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振忠
(駐馬店市中心醫(yī)院,河南 駐馬店463000)
皮膚結核是結核桿菌引起的皮膚黏膜感染。尋常狼瘡為皮膚結核中最常見的一種,約占皮膚結核的50%~70%。常規(guī)治療方法是多種口服抗結核藥物的聯(lián)合應用,具有治療時間長,病人依從及耐受性差的特點,且長期聯(lián)合用藥還有可能會導致對肝腎功能的影響。為進一步探討合理有效的治療方法,提高對尋常狼瘡的認識和診療水平,現(xiàn)將近5年來,我科采用口服抗結核藥物和異煙肼聯(lián)合地塞米松針局部注射治療的尋常狼瘡80例患者進行臨床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科門診自2010年1月—2015年1月,收集80例皮膚結核患者,經臨床表現(xiàn)和病理檢查確診。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40例,男 15例,女 25例;年齡 14~68歲,平均(35.3±10.2)歲。病程4個月~5年,其中病程小于1年16例,1~2年18例,超過2年6例。對照組40例,男11例,女 29例;年齡14~76歲,平均(36.8±11.2)歲。病程6個月~5年,其中病程小于1年24例,1~2年12例,超過2年4例。
1.2 臨床特點 皮損形態(tài)多樣,表現(xiàn)為斑塊、結節(jié)、潰瘍、表面滲液或有膿液、壞死和增生性或萎縮性疤痕等,皮損顏色呈暗紅色、淡紅色和褐紅色等。皮損分布頭、面、頸部32例,軀干8例,四肢29例,臀部11例。皮損大小不一,皮損面積最小約為3.0 cm×5.5 cm,最大約為10.0 cm×8.0 cm。典型損害有蘋果醬樣的狼瘡結節(jié)和典型“三廓”癥狀的結節(jié)(中央網狀瘢、疣狀邊緣、四周紅暈)等。其中45例患者無明顯皮損不適,18例皮損有輕微疼痛感,17例皮損輕度瘙癢。所有病例均無低熱、盜汗、消瘦現(xiàn)象,否認有結核病史。80例患者發(fā)病后首診均被誤診,分別被診斷為孢子絲菌病、皮膚慢性潰瘍、濕疹、紅斑狼瘡、結節(jié)病等。
l.3 輔助檢查 組織病理:表皮角化不全,見炎性漿痂,在真皮上部,主要為上皮樣細胞,內有少量朗格漢斯巨細胞,外圍是淋巴細胞,雜有少量漿細胞,干酪樣壞死極少見;所有患者血、尿、糞3大常規(guī)及肝腎功能均正常;真菌鏡檢陰性;血沉增快20例;胸部X線檢查:3例肺部表現(xiàn)肺紋理增多,陳舊性鈣化斑和胸膜增厚;腹部B超檢查均未見異常;純蛋白衍生物(PPD)試驗:21例強陽性,10例陽性,15例弱陽性,余陰性。對于面積較大、年齡<14歲者,局部用藥過敏、孕婦、哺乳期、吸毒及失訪者不作為本組觀察對象。
1.4 治療方法 治療組:一線抗結核藥物,利福平膠囊0.45 g/d、乙胺丁醇片0.75 g/d、比嗪酰胺1.5 g/d口服;同時局部給予異煙肼注射液0.1 g(2 mL)、地塞米松針2 mg,加適量2%利多卡因注射液(約1 mL)配成溶液。局部皮膚消毒后,針尖與皮膚成15°角將藥液注入皮損基底部,分多點注射,使皮損組織變白為度。注射后用無菌紗布按壓5 min,防止藥液漏出,隨后予無菌紗布覆蓋包扎,患處避免接觸水。每周注射1次。面積稍大者,藥液按比例配制。對表面有糜爛、潰瘍、膿液的患者,先行表面清創(chuàng),愈合后再注射治療。對照組:只給予利福平膠囊0.45 g/d、乙胺丁醇片0.75 g/d、比嗪酰胺片1.5 g/d口服。5周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后觀察結果。
1.5 療效判定標準[1]以療效指數(shù)判斷療效。即皮損面積(cm2)縮小百分比=[(治療前面積-治療后面積)/治療前面積×100%]。痊愈:療效指數(shù)≥98%;顯效:療效指數(shù)80%~97%;好轉:療效指數(shù)50%~79%;無效:療效指數(shù)≤49%。有效率=(痊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樣本例數(shù)×100%。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2.0統(tǒng)計學軟件包進行處理,計算資料采用χ2檢驗。
2組患者治療1個療程結束時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2組治療1個療程結束時療效比較 例
在1個療程結束后,治療組25例痊愈,治愈率為62.5%,有效率為87.5%;對照組10例痊愈,治愈率為25.0%,有效率為57.5%。2組治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71,P<0.05);2 組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51,P<0.05)。對治療組未痊愈者,繼續(xù)第2個療程治療后全部治愈;對照組繼續(xù)服藥,維持治療1個療程,仍有12例未愈,然后同治療組給予局部注射,直到痊愈。對于皮膚痊愈者,治療組和對照組口服異煙肼片0.3 g/d、利福平膠囊0.45 g/d,各強化治療1~2個月后,停藥后,每個月隨訪1次,詳細記錄治療后的不良反應及并發(fā)癥。
治療中每個月分別復查肝腎功能均無異常,本組痊愈病例隨訪滿1年無復發(fā)。治療組治療過程中患者在注射后局部均出現(xiàn)腫脹、疼痛,可持續(xù)1~2 d。所有患者未見水皰、糜爛、感染,未出現(xiàn)呼吸困難、發(fā)熱、過敏等全身不良反應。經過6個月隨訪未見繼發(fā)色素沉著,有3例表面出現(xiàn)淺表萎縮性瘢痕。
本文采用異煙肼加地塞米松針局部注射治療尋常狼瘡的方法。統(tǒng)計結果表明,聯(lián)合應用優(yōu)于單純口服抗結核藥物治療。筆者認為局部注射用藥可以提高病灶內藥物濃度,而地塞米松具有抗炎、抗過敏的藥理作用,適量的利多卡因減輕局部注射后的疼痛,提高了藥物治療效率,縮短了病程。目前認為,在有效抗結核病藥的作用下,糖皮質激素的治療并不引起結核病灶的惡化。緩解急性炎癥的各種癥狀及防止某些炎癥的后遺癥:如組織黏連和瘢痕[2]。所以不伴有其他臟器結核的本病患者可用異煙肼類藥物單一治療[3],伴有其他臟器結核者則采用聯(lián)合療法,以防單一用藥出現(xiàn)耐藥[4]。皮膚出現(xiàn)結核性肉芽腫性炎后,局部皮膚紅腫,血液循環(huán)較差,藥物在其中較難達到有效地抑菌濃度的效果[5],因此局部注射聯(lián)合口服抗結核藥物,避免單一口服用藥治療時間偏長,增加藥物帶來的各種不良反應。對于皮損面積較小者,筆者曾單用異煙肼針局部治療,無論年齡大小,治療效果較好。對于面積稍大者,采用口服和異煙肼加地塞米松局部注射治療,是一種安全、有效、經濟、簡單易行的治療措施,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