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學上這樣定義內驅力,“內驅力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內部喚醒狀態(tài)或緊張狀態(tài),表現為推動學生達到滿足需要的內部動力”。由此可見,要讓學生形成內驅力,必須先了解學生的心理,幫助其產生學習需要。因此高中物理課堂要還給學生,讓其原有知識與新知識發(fā)生激烈碰撞,通過觀察現象、主動思考、勇于質疑、教師引導,同伴幫助等,在課堂上表現出發(fā)自內心的驚異和喜悅,緊縮的雙眉得以舒展。只有經常在課堂上有這種積極的體驗,學生的學習才會變得自覺,物理的課堂教學才會變得高效。
關鍵詞:學生;物理;課堂
一、?培養(yǎng)求異思維能力,是激發(fā)學生內驅力的源泉
求異思維是指個體對某一事物和現象長短利弊的評判,要求對周圍的人和事物不斷形成自己的見解。求異思維也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核心,指從外界眾多的信息源中,通過主動探索、研究,提出自己所發(fā)現的、有價值的觀點,同時對某些信息提出質疑和大膽的猜測。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提出疑問,是提高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師應該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因勢利導,激發(fā)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在民主、和諧、活躍的教學氣氛中,強化、鼓勵學生“提問”意識和“質疑”意識。小疑小進,大疑大進。教師要在質疑誘導上下功夫,鼓勵學生標新立異,引導學生在不疑之處質疑,學生則要在深思“頓悟”上顯本領。當然產生的想法并不一定要求正確,而是要激發(fā)人們對同一事物(或現象)采取不同的認識。對那些已成定論的東西和規(guī)律產生懷疑,往往是促進科學家的新發(fā)現和發(fā)明。伽利略用重球與輕球連接的落體運動對亞里士多德的理論提出了質疑,提出了“重物和輕物同時落地的結論”;盧瑟福通過α粒子的散射實驗對湯姆生的“棗糕”式原子模型產生懷疑,進而提出原子核式結構的學說;由光電效應現象,愛因斯坦大膽猜想光是不連續(xù)的,而是由一份份的光子組成的,提出了光子說,從而成功地解釋了光電效應;牛頓由“地球吸引蘋果落地”猜想到星體間也存在引力,進而猜想“任何兩個物體間都有引力”,得到了萬有引力定律,并由此描繪了人造衛(wèi)星的宏偉藍圖;瓦特看水開壺蓋跳動生疑,創(chuàng)造發(fā)明了蒸汽機。可見無疑不思,無思不悟,無悟不進。通過物理學家們發(fā)現物理規(guī)律的歷程,讓學生們體悟物理學家們也是在質疑中產生解決問題的內驅力,從而逐步解決問題。
二、?加強學法指導,寓情于理激發(fā)學生的內驅力
高中物理很難學,這是很多老師、學生、家長得到的共識。其實有些孩子可能進入高中之前就聽到了大量的關于高中物理難學這樣的信息,導致學習高中物理時還沒開始學,已經產生了畏難心理。物理不是無情物,寓情于理更成功。學生對待物理學習往往只知道公式、定律,對概念缺乏深層的理解或對公式、定律的應用條件不知來龍去脈,翻教科書的目的最多就是找公式、例題、定律。我們的對策是:在課前,老師給學生一個要求明確的提綱來指導學生閱讀,幫助學生在閱讀中抓住重點與難點,知道物理規(guī)律怎樣得來,記住物理規(guī)律的文字表述及數學表達式,明確物理公式中每個字母所代表的物理量、單位及公式的物理含義,明確規(guī)律的適用范圍,了解物理規(guī)律的應用。再結合新課使學生理解教材中知識的來龍去脈以及規(guī)律的應用條件,并聯系生活實際,從中去學習概括、歸納、推理等方法。我們老師就是在學生認知有難度的地方想辦法給學生搭起腳手架,使學生能順利突破學習的難點,鼓勵其學習物理的信心。
學生在課堂聽課、記筆記、復習鞏固方面存在著一定的方法偏差:聽課、記筆記總是顧此失彼,做作業(yè)總是離不開筆記本,復習只會簡單地閱讀課本、做題目。我們的對策是在課堂上老師滲透一定的學法指導:在聽課方面,指導學生聽課時應結合自己的預習情況有重點地聽。而對于記筆記問題,要處理好“聽”與“記”的關系,應以聽課、思考為主,記筆記為輔。并且要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把握好重難點,進行筆記,不要簡單,機械地“記”和“抄”,要記錄教師強調的重點、課前預習沒弄懂的問題、易混淆易錯的知識點等。同時要注意記錄應詳略得當,掌握一定的速記技巧。復習時,不要只在表面“做文章”,不能僅停留在公式、定理的簡單記憶,也不要片面重視解題,而應結合筆記,對知識點進行整體回顧和深入理解,理清各知識點間的聯系,同時輔以一定的針對性練習,將知識做一定的內化處理。通過這樣的“精加工”,方能做到“溫故而知新”。教師在課堂上一定要有耐心,通過學習方法的指導,能激發(fā)班級中等偏上或偏下的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后進學生輔導可以結合最近的教學內容,提出一些問題,了解其掌握程度,對于不懂的地方進行輔導,講得要比課堂上慢些,甚至還要簡單些。若學生不能很好地回答,教師不可操之過急,表現出不滿的情緒,要用真情實感去滋潤學生的心田。要知道學生是會把老師的無私的愛轉化為學習動力的,有了動力也就可以把物理學習好。
三、?讓實驗探究成為激發(fā)學生內驅力的有效途徑
物理源于探究,探究就是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積極主動地體驗探究的過程,學會從探究方法中獲取知識,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形成終身的學習意識。而通過物理實驗,并能體會到物理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減輕學生對物理的神秘感和恐懼心理,進而激發(fā)他們探索物理世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在演示實驗中,“真聽”“真看”“真感受”深刻的感悟物理知識中蘊含的觀點、規(guī)律和方法,進一步形成物理觀念。在物理實驗教學中,教師可以巧妙選擇實驗對象,多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事物作為實驗研究對象,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物理觀念。在實驗教學中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內驅力。
在“離心運動”課后,教師又布置學生一作業(yè):探究“喜洋洋”音樂發(fā)光陀螺。教師先演示“喜洋洋”音樂發(fā)光陀螺:將發(fā)射器(喜洋洋頭上的紅色T型物體),放入蛇螺頂端的插槽,然后旋轉幾圈,按下發(fā)射器上面的按鈕后,陀螺即能自行旋轉(圖1),發(fā)出五顏六色光,非常漂亮,樂趣無窮。
學生早在下面炸開了鍋:為什么有音樂?為什么會有彩色的光發(fā)出,而且地面還有一卷圓形彩色光帶?有學生說可能是燈泡發(fā)光,有學生說可能是二極管發(fā)光。那么二極管為什么會發(fā)光?有的說:里面裝了一個小發(fā)電機。有的說:不是發(fā)電機,而是有一個電路,當陀螺旋轉時,電路就接通。有人反問:電路怎會自動接通?
同樣,教師給了學生幾個“喜洋洋”音樂發(fā)光陀螺,讓他們自行探究。第二天,他們非常主動地把探究成果交上來了。他們將陀螺拆開觀察里面的結構:
結果發(fā)現是一電路(圖2),電路中有四個發(fā)光二極管,一個音樂器,六個紐扣電池,還安裝了一離心開關,離心開關裝在陀螺的邊緣(圖3),陀螺旋轉時,離心運動使開關接通,二極管和音樂一起開啟,這樣既看到發(fā)光有聽到音樂。通過這個玩具演示,同學們對離心運動的應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實驗探究過程中,真正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內驅力,也感受得到了學習物理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探究課堂教師要利用好各種線索和素材,幫助學生進行認知活動,學生通過思考教師設置的探究問題產生認知上的沖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需要。教師提供的線索、信息和素材既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能滿足學生進行新知識探究的需要。同時,探究問題的設計應該具有開放性,教師在教學活動的準備階段,要預設教學情景,把可能產生的問題估計好,并盡可能使提出的問題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人類有機體有一種自我主動學習的天然傾向?!彼运鲝垺叭说膶W習應以自主學習的潛能發(fā)揮為基礎?!彼⑶抑赋觥叭绻诮虒W中自主地選擇和確定學習的方向和目標,自己提出問題,自己發(fā)現和選擇學習材料,并親身體驗到學習的結果,這將收到最好的學習效果”。我們應該多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課堂環(huán)境,提供合適的學習材料,營造良好的心理氛圍,鼓勵學生參與課堂管理。使整個教學重心從“教”轉為“學”,使學生真正做到以“物”思“理”,以“理”悟“物”。在這個過程中真正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內驅力。
作者簡介:
許偉光,浙江省嘉興市,海鹽元濟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