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的轉型發(fā)展和高等教育的改革進一步完善,我國的大學生群體思想意識形態(tài)日益多樣化、生活方式越來越個性化。而高校共青團作為學校辦學、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組織,必須發(fā)揮對青年的思想引領、組織和服務作用,堅持以黨建帶團建,構建上下聯(lián)動、齊抓共管的組織育人體系,通過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發(fā)展的組織機制增強其自主意識,使高校共青團的組織育人功能得到有效提升的同時,也促進大學生素質全面提高,為高校教育質量的提升提供保障。
關鍵詞:高校;團建;組織育人體系;建設
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標是為社會培養(yǎng)人才,而共青團作為當下高校體制構成的一部分,則以育人為使命,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吸引、激勵大學生,使其具備“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精神,在高校育人工作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高校共青團組織育人就是通過在高校共青團及其所進行的各種活動中融入共青團所主導的思想政治理論、價值觀等,達到培養(yǎng)和提高大學生思想品質的目的,滿足社會主義大學教育對人才的要求。組織育人過程可能是顯性的,也可能是隱性的,既要遵循相應規(guī)則,又有一定的靈活性,同時還具備養(yǎng)成性與示范性。隨著社會改革的不斷推進,高校共青團在組織育人過程中又面臨著新的問題,而大學生作為肩負著社會發(fā)展和民族復興責任的重要群體,極其需要共青團的思想引領,因此,高校共青團在組織育人過程中如何發(fā)揮引領青年、組織青年、服務青年的重要作用,建立符合新時代發(fā)展需求的組織育人體系無論是對于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yǎng),還是對于社會的發(fā)展進步都有著重要作用。
一、新時代高校團建組織育人體系建設的背景
(一)思想意識形態(tài)多樣化
當下,世界正處在多極化發(fā)展的階段,越來越多的思想意識形態(tài)也應運而生,高等學校是比較容易接觸到最新的思想和事物的,理所當然地,這些全新的思想形態(tài)意識、功利化的輿論觀點也就很快影響了大學生們,使其對于思想認識、人生觀、價值觀有了多方面的權衡選擇,這種缺乏引領的盲目選擇形成了錯誤的思想意識的同時,也致使社會主體價值觀的弱化。更為嚴重的是,受到經(jīng)濟全球化的影響,年輕一代的大學生們逐漸被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和制度所感染,從西方意識濃厚的電影、電視劇、歌曲中接觸到了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活方式和倫理觀念,聽信一些編造出來的、不切實際的社會問題而引發(fā)不利于政府的負面情緒,還有一些學生深受宗教和消費主義等西方思想觀念的影響,逐漸忘卻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主導地位。
(二)思想文化多元化
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增加了大學生群體對輿論宣傳和思想文化的自主選擇途徑,有了更多的選擇,接觸到了更多的思想文化,大學生對傳統(tǒng)的引領思想的共青團組織也就不再重視,共青團組織在青年大學生的思想教育方面所產(chǎn)生的影響也越來越小,致使大學生馬克思主義思想意識缺失、沒有組織歸屬感。還有一些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的消息通過電視、網(wǎng)絡等媒介大范圍傳播,也對青年學生的思想產(chǎn)生了較強的心理沖擊,享樂思想、非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大肆流行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產(chǎn)生了極大的威脅,使大學良好的思想教育氛圍受到了污染,打破了大學校園原本的清明景象。雖然近些年來,高校共青團在這些方面作出了一些改進,但礙于思想文化多元化日益明顯的現(xiàn)實情況,成效不佳,對大學生的健康發(fā)展極為不利。
(三)改革發(fā)展的矛盾加劇
隨著社會的不斷變革發(fā)展,在組織運行方式、社會治理方式都產(chǎn)生一定程度的改變的同時,社會結構和利益觀念也有了一些改變,這些思想觀念的改變致使社會矛盾越來越明顯,它不僅僅體現(xiàn)在區(qū)域之間、群體之間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不平衡,還體現(xiàn)在社會貧富差距日益增大、公益性單位服務水平欠缺等問題上[1]。不同的社會群體會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利益需求,加之高校改革發(fā)展的進一步推進,學生越來越尋求個性化發(fā)展,大學生身份越來越社會化,這些現(xiàn)實中切實存在的情況都對大學生的思想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致使其道德素質下降、理想信念不堅定,對自身發(fā)展極為不利。
(四)網(wǎng)絡信息復雜化
網(wǎng)絡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為新媒體的崛起創(chuàng)造了契機,對社會生活產(chǎn)生較大影響的同時,也增加了高校團建組織育人工作的難度。在信息發(fā)展如此迅速的時代,網(wǎng)絡信息多不勝數(shù),并且信息質量參差不齊,而青年學生正處在充滿活力、求知欲極強、辨別能力尚不成熟的階段,在自由選擇信息的過程中,沒有有效的思想引領作為指導,容易篩選出一些不當?shù)男畔?,這種網(wǎng)絡提供的過于自由接受和發(fā)布信息的權利,極易讓學生產(chǎn)生思想上和行為上的偏差,不利于青年的綜合發(fā)展。
二、新時代高校團建組織育人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共青團凝聚力不足
就當下高校的團建組織育人工作情況來看,團建組織育人過于注重形式,忽視了共青團在具體育人工作實施過程中的指導作用,團建僅以青年大學生的喜好為主,沒有考慮到學生實際發(fā)展的需要,并且團組織在團建育人方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有所欠缺。再加上團員人數(shù)的大規(guī)模擴大,出現(xiàn)了一些魚龍混雜的現(xiàn)象,很多學生在入團時沒有全面考核,不能深入理解入團的意義和團員的使命,導致團組織具有群眾性,但缺乏先進性和凝聚力。共青團在高校中的凝聚力不足,也就不利于組織育人工作的整體有效實施。
(二)學生思想狀況存在差異
新時代的大學生往往以感性思維看待問題、自我期許甚高、家國意識不強,容易受到西方價值觀念的影響,面對比較寬松的政治環(huán)境,政治觀念不太清晰,自身思想意識不堅定,極易受外界影響。又受到應試教育制度的約束,初中和高中時所接受的思想品德教育往往不能完全符合學生心理發(fā)展的實際需要,導致高中生進入大學后還是無法明確共青團員的責任和意義,不具備團員的思想意識,不能以團員的標準要求自己,再加上社會、家庭對學生的多方面影響,使得不同的個體之間在思想狀況上存在比較大的差異。
(三)組織育人工作實施過于形式化
當前高校團建組織育人體系太過于形式化,在實際的育人體系建設過程中只注重形式,太過隨意,沒有根據(jù)實際情況,從大局出發(fā),忽略了新時代大學生實際的生活狀況和身心發(fā)展特點,沒有制定符合其思維特點的組織育人計劃。還有部分高校在進行團建組織育人工作時態(tài)度不夠端正,育人方法不能為新時代大學生所接受,致使學生參與度不高,育人成效不佳。
(四)組織育人機制不健全
有很多高校當前還沒有比較全面的團建組織育人工作制度,高校共青團的領導管理通常是由思想政治教師來同時擔任專業(yè)技術人員和管理者,一個人擔任兩種不同角色,分身乏術。對于基層團干部的選拔和培養(yǎng),沒有進一步完善制度,把基層團組織的崗位作為基層黨組織人才培養(yǎng)的后備軍,以致于高校團建組織育人體系不穩(wěn)定,合理科學的教育機制的缺乏致使高校共青團服務青年成才的功能沒有得到有效發(fā)揮。
三、新時代高校團建組織育人體系建設的主要內容
(一)引領學生明確政治信仰
新時代高校團建組織育人體系建設要遵循專業(yè)化隊伍和全員參與相結合的原則,從團組織對干部的選拔和培養(yǎng)著手,通過嚴格規(guī)范的選拔、培養(yǎng)和管理制度,建立專業(yè)化的高校團建育人工作隊伍。對育人體系中不同領域的專業(yè)人才進行合理分配,使每個人發(fā)揮最大價值,由專職或兼職的團干部來安排整體的組織育人工作,思想政治理論方面的專家可在培養(yǎng)學生思想素質的同時融入育人理論,輔導員則在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輔以組織育人理念,以此來引領學生了解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增強“四個自信”,保持思維活力和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增強共青團的凝聚力,號召青年堅決遵循黨和國家的政治方針,使其明確政治信仰,做貫徹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有為青年。
(二)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價值認知
高校團建組織育人工作需要以全體大學生為目標,充分考慮新時代的大學生家庭情況、性格特點、思維模式、發(fā)展需求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做到組織育人的全面覆蓋,不能只以學習成績好、能力強的學生為培育重點,也要關注那些自身條件相對較差的學生,對其給予更多的幫助和關懷,使強者更強,弱者日益進步。在實際實施過程中,不僅注重對學生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的要求,也要把焦點放在培養(yǎng)學生的價值判斷能力上,使其明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國家和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意義,充分發(fā)揮共青團的引導作用,引導其將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革命精神融入自身價值觀中[2]。
(三)促使學生全面提升個人素質
高校團建中應當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來分析實際學習和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并踐行、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引導學生加強對國家和社會實事的關注,遵循黨的政策、方針,了解國情,關心民生,全面提升個人素質。
(四)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高校團建組織育人工作不僅要在思想政治上對學生起到引領作用,還要引導學生保持青春活力,以積極進取的精神和不斷創(chuàng)新的能力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困難,樹立切合實際的理想信念,以理智的思維、開闊的胸襟面對生活,端正態(tài)度、戒驕戒躁、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消費觀念,始終保持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新時代高校團建組織育人體系建設的有效辦法
(一)通過“團課”宣講理論知識
高校團組織可通過“團課”進行理論知識講解,使學生明確共青團的基本任務,充分意識到團員的先進作用,從實處著手,以團員行為規(guī)范要求自己,掌握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再通過課后的讀書會、學習小組、實踐活動等,增進學生互動交流,提高學生自主學習、運用理論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3]。
(二)通過課外活動鞏固思想教育
高校共青團可從育人體系的大局出發(fā),以多樣化的課外活動鞏固思想教育,組織學生開展歌唱比賽、校園文化藝術節(jié)等活動,圍繞大學生生活和馬克思主義精神創(chuàng)作并展出歌曲、話劇、詩歌、畫作等藝術作品,通過這些主旨明確、趣味性強的活動使大學生的思想素質得到有效提升。
(三)通過社會實踐實現(xiàn)自我價值
社會實踐是高校團建組織育人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社會實踐進一步鞏固大學生理論知識的同時,也引導大學生在實際的社會活動中對國情和民生有深刻了解和感受,懂得客觀、理性地看待社會問題,對一些社會現(xiàn)象有更清晰、正確的認知,掌握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4]。并且不斷總結實踐經(jīng)驗,反思理論知識,增強奉獻精神和服務意識,在社會實踐中磨礪道德品質,實現(xiàn)自我價值。
五、結語
文章闡述了新時代高校團建組織育人體系建設的背景,對新時代高校團建組織育人工作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通過探討新時代高校團建組織育人體系建設的主要內容,突出了高校共青團在組織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新時代高校團建組織育人體系建設的有效辦法,希望能為共青團組織育人工作的實施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陳昕.“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共青團組織育人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山西青年職業(yè)學院學報,2017,30(02):11-13.
[2] 石運佳,蔣海濤.高校實踐育人協(xié)同體系建設中共青團組織的角色定位[J].北京教育(德育),2017(10):26-28.
[3] 劉瑋.新時代高校黨團共建育人體系的構筑與實踐[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8,34(06):57-62.
[4] 李博.新時代下班團一體化建設機制對高校育人體系的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wǎng)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18(11):30-31.
基金項目: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改革開放40周年黨建工作研究項目“新時代高校黨建組織育人體系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018JKDJ102;文章同時受“廣東省首批高?!p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李霞工作室”資助。
作者簡介:劉錦鑫(1983.06- ),女,漢族,吉林梨樹人,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