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茜
(江蘇省蘇州市第二十四中學校 215000)
新一輪教育改革倡導“實施學生優(yōu)質教育,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這也是現(xiàn)代教育和未來教育的重要內容和目標.在現(xiàn)行課堂教學中,課堂上學生像無頭蒼蠅,往往只會跟隨著老師的問題、講解團團轉,大多被動接受,應付性地學習.在這種教育教學的前提下,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受到限制.怎樣在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性呢?筆者以下談談個人觀點.
教師課前備課,不僅要注重備教材、備教法,還應該盡可能考慮到學生的學習層次、個體差異等實際情況,把握知識探索過程中的能力轉化以及認識與情感的和諧發(fā)展.備課時,要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與認知活動緊密聯(lián)系起來,努力在學生的情感體驗中找到相應的支撐點,使學生的心理定向、情緒定向、思維定向,從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形成,調動其自主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自覺有效地參與到教與學的雙邊課堂教學活動之中.
如在部編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平行線》的教學設計中,傳統(tǒng)教學的處理方式通常由教師首先展示,然后由學生模擬.這樣,學生似乎也有機會動手參與.然而,由于學生沒有足夠的空間去探索,討論和獨立思考,模仿參與的方式似乎只是一項漫長的學習,不能改善學生的動手操作和探究能力,也不能發(fā)展學生的合作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鑒于以上傳統(tǒng)設計的弊端,筆者在部編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平行線》這一知識點的教學設計中,采用了“動手實踐——反復觀察——師生總結”的教學設計步驟.首先讓學生在沒有教師引導的情況下進行實踐操作,留給學生探索的空間,讓學生自己去想、去說、去做,讓他們充分調動各種感知、方法去探究.在動手操作的實踐過程中,必然有部分學生會碰到一些無法跨越的障礙,此時,教師要引導他們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共同探討、辯論,小組探討無法完成的問題再讓他們提出問難.之后,老師不會錯過向學生展示標準操作全過程的機會.此時,有些學生急于知道他們的練習是否正確.有些學生想要了解他們尚未掌握的內容,他們的注意力將高度集中,這樣老師的“指導”就會產(chǎn)生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最后的比較,學生確認他們的成功,發(fā)現(xiàn)并彌補他們自己的缺點,進而師生一起總結得出這次課的兩條公理:經(jīng)過直線外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這條直線平行;如果兩條直線都與第三條直線平行,那么這兩條直線也互相平行.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使學生掌握了正確的操作、思維方法,又初步學會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同時也進一步提高了自主參與課堂教學的學習熱情,可謂一舉三得.
教師在組織學生自主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時,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好勝心和活潑好動的特征,創(chuàng)造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喚醒其自主參與學習的熱情.久而久之,讓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熱情轉化為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和習慣.
在教學中,盡管老師如何“導”也沒有多少效果,有些人更認為在做無用功.其實不然,試想,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其見識越廣、思維也越成熟,“自主”的意識也就更強,他們怎會甘心做學習的傀儡?他們有他們的思想,他們有他們的見解,他們有交流自己想法的權利、愿望與熱情.
對此,筆者在平時教學中深有體會.例如在教學九年級上冊《圓》這一節(jié)時,筆者從王維的著名詩《使至塞上》的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中美麗壯觀的一個“圓”字引出課題,然后把問題、任務和時間留給學生:列舉我們身邊日常生活所見到的圓;自己動手制作一個圓;探討圓是怎樣形成的;理解圓、圓心、半徑等概念.讓他們自己獨立思考或合作探究完成教師布置的問題和任務.這樣,整個課堂都處于學生高度興奮的狀態(tài)下,既緊張又輕松地列舉出很多身邊的圓,如車輪、瓶蓋、呼啦圈、摩天輪、鍋口,等等;自己動手制作出一個圓;共同探討認識得出:圓是由線段的一個端點繞另一個固定的端點旋轉一周所形成的圖形,并掌握了圓及其相關知識:固定的端點叫作圓心、兩個端點之間的線段叫作半徑,等等.
對于數(shù)學課程而言,需要學生在長期的探索、實踐中不斷掌握各種自主參與的方法,并在靈活運用方法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中使能力得以發(fā)展.
如在教學部編人教版初中教學八年級上冊“軸對稱圖形”時,先讓學生通過折、看、比,得出對稱,再讓學生觀察教室門窗的設計等是否對稱,然后引導他們根據(jù)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列舉出生活中對稱的事物.同學們的思維一下子被激活了,通過短時間的思考,他們列舉出了與生活密切相關的衣服、蝴蝶、汽車、桌子,等等.最后,讓學生拿出畫筆動手設計對稱圖形.學生們的興趣在飆升,并且在紙上繪制了各種對稱圖形.他們高高地舉起自己的作品進行展示……這時,筆者安排6個人一組進行操作討論,讓學生自己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提出、討論、解決軸對稱圖形的相關問題.在整個過教學程中,同學們不但自覺參與,而且加深了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與此同時,學生也接觸到生活中的數(shù)學.
這一系列安排,既順應了學生的心理需要,又發(fā)揮了群體的積極功能,提高了學生個體自主參與學習的動力和能力,使學生初步掌握了合作學習的方法,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精神.
應當注意的是,學生自主參與的方法雖然顯現(xiàn)出一定的差異性,但是,在一堂課中,各種自主參與的方法又不是絕對孤立的.它們相互聯(lián)系,相互配合,共同構建了一個完整的自主參與的方法體系.
作為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數(shù)學不僅可以激發(fā)和保持學生自愿參與課堂的意識,還可以激勵他們在放學后有效地參加課程,并由此體驗到數(shù)學知識散發(fā)出的魅力,進一步激發(fā)其學習數(shù)學的濃厚興趣,從而使學生從課內到課外始終處于積極主動、自覺參與的氛圍之中.
如在學習了部編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統(tǒng)計調查》數(shù)學知識后,可以讓學生在所在的學校、家庭、社區(qū)、村鎮(zhèn)中實踐運用,例如:統(tǒng)計學校各個年級的人數(shù)、各個班級的人數(shù),男女生的人數(shù)各是多少;還可以在家庭中統(tǒng)計用電、用水情況,統(tǒng)計每周、每月、每天家庭消費情況等;在社區(qū)中可以統(tǒng)計社區(qū)人員居住情況,老年人、兒童的比例等.教師這一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提議立即引起了學生的共鳴,并在課后引起不小的參與熱潮,這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也促進了他們數(shù)學能力的發(fā)展.
總之,只要教師始終“心中有學生,心中有學科”,教師就可以將自主學習的概念獨立轉化為有意識的教育教學行為,并可以繼續(xù)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