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摩擦力是力學知識中的重點,也是高中物理的教學重難點,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經(jīng)常感到吃力。本文將其突變問題分為幾個常見種類,并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以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滑動摩擦力;靜摩擦力;突變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41-0067-02
引言
在最近幾年的高考中,摩擦力是一項必考的內(nèi)容,關于摩擦力的突變問題更是常常出現(xiàn),并且其種類極為多樣,常有關于該項作用力方向與大小的突變內(nèi)容。通常情況下,突變就是物體從一種狀態(tài)突然轉變成另一個狀態(tài),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變化的一個重要過程。當物體在運動或者受力出現(xiàn)變化時,該項作用力就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突變問題,進而使物體本身的運動性質(zhì)及受力狀況受到影響。在突變的位置上一般包含非常大的隱含性,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錯誤,因此,教師必須加大對該問題的教學設計。
一、“靜——動”
這類情況通常是物體在摩擦力和其他作用力之下處于靜止的狀態(tài)中,一旦其他的力有所改變,倘若該物體無法保持最基本的靜止,那么其本身所受到的靜摩擦力就會出現(xiàn)突變的現(xiàn)象,進而出現(xiàn)滑動摩擦力[1]。
例1:如圖1,一個長長的平面上放了一個木塊,最初,該平面處于水平狀態(tài),現(xiàn)在讓木板從原先的位置開始逆時針轉動,也就是其夾角α漸漸變大,木板的另外一端始終保持不變,那么木塊受到的摩擦力f隨著α的改變而發(fā)生的改變應該屬于圖2中的( )。
解析:木塊受到的該項作用力及相應的變化情況主要有五種。
第一,木板最開始處于水平位置時,α=0,所以這時候木塊是不受摩擦力影響的。
第二,當把木板開始轉動時,這時候木塊本身受到的該項作用力F靜:在最開始時,它相對木板是靜止的,因此它受到的就是靜摩擦力;當它慢慢開始轉動時,就可以將它看作處在平衡狀態(tài)中,從其基本的平衡關系中能夠得到,靜摩擦力與木塊重力沿著斜面向下的分力,即F靜=mgsinα,會隨著α的增大而不斷增大,整體屬于正弦規(guī)律變化,因此圖像應該是正弦曲線的函數(shù)圖像。
第三,在木塊將要滑動但是還沒有滑動時,F(xiàn)靜就會達到最大,當α開始不斷變大時,木塊就會馬上滑動起來,這時候靜摩擦力就會變成動摩擦力,同時滿足F靜m>F動。
第四,在滑動實現(xiàn)之后,F(xiàn)滑=μmgcosα,所以這時候滑動摩擦力就會隨著α的變大而降低,就和余弦規(guī)律變化情況相一致,那么最終的圖像就是余弦的函數(shù)圖像。
第五,α=π/2,F(xiàn)靜=0。
所以C答案是正確的。
二、“動——靜”
這種情況是在受到摩擦力及其他力的影響之下,那些一直不斷減速的物體馬上終止滑行,那么它就不會再受到該作用力的影響,或者是直接變成了靜摩擦力。
例2:如圖3,將一個重為G的物體,使用水平推力F=kt(k是恒量,t是時間)壓在一個平面上,那么從k=0開始時它受到的摩擦力隨著t的變化而變化,其關系應該是圖4中的( )。
解析:
第一,因為它所受到的水平推力是F=kt,當t=0時,水平推力F=0,這時候它受到的滑動摩擦力就是0。當F比較小的時候,它受到的Ff小于物體本身的重力G,當物體開始沿著墻面向下滑動時,這時所產(chǎn)生的就是滑動摩擦力。
第二,當其壓力F一直變大時,物體本身受到的滑動摩擦力Ff就會相應變大,當其最終與重力G相等時,因為慣性的存在,所以它是無法馬上終止運動的,這時它所受到的摩擦力依然是滑動摩擦力。
第三,當t不斷變大時,推力F在不斷變大,當Ff>G,物體一直做減速運動直到停止,這時候會突變成靜摩擦力,它和正壓力之間并沒有過大的關系,由于它是處在靜止狀態(tài)的,也就是不管推力怎么變大,也不會給靜摩擦力帶來影響,所以這時候靜摩擦力與重力G是相等的,因此正確答案是B。
三、“動——動”
這種情況主要是摩擦力和其他力處在運動過程中,而滑動摩擦力則在產(chǎn)生相對運動的物體當中,當其速度相同時,物體本身受到的滑動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都會出現(xiàn)突變,這種問題通常出現(xiàn)在傳送帶模型中,在具體解題過程中往往需要和加速度等物理量聯(lián)系在一起[2]。
結語
總的來說,摩擦力的突變問題是高中物理教學的重難點,各種物理量會在一瞬間產(chǎn)生變化,學生在解題過程中通常難以捕捉到這些,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多個維度對其突變問題進行設計,這樣不僅能夠?qū)崿F(xiàn)知識整合,而且可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趙會明.摩擦力問題的分類處理[J].中學物理,2017,35(02):49-51.
孫飛.摩擦力的三類“突變”[J].新高考:高一物理,2017(01):14+23.
作者簡介:王維寧(1979.3—),男,甘肅慶陽人,本科學歷,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