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海建
曾被稱為各種套餐中“忽悠之王”的不限流量套餐終于下線了。套餐上市一年多,在被工商部門認定為虛假廣告、遭消協(xié)質(zhì)疑、工信部點名批評勒令整改后,如此重壓之下,三大運營商已叫停不限量套餐??墒牵念^換面后,暢享套餐等換湯不換藥的套餐產(chǎn)品,又重新亮相。
不限量套餐前腳剛走,暢享套餐后腳跟進,中文博大精深,套餐換了名字重新上市,其中的語義消費者心知肚明。
所謂的不限量套餐,流量達到100GB后自動停止上網(wǎng)功能,有的套餐,甚至20GB后就不能上網(wǎng)。這些明擺著與《廣告法》相悖的營銷套路,不僅讓消費者有“被當猴子?!钡氖苋韪校嗔盥毮鼙O(jiān)管部門置于規(guī)則的烤架之上。2017年6月,工信部正式出手,約談了三大運營商,要求企業(yè)必須規(guī)范宣傳行為;2018年8月,三大運營商的不限量套餐被工商部門認定為虛假廣告。在這其中,有一個共識越發(fā)清晰:通信不限量的說辭,疑似違法又違規(guī)。
既然不限量套餐被認定為虛假廣告,邏輯上說,這必然對應著兩個結(jié)果:一是三大運營商趕緊洗心革面,不要再在文字上玩貓膩;二是依法認罰,罪得其咎地警示營銷市場??裳巯聛砜矗耗阃娴牟幌蘖刻撞徒K于下線了,但運營商的套路營銷真的收斂了嗎?這個問題顯然未必樂觀。三大運營商既沒有認錯的態(tài)度,好像也未曾見到過對等的罰單。這次的下線悄無聲息,更像是一種“應付壓力”的舉動。
自2015年5月國務院向電信運營商明確提出提速降費要求,迄今已然過去3年多時間。不過,提速降費就像此前的景區(qū)門票價格調(diào)整,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要么遲滯難決,要么斗智斗勇,有兩大癥結(jié)飽受詬?。涸谛詢r比上明擺著“殺熟”;在營銷方面極盡忽悠之能。
舉報高居不下、督察問題重重,如果明面上的不限量套餐都不能手起刀落地解決好,魅影深重的亂扣費現(xiàn)象等,又如何清朗透明起來呢?
(選自光明網(wǎng))
【素材解讀】
手機通信流量的背后,是互聯(lián)網(wǎng)已經(jīng)成為經(jīng)濟社會的基礎硬件與服務的大背景。通信流量關(guān)乎民生公共問題,如果這個領域不能以開放競爭的態(tài)勢市場化或者以公益服務的旨歸公共化,始終在市場與行政之間搖擺不定,勢必會成為整個社會巨大而沉重的沉沒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