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周相,唐瑋,嚴麗麗
(1.西藏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陜西咸陽 712082;2.西藏民族大學組織部 陜西咸陽 712082;3.陜西財經職業(yè)技術學院 陜西咸陽 712000)
19世紀40年代中期,馬克思、恩格斯在系統闡述唯物史觀基本原理時就已指出,“當人們還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質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證的時候,人們就根本不能獲得解放?!夥拧且环N歷史活動,不是思想活動,‘解放’是由歷史的關系,是由工業(yè)狀況、商業(yè)狀況、農業(yè)狀況、交往狀況促成的?!盵1](P527)人的解放就是人們?yōu)榱藬[脫自然和社會壓迫所進行的系列社會實踐活動。雖然重要思想理論對人的解放具有巨大指導作用,人的思想解放是現實解放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人的解放的主體部分只能是一種實實在在的能動改造活動。40年來,改革開放一直是中國社會進步和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略思想和關鍵舉措之一。從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始進入新時代的中國社會發(fā)展,不斷堅持和深化改革實踐。以往階級社會的系列社會改革大多是當權者對勞動者權利的被動讓度,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改革實踐追求的則是人民至上的勞動者的不斷解放。改革實踐對勞動者解放功能的探索,已經成為中國社會頂層設計和實施具體工作悉心考量的關鍵。為了不斷總結社會主義改革的經驗教訓和繼續(xù)前行,當前理論界關于社會改革、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改革的相關研究越來越多。所有社會改革都是在不同程度地實現勞動者的解放,這也正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革人的解放功能研究的重要意義。
中國共產黨一直致力于廣大人民群眾的解放,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改革也已成為當前世界規(guī)模最大的人的解放事業(yè)。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改革已經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最為重要的內容之一,更成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現人的解放實踐的主旋律。
中國社會主義改革是實現社會主義勞動者解放的一場長期的歷史性變革。十月革命為中國革命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蘇聯模式為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經濟文化落后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的可貴經驗。社會主義新中國學習蘇聯模式,快速建立了自己的社會主義工業(yè)體系。從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鞏固和中國人民的長期解放角度上看,蘇聯模式起到了不可否認的重要歷史作用。隨著時代發(fā)展和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群眾個性化需要的不斷增長,社會主義也需要不斷的改革調整,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更需要不斷改革。鄧小平在談到中國社會主義改革的重要性時曾明確指出,“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fā)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盵2](P370)對中國改革開放的革命解放意義,胡錦濤也給予了更加充分的說明,“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就是要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fā)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建設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在引領當代中國發(fā)展進步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持和發(fā)展黨的先進性,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3](P617)結合新時代中國社會發(fā)展要求,習近平總書記也分析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盵4](P71)不管是改善人民生活,還是讓人民富裕起來或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都無不彰顯出中國共產黨中央領導集體進行社會改革的人民情懷。
正因為改革對人的身心改造艱難和至大,中國共產黨人才一直將其當成一場革命。早在改革之初,鄧小平就把精簡機構當成一場革命。在十二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夕,他又將改革稱作一種革命。[2](P81)次年,他又提出來最為經典的“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的光輝論斷。[2](P113)在鄧小平看來,中國社會主義改革是一種體制創(chuàng)新,目的在于解放生產力,具有廣泛性、深刻性、艱巨性,“改革涉及人民的切身利害問題,每一步都會影響成億的人。”[2](P113)進入新世紀,胡錦濤將中國社會主義改革定位為“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3](P617)強調了改革對人的重要解放意義和艱巨性。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基本沿用了上述說法,但也進一步將改革擴大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tài)五大方面,把改革進一步引向政治經濟發(fā)展問題的深層次。中國共產黨人之所以不斷強調社會主義改革是一場革命,就在于變革舊體制、破除舊觀念解放人,就在于進行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方面全方位、深層次改革釋放人民群眾的創(chuàng)造力,就在于各項改革對個人、社會和國家民族能夠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只有進行人民期望的、進一步鞏固其當家做主地位的社會主義改革,才能最大程度地發(fā)揮有著正確理論指導航向的人民群眾的能動性,才能不斷實現對人的更大程度的解放。為了盡快擺脫舊模式和解放勞動者,中國社會開啟了偉大的改革開放歷程。相比較于舊模式的長期影響和中國共產黨人的艱難探索,相比較于社會主義中國人民群眾的艱難生計,40年的改革開放無疑具有偉大的歷史變革意義。在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將其與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說成“是五四運動以來我國發(fā)生的三大歷史性事件,是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三大里程碑?!盵5]
早在20世紀中期的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劉少奇和鄧小平就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提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系列經濟體制改革建議?!拔幕蟾锩苯Y束后,在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中央的引領下,中國社會主義改革實踐正式開啟。20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國社會主義改革先后進行了試驗、展開和調整;20世紀最后十年和21世紀第一個十年,中國社會主義改革步入綜合和不斷完善階段;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后進入新時代發(fā)展以來,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進入全面深化階段。雖說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改革目標和實施過程,但是40年歷程還是有著非常清楚的人的解放重要內容和節(jié)奏。
第一,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正如馬克思所述,人民的解放首先應是“吃喝住穿在質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證”。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首先要解決的是人民的吃喝住穿問題,說到底就是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問題。無論是20世紀60年代初劉少奇、鄧小平的建議和努力,還是70年代末的改革之初以及之后的所有社會改革,都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早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中央就已確定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后來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也以此開啟了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革大幕。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界定、“三個有利于”標準、“三步走”發(fā)展戰(zhàn)略的提出和制定等等,也都為改革的開局和長期堅持進行了總體設計,也都堅持了生產力發(fā)展最高標準和經濟建設核心任務。江澤民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將代表先進生產力發(fā)展要求放在首位;胡錦濤更是直接提出科學發(fā)展觀保障社會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創(chuàng)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新發(fā)展理念,賦予了新時代中國經濟建設更加鮮明的目標指向。幾十年來中國共產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主要目的在于解決人民群眾吃喝住穿的質和量問題。
第二,從改革的時空角度和程度上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朝著人的解放方向不斷發(fā)展。首先,從時間上看,改革既有當前任務,又有長遠目標;改革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長期以來,中國社會主義改革是為實現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fā)展任務的改革實踐活動,所以又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實踐。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4](P71)社會主義改革對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社會發(fā)展至關重要,也是中國未來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動力之一。任何社會的相對穩(wěn)定階段的發(fā)展,需要改革進行社會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方方面面的調整。在社會基本矛盾沒有徹底激化之前,社會的每個階段性發(fā)展都需依靠改革進行細節(jié)調節(jié)。如果固守已有生產關系內容形式和制度規(guī)定、思想觀念,只能不斷惡化社會矛盾。改革對于每個社會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應該是一種常態(tài)存在,而非階段性存在,只不過每個具體社會時期和階段的改革目標、內容和程度不同而已。建黨一百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當前目標,建國一百周年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就是遠期目標?!皟蓚€一百年”其實就是“三步走”戰(zhàn)略的第二步和第三步目標,都是在經濟方面取得巨大突破發(fā)展的兩大目標?!暗谝徊健苯鉀Q溫飽問題、“第二步”解決富裕問題和“第三步”解決發(fā)達問題(也就是強起來的問題),主要是經濟問題,都是人的物質需要滿足的質與量的問題,也就是人的解放問題。其次,從空間看,中國社會主義改革經過了由點到面、再到整體的不斷蛻變。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首先從一村的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試點,緊接著改革從農村農業(yè)擴展到城市企業(yè)改革,再后來推廣到整個社會各個領域。以經濟改革為核心不斷延伸求得人的不斷解放,成為中國社會主義改革空間發(fā)展的主導思想。最后,從程度上看,改革逐步深化。改革之初,首先致力于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再到民生建設、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社會政治文明建設、社會和諧問題和生態(tài)文明問題等全面改革。先從淺層次的物質層面的需要滿足開始改革,再到教育、衛(wèi)生體制等民生層面的調整,再到社會和諧、政治文明以及加強黨建等深層次改革。
第三,中國社會主義改革一直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和馬克思主義政黨堅強領導。鑒于蘇東社會主義國家改革和發(fā)展的失敗,中國社會主義改革實踐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和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堅強領導。致力于實現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和堅持人民至上立場的中國共產黨,成為40年來中國改革實踐的最大保障。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yōu)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6](P16)長期實踐證明,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才能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才會堅定不移地沿著社會主義道路前行,才能最大程度保證人民群眾的利益滿足和不斷解放,才能教育和引領廣大人民群眾站得高看得遠和獲得更大的解放。
經過40年的長期改革調整,尤其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的全面深化改革,人民群眾獲得了空前的解放,并最終體現為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態(tài)發(fā)展的巨大進步。
第一,中國長期經濟改革使國家整體實力顯著增強,從而極大提升了人民群眾抵御各種災害的能力。首先,中國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前列,經濟結構不斷趨于優(yōu)化,企業(yè)活力不斷增強,創(chuàng)新型對外競爭迅速形成。據統計,截止到2017年底,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3678億元增加到82.7萬億元,按照可價比,年均增速達9.51%;中國經濟總量也由1978年時的世界第10位提高到2017年的世界第二位;中國經濟總量所占世界經濟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1.75%提升到2017年的15%;中國經濟對于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也空前增長到30%;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也由1978年的381元提高到2017年的59660元,按可價比計算年均增速達到8.47%,順利邁入世界中高收入國家行列。[7](P10)“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的不斷轉型、供給側改革使經濟結構不斷趨于優(yōu)化。政企分開、進行產業(yè)升級也使企業(yè)活力得以增強。2017年中國研發(fā)經費支出已增至17500億元(位居世界第二),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達57.5%(接近世界創(chuàng)新國家第一集團),[7](P14)不斷加大的科技創(chuàng)新投入空前加大了中國企業(yè)的對外競爭優(yōu)勢。國家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為國家抵御各種風險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其次,中國對外發(fā)展和自身各方面建設選擇的空間空前變大。在對外發(fā)展方面,中國不斷加大開放力度,已經成為當今世界全球化的極為重要推動力量。截止到2017年,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已達到41071.6億美元,是1978年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206.4億美元的198倍;2017年中國服務進出口總額已達到6597億美元,是1978年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47億美元的148倍;累計吸引外資超過2萬億美元,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最大的旅游市場[8]。在“一帶一路”倡議和亞投行建設的推動下,2017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已達到1.8萬億美元。在2018年11月召開的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總結指出,“在各國相互依存日益緊密的今天,全球供應鏈、產業(yè)鏈、價值鏈緊密聯系,各國都是全球合作鏈條中的一環(huán),日益形成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盵8]針對當前較為普遍的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做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世界上所有國家都享有平等的發(fā)展權利,任何人都無權也不能阻擋發(fā)展中國家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我們應該致力于加強發(fā)展合作,幫助發(fā)展中國家擺脫貧困,讓所有國家的人民都過上好日子。這才是最大的公平,也是國際社會的道義責任?!盵8]世界各國只有相互包容、合作發(fā)展,才能為世界各國人民的不斷解放和發(fā)展提供契機和動力。從2018年11月開始舉辦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將會更進一步推動2018年以及以后中國與世界各國的貿易發(fā)展和更大范圍的合作交流。最后,民生保障水平得以大幅提高。截止到2017年,全國居民可支配收入已達到人均25973.8元,是1978年的22.8倍;2010年以來,中國的貧困線標準提高了四次,現有的2016年貧困線3000元標準是2010年1274元的2.35倍;從1978年到2017年,貧困人口減少了7.4億,就業(yè)人員數量翻了一番,城鄉(xiāng)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世界上覆蓋人口最多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8]隨著人民群眾收入水平的提高、社會保障體系的不斷健全,人們抵御自然和健康生活的水平不斷提高,以往所謂的苦難處境正在得到及時和有效的改造。經過改革開放和長期發(fā)展,中國人民已經在“站起來”的基礎上實現了向“富起來”的華麗轉身。
第二,政治體制改革和黨建的不斷加強,為中國共產黨引領中國人民的不斷解放提供了堅強的制度和組織保障。早在1982年精簡機構時,鄧小平就強調“精簡機構是一場革命”,[9]強調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性。除了為配合經濟發(fā)展而進行的多項政治體制改革外,中國共產黨和國家還大力進行了法律制定、完善工作和政府機構改革工作,還開展了大量的提高中國共產黨長期執(zhí)政能力的黨建工作。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始終以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根本立場。為了更好地服務群眾,中國共產黨先后提出了“為人民服務”“有利于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人們至上”等思想和作風要求;先后進行了整風運動、“三講教育”“三嚴三實”“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在黨風廉政建設方面,先后出臺了整頓四風的規(guī)定和八項規(guī)定,修訂和實施《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修訂《憲法》、增設了國家監(jiān)察委員會等等,從思想、作風、紀律和制度層面規(guī)范、加強廣大黨員干部的國家治理能力。
第三,在思想文化和科學文化方面,人民群眾的思想獲得了空前的解放。首先,在指導思想方面,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對中國長期改革實踐進行了科學指導。改革開放以來,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結合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實際,先后培育出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先進思想理論,為中國40年來的改革實踐提供了堅實的思想保障。鄧小平理論的孕育和提出,使得人民群眾思想觀念盡快地從舊思想舊觀念舊體制中破繭而出,為改革開放的開啟和展開鋪平了道路?!叭齻€代表”重要思想,則為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進入以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核心的綜合改革新階段、新層次提供思想保障,為完成中國社會主義改革的攻堅奠定思想基礎??茖W發(fā)展觀則為繼續(xù)推進改革開放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動力。十八大以來逐步提出和形成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則為處于新的歷史時期的人民解放和民族復興提供了理論、道路、文化和制度的全方位指導。其次,為了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提供精神動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以及時提出和不斷培育。通過媒體、課堂不斷宣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旋律、正能量不斷凈化人們的心靈、提高人的認識,使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得以最大程度釋放。最后,教育事業(yè)優(yōu)先發(fā)展戰(zhàn)略的長期實施,極大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能力。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為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2011年至2016年,國家從財政性教育經費連續(xù)五年保持在GDP的4%以上,2016年首次突破3萬億元。有了較為充分的資金保障,各項教育事業(yè)快速發(fā)展。截止到2017年,中國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已達93.8%,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為88.3%,全國高等教育學校2914所,占世界高等教育總規(guī)模的20%,成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國[7](P18)。教育發(fā)展極大提升了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為其提高就業(yè)質量和更好地生產生活提供智力支持。
第四,積極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引導民眾實現從“畏懼自然”、“征服自然”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跨越。在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原始信仰更多呈現給大家的是人對自然力量的畏懼。直至今日,世界各地還有不少因為敬畏自然保存下來的原始信仰痕跡。近代以來,隨著人們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斷增強,人們開始先后步入征服自然、破壞自然的生產生活節(jié)奏。一時間全球生態(tài)危機頻發(fā),人們的生存、發(fā)展面臨巨大威脅。進入21世紀的中國社會主義改革,將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寫入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中。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新發(fā)展理念中,強調綠色發(fā)展。從早先的畏懼、害怕到較長時期的戰(zhàn)勝自然和破壞自然,再到今天的保護自然和促進人和自然和諧相處;從被動應對到報復性征服、再到今天的主動保護,極為直觀地展現了前進中的中國人民生產生活主動性的不斷增強,也最大程度地呈現了勞動者擺脫自然壓迫而獲得的巨大解放。
較長時間以來,理論界對于40年中國社會主義改革的分析和探討較多,對于改革的經驗概括也較多。在以往以改革為主旋律的40載歲月中,卻始終蘊含著幾個“不變”的經驗沉淀,包含著中國共產黨人及其領導的人民群眾的生存智慧。結合當前研究和本文研究實際,中國社會主義改革取得巨大解放成就的經驗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離不開馬克思主義及其政黨的長期指引和堅強領導。馬克思從中學開始就在思考著如何為人類的幸福而勞動,他與恩格斯共同創(chuàng)立馬克思主義就是用來解放人的學說。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核心,科學社會主義之所以“科學”而不“空想”,關鍵在于它為全世界無產者尋找到了實現自身解放的無產階級革命道路,就在于馬克思、恩格斯的后繼者們尋找到了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建設、改革道路。人民至上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基本立場,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及其政黨的領導,就是選擇了人民群眾解放和發(fā)展的最大程度的保障。人民的幸福是長遠的,也是現實的。前蘇聯的能源經濟對于民眾生活質量的短期提高靠不住,戈爾巴喬夫“人道的民主”更靠不住,其所導致的社會全方位多元化最終將蘇聯和蘇共斷送,也將蘇聯人民的幸福期望停留于空洞的民主承諾中。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過程中,先后堅決貫徹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思想。新中國建立后,先后將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寫入憲法,始終將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路線寫入憲法,為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領導提供最高法律保障和路線保障。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及其政黨的社會主義改革,人民的幸福才有思想和組織保障。
其次,離不開中國共產黨人持續(xù)不斷地結合中國發(fā)展實際。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根本要求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中國共產黨人的改革實踐始終堅持從中國的生產力、文化、社會、生態(tài)和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出發(fā),切實堅持改革的力度、發(fā)展的速度和人民的承受程度相結合的原則,從中國社會科學發(fā)展出發(fā)謀篇布局,最大程度地實現社會的進步、人民的幸福和解放、民族的復興。長期以來,中國最大的實際就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是三農問題。改革開放也正是從一個村莊的聯產承包開始的,今天,脫貧攻堅戰(zhàn)也在農村緊鑼密鼓地進行。解決了中國的三農問題,也就解決了中國發(fā)展的主要問題,也就實現了絕大多數人民群眾的解放問題。新時代集中解決中國社會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矛盾,也集中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求真務實精神。
第三,離不開中國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不斷的改革創(chuàng)新。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的蘇聯社會主義發(fā)展,也曾進行過系列改革,但其更多流于問題層面的設計,鮮有制度的突破和長期堅持。東歐國家雖說也有過不少創(chuàng)新,但因攝于勃列日涅夫開始的高壓禁錮,也是一事無成。因為在蘇聯模式上的長期停滯而鮮有實際作為,最終導致近四十年的蘇東社會主義改革停滯不前。為了挽救行將崩潰的社會經濟,采取休克療法的蘇東社會主義改革也最終葬送了社會主義事業(yè),導致了資本主義的復辟。中國社會主義改革從一開始就立足社會主義體制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驅動已經成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動力。在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引領下,全國人民的發(fā)展要求和不斷努力得以空前釋放。在中國共產黨的引領下,中國人民不舍晝夜真抓實干,國家對外競爭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也迅速提高。習近平總書記概括得好,“40年來,中國人民勇于探索、真抓實干,憑著一股開拓創(chuàng)新的拼勁,一股自力更生的韌勁,把中國建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的今天,是中國人民干出來的!”[8]
堅持有核心、有方向、有目標、有實干和有創(chuàng)新的改革實踐,中國才能發(fā)展、社會主義才能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才能發(fā)展、人民才能不斷解放。
如前所述,40年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更多地在政治經濟領域實現了人民的進一步解放。尤其是中國共產黨的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以來,進入新時代的中國社會發(fā)展全方位開啟了深化改革的引擎。進一步實現人民幸福需要中國社會主義改革。已經“站起來”“富起來”的中國人民,又將擔負起“強起來”的歷史重任。相比較于政治上“站起來”和經濟上“富起來”,中國人民將要實現的“強起來”和達成“五位一體”的強大和發(fā)展。雖然40年的改革開放取得了驕人的發(fā)展成就,但是在未來三十年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依然存在著巨大挑戰(zhàn)。中國民眾有限的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素質,也極大地制約著偉大目標的實現,也將促成中國改革的不斷深化。隨著人們溫飽問題的解決和總體小康的實現,人們對于美好生活有了更多美好想象,在教育、工作、收入、社會保障、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居住條件、環(huán)境和下一代的培養(yǎng)上,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這些愿望和要求的滿足與否,直接關系到當前社會的和諧,給深化民生工程、平安中國建設、社會共享共治等系列方面改革提出了挑戰(zhàn)。既然以往40年的改革實踐能夠取得人民群眾生存、發(fā)展和思想的空前解放,那么中國人民有信心沿著改革之路實現更大的解放和民族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