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文柳
(佛山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廣東 佛山 528000)
顱腦損傷多由于外力直接或間接作用于頭部引發(fā)的顱腦器質性損傷,近年來隨著我國交通業(yè)日漸發(fā)達,顱腦損傷發(fā)病率呈現(xiàn)逐年上升趨勢[1]。顱腦損傷后由于腦部功能區(qū)十分復雜,患者多伴有明顯的神經(jīng)損傷癥狀,如偏癱、失語、遺忘、人格障礙等,其中以偏癱為代表的神經(jīng)功能損傷對患者日常生活影響最大[2]。本文分析了早期康復訓練在院內改善顱腦損傷患者神經(jīng)功能及生活質量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將我院神經(jīng)外科2017年3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顱腦損傷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入組先后順序采用單雙號數(shù)字表法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各4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22-65歲,平均年齡38.75±10.68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26例,高處墜落12例,打擊傷2例。研究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年齡20-67歲,平均年齡39.16±10.90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24例,高處墜落13例,打擊傷3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及致傷原因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
對照組康復訓練內容包含:針刺治療及肢體與日常生活能力訓練等。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早期康復訓練,具體如下。①翻身 保持患者一腿伸直,一腿彎曲,腰帶動臀部及大腿左右翻身各4次,每日10-20次。②肢體被動運動 從大關節(jié)至小關節(jié),在輔助訓練器的引導下行上臂上抬、下壓,大腿屈伸、上抬等運動,每日10-20min。③肢體主動運動 上肢握手做上舉運動,健側肢體帶到患側肢體行上、下、左、右運動,每日3次,每次10-20min。④床上橋式運動 取患者仰臥位,屈髖、屈膝,保持小腿與水平面呈90°,雙腿平放于床上,緩慢將臀部抬高,維持5-10s后緩慢放下,指導患者保持患肢及重心均衡,在雙腿之間夾持軟枕或其它物體,每日3次,每次5min。⑤手腕部訓練 取患者半臥位,練習術側手腕部屈曲、拓展、旋轉、握拳、屈指、手臂帶動肘抬高運動,每日3次,每次5min。⑥空氣壓力治療儀預防靜脈血栓 空氣壓力治療儀使用前做好必要解釋說明,如儀器工作原理,儀器使用方法,治療過程的配合要點等,取患者平臥位,囑咐患者雙下肢舒展放松,將下肢置入腿套內,后連接充氣管路,打開電源,設定氣囊壓力,充氣從腳、小腿、膝蓋及大腿間行間歇性充放氣,保持節(jié)段壓力為6s,間隔2h循環(huán)工作20-30分鐘。
1.3.1 神經(jīng)功能 干預前及出院前采用美國國立精神功能量表NIHSS評估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得分范圍為0-42分,得分越高,提示神經(jīng)功能缺損越高[3]。
1.3.2 生活質量 干預前及出院前采用采用美國波士頓健康保險公司研發(fā)的多維度、多條目的健康調查表(SF-36)評估患者的社會功能及生活質量變化,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高。
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出院前的N I H S S評分(1 0.4 6±1.5 0分v s 11.50±1.84分,t=2.399,P=0.019)顯著低于對照組出院前,P<0.05。
研究組出院前的SF-36量表中總分(56.14±13.72 分 vs 50.24±14.08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干預后,P<0.05。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兩組患者出院前的NIHSS評分均顯著低于干預前,研究組出院前的NIHS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出院前。說明早期康復訓練可顯著改善顱腦損傷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早期康復訓練開展的越早越好,朱鏞連[9]認為提升顱腦損傷患者治療水平的同時,患者病情穩(wěn)定,無神經(jīng)系統(tǒng)進一步損害為征象,即可開展康復介入治療。早期康復訓練中的翻身、肢體被動運動、肢體主動運動床上橋式運動、手腕部訓練、坐位及站立位切換、生活功能恢復訓練及認知功能恢復訓練均有助于對患者的感覺障礙記憶、空間定向、運動功能及運動肌力的恢復,有助于預防/緩解顱腦損傷后低張力或肢體痙攣引發(fā)的肢體神經(jīng)功能障礙。本研究顯示,研究組出院前的SF-36量表中PF 、GH、VT、SF、RE、MH維度及總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干預后,p<0.05。提示早期康復訓練可顯著顱腦損傷患者的生活質量。神經(jīng)康復訓練有助于減少顱腦損傷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是后續(xù)康復訓練實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