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菁榕等
編者按
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強調(diào)讀寫結(jié)合,積極利用課文開發(fā)有效寫作課程,以此作為單元寫作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技能。這應(yīng)該是初中語文教師,也是我們雜志對寫作教學的積極探索與不懈追求。
為展示教材讀寫結(jié)合的成果,也為廣大師生的教與學提供參考與借鑒,本期“特別策劃”推出一組由特級教師、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區(qū)第五中學的包國華老師發(fā)起主持的課文《記承天寺夜游》改寫——同一篇課文,不一樣的改寫版本,一起來欣賞吧。
記承天寺夜游
韓菁榕? ?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區(qū)第五中學八(5)班
元豐六年(1083)十月十二日,是夜,百無聊賴,解衣欲睡。
初更時分,推窗而望,見玉兔早出東方,初冬的夜清冷異常,尚未滿的月亮斜斜地掛在窗外的梧桐樹上,薄薄的月華給雪堂鋪上了一層白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心中涌上一縷傷感。轉(zhuǎn)眼間到黃州已有五載,山路迢迢,前途未明,親友難見,與子由自去年一別亦近年余。但明月皎皎,其光曜曜,如此月色,豈能錯過,還是出去走走吧。
行至東坡,見手植的菜蔬在月光下泛著可愛的光芒。感念正卿,贈東坡良地,讓我體驗耕作的快樂,也令我全家衣食無憂。心里溫暖,抬頭望那輪明月,倒也溫暖圓融了不少。
黃泥坂路上,看月光下寂寞的影子伴著我踽踽獨行,天宇浩蕩,我不過是天地間一粒微弱的塵埃罷了,仕途如意怎樣?坎坷半生又何妨?明天太陽還不是照常升起,江水還不是照常向前奔騰?
夜空中,江面上傳來一兩聲劃破長空的鳥鳴,震得月光微微顫抖。月夜下遠處那墨色的飛檐是哪里?哦,原來到了臨皋亭。月光似乎也被這飛檐翹角勾住了魂,滿目星輝,傾瀉而下,在欄桿邊、在亭臺間、在磚瓦上,旋轉(zhuǎn)升騰。想當年初到黃州,寄寓此地,日日面對大江,排遣孤愁。此時,探身望去,天上的那輪明月,江中的那個瓊瑤,構(gòu)成天地的一雙眼睛,注視著我,照進我的內(nèi)心,叫我卸去俗世的一切煩愁。
去承天寺,尋張懷民。
承天寺模糊的暗紅外墻映入眼簾,門虛掩著,莫非懷民知我要來?進去,見西廂房一燈如豆,窗欞上果真印著懷民的身影。懷民循聲而出:“子瞻,果然是你!今晚備了薄酒,咱們不醉不休?!?/p>
二更時分,月光如水,順著天幕,順著古樟,順著曲徑,涌進我的心中。我漸覺我倆掉進水里,化成了兩尾快樂的魚兒。那積水變幻著光與影,水藻、荇草在其中搖曳,我們踩在水草叢中,欲與它們快樂地捉迷藏。
正出神間,忽聞懷民在旁感慨:“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我朗聲應(yīng)答。身邊竹叢沙沙,柏影深深。
我與懷民相視一笑。
此時,明月清風好自在,滿院竹影映酒杯。
月醉了,夜醉了,我也醉了。
【老師“點”亮】
只有愿意成為蘇軾知音的人,才能寫出與東坡情感相通的文字。這篇作文最特別之處是將蘇軾在黃州的特殊經(jīng)歷巧妙融入他的情感世界,從最初的孤獨失意走向最后的寧靜欣悅,每一階段的情緒變化都有內(nèi)容可依。同時,作者寫月亮頗有章法。寫雪堂之月,用疏桐來襯托;寫長江之月,用瓊瑤來形容;寫僧寺之月,用水幕來鋪陳,最獨特的是,用“天地間的一雙眼睛”來想象天上之月與水中之月的遙相呼應(yīng)。讀罷此文,不由得被文中的融融月色所陶醉,更為小作者對蘇軾的不凡認識所折服。
指導老師:包國華
記承天寺夜游
顧菡清? ?顧昕瑀? ? 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區(qū)第七中學八(1)班、八(5)班
初抵惠州,聞松風亭乃游之佳地,吾欣然而往。縱步亭下,清風徐來。坐船行于西湖,望孤月皎皎,忽憶起黃州承天寺那一夜的月亮。
那一夜,十月十二日,月未滿。
夜色染上天空,無聊之意涌上心頭,解衣欲睡。忽想起與子由家書未成,起身披衣,踱步桌旁,提筆之際,卻被瀉入門框的清輝奪去目光。推門而望,目光順著枝丫一路向上,在梧桐樹蒼寒的葉片上停留。往上,未滿的明月泛著皎潔;往下,浸在寒意中的雪堂因月光透出淡淡霜華。
孤枕難眠。于是滅燈,添衣,行至屋外,庭院深深,月光白。
再過三四日,即是滿月。孤月易傷情,望向京城的方向,心中平添一縷傷感。糊涂難得,我卻自尋煩惱。五載逝去,寓居黃州,雖親友難見,終不愿負了這般月色,繼續(xù)走吧。
獨自一人,順著小徑,不知不覺間,已然到了東坡。“朝上東坡步,夕上東坡步。東坡何所愛?愛此新成樹”,樂天的詩隨口吟來。初來黃州,本以為無計營生,念正卿贈我良地,讓我可效仿樂天,朝夕漫步于東坡之上,鏗然曳杖。一輪清輝沐浴著滿地菜蔬,唯此解我衣食之憂。此時仰望皓月當空,倒也覺得有幾分溫暖。
天幕忽暗,原是月明多被云妨。臨皋亭中漆黑一片,想必其中人都已睡下。風濤煙雨、曉夕百變的臨皋,這處小小的驛站,容下了隨我而來的家中二十余口人,容下了前來拜訪的友人,雖局促卻也溫馨。
亭下便是大江。懷想當初,我孤愁終日,望著這一條濤浪大江,渴求排解。人生到處知何似,應(yīng)似飛鴻踏雪泥??山褚?,它是何其靜謐。靜水東流平無波,因風皺浪。水浸夜空,大江之中,夜空之間,它們就這樣注視著,用深邃抑或皎潔照進我的心,伴我卸去俗世間的煩悶。天地蒼茫,星辰增輝,吾生不過須臾,功名轉(zhuǎn)眼塵埃里,不變的,只有那永遠東去的江水。汩汩榮辱之場,日與鉤心斗角相磨戛,怎能算是真趣呢?心鎖解開少許,我仿佛成為那萬千江水中的一滴,最終歸入大海。能舍者必有所得。正此時,云霧散去,月又投射出清輝。莞爾一笑,既是明月,又何怕云妨,終有撥開云霧見月明的那天。
穿竹徑,踏土坡,去承天寺,尋張懷民。
至門前,見窗內(nèi)紅燭映屏風。同是淪落人,想必懷民此刻也無睡意。我未叩門,推門而入。懷民果坐于床頭。見我來,無訝異之神色,目光轉(zhuǎn)向幾案。我移目,見幾案之上,薄酒一壺。相視而笑。
“子瞻可是為今夜月色而來?”
我輕點頭。
“正合我意。喝酒賞月,人生快事。今夜,必醉而歸!”
觥籌交錯,一杯一杯復一杯,逐漸微醉。我與懷民相扶在庭院中。
我想我應(yīng)該是醉了,不然怎么會有行于水中的錯覺?我低下頭,那清澈的水中似乎還生長著輕盈的水草,隨著水的流動而輕輕搖曳,還有簇擁著的水藻,交錯分布,妙趣頓生。我是在夢中嗎?如果我在夢中,那夢境也太過真實清晰了。
“懷民,我可是于水中行止?”
“子瞻兄,你仰頭看看?!?/p>
我仰起頭,才明白水中的藻、荇不過是竹柏在月光下的投影罷了。
天幕,幽華凝紫。目光,如水皎潔。我與懷民二人,各持一酒,眼前這曲徑,也不知會通向何幽處,可也全然不顧。眼前,只有積水變幻著光與影,水藻、荇草在其中,竟也這般自由。
心中,唯有暢快二字。
山寺中垂下的鈴,風動鈴自語,鈴聲愈飄愈遠。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懷民的輕聲感慨隨著鈴聲飄散。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我順聲應(yīng)答。
徹夜未睡,卻也不礙我心中暢快自在。
月墮夜深處,不知晨曦,不聞朝露。
今夜,月依舊未滿,可身邊,卻少了懷民相伴,清酒一壺,聊寄相思。
【老師“點”亮】
原以為只是簡單的一篇“承天寺游記”,卻沒想到小作者從惠州松風亭的月亮寫起,再聯(lián)想到承天寺那一晚的月亮,足見用心。小作者翻閱了大量的資料,在史實的基礎(chǔ)上大膽推測蘇軾的游覽路線,路線中結(jié)合特定的地點,每到一處,隨著景物的變換,融入不同的情感,讓我們感受到了大文豪蘇軾細膩柔軟的內(nèi)心。結(jié)構(gòu)上,開頭與結(jié)尾形成呼應(yīng),言有盡而意無窮,是一篇游記的佳作。
指導老師:王佳惠
記承天寺夜游
邵琰媛? ?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區(qū)金塘中學初二(3)班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蔽乙贿呉髡b陶潛之詩,一邊抬頭望向天幕,只見夜色潑墨而來,逐漸浸染。時近初冬,歸來已有寒意,我緊了緊襟袖,提著一籃翠綠菜蔬徐行而下。山路狹窄,一路草木扶疏,摩挲衣角,沾衣欲濕。今日躬耕東坡晚歸,心下卻甚是舒暢。
回至雪堂,閑來無事,倒不如早些睡覺。我漫不經(jīng)心地向床鋪望去,只見月華如練,像個調(diào)皮的孩子,從我虛掩的門外溜進,又似一張輕薄的紗網(wǎng),悄悄籠罩在床頭,似要與我共眠。大概心中有一個孤獨的角落被輕輕撫摸,竟還有些溫暖的欣喜。我忽覺困意全無,披衣而起,只見戶外的月光更加盛大,它流動在眼前簇新的屋瓦上,沉醉在不遠處上方坡地的盎然綠意中。
“妙哉妙哉,如此月景,錯過可惜,何不邀懷民共賞!”興之所至,一人漫步道中,萬籟俱靜的夜晚,唯有明月和蟲鳴相伴。
一陣冷風吹入襟懷,耳旁傳來梧桐的沙沙聲,月光遮掩在這片疏影橫斜之中,似乎暗淡了不少。前方便是定惠院了,想到初來黃州,無處可去,便和邁兒在這座小小的寺院暫住。佛門清苦,一如當年清冷苦澀的心。想當年自己年少成名,壯志滿懷。誰知世事一場虛空大夢,傲骨也好,豪情也罷,怕是這個世上最多余的東西。推月而出,緊緊掩上窗扉,對外界報以刻意的疏遠,而我又何必以戴罪之身累及旁人呢?
想到這,心下隱隱有些不痛快。罷了罷了,提起這些作甚?我漾起一絲苦笑,現(xiàn)在不也很好嗎?我不由得加快了腳步,不愿讓前塵往事影響今天的好興致。踏著不平的黃泥路,月夜下倒也不算艱難,每天總要這么來回幾趟,習慣了。不過有時下雨,腳下便滿是泥濘,衣袍上也不免沾上黃泥,回到家總要被妻兒戲笑一番。
想著想著,不久便行至臨皋亭,明月早已跳出密林,清輝漸暖。這里本是一處驛亭,縱然年久失修,潮濕逼仄,然有親友相伴相慰,住之安然。
此地臨江,越往前走,耳畔長江奔涌之聲便分外清晰,如同此刻流淌在心間的血液汩汩作響。“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江畔間漫然吟哦,好不暢快!抬眼處,唯見水波浩渺之上,明月皎皎,臨照當空。那滔滔江水似成銀河,自己立于石畔,倒成了點點星輝中的一粒微塵,在時間的長河中,人是如此渺小,那又何必在意!衣物臟了可以洗,跌倒了可以爬起,只要明月在懷,世間的陰晴、毀譽又能如何?自己又何必為外物而耿耿于懷呢?
看著懸在空中的明月、身下江中不息的流水,我微微勾起嘴角,若以后回望黃州的這段歲月,我定不會忘卻此刻的淡定與從容。這片曾用心丈量過的讓人享受農(nóng)事快樂和生活滿足的土地,能夠拋開一切讓人單純體驗自然美好的風月,此生雖留有遺憾,又有何悔?
步履不停,來者可追,承天寺古樸的石階已在腳下。同是天涯淪落人,想到與懷民的志趣相投,我心中不由得升起暖意。因為常來,知有一扇小門虛掩著,徑直而入,來至懷民窗前。此時恰巧小窗支起,窗下的人兒一身月華,風中獨立?!白诱?,是你!”“哈哈,如此良辰美景,豈能辜負?”四目相對,不由得相視一笑。
夜已深了,頭上懸月越發(fā)皎潔,寺中竹柏深深,投下一地斑駁疏影。我倆穿過曲徑,漫步庭中,也不說話,只是靜聽萬籟。不知不覺間,我竟分不清充盈眼前的那片明亮,是月,是積水,還是我的一片美好夢境?而我們也似乎成了兩尾無心的魚兒,游于藻、荇之間,好不快活!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蔽也挥傻妹摽诙觥衙裣蛭彝麃?,目光灼灼,亦如明月般澄澈。是啊,此刻有知己相伴,明月解意,江山風物取之不盡,有何憾哉!
【老師“點”亮】
本文通過合理的想象和唯美的筆觸,細膩生動地再現(xiàn)了“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的那次月夜漫步,這是小作者對古人幽微情感的一次觸摸與探索。整體表達比較貼合原文本作者的心境與情懷,展現(xiàn)了東坡的人格魅力。其間也有小作者對貶謫文化的一些思考,文章意蘊頗豐。
指導老師:趙 燁
記承天寺夜游
黃 薇? ? 浙江省舟山市嵊泗縣海星中學初二(6)班
元豐六年(1083)十月十二日,是夜,閑來無事,略飲薄酒。想我年逾不惑,朝云近日又為我新添一子,真是人生一大喜事。然念吾半生經(jīng)歷,似飛鴻踏雪,皆因鋒芒太盛,吾雖不悔,唯愿小兒愚且魯,無災(zāi)無難到公卿。想來近日頻頻念起先父,也皆由此。罷了,初更已過,解衣睡矣。
偶然抬頭,清輝入戶,玉兔小友不知何時已爬上樹梢,天地間早已覆蓋上一層薄紗。唯美酒與明月不可辜負,不妨披衣起身,攜月夜游。
謫居黃州已五年有余,遙想昔日心懷蒼生,兼濟天下,愿在廟堂之上做個太平宰相,然為官至今,輾轉(zhuǎn)各地,如走馬觀花,何處才是歸途?況親友難見,念子由最甚。月將滿,然人未圓!
不知不覺,已行至東坡,今晨方理荒穢,菜蔬可有長高些?定睛瞧去,那坡上泛著無數(shù)細小銀光,又似一層銀紗拂動,清風徐來,裹挾著一片月華,菜蔬隨之抖動身形,莫非這小小生靈吸收月之精華,竟在這夜間暗暗使勁?黃州雖遠,但人心不遠。感念正卿雪中送炭,贈我東坡。
路雖坎坷,然拄杖徐行亦不負雅興。此去不遠,便是承天寺,何不尋懷民一同賞月?江水滔滔,晝夜不息,眼前便是臨皋。所幸今日未騎馬前來,踏碎這玉盤瓊瑤。明月皎皎,如美目流轉(zhuǎn);江月有情,似老友相伴。
至承天寺,見西廂房一燈如豆,噫,懷民知我!屋中已備薄酒,小酌兩杯,相與步于中庭。月華籠罩之下,天地仿佛被裝進澄澈空明的水中,竹柏似水草搖曳身姿,懷民不禁感嘆:“子瞻,月色如水,藻、荇浮動,我倆何其有幸,共賞此景!”我聞之朗聲大笑:“你我何不做兩尾游魚,暢享于天地之間?”
此身雖非我有,然天地之大,江月無主,閑者有之。
【老師“點”亮】
小作者通過不同視角觀察景物,運用聯(lián)想與想象豐富意境,使用多種修辭手法讓景物更具靈動之美,寫出江月之特點。游蹤清晰,雪堂—東坡—臨皋亭—承天寺,移步換景,融情于景,情感變化體現(xiàn)層次感,且聯(lián)系蘇軾經(jīng)歷,情出有因。語言文白相雜,文從字順,貼近人物性格。
指導老師:葉佳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