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的語文教育階段,閱讀是學生打開世界的窗口,盡管當代的媒體十分發(fā)達,為學生提供了許多了解世界的方式,但只有文字的記錄更為深刻。特別是對于一些發(fā)達國家來說,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已經(jīng)成為教育的共識,發(fā)達國家小學生的平均閱讀量遠遠在中國學生之上,因此在語文教育之中,教師的重要使命就是引導學生們學會進行閱讀,并在教師的啟發(fā)之下愛上閱讀,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本文從分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而探討如何去提高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水平。
關鍵詞:語文;教學;策略
一、 現(xiàn)代小學的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 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不高
閱讀是一個心理改造的過程,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寧愿去操場上玩耍,也不肯安靜地待在教室里閱讀。這是學生的天生使然,當然與教師的閱讀教學方式有關。不少教師會發(fā)現(xiàn)學生在課堂閱讀時十分不認真,但是教師只能去批評,很少去反思其中的原因,因此學生的閱讀問題無法得到根治,閱讀積極性一直都難以得到提高。
(二) 閱讀能力不足
小學生畢竟閱歷有限,而且閱讀能力也是需要學生不斷積累而形成的,只有學生不斷地進行閱讀,才能使得閱讀能力不斷得到提高。但是作為教師而言,不能總以此為借口,而耽誤學生的閱讀能力積累。不少教師還是以應試教育為重,只是以考試的要求來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很少會注意到對學生進行能力的拓展,因此學生的閱讀能力積累會十分緩慢。
(三) 情感體驗淡薄
閱讀的真正目的不在于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可以做對許多的閱讀理解題,而是在于學生們通過閱讀體驗到什么樣的情感變化、獲得了哪些能量,但是在一些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中,總是以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為由,很少對學生進行情感的教育體驗,因此不少小學生難以在閱讀中得到更多的心靈體驗,這對于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會有一定的阻礙。
二、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提升策略
(一) 以有效的閱讀導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課堂導入是語文教學所必備的階段,因為一個良好的開頭就等于是成功的一半。小學生雖然自控能力有限,但是卻對有趣的事物十分感興趣,一旦投入其中便會無法自拔,語文教師可以抓住學生這一特性,進行語文課堂導入的設計,以使得學生的積極性可以在課堂導入之下得以點燃。但進行課堂導入時,也需要注意不能一味地滿足學生的興趣而忽視課堂學習的本質(zhì)。比如在學習《開國大典》時,教師通常會采用影視片段來吸引學生的關注,當然這樣的方式也能調(diào)動起學生的積極性,但是影視片段強烈的視覺沖擊,也會限制了學生的無限想象,這樣反而學生在閱讀課文時因為沒有影視片段那么具有吸引性,而失去了閱讀的興趣。因此在進行課堂導入的設計時,教師可以以我國的國歌為課堂導入,讓學生將自己想象成開國大典上的其中一員,這樣在國歌的演奏時,學生就容易進入遐想之中,幻想著開國大典的無限盛況以及自己作為其中一員對國家的無限憧憬,在這樣的課堂導入下,學生自然能仔細對課文進行閱讀,從而滿足自己的幻想。
(二) 挖掘語文閱讀教材,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學生的閱讀能力是通過日常積累而成的,語文教師的作用就是陪同學生一道去熟悉各種各樣的閱讀學習技巧,不斷向?qū)W生進行提點,這樣學生才能提高學生的效率,進而完成閱讀能力的提高。還是以學習《開國大典》為例,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技巧的學習時,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閱讀習慣,像是這樣短小的文章,學生們可以大致看看每個段落的開頭,然后了解這篇課文的主要結(jié)構和寫作的順序,這樣學生在閱讀時,才能比較的順暢。其次,在這篇文章之中,有許多的描寫,學生會暈頭轉(zhuǎn)向,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也是出于對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考慮,可以讓學生嘗試邊閱讀邊將整個開國大典的布置情況畫下來,這樣學生的閱讀目的性就會有所增強,而且繪畫也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活動,對于引導學生的閱讀思路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十分有助于學生的思維能力的拓展。教師在進行語文教材挖掘時,要重視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主動去體驗閱讀的發(fā)現(xiàn),這樣學生才會真正地發(fā)現(xiàn)閱讀的奇妙之處,教師在今后的閱讀教學時,也能省下不少的力氣。
(三) 根據(jù)閱讀設計閱讀文章的問題
文章問題的設置可以增強學生閱讀的目的性,同時帶著問題進行閱讀,依然是對學生的思維鍛煉,因為作者在寫作的過程中,會留下不少的閱讀細節(jié),小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比較的簡單,如果沒有教師的問題引導,學生很可能就忽略掉這些細節(jié)問題,而這些問題可能就是挖掘作者思想感情的關鍵,因此文章問題的設置在語文教學之中必不可少。但是在設計時教師也應注意問題的創(chuàng)新性,不少教師習慣于以“這篇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什么?”等比較具有概括性的問題來讓學生進行回答,這樣反而不利于學生的閱讀目的性形成。因此教師不妨讓學生先進行大致的閱讀,在了解課文大意后,教師再針對細節(jié)進行提問,讓學生再將課文進行仔細的通讀,在這樣的訓練之下,學生也會逐漸養(yǎng)成注意閱讀細節(jié)的習慣。此外,學生的思想可能會比較簡單,對于課文的印象也不是很深刻,所以教師可以多些對比問題的設置,讓學生們學會對比來增加自己的閱讀體會,這也是創(chuàng)新閱讀提問的一種方式。
(四) 以朗讀來培養(yǎng)學生對文章的感情理解
朗讀是雙方互利的過程,朗讀者通過朗讀來進行感情的抒發(fā),而觀眾也容易被朗讀者的表演所感染,進而增強對閱讀的理解,所以這就是朗讀比較受歡迎的原因。因此,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會習慣于用朗讀向?qū)W生傳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拓展學生對文章理解的深度。而且朗讀本身會比較的緩慢,不少學生在聽教師進行朗讀時,習慣于閉上眼睛去體會文章的意境,從而自己的思緒也會隨著作者而描寫而起起伏伏,給予學生一種獨特的美的享受。此外,對學生的情感教育也可以讓學生通過自主的朗讀來實現(xiàn)。但是在進行學生朗讀時,教師不必要求學生去模仿教師的朗讀,而是讓學生進行任意的發(fā)揮,以使得學生的情感抒發(fā)更加自由發(fā)展。
三、 結(jié)語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的閱讀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的基礎。在當前的語文閱讀教學之中出現(xiàn)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不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有限以及教師對于學生的情感教育淡薄等問題,需要教師以有效的閱讀導入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充分挖掘閱讀教材,豐富學生思維,并以閱讀提問和朗讀的方式,來對學生進行思想感情的渲染,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境界。
作者簡介:
劉鳳娟,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河池市,廣西河池市金城江區(qū)保平鄉(xiāng)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