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磊, 吳倩倩, 余子寒, 劉釗, 柳勇, 王璐, 鄧學建
(湖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長沙410006)
2016年8月27日,于湖南省衡東縣四方山國有林場仙妃洞(113°3′23″E,26°58′25″N,海拔463 m)利用霧網采集到1號鼠耳蝠標本,經鑒定為金黃鼠耳蝠Myotisformosus,為湖南省翼手目Chiroptera新記錄,標本保存于湖南師范大學脊椎動物標本館(雄性,標本號:HUNNU16SF36)。本次發(fā)現補充和豐富了該物種在中國的分布范圍(Jiangetal.,2010;鄭錫奇等,2010;Csorbaetal.,2014;Ruedietal.,2015;黨飛紅等,2017)。
利用德國美耐特電子數顯卡尺(精度為0.01 mm)測量標本外部形態(tài)與頭骨。頭體長56.88 mm,前臂長50.72 mm,尾長57.19 mm。體型中等,身體毛色分布均勻,背毛金黃色,腹毛顏色較淺,呈黃色,耳狹長,略呈卵形,尖端基本無黑色,耳屏尖,有一小基葉,長度略超過耳長之半,鼻孔邊緣為棕紅色,幾無黑色。第一指幾無黑色,第二指外緣橘色,翼膜大部分為棕黑色,掌骨與指骨邊緣為橘紅色。翼膜始于趾基部,尾膜始于踝關節(jié)。后足大部為棕紅色,黑色部分少;尾背面僅末端有少許黑色,其余部分全為橘色,尾膜兩側無黑斑,與尾背面同色(圖1)。
圖1 金黃鼠耳蝠Myotis formosus外部形態(tài)a.頭體部, b. 后足, c. 翼膜, d. 尾部
體質量/g頭體長/mm前臂長/mm尾長/mm耳長/mm脛長/mm后足長/mm顱全長/mm顱基長/mm顱高/mm顱寬/mm眶間距/mm犬枕長/mm顴寬/mm上齒列長/mm下齒列長/mm13.5156.8850.7257.1916.2024.0111.1217.7514.718.359.194.4514.6611.697.267.70
注: 采用楊奇森等(2005,2007)的測量方法
標本顱齒特征如下:顱骨背面較平緩,吻部較寬短,額鼻部與齒槽線約呈45°,顱全長17.75 mm,顱基長14.71 mm,顴弓較發(fā)達而平滑。頭骨標本兩側顴弓都出現了內陷情況,推測可能是受外力壓迫導致。齒式為2.1.3.3/3.1.3.3=38,上頜門齒具明顯的分葉結構,第一門齒較第二門齒高且齒尖更發(fā)達,犬齒發(fā)達,第1前臼齒(P2)較小,高度不超過第三前臼齒(P4)的1/2,第2前臼齒細小,僅可見齒尖,位于齒列中;下頜第2、3門齒齒冠有發(fā)達的4裂結構,犬齒高度近乎等于上頜犬齒高度,第一前臼齒(P2)高度約為第三前臼齒(P4)的1/2,第二前臼齒可見,高度較上頜第二前臼齒大(圖2)。
金黃鼠耳蝠隸屬于翼手目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鼠耳蝠屬Myotis,為Chrysopteron亞屬內中等體型的鼠耳蝠。金黃鼠耳蝠較罕見但分布較廣,國外分布于阿富汗、印度、尼泊爾和越南(Simmons,2005;Gaboretal.,2014;Ruedietal.,2015),國內僅分布于江西和臺灣(Jiangetal.,2010;鄭錫奇等,2010),本次的分布記錄是中國大陸除江西省外的第2個分布點。
臺灣分布的金黃鼠耳蝠被認為是1個單獨的亞種Myotisformosusflavus(鄭錫奇等,2010;Gaboretal.,2014;Ruedietal.,2015),分布于中國大陸的金黃鼠耳蝠與臺灣分布的是否為同一亞種,有待進一步研究。
圖2 金黃鼠耳蝠Myotisformosus頭骨特征
a. 頭骨側面觀, b. 頭骨背面觀, c. 頭骨腹面觀, d. 下頜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