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菲菲 肖輝馨
盡管很多學者認為“民生新聞”并不是一個周延的概念,但不可否認的是,由于電視民生新聞節(jié)目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主持人又是真誠、平等地表達,所以得到了更多觀眾的認同。眾多研究電視民生新聞的學者認為,電視民生新聞節(jié)目應該做到“平民化”“接地氣”“有個性”。
融媒體環(huán)境之下,碎片化傳播使得主流媒體的話語權下移,傳統(tǒng)的“我說你聽”變成了每個人都擁有麥克風,傳統(tǒng)主持人的職業(yè)地位因此而受到沖擊。此時,簡單地表達情緒、本能地表達反應,顯然無法滿足電視觀眾更高層次的心理需求。筆者以山東廣播電視臺民生新聞節(jié)目《民生直通車》為例,說明電視民生新聞節(jié)目主持人的探索改變。
自媒體的火爆,倒逼傳統(tǒng)媒體改革,同時也倒逼民生新聞節(jié)目主持人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睹裆蓖ㄜ嚒吩谄矫褚暯欠矫娓噙\用了“換位思考”的方法。主持人從被采訪者的角度著想,推己及人,將自己的位置降低,改變語態(tài)。
《民生直通車》播出過《女兒當街打母親,如此狠心是為啥?》的新聞,母親患有精神疾病,跟女兒起沖突后,女兒一直在暴打母親。主持人的評論是:
“對這位跟我差不多同齡的女士說幾句:老母親是病人,所以媽媽壓根意識不到自己在說什么做什么。但是無法回避的是,她含辛茹苦為我們操勞一輩子,現(xiàn)在,她需要照顧,沒有等來你的孝心,等來的卻是你的辱罵和扇打。都說女兒是媽媽的貼身小棉襖,原諒一下媽媽會是個天大的委屈嗎?媽媽還在的時候,多行孝吧,媽媽的這里(指頭部)有問題,可是你打在媽媽身上,每一下她都疼啊?!?/p>
這條新聞,引來了網友的大量反饋。主持人先是從母愛這一點來渲染,后來激昂地反問:“原諒一下媽媽會是個天大的委屈嗎?”之后的一句“你打在媽媽身上,每一下她都疼啊”更是引人唏噓。
長期以來,傳統(tǒng)新聞所形成的“單向宣傳”的說教模式,讓觀眾對新聞媒體的“灌輸”只能被動地接受?!睹裆蓖ㄜ嚒饭?jié)目主持人恰恰以“如果我是觀眾”為立足點,更多地考慮觀眾的需求和接受心理、接受習慣,培養(yǎng)觀眾的“忠實度”。
融媒體時代下,網民對同一個問題的態(tài)度和觀點是多元的,此時就要注重主持人的輿論引領作用。有些新聞是有傾向的,但是新聞節(jié)目要求公正、全面、不偏不倚,很多時候會有矛盾,因此要注意抑制感情沖動,運用理性表達。
《遭車禍碾傷腿,路人圍“人墻”救人》是一條正面報道,煙臺市牟平區(qū)23 歲的于浩在遭遇車禍后,遇到了很多人上前幫忙,為他筑起了一座救命人墻。主持人的點評脫離了“好人一生平安”之類的倡導性點評,而是從整個大環(huán)境來入手:
“有人說,這個時代是一個圍觀時代,我們圍觀‘我爸是李剛’、圍觀‘小月月’、圍觀藝人結婚離婚,可是,我想我們不僅僅是在圍觀,更不是在隔岸觀火,你看,我想這么多陌生人所組成的人墻,其實是一道愛心墻,更是我們在陷入困境時,讓我們有信心戰(zhàn)勝困難的一盞燈啊。”
現(xiàn)在很多民生新聞節(jié)目主持人都只滿足于簡單地講述、播報、串聯(lián),局限于“告知”的層面,而忽略了“升華”“輿論引導”。
相關機構統(tǒng)計的2013年年度漢字為“霾”,《民生直通車》已經以不同角度策劃過幾組相關報道。在一組報道中,主持人點評中穿插了一段具有調侃意味的《沁園春·霾》,單純的調侃顯然是不夠的,接下來,主持人的點評是:
“我們對霧霾有很多調侃,但是在調侃背后,其實是公眾對藍天白云的期待。事實上,跟日益嚴重的污染狀況和公眾高漲的環(huán)保熱情相比,老百姓的環(huán)保素養(yǎng)明顯跟不上,相關的防范和環(huán)保知識仍很欠缺。霧霾天里抱怨的人多,可是頂著霧霾在公園晨練的大叔大媽也有很多。抱怨環(huán)境治理不力的多,但一說到應該為減少霧霾做點什么,卻很少有人能說得清楚。所以,我想多一些科學求證,少一些輕率油滑;多一點指導建議,少一些冷嘲熱諷。接下來,我們的節(jié)目就會告訴各位,霧霾天里我們能做些什么?!?/p>
對公共媒體而言,“霧霾圍城”并不是一個適合調侃的話題,卻應成為一個全民科普的好時機。對傳統(tǒng)“硬新聞”進行“軟化”處理,是體現(xiàn)民生新聞主持人政策把握水平的重要方面。不同于傳統(tǒng)時政新聞從正面宣傳黨的聲音,民生新聞尋找生活中與百姓生活和利益密切相關的更小的切入點,并用深入淺出、形象生動、口語化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樣的解讀,使節(jié)目的新聞視角由“小民生”向“大民生”轉變,甚至可以影響城市的規(guī)劃建設。民生新聞應當突破就事論事,不再局限于對善惡的簡單判斷,而是將眼界延伸到關注法規(guī)與政策的層面,從市井“小民生”上升到公共“大民生”。
民生新聞主持人還常常在“口語”中融入俗語、俚語、諺語和歇后語等鮮活的話語形式,以及擬人、打比方、故事性等生動的表達手段,讓有聲語言的表達更具表現(xiàn)力和粘合力。
比如,針對勸朋友酒后開車后發(fā)生的事故,主持人的評論為:“別人為朋友兩肋插刀,你現(xiàn)在可就是插朋友兩刀了”;對見網友最后被侵害的女同胞說:“男人遇上女人,要么是故事,要么真就成事故了”;對想不勞而獲而被騙的受害人說:“你以為天上掉餡餅了,事實上掉下來的是個鐵餅?!痹诒砻婵此朴哪恼{侃下,引發(fā)了觀眾的深思。
運用幽默或者反諷常是批評性報道的手段,但是如果不到位,很容易造成娛樂化傾向,體現(xiàn)在主持人的議論上,很可能是信馬由韁、隨意調侃,稍一放松即滑入低俗。
網絡空間,人人皆可發(fā)聲,受眾的需求點成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這便削弱了主持人作為特殊職業(yè)身份的功用。場域的變化,提高了對主持人的能力要求。
《民生直通車》的主持人為法學碩士專業(yè)出身,經過七年的法學教育,能夠熟練地運用專業(yè)的法學知識來解讀相關新聞,這也體現(xiàn)在節(jié)目中的表達里。比如有一條《16 歲少年的“三進宮”》的新聞,主持人在新聞本體的基礎上,進一步延伸,對目前少管所存在的問題進行點評:
“監(jiān)獄作為一個改造和教育犯人的場所,為何會發(fā)生二次犯罪、三次犯罪?在一些地區(qū)的少管所里,管教們某種程度上也僅僅是為了混口飯吃,他們中有多少人真正秉承著應有的職業(yè)操守,去切實感化教育這些誤入歧途的未成年人?再說到一些社區(qū)里的教化方式,在教化過程中,已經先行給教化對象貼上了諸如“失足’‘閑散’一類的標簽,這首先就沒有考慮到教化對象希望洗心革面的心理需求。所以,我才說,我們目前對未成年人犯罪的改造制度,從理念到機制都需要做出調整?!?/p>
在民生新聞節(jié)目中,主持人講百姓心聲、為百姓辦事,因而獲得了觀眾的認同、贊賞與信任。融媒體背景之下,民生新聞節(jié)目主持人要深入新聞的第一線,全面地了解新聞信息,提高收集信息和篩選信息的能力,并賦予信息更多的思想性,發(fā)揮思想引領和輿論引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