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權(quán)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作為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多方面教育功能的語文學(xué)科,在其前沿的教育教學(xué)中,人文性更具魅力,它蘊含了人生世相里的諸多現(xiàn)象,也涵蓋了語文不同于別的學(xué)科的獨特韻味——語文味。
那么如何讓課堂里富有“語文味”呢?
筆者以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作為文本的課文,是人類社會的智慧的總結(jié),人類社會中的真善美與假丑惡都或多或少或濃或淡或直白或曲致地表現(xiàn)在這課文里,作為具有人文性的語文,就得挖掘出此些意蘊,讓學(xué)生明白,使學(xué)生感受,讓學(xué)生領(lǐng)悟,使學(xué)生吸納。
我們知道,語文課文都是一些經(jīng)典,都或多或少地對社會人生作出了不等同的透視,因而在課堂上,讓學(xué)生體驗這份“真味”,探尋這份“真諦”,勢必會引起課堂的有效求“真”氣氛進而創(chuàng)建一個熱情高漲的體驗場所,使學(xué)生沉醉于這份“真”的美妙之中。比如,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選入課文里的這兩部分,看似游離,其實非常緊密地闡釋了相同的一份“真善美”——地壇與母親,讓作者獲取了生活的信念與勇氣,讓作者懂得了生命意義,都是作者人生中的生命導(dǎo)師。如果說地壇里的植物們或留存的遺跡給了作者闡釋了生命的厚度,那么母親的沒日沒夜的操心與掂記則給了作者詮釋了生命的寬度;如果說地壇是一位孕育過燦爛生命和正在澆灌著生命色澤的母親話,那么母親就是一個培育出生命過程看護者,也是一個具有生命傳承的地壇,有繁華亦有黯淡,有輝煌亦有無奈。這就是一份生命的本真,作為人的主觀性的生命意識,就這樣彰顯在課文里。于是也只有這樣,園子里的廢墟與那些充滿活力的植物,為什么能引起作者的鐘情,又為什么能成為他筆下無法割舍的記憶,我們就不得而知了。于是母親的默默守候、無奈又無聲無息的期待,以及那聲聲長長的嘆息,都讓作者懂得了生命的意義。于是這樣,課堂中的“真味”才更能充分與崇高,課堂中的語文味也就會更加吸引人,于是也就調(diào)動起學(xué)生的求“真”興味。
文本的語言離不開“品”,品其義析其巧賞其妙,就會讓文字的優(yōu)美化作一道道撞擊心靈的彩虹,讓心靈的天空里綻放出人品的精華,讓課堂成為學(xué)生涵泳人品的空間。
文章不僅貯藏了人生真諦,還絢爛著人品精華;不僅教人求“真”,還促人升“品”。在文章里或有渺小或有偉大或有平庸或有崇高或有俗氣或有高貴……這些人品精華,是我們?nèi)祟惖拿篮皿w現(xiàn),是我們?nèi)祟惖膫ゴ笏凇?/p>
比如,《葛朗臺》,則從人性的反面來展示了其丑惡的一面,他的自私,對金錢的占有,欲望的極度膨脹等等,導(dǎo)演了一場場人生的鬧劇。那種對親情的漠視,對金錢的瘋狂,訴求了人性中亟待回歸的美好真誠。如果課堂里只一味去鞭笞這種丑陋,而不去探求人與人之間理應(yīng)享有的和諧,那么人品精華將更遠離我們?nèi)祟?,也更不會靠近我們學(xué)生的人生意識,得到的只是更惡劣的種種手段與心態(tài)。惟其追求這種“品性”,才能構(gòu)建人類之間的至誠至愛,才能孕育出如文天祥一樣從《孟子》里養(yǎng)出“浩然之氣”。
語文的人文性不僅叫人求真,更要讓人獲得思想品質(zhì)上的提升,這種提升就可以在課堂里利用課文所褒揚的美德來進行細細“品味”。作為人類所固有的美德,萬萬千千,她之所以能永世傳承,正是緣于她不僅讓人求真向善,還讓人求知向美。
先賢云: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作為社會生活中的人,一定會具有其感人的情味。我們知道,文章乃感情的產(chǎn)物,課文里的文字只不過是這種感情的載體??梢哉f,沒有情則無文,沒有情則無人;也可以說,人生就是人情的歷練。一個擁有豐富情感的人,才能使生活富有詩意?!叭饲榫氝_即文章”,文章就是人情所催生的寵兒,是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涼熱冷暖的再現(xiàn)。
比如,李密《陳情表》,言辭所致,全為濃烈的情感,情意綿綿,這種千古恒久的對親人的依戀,是人生中最有力的攻堅克難的勇氣;這種為天下百姓所表率的忠心,也是人生中奉守職責(zé)的信念。親人的看護,君主的逼凌,人生中命運的矛盾就這樣豐富了人情意蘊的內(nèi)涵。如果課堂中只限于字詞含義的理解而不去探尋課文里的豐厚人情意蘊,那么這千古至情之文就顯得單調(diào),也少了些讓人心動的至美之味,少了一份社會人世間的至惻之語。于是在課堂里,就可以以情動人,讓學(xué)生能理解在生活中對人絕不能不以情處之,情動萬物。
比如,韓愈《祭十二郎文》那哀惋凄惻的字里行間中所蕩滌人之心靈的“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大悲,親人之間的聚散離合,家事的起起落落,就充溢其文。如果課堂涵泳這份大悲之情,以及對生命的拷問,那么定會讓學(xué)生在人生道路上固守親情,變成一個重情厚義之人。這樣一來,人情意蘊的“情味”就會讓課堂活潑而富于彈力。
“世味涼來薄似紗”一感嘆,深藏著人世滄桑的浮沉。文學(xué)作為人學(xué),一定是人世變化的觀照,一定蘊含著歲月滄桑的軌跡。作為課文,也包羅了人生起起落落,包羅了社會風(fēng)風(fēng)雨雨。作者們往往以其獨到的視角和有力的敘寫語言乃至跌宕起伏的人事或環(huán)境之間的矛盾來展現(xiàn)社會的人生世態(tài),洞察人世里的命運歸宿,反映人世滄桑,寓社會本質(zhì)于其中。若在課文的賞析評價時,能以這些作為一個探尋點去窺探,定會使此意蘊變得厚重而讓學(xué)生覺察到此語文味——人世滄桑與社會本質(zhì)的“世味”之深刻,體察到課文的文學(xué)之美。
比如《項鏈》,瑪?shù)贍柕掳l(fā)現(xiàn)項鏈丟失以后,她并沒有絕望,勇敢承擔(dān)了這一切。對朋友,一如既往地講求信用,變賣了所有的家產(chǎn),不顧后果地借高利貸,買了一副和朋友佛萊思節(jié)夫人形態(tài)一模一樣的項鏈償還。并承擔(dān)了這一切,花了十年的時間還掉了債務(wù)。在艱辛中,她丟棄了原有的“虛榮”而成為一個誠實堅強的人。在生活的重大困難與災(zāi)難面前,保持一份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多么值得禮贊。十年的磨練,使她認識了真實的人生,也使她變得勤勞、堅強、真誠,更使她在患難中與丈夫一起建立了家庭的溫暖。于是,我們可以有這樣的收獲:“項鏈”是美的,它見證了瑪?shù)贍柕碌母呱校侨祟惷赖碌妮d體。這里,我們看到了人世的滄桑,人情世故的變遷;于是,也就知道了這個人間的“世味”。我們讓學(xué)生這樣去理解與評價課文時,課堂中就會充滿著不同的聲音,而在不同的聲音的背后,發(fā)展的正是不同的思想。
如果說課堂是一桌豐盛的大餐,那么作為教師就不能只讓學(xué)生去嘗其中的一味,而對其余之味不聞不問。須知“味道”之不同,才能滿足人的欲望,也才能讓這桌大餐變得熱烈而富有激情。因而,課堂里體現(xiàn)了這種“語文味”,是保證課堂富于活躍富于激情富于思想的原則之一。要想使語文的教育功能的人文性更加凸顯,要想使課堂上更完美,追求這“真味”“品味”“情味”“世味”,不失為一種良好的語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