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靜
在課堂當中要給孩子安全感。
學生思維方式跟成人不一樣,我們一定要理解。代溝是一種客觀的存在,我們要盡量為他們制造同齡人互助的機會,使他們形成相互傾聽的關系。盡量減少競爭趨向的課堂。到高中的時候,考試出成績后會經常排名。你是第一,我是第二。第二看到第一心里全是火,有的時候就會出現(xiàn)互相之間心里爭斗的情況。人與人之間產生了壁壘,互相不信任,內心的焦慮感會變強。
我們希望一種潤澤的課堂,一是老師放下身段,或者是家長放下身段,不要總去教育孩子,我們要好好想想,孩子現(xiàn)在需要什么,需要我們怎么樣關心他。關心不等于說教,我們對孩子的教育越若無其事越好,越看不出的教育越好。讓孩子看到你是教育他的話,他下次就不愿意跟你交流了,你就沒有傾聽的機會了。那你可慘了,孩子完全失控,你根本進入不了他的內心世界。
我們要靜下心來,放下身段,真正了解孩子的需求在哪里,我們能幫到什么。千萬不要把高壓的政策施加給孩子,因為他們釋放壓力的方式非常多,不要讓他們因為在你這兒沒有辦法釋放,轉而用其他不正常的方式釋放壓力,高中階段心理壓力太大了。在課堂當中,讓每一個同學感到有存在感,我的同伴、我的老師是喜歡我、愛我的。即便是我有錯誤,我的同伴、老師也可以接納我,我有話都敢講,特別是我有困難敢詢問。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課上那么多的孩子沒有學會,都不懂,但是有哪個孩子敢主動說老師我不懂?都不敢。因為課堂不安全。
其實我們采用了很多這樣的方式,剝奪了孩子跟其他人溝通的愿望,導致他沒有辦法擺脫這種焦慮,這種焦慮必須要傾訴出去,必須要發(fā)泄出去,他才能投入學習當中,只有給他溫暖的、潤澤的、平等的互相傾聽的氛圍,他才能放下心來。放下心來之后怎么樣?人在什么時候最會思考,就是內心特別放松的時候。
把同學看作是隊友還是對手?
一個學生,如果他很緊張,他給你的答案永遠是他自己的第一感覺。但是你讓他再深度思考,他沒有辦法,因為人一旦焦慮,他所有的關注點都在自我保護,所以大腦沒有辦法正常運轉,更別說深度思考了,只有深度抑制。
老師跟學生交流,家長跟孩子交流的時候,一定要若無其事,你要無意當中稍微點那么一點,然后一點點地挖掘,一點點地體會,讓他感覺到很自然,而不是產生防御心理。通常,一出現(xiàn)情況我們就急得不得了。其實我們去訪談任何一個很有成就的人,會發(fā)現(xiàn)他在人生的某一個時期,都會有一個極為焦慮的階段,很難過的坎兒他也會經歷的,沒有一帆風順的,沒有坎兒的人極少,此外,沒有坎兒的人,他之后的發(fā)展也會有困難。
為什么我說自己是“偽學優(yōu)生”呢?因為我就是屬于那種特別聽話的學生,老師說抄十遍課文,我絕不抄九遍。所以老師都特別喜歡我,但是你說我什么東西自己進行深度思考了?沒有!所以到了高中,真的就遇到第一個坎兒。
那個時候我覺得第一個坎兒就是在物理學科,物理真的是難度一下子增加很多,我當時中考的時候,物理和化學基本上都是滿分的成績,到了高一的時候,大家忽然都是三四十分了,甚至有時候七八分了,就一下子焦慮得不得了,那個時候我覺得可能家長起的作用還是很大的。
我的媽媽她文化程度并不高,但是她有一個想法就是不能苦了孩子,所以,他就經常給我做工作,說:學習這個事并不太重要,沒關系的,考的少呢,我們就去差一點的學校;考的多呢,就去好一點的學校;考不上呢,咱們家條件也不差,也能過,沒關系。所以,當大多數家長都在對孩子說你一定要考985大學,或者你一定要考什么什么的時候,我的家長永遠給我做的工作都是不要焦慮。
她從來沒有說過一定要考什么名校之類的話,這個概念完全沒有,她的想法就是你自然成為你自己就可以了。這種對孩子沒有過高要求,正常地按照孩子應該發(fā)展的軌道去發(fā)展,其實正是家長應該有的一個心態(tài)。
高中因為學習的挑戰(zhàn)性忽然增大,高級思維的需求忽然提升。第二個特點就是到了高中就像是從業(yè)余組直接奔向了職業(yè)組,如果把其他同學都看成對手的話,那他的對手太強勁了,對他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這個時候,作為老師,我們不要讓孩子互相成為對手,要讓他們成為隊友,共同克服學習的困難而不是克服對方。這樣他們才能共同面對學習困難,然后互相交流,那種猜測對方、跟對方較勁兒的經歷就不用考慮了,我們只考慮學習本身的問題。這樣孩子的學習狀態(tài)才會非常好。
山東大學附中鄭雁虹老師那個班級有一個小男孩,他的計算機能力特別厲害,他每次數學成績都特別棒!然后他就跟鄭雁虹老師講,說我學數學是有訣竅的,因為我可以把計算機某個編程能力直接運用到數學當中。鄭雁虹老師說是這樣啊,那能不能跟我們班上的同學都講一講,到底是怎么運用的?一般的孩子認為這樣的訣竅是獨門秘笈,大多數孩子可能會選擇不交流給其他同學。但是這個學生單獨給同學開了一個講座,給所有的學生都講了怎么樣來應用。如果孩子已經擺脫了把所有的人都看作對手這樣的心態(tài)時,那么,將來這個孩子的發(fā)展是有無限可能性的,將來他可以帶領團隊,甚至可以成為一位領袖。
所以,我們要真正地培養(yǎng)那些未來的領袖,并不是讓他干掉所有的人,干掉所有的人他就成光桿司令了。我們要讓他真正成為未來的領袖,其實是要讓他能夠了解、親近、幫助、愛護所有的人,他自然就成為領袖了。
中國人經常被人家說“一個人是一條龍,坐在一起就變成一條蟲了”,什么原因?因為我們很多學優(yōu)生都把其他人看成是對手,恨不得把每個人都“干掉”,因此內耗特別厲害。我們要把這種內耗變成一種學習的資源,要把每個人變成學習的資源。
佐藤學老師怎樣由一個普普通通的科研工作者變成一個教育的集大成者呢?就是他到每一個課堂里都是去學習的,他不是去指導的,他都是帶著學習的心態(tài)去學習,而向每個老師學習,到了學校他要向校長學習。就是因為這種心態(tài),使他把所有人的東西都學到他自己這里來了,所以他最后能成為集大成者。我們希望通過學習共同體的引導,使所有的孩子都能夠變成這樣包容、共享、大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