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娟尚冰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文化及藝術教育教研室,遼寧 沈陽 110847)
自中華文明誕生之際,便有各樣文化的產生。酒文化和中醫(yī)學在歷史長河里均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酒在方劑中往往有畫龍點睛的妙用,而醫(yī)藥則使酒在飲用時更為健康。
我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早在商代,酒的釀造工藝就已經(jīng)很成熟了,并且廣泛用于大型的禮儀或祭祀活動中。所以,我國的酒文化一定會在漢字形體中留下印記。
漢字有“義寄寓形”的特點,醫(yī)字的各部組成便揭示了醫(yī)藥的來源,“醫(yī)”字由“殹”“酉”兩部分構成,“醫(yī)”像箭裝在箭桶里面,“殳”像手持圓頭長把武器,“酉”恰恰為古酒字,形似酒壇,整個文字的意思是用酒治療傷口,引申為治療疾病。
《說文》中記載,“醫(yī),治病工也。殹,惡姿也;醫(yī)之性然。得酒而使,從酉。酒所以治病也?!吨芏Y》有醫(yī)酒?!贬t(yī)意為“治病的人,在這里用酒做藥物的輔助劑,所以從酉。這是王育的說法。另一義說,殹表示病人的聲音,酒是用來治病的。《周禮》有名叫醫(yī)的酒類飲料。在我國上古時期醫(yī)巫同源,巫在社會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醫(yī)巫還不分,但是,在《史記》中,扁鵲有六不治的說法,即“信巫不信醫(yī)。”說明巫和醫(yī)在此時已經(jīng)分家。在上古時期,人們十分信奉巫祝,所以無論大事小事,人們都要占卜。所以“毉”先于“醫(yī)”而產生,后來藥酒一類的的藥物取代了巫術,所以古醫(yī)字就演變成了從酉,所以我們說醫(yī)源于酒,“醫(yī)”的產生則反映了人們已經(jīng)開始用酒治病,并逐漸科學化[1]。
相傳禹治黃河水患有功,受舜禪讓繼帝位。繼位之后,因國事操煩,十分勞累。巨大的壓力,使得他吃不下睡不著覺,逐漸瘦弱。禹的女兒眼看著父王每天繁忙國事,感到十分心痛,于是便請服侍禹膳食的儀狄來想想辦法。
有一天,儀狄到深山里打獵,希望獵得山珍美味,為大禹做美味的食物,意外發(fā)現(xiàn)了一只猴子在吃一潭發(fā)酵的汁液,原來這是桃子所流出來的汁液。猴子喝了之后,便醉倒了,而且臉上還露出十分滿足的樣子,于是讓好奇的儀狄也想親自品嘗看看。一嘗之下,他感到全身熱乎乎的、很舒服,整個人筋骨都活絡起來,他喝了大為驚奇,儀狄高興的說:“想不到這種汁液可以讓人忘卻煩惱,而且睡得十分舒服,簡直是神仙之水?!?/p>
大禹王的病痛一直未見好轉,而禹王也因無力處理國事而覺得愧對天下百姓,就在此時共工又引領了洪水趁機出來作亂……禹王更懊惱了。就在這時儀狄靈機一動,趕緊將上次在深山所發(fā)現(xiàn)的汁液拿來給禹帝飲用,禹被這香甜濃純的味道所深深吸引,因而胃口大開,頓時精神百倍,體力也逐漸恢復了,大禹王于是帶著大伙兒準備迎戰(zhàn)去了。
儀狄因為受到了大禹王對喝的酒的肯定,便決定自己研究制作,在精衛(wèi)、小太極和大龍的幫忙之下,終于完成了第一次的造酒,大家都很興奮的急著想品嘗,于是儀狄便喝了一口,他喝了之后差點沒吐出來,因為喝起來就像餿水一樣……原來是汁液還沒有經(jīng)過“發(fā)酵”這個步驟,所以第一次的造酒就失敗了,經(jīng)過大家不停的試驗及潛心研究,最后終于制作出各種美味又好喝,俗稱作“酒”的東西。
酒,為米、麥、黍、高粱等和曲釀成的一種飲料,我國各地均產。因制作方法不同,酒又分為蒸餾酒和非蒸餾酒兩大類,前者如米酒、黃酒、葡萄酒等,后者為白酒,又名燒酒,浸藥多用燒酒,做藥引用黃酒,白酒以陳久者為佳。酒味甘、苦、辛,性溫,有小毒,入心、肝、肺、腎經(jīng),有溫通經(jīng)脈、舒經(jīng)活絡、通經(jīng)止痛、引行藥勢之功,適用于寒滯經(jīng)脈,淤血內阻,風濕痹痛,筋脈攣急及導引藥等?!睹t(yī)別錄》言其“行藥勢,殺百邪惡毒氣”。《本草綱目》言“酒,天之美祿也。曲面之酒,少飲則和血行氣,壯神御寒,消愁遣興,痛飲則傷神耗血,損胃亡精”。《本草求真》言其“溫飲和胃,怡神壯色,通經(jīng)和脈”。營養(yǎng)分析表明,本品含乙醇(酒精),蒸餾酒類含量為50%~70%,非蒸餾酒類含量為15%~20%。藥理研究表明,本品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作用與麻醉藥相似,但其引起的興奮,為大腦功能減弱所致,而非真興奮,故不能用于麻醉??墒蛊つw血管擴張,熱量散失加速。乙醇含量在10%左右的酒,可促進胃液分泌,并可促進胃的消化吸收功能,但大于20%時則可抑制胃液分泌,減少胃蛋白酶的活性。乙醇在胃腸道中吸收迅速,其中約有20%在胃中吸收,其余在小腸,空胃時吸收最多,低濃度時易于吸收,高濃度時反應緩慢。進入人體內的乙醇90%~98%被氧化,并放出7.1kcal/g能量為機體利用,成年人一般每小時可氧化乙醇9~15 mL,此氧化速度恒定,不受血中濃度高低影響,若大量飲酒,超過此速度,即可蓄積而引起中毒。
又有說,酒為杜康所造,據(jù)《說文解字·巾部》記載:“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憋环Q黏小米,實為牯高粱。傳說杜康生于周朝,不做官,是個牧羊人。一天,他把小米粥裝進竹筒里,帶去牧羊。牧羊時,把竹筒放在一棵樹下,離開時卻忘記帶走了。過了半個月,他趕著羊回來,又在那棵樹下找到了他的竹筒。打開一看,竹筒里的小米粥已經(jīng)發(fā)酵,變成酒了。村里人喝了,都夸獎這東西好喝。無意中的發(fā)明,使他成為地方名人。于是,他不再牧羊,改行釀酒,辦起杜康酒店來了。
有一種酒叫軒轅酒,據(jù)說與黃帝大有淵源。相傳黃帝和蚩尤大戰(zhàn)期間,黃帝一時戰(zhàn)敗,逃跑時慌不擇路,跑到西龍山下。彼時太陽十分毒辣,戰(zhàn)士們又累又渴,卻無水可飲,無糧可食。偶然間,黃帝發(fā)覺他坐的石頭特別清涼,便想探究一二,將石頭搬起后,一股清涼凌冽的甘泉從地底崩出,戰(zhàn)士們大喜,清冽的泉水解了渴、飽了肚、消了暑。戰(zhàn)后黃帝命人用此處的水釀成美酒,人們就稱此酒為軒轅酒,以繼承和弘揚偉大的黃帝精神。
中醫(yī)認為,適度飲酒可以溫經(jīng)通絡,扶陽驅寒。以酒治病起源甚早,在甲骨文中已有記載“鬯其酒”,“鬯酒”大概是當時王室的占卜用酒,以中藥郁金香與酒合釀而成,是一種芳香藥酒。還有祛惡防腐,有芳香,避穢,除邪的作用。馬王堆出土的漢墓女尸之所以能長久保存,就是得益于鬯酒祛惡防腐的作用[2]。
《黃帝內經(jīng)·素問》中提到湯液醪醴治療疾病,醪,醴都是酒類,《素問》提到酒的制作,曰:“為五谷湯液及醪醴”“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堅”“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時,故能至堅也”。[3]湯液為五谷加水煎煮而成的湯汁,醪醴則為汁渣混合的稠濁而甘甜的酒類。在《內經(jīng)》當中提到2種酒劑,分別是雞矢醴和左角發(fā)酒。左角發(fā)酒用來治療尸厥;雞矢和米酒制成,用以治療臌脹。
陶弘景云:“大寒可以凝海,惟酒不冰”,指出酒的特點在于熱性。舉世無雙的醫(yī)藥學家李時珍,在其醫(yī)著《本草綱目》中謂:“酒,升陽發(fā)散,其氣燥熱,勝濕祛寒,故能開拂郁而消沉積,通隔噎而散痰飲,治泄痢而止冷痛[4]?!侗静菥V目》記載了許多用酒治病的驗方,像燒酒灰湯治療鵝掌風,燒酒入飛鹽治療冷氣心痛,燒酒溫飲治療寒濕泄瀉和陰毒腹痛,火酒滴耳取耳中異物,醇酒灌服治療卒中驚死,暖酒淋洗治蛇咬瘡等;《史記》曾記載西漢名醫(yī)淳于意以酒治病的兩個故事,濟北王病,召臣意診其脈,曰:風蹶胸滿。即為藥酒,盡三石,病已。得之汗出伏地。所以知濟北王病者,臣意切其脈時,風氣也,心脈濁。病法“過入其陽,陽氣盡而陰氣入”。陰氣入張,則寒氣上而熱氣下,故胸滿。汗出伏地者,切其脈,氣陰。陰氣者,病必入中,出及瀺水也?!奔慈幘婆渲埔殉?,藥到病除。又有“王美人懷子而不乳,來召臣意。臣意往,飲以莨菪藥一撮,以酒飲之,旋乳。臣意復診其脈,而脈躁。躁者有馀病,即飲以消石一齊,出血,血如豆比五六枚?!庇纱丝芍茖﹄y產的婦人有助產的作用。
酒在麻醉方面的功效也不可小覷?!读凶印吩涊d,“魯公扈、趙齊嬰二人有疾,同請扁鵲求治,扁鵲謂公扈曰:‘汝志強而氣弱,故足于謀而寡于斷,齊嬰志弱而氣強,故少于慮而傷于專。若換汝之心,則均于善矣?!怡o飲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藥,即悟,如初,二人辭歸?!边@是一個醉酒換心的故事。名醫(yī)扁鵲以酒為麻醉劑實施外科手術,2人從“迷死”中醒來后病果真痊愈了,可見當時醫(yī)療水平之高。無獨有偶,漢代著名醫(yī)家華佗在手術時,讓病人喝下以酒沖服的麻沸散,病人失去痛覺后就可以實施手術了。以上這2個故事體現(xiàn)了酒作為麻醉劑在醫(yī)療中的作用,這比歐洲人使用麻醉劑早了很多年。
勾踐,春秋末年越國國君(公元前497—公元前前465)在位。曾敗于吳,屈服求和。后臥薪嘗膽,發(fā)憤圖強,終成強國。公元前476年滅吳。《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載“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成語“臥薪嘗膽”即出于此。
公元前492年,吳越相爭,越敗于吳,勾踐被迫去吳為奴,君臣相送。勾踐忍辱負重,為吳王夫差牽馬守墓,3年后終于獲準回國。為了雪恥,為增加國家人口,補充兵力和勞動,勾踐曾采用過一系列獎勵生育的政策和措施,《左氏春秋·越語》篇中載有“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以酒獎勵生育體現(xiàn)兩方面的作用,一是作為國君的恩賜,使百姓感激國君,聽從國君;二是作為對產婦的一種保健用品,幫助催奶和恢復產婦的體能,有利于優(yōu)育。因此,以黃酒作為產婦的保健用品一直沿用至今。通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使越國富強起來,終于將吳滅掉。
黃酒是我國最古老的飲料酒,它是以糯米為原料,酒曲為糖化發(fā)酵劑,經(jīng)釀造而成。其色澤淺黃或紅褐,質地醇厚,口味香甜甘冽,回味綿長,濃郁芳香,而酒精含量僅為15%~16%,是比較理想的酒精類飲料。黃酒味苦、甘、辛,性溫,入肝、脾、胃經(jīng),有行藥勢、殺百邪、惡毒、通經(jīng)絡、行血脈、溫脾胃、養(yǎng)皮膚、散濕氣、扶肝、除風下氣之功,適用于風濕痹痛、骨節(jié)疼痛、消化不良、凍瘡、手足不溫等。秋冬溫飲黃酒,可活血散寒,通經(jīng)活絡,可有效抵御寒冷刺激,預防感冒。
黃酒雖然乙醇度低,但仍然含有一定的乙醇量,因此,飲用時也要注意適量,一般以每日折合50 g左右的純乙醇量為宜。
中華民族向來是一個熱愛生活,向往幸福,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偉大民族。經(jīng)過歷代艱苦卓絕的偉大探索,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節(jié)日醫(yī)療用酒,豐富了我國的醫(yī)療寶庫,推動了中醫(yī)發(fā)展,是中華民族對世界醫(yī)藥科技發(fā)展史的奇特貢獻。
4.1 屠蘇酒 元日飲酒,以詩為證,“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屠蘇酒有“屠絕鬼氣,蘇醒人寰”的意思,據(jù)說屠蘇酒是漢末名醫(yī)華佗創(chuàng)制而成的,具有益氣溫陽、祛風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其配方為大黃、白術、桂枝、防風、花椒、烏頭、附片,于除夕傍晚懸在井底,正月初一早上取出來泡在酒中或煮或不煮,全家人面朝東方飲用此酒,預防瘟疫再把剩下的藥渣扔入井中,歲飲此水,一世無病。后由唐代名醫(yī)孫思邈流傳開來的。孫思邈每年臘月,總是要分送給眾鄰鄉(xiāng)親一包藥,告訴大家以藥泡酒,除夕進飲,可以預防瘟疫。屠蘇酒在飲用上有個特別的規(guī)矩,要從年幼的人開始喝起,按照輩份依次,于是這也成了詩人們感慨歲月不復,朱顏辭鏡的一種意象了。驅疫辟邪,祛病健身,是元日酒文化兩大重要功能。
4.2 雄黃酒 菖蒲酒 五月為仲夏之月,端又有開始之意,唐朝以后五月初五特指端午。端午用酒有菖蒲酒、雄黃酒、艾酒、朱砂酒等。民間流傳一個說法“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過去人們用雄黃酒避邪驅毒。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雄黃、橘紅色、為硫化砷、性溫、微辛、有毒,有解毒殺毒的作用。少量飲用,可治驚癇、瘡毒。但小孩子不適合飲用,所以大人通常會用雄黃酒給小孩子頭上畫一個王字,用以驅邪消災。白蛇傳中白素貞喝了雄黃酒后便現(xiàn)出原形,這即為雄黃酒辟邪的生動表達。另一種菖蒲酒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釀造歷史,端午節(jié)的菖蒲酒用菖蒲、艾葉泡制而成,被人們用以祛毒辟邪。菖蒲可以祛寒濕、補五臟、明耳目、溫腸胃。在許多神仙故事中,很多神仙都是因為常食菖蒲而得道升仙,而五月有長命續(xù)命的文化心理,所以菖蒲得到了百姓的歡迎,菖蒲也就成為了端午佳節(jié)的神品。隨著菖蒲的藥用價值被發(fā)掘,后來形成的藥用的菖蒲酒制作就更為嚴格,也更為考究。象征著闔家團圓的中秋節(jié)自然也少不了酒的出現(xiàn),中秋桂花飄,古人則用智慧將其與酒巧妙融合,制成桂花陳酒[5]。
4.3 菊花酒 茱萸酒 九月初九為重陽節(jié),重陽節(jié)的習俗是登高飲菊花酒,吃重陽糕,九為陽數(shù),且為陽數(shù)之極,九九為重陽,盛極必衰,九九為不吉之術,九月初九需辟邪。南朝梁·吳均《續(xù)齊諧記·九日登高》載:“東漢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一日,長房謂之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日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女帶茱萸囊,蓋始于此。”“九”為陽數(shù)之極,盛極必衰,九九為不吉之數(shù),九月初九須辟邪。西晉·周處《風土記》:“俗尚九月九日謂之上九,茱萸到此日氣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頭,云辟惡氣御冬?!避镙菤馕斗枷悖伸詈雇?,助陽止瀉,能治療頭痛、腹痛、泄瀉等疾,菊花有清利頭目風熱、補益肝腎之效。古人認為九月初九佩茱萸、飲菊酒、登高山可以免除災禍,辟除不祥,此俗一直流傳到后世?,F(xiàn)代社會中人們重陽登高鍛煉體魄,能帶給我們酷暑之后的清爽宜人。
重陽節(jié)用酒有菊花酒和茱萸酒,菊花酒由菊花加糯米、酒曲釀制而成,其味清涼甜美,有養(yǎng)肝、明目、健腦、延緩衰老等保健養(yǎng)生功效。菊花為長壽食品,服之可輕身耐老,因為菊冬苗、春葉、夏蕊、冬花,經(jīng)歷霜雪不凋零,當然是益壽延年的象征,古人不僅服菊并且認為,飲用菊水亦可益壽延年,所以人們以菊泡酒,白菊花長于清肝明目,黃菊花長于清肺熱。吳茱萸性味辛苦熱,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以此泡酒大益于身體健康。茱萸酒是吳茱萸,肉桂,益智仁,白酒釀造而成。主治遺尿,小便頻數(shù)。
4.4 社酒 社日就是祭祀社稷的日子,分為春社和秋社。春社到了今天變成了二月二龍?zhí)ь^,秋社即是中秋節(jié)。社日節(jié)當然也有社酒。民間流傳社酒可以治聾,所以社酒又叫“治聾酒”,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社酒有3個功能,一為治小兒語遲,納口中佳,二為噴屋四角,辟蚊子,三為治聾。社日也因此成為了一個衛(wèi)生保健日子。
4.5 上巳節(jié) 上巳節(jié)在今天是一個逐漸衍化的一個節(jié)日,與寒食,清明三節(jié)合稱清明節(jié),上巳節(jié)自魏晉開始定為三月初三,相傳漢武帝時,徐家三月初生有三女,初三日全部夭折,人們覺得不詳,于是相約去河里洗澡,以去除邪氣,后逐漸有禊酒這一習俗,便有了流傳千古的王羲之《蘭亭集序》之流觴曲水。
中醫(yī)用酒治病歷史悠久,在《神農本草經(jīng)》當中就有記載,“藥有宜酒漬者”,古稱“酒洗”或“酒炙”。酒性味辛溫,辛者能散能行,王好古說,“酒能行諸經(jīng)不止,與附子相同。味之辛者能散,味苦者能下,味甘者居中而緩也。為導引??梢酝ㄐ幸簧碇?,至極高分?!彼跃瓶缮崴幮裕热?,比如黃芩,黃連,黃柏,酒制黃芩可以治療上焦的肺熱和肌表的濕熱;酒制黃連可減輕其寒涼之性,清頭目之火;酒制黃柏則既可清下焦之熱,又可清上焦之熱。作為攻下常用的藥材—大黃,酒制后可減輕其峻烈之性,亦能借酒上行而清上焦之熱,且活血作用較好,宜用于瘀血證。酒亦可改變藥性,使其補益作用增強,女貞子本就有滋陰補腎的作用,黃酒制熟曬干后則使其補不過益,補中有清。何首烏生用有通潤腸道,清瘡去毒的作用,酒制后可補肝腎,益精血,烏須發(fā)。酒還可以增強活血通經(jīng)的作用。丹參,牛膝用黃酒制后,活血止痛的功效大大提高。善于發(fā)現(xiàn)和思考的古人在釀酒的過程里也發(fā)現(xiàn)了曲在健脾和胃方面的功效,曲治療胃病的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就有,因其功效強大,一度被“神化”。以“六神曲”和“建曲”為首的曲成為家喻戶曉的保健佳品。另外,酒還有矯味矯臭的作用。比如中藥紫河車即為胎盤,氣味比較腥臭,患者不太容易接受,但經(jīng)黃酒蒸制,便可起到解腥的作用。酒炒白芍能夠緩解白芍的酸寒之性,產后腹痛猶為適宜。酒制的烏梢蛇和蘄蛇不僅可以提高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功效,還可以減少腥氣[6]。
據(jù)統(tǒng)計,《方劑學》中收藏中藥方劑236個,用到酒的達34個,占14.4%,其中癰瘍劑13個,用到酒的就有5個占38.5%;活血劑19個,有7個用了酒,占37%;補益劑23個,用到酒的有6個,占26%[7]。
《醫(yī)方集解》有云,“加酒者欲其通行全身,使無邪不散也?!崩顤|垣用來治療大頭天行的普濟消毒飲里有酒制黃連、黃芩便是利用了酒制芩連清泄上焦之熱的功效,并可通行全身,直達病所。仙方活命飲在煎制的過程需要水酒各半,酒的使用可加強辛散溫通的作用,助藥力直達病所。還有復元活血湯,以水酒各半煎煮,是為加強活血去瘀,溫經(jīng)通絡的作用。瓜蔞薤白白酒湯,也需要酒和薤白、瓜蔞同時煎煮,就是借助酒的上行之性,來通陽散結,治療胸痹。醫(yī)圣張仲景的炙甘草湯,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納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炙甘草湯方是用清酒及水同煎的,清酒即米酒之陳香者,取酒以宣通百脈,流通氣血,使經(jīng)絡暢利并引諸藥更好地發(fā)揮作用,氣血和,經(jīng)隧通,則陰陽得平,脈復而心悸自安。
芎歸膠艾湯里則采用酒三升,水五升。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則要酒水各六升。烏梅丸中的君藥烏梅需要用苦酒浸漬一夜之后才可入藥,意在引藥入足厥陰肝經(jīng)[8]。
酒在中醫(yī)治療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年來,人們也十分重視對藥酒的研究。在《中藏經(jīng)》中載有“延壽酒方”,道醫(yī)葛洪在《抱樸子》中載有“以菟絲浸酒”。
目前很多滋補性的藥酒深受人們的歡迎,如人參酒,蟲草人參酒、鹿茸酒、健腦酒、五加皮酒、蟲草八珍酒、虎骨酒、金釵石斛酒、蓮桂香補酒、國公酒、美髯黑發(fā)酒、十全大補酒、龜齡集酒、首烏酒、五糧怡神液等。
五加皮藥酒由五加皮、玉竹、黨參、姜黃、陳皮、菊花、紅花、懷牛膝、白術、白芷、當歸、青風藤、川芎、威靈仙、木瓜、海風藤、檀香、肉豆蔻、白豆蔻、獨活、制草烏、砂仁、木香、丁香、肉桂、梔子、白酒、冰糖等組成。制成藥酒后每次服15 mL,每日服3次。有祛風除濕、益氣活血、溫經(jīng)散寒、通經(jīng)止痛之功,適用于風濕痿痹、手足拘攣、四肢麻木、腰肢疼痛、陰囊濕冷。
如意長生酒由玉竹、鱉甲、續(xù)斷、鹿角膠、當歸、羌活、懷牛膝、防風、獨活、五加皮、木瓜等組成??诜看?0 mL,每日2次??伸铒L除濕,活血通絡,補益肝腎。適用于風寒濕痹、骨節(jié)疼痛、四肢麻木、腰肢酸軟、行步無力等。
炮天紅藥酒由鹿茸、肉桂、肉蓯蓉、仙茅、附片、杜仲、狗脊、枸杞子、鎖陽、黨參、大棗、當歸、熟地黃、生地黃、蛤蚧、山藥、續(xù)斷、川牛膝、白酒等組成。每日2次,每次飲10~20 mL??裳a腎壯陽,補氣養(yǎng)血,強筋壯骨,平喘納氣,適用于腎陽虧損、氣血不足所致的畏寒肢冷,陽痿遺精,腰膝酸軟,神疲氣喘。
枸杞酒由枸杞子200 g,白酒500 g組成。將枸杞子洗凈,除去殘留的梗和蒂。將枸杞子放入壇中,倒入白酒,蓋上蓋,封嚴,每3 d攪拌1次,浸泡15~20 d即成,每日晚餐或臨睡前飲用,每次30~50 mL。有滋腎潤肺、養(yǎng)肝明目之功,適用于肝腎陰虧、腰膝酸痛、頭暈、目眩、目昏多淚等癥。
鹿龜酒以馬鹿茸、龜甲膠為主藥,配以人參、黃芪補益氣血,枸杞子滋養(yǎng)肝腎,用以36度的米酒為酒基活血通絡,酒借藥力,藥借酒勢通達全身,功效恒達持久并且口感綿軟可口、酒香味濃,有“中國保健第一酒”之稱。
藥酒反映了中國醫(yī)藥文化與中國酒文化相結合發(fā)展的一個方向[9]。我國藥酒歷史悠久,應用廣泛。服用藥酒可以延年益壽,祛病強身。在藥酒的研究上,既要繼承傳統(tǒng)經(jīng)驗,又要吸收現(xiàn)代的科學技術,以更好的加強酒在中醫(yī)學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