺監(jiān)督。劇情是麻姑派八仙過海,為蔣介石祝壽。父親扮演八仙中的鐵拐李。其他七仙都到場了,就是鐵拐李姍姍來遲,呂洞賓問鐵拐李緣何遲到,扮鐵拐李的父親即興說:“我到東北三省去繞了一周,東北人民委托我向蔣委員長祝壽,要我轉(zhuǎn)告委員長,不要忘記在水深火熱中的東北同胞?。 边@一段臺詞博得滿堂彩。事后聽說張學良將軍在臺下流了淚,一個多月后,就發(fā)生了西安事變。
抗日戰(zhàn)爭中,分發(fā)慰問品和犒賞金也是父親的工作。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zhàn)伊始,他擔任軍委會戰(zhàn)地服務(wù)團巡回宣傳車隊隊長,任務(wù)是幫黃仁霖在上海戰(zhàn)場分發(fā)慰問品。慰問品有30多萬份,由上海冠生園承辦,內(nèi)有毛巾一條,牛肉罐頭一盒,汽水一瓶,糖果一包,還有萬金油、八卦丹和“光餅”4塊。“光餅”是明代戚繼光抗倭斗爭中的干糧,也就是壓縮餅干,深受前線戰(zhàn)士歡迎。父親每晚抵達三戰(zhàn)區(qū)司令部時,只見司令部內(nèi)電話鈴聲此起彼落,有的需要給養(yǎng),有的急需補充彈藥,有的報告前線戰(zhàn)斗情況,幾間小平房內(nèi)參謀人員忙碌異常。
犒賞金由軍委會后方勤務(wù)部傷兵慰問組負責發(fā)放。慰問組下設(shè)若干犒賞隊。1938年父親帶一個犒賞隊到湖北天門縣仙桃鎮(zhèn)發(fā)放犒賞金,犒賞金以蔣介石、宋美齡的名義發(fā)放,每個傷兵法幣10元,傷官分三等,尉官30元,校官50元,將官100元。1940年左右,傷兵慰問組陜西省辦事處曾派主任楊舞心帶隊去延安發(fā)犒賞金、奎寧丸、軍用毛毯等慰問品。任弼時出面接待,毛澤東也親自接見了他們。到了抗日后期,蔣介石積極反共,消極抗戰(zhàn),法幣越來越不值錢,誰也不稀罕了。傷兵慰問組也就名存實亡了。
在解放戰(zhàn)爭淮海戰(zhàn)役見分曉后,與父親有莫逆之交的朋友瞿白音(新中國成立后曾任上海電影局副局長,電影《紅日》編導)自香港來信,暗示父親在南京的任務(wù)已告一段落,可離寧赴港轉(zhuǎn)到解放區(qū)去。父親將此消息透露給當時軍中演劇隊的四隊隊長魏曼青和七隊隊長李世儀,他們勸父親留在南京不走,以保護勵志社財產(chǎn)。去留與否,一時下不了決心,就派我表舅徐子清去港與瞿白音面商。瞿陪表舅見了中共香港地下黨組織的馮乃超,馮乃超同意父親留在南京。于是父親在勵志社就地遣散職工,有人渾水摸魚、趁火打劫,搬運勵志社公共財產(chǎn)的緊急時刻,出面成立保護勵志社公共財產(chǎn)的組織,共有40多人。大舅周■銘(新中國成立后曾任江蘇省電影公司副經(jīng)理,1958年下放淮陰清江市任清江電影院經(jīng)理)是父親的得力助手。組織上還派了聯(lián)絡(luò)員羅宏信(新中國成立后曾任南京第八中學校長)。4個月的時間里,保護了勵志社總社(現(xiàn)為省會議中心的鐘山賓館),A、B大樓(現(xiàn)為華東飯店)等大小樓房10余幢,還有上海勵志分社的部分財產(chǎn)。A、B大樓是兩座五層大樓,由羅宏信介紹的兩位地下黨員負責。一次他們匯報說,附近有個憲兵連長,拆走了大樓套房的浴缸。父親覺得此例絕不能開,立即把這位連長請到辦公室,當時父親全身戎裝,掛上少將肩領(lǐng)章對憲兵連長說:“浴缸一定要搬回去,三天之內(nèi)不運回,我就報告張耀明司令?!苯Y(jié)果第二天就物歸原處了。
在南京市人民政府交際處
南京解放后,由于保護財產(chǎn)有貢獻,父親被留用并得到信任,擔任市政府交際處總干事。1953年早春的一天,柯慶施副市長的秘書找到父親,要他開一張為期五天的湖南風味菜單。當時父親有點惶恐,心想劉伯承、陳毅兩將軍在交際處便餐或宴客,從未讓他開過四川菜單,現(xiàn)在要開湖南菜單,必然中央來了湖南籍的領(lǐng)導同志,大概不是毛主席就是少奇同志,也可能是彭德懷將軍。究竟來的是誰又不便多問。他不是擔心出差錯,而是感到不好辦。因為當時正值蔬菜春缺期,湖南人喜歡的如青椒、苦瓜、茄子、刀豆都沒有上市,只好暗中揣摩,定了幾條原則。第一,既是中央首長,大概年事已高,菜單要適合老年人脾胃,易于消化,但沒有魷魚鍋巴或酸辣魷魚,就不成湖南菜了;第二,要湖南風味和江蘇風味并存,既在江蘇,一定要嘗嘗江蘇風味;第三,菜單要注意營養(yǎng),也不宜價格過高,以兩葷兩素一湯為主,少用山珍海味。事后才知菜單確實是為毛澤東主席開的。當時,毛澤東是解放后第一次來南京,住西康路33號,交際處派一位干部平保勝去照料食宿。毛澤東2月22日凌晨由漢口乘輪船來南京,上午在玄武湖接見南京黨政領(lǐng)導和部隊負責人,下午到棲霞十月村訪問農(nóng)民。23日上午到中山陵憑吊孫中山,下午參觀天文臺。當晚即離開南京北上。
孫中山夫人宋慶齡于1949年秋和1950年初兩度蒞臨南京。父親奉柯慶施之命,負責接待她的食宿工作。父親和宋氏三姐妹都有所接觸。因在勵志社和新生活運動總會工作過,為宋美齡服務(wù)多年;擔任過宋慶齡創(chuàng)辦和資助的中華音樂劇團的舞臺監(jiān)督,所以也為宋慶齡效過勞。宋慶齡1950年來寧時,她的隨從向父親透露,說這次孫夫人是來寧“避壽”的。父親隨即與西餐廚師陳師傅商量,特為宋慶齡制作一只糖花籃。陳師傅當時年逾六旬,手藝高超,他用糖水澆制花籃一只?;ɑ@沒有一根竹片或其它材料支撐?;ɑ@內(nèi)盛栗子泥,四周用奶油澆制各式花朵,造型美觀,精巧玲瓏,色彩鮮艷,簡直是一件精致的工藝品。宋慶齡贊不絕口地說:“這樣美好的花籃,真舍不得吃,但也帶不走,只好吃掉了。”事后,她專門找到陳師傅,當面向他致謝。
父親說他從事接待工作幾十年,也是第一次見到空手澆制糖花籃。他自稱老饕、吃貨,能酸甜苦辣咸、麻香臭生腥十味全收。80多歲還與忘年交特一級廚師薛文彪合著《美食趣談》一書。父親寫下了70余篇美食趣聞,薛文彪提供了四大菜系風味菜譜90款。該書1992年由南京出版社出版,為毛澤東開的五天菜單就在該書中。
在江蘇省政協(xié)
父親1953年4月被任命為江蘇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后調(diào)入省文聯(lián)、省文化局工作。1955年受到不公正待遇,被關(guān)押在南京娃娃橋監(jiān)獄審查,1956年9月到江蘇省政協(xié),任祖國統(tǒng)一工作委員會(現(xiàn)港澳臺僑委員會)副主任,是江蘇省第五、六屆政協(xié)委員。在省政協(xié),他長期從事對臺宣傳工作,經(jīng)常聯(lián)系海外親朋好友,宣傳我國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宣傳中共中央和平統(tǒng)一、“一國兩制”的方針政策,為促進海峽兩岸的交流、推進祖國和平統(tǒng)一,做了大量細致、艱苦的工作。他不顧年邁,不辭辛苦,走訪了我省許多知名專家學者,如吳貽芳、楊廷寶、劉樹勛、李慶逵、嚴凱等,寫出280多篇內(nèi)容真實、題材新穎、針對性強的文章,被中新社《中國新聞》以及《江蘇各地》《對外宣傳稿選》《文化與生活》,南京軍區(qū)聯(lián)絡(luò)部、福建前線臺等報刊雜志、廣播和內(nèi)部資料刊用,并被中新社采用,發(fā)至海外。特別是他注意發(fā)現(xiàn)和培養(yǎng)新生的寫作力量,建立了一支老、中、青近百人的寫作隊伍。從1980年到1984年,撰寫對臺宣傳稿2500多篇,在海外報刊發(fā)表1800余篇,其中在香港媒體開辟《金陵憶舊》專欄,持續(xù)多年受到中央以及省、市對臺部門的贊譽。
當時,組織的稿件不僅作者不能署名,甚至沒有稿費。后來在1985年和1987年將這些稿件匯集,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金陵野史》《故土旅情》兩本書時,也是用“石三友”筆名?!笆选保^城(南京別名)三朋友也。我也寫了兩篇反映淮安風情的文章《梁紅玉和關(guān)天培》《淮城嘗鮮記》,收錄在《故土旅情》書中。直到1989年,新中國成立40周年和南京解放40周年組編由南京出版社出版的《金陵百記》時,才公布了編委名單,父親是主編。
2005年父親因病去世,在江蘇省政協(xié)組織擬寫的“侯鳴皋同志生平”中,說他是“我省知名民主人士,他的逝世,使我們失去了一位風雨同舟的老朋友,是我省統(tǒng)一戰(zhàn)線事業(yè)的一大損失”。我想父親在天之靈可以得到安慰了。
(責任編輯:呂文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