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曉敏 楊志偉
【關鍵詞】早期體位干預;妊高征;下肢深靜脈血栓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VT)最常見于手術后,這主要是因為手術之后患者需要臥床休息,導致血液循環(huán)較之于活動時更差,同時,倘若患者本身存在一定程度的血液循環(huán)障礙,血液流動性較差,長時間臥床就會增加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當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之后,患者活動會造成血栓脫落,血栓隨著血液循環(huán)流動至肺動脈后,一旦出現肺栓塞,會對患者造成嚴重的后果。對于產科患者來說,妊高征是其最常見的并發(fā)癥,對于妊高征患者來說,由于高血壓造成的心臟負荷加重以及妊娠本來造成的影響,產婦在孕期以及產后運動量明顯減少,有相關的研究表明,剖宮產術后產婦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風險明顯增加。近年來,為了切實降低妊高征產婦音_倌產術后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風險,越來越多的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開始應用早期體位干預的方法來對產婦進行干預,現將本次研究結果如下:
1.1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銀川市某三甲醫(yī)院產科的妊高征產婦78例為本次研究的對象,按照統(tǒng)計學的方法把這些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樣本量均為39人。對照組產婦年齡范圍21~39歲,平均26.13±2.01歲,平均孕周37.52周±3.14天;實驗組產婦年齡范圍20~36歲,平均25.94±3.21歲,平均孕周37.75周±2.86天。兩組研究對象的—般資料具有可比性,因此可以用于比鉸。
1.2方法對于對照組產婦,在本次研究期間采用常規(guī)護理方法進行護理,內容如下:剖宮產術后6小時,鼓勵產婦在家屬協(xié)助下翻身活動,加速胃腸功能的恢復,給予產婦流質飲食,幫助產婦處于舒適的臥位;剖宮產術后24小時,在醫(yī)護人員的指導以及家屬的幫助下,協(xié)助產婦步行,實現運動功能的恢復。
實驗組在產科護理常規(guī)的基礎上,聯(lián)合采用早期體位干預的方法進行指導。內容如下:術后2小時,去枕平臥,足跟墊軟墊,頭低足高位,促進下肢靜脈血液回流;術后6小時,指導家屬讓產婦處于坐位,并對其下肢進行按摩,加速血液流動;術后2天,指導產婦穿上彈力襪或是用彈力繃帶包扎,加強下肢靜脈血液回流。
1.3觀察指標選擇產婦下肢出現疼痛、腫脹以及B超顯示其下肢發(fā)生深靜脈血栓作為觀察指標。
1.4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相關處理,同時應用卡方檢驗以及回歸分析對研究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意義的處理。
2.1下肢疼痛、腫脹情況兩組產婦在剖宮產術后下肢出現疼痛、腫脹的情況進行統(tǒng)計,見表1。
2.2 B超引導下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率對兩組產婦進行下
通過上述數據可以發(fā)現,對于對照組和實驗組產婦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干預后,實驗組產婦在術后下肢疼痛、腫脹發(fā)生率以及B超引導下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方面的數據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產婦,且經過統(tǒng)計學檢驗,可以發(fā)現實驗組產婦和對照組產婦在以上數據方面存在的差距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近年來,我國孕產婦剖宮產數量增多,由于產婦體內激素的原因以及術后疼痛產婦下床活動時間較晚,活動量較少,導致產婦產后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概率較高,概率達到了0.62%~1.29%。妊高征產婦由于妊娠期的特殊生理情況以及疾病的影響,其凝血功能過強,并且體內的雌激素高于正常產婦,其發(fā)生產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幾率更大。在本研究中,通過對剖宮產術后的妊高征產婦實施早期體位干預,鼓勵其術后早期翻身、下地以及輔助按摩的方法,增加產婦下肢活動量,促進其血液流動以及下肢深靜脈血液回流,產婦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率明顯降低,為產婦提供了最大程度的生命安全保障,在臨床具有推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