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學文
近期無意間獲得了一本書《拂去塵沙》,系《光明日報》新疆記者站站長王瑟所著。本想泛泛瀏覽一下,沒想到第一眼開始就被深深吸引。一天的時間,一口氣通讀之后,仍然興致濃濃,感覺品嘗不足。這是一本有關考古的書,回頭又細嚼,它好像又不僅僅只寫了考古的內容。
大家知道,考古是在尋找丟失的過去,印證歷史的真實,再現(xiàn)昔日的場景,給當代及后人以清晰的遠古。
但是有多少考古的成就被封存于書柜的典籍中,被閑置在研究者案頭的書堆上,被局限于考古者工作群體的腦海里。即使是非考古與歷史工作者想從中找到一扇可以打開看清某段歷史的窗口,也往往因為沉悶艱澀、枯燥乏味而興致索然。
新疆是片很神秘的區(qū)域。人類的遷徙、民族的融合、文化的交融、宗教的興衰、自然的演化等,每一個面上都是森林中探尋者的新奇,每一條線上都是縱橫世界的延綿,每一個點上都有扣人心弦的劇情。只是太縱橫交錯,太紛繁復雜。
有多少想揭開新疆神秘面紗的人,尤其是當前工作和生活在新疆的人,欲知不能、欲罷不行。
而翻閱《拂去塵沙》,會使你有一種全新的感覺,尤其是會讓你在一種輕松和愉悅中穿梭于新疆的幾千年歷史中。
全書雖為若干考古點的詳實描述,實為新疆歷史場景的整體再現(xiàn)。正如作者介紹的,是將新疆境內的絲綢之路,按南線、中線和北線中的考古發(fā)現(xiàn),以“沙漠連著沙漠的黃沙之路”“點點綠洲連接著通天大道”“一馬平川成就的草原之路”等篇章,再以考古活動,考古發(fā)現(xiàn),考古聯(lián)想和歷史故事的生動描述,鮮活地再現(xiàn)了數(shù)千年來消沉于歷史的煙塵和掩埋于廣袤沙海之中的新疆歷史場景,新鮮而生動,立體且清晰。
如書中的篇章“漢朝將軍耿恭戰(zhàn)斗過的疏勒城”“尋找‘中央帝國之城阿力麻里”“清朝新疆的首府原來在這里”,看后不僅了解了新疆的歷史,更令讀者從文章中看到了歷史上守護新疆者的付出與敬佩。由于作者將考古專業(yè)和文學藝術的完美結合,由于將考古工作體驗和歷史實證的聯(lián)想和故事性描述,也由于作者輕松地游走于古今東西,進出于若干專業(yè)的深層,既突破了考古專業(yè)者著述的局限,又克服了文學家憑聯(lián)想和詩人憑靈感而抒發(fā)的隨意,邏輯而真實地整體地再現(xiàn)了歷史,使我們這些非專業(yè)人員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在一種輕松的狀態(tài)中獲得非常豐富的知識。
尤為可貴的是,作者暢游于東西文化浩瀚海洋中去尋找那一絲絲、一片片若隱若現(xiàn)的東西方文化交流、族群融合的線索與痕跡的那份堅韌和執(zhí)著,無不一次次、一件件地印證著“新疆自古以來就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各民族都是祖國大家庭中的一員”這一血脈關系及其歷史淵源。這些從書中的篇程“和田沙漠深處的驚人發(fā)現(xiàn)”“當‘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護臂出現(xiàn)時”“翻閱吐魯番這本大書”“比敦煌石窟早300年的克孜爾石窟”“細君公主曾經在這里生活”等中都可以清晰地看出來,更增強了我們對祖國的熱愛。
正如作者所述,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要讓更多的人堅信“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個事實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看看歷史,看看文物,看看文化的一脈傳承。
因為這些,我讀這本書時欲罷不能。因為這些,讓我想到這本書真是考古工作者之幸,歷史工作者之幸;因為這些,我感到,這是我們這些身處反分裂斗爭一線的基層干部之幸。
(作者系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人民政府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