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蘭,陳斌
(江西省樂平市人民醫(yī)院 心內(nèi)科,江西 景德鎮(zhèn) 333300)
心房顫動(AF)是臨床常見心律失常類型,也是缺血性腦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5歲高齡AF患者是缺血性腦卒中發(fā)病的高危人群,發(fā)生率接近10%[1]。臨床各類AF治療指南均把抗凝治療作為有血栓栓塞風險AF治療的主要手段,而華法林作為抗凝治療的主要藥物對改善患者預后有重要意義。但高齡AF患者多存在肝腎功能不全、合并高血壓、服用多種藥物等問題,具有高出血風險,且服用華法林需要頻繁檢測凝血功能,使得華法林在高齡AF患者中的使用受到限制[2]。本研究分析小劑量遞增華法林用于在高齡永久性AF患者抗凝治療中的臨床效果,現(xiàn)具體匯報如下。
將2014年5月-2017年5月在我院心內(nèi)科治療的78例高齡永久性AF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39例,男21例,女18例,年齡75-92歲,平均年齡(84.3±5.7)歲,病程6個月-5年;對照組39例,男20例,女19例,年齡75-94歲,平均年齡(84.8±6.1)歲,病程6個月-6年;所有患者均符合AF診斷標準,經(jīng)心電圖檢查確診,年齡≥75歲;排除風濕性心臟病或瓣膜性心臟病、心瓣膜置換術后、血壓控制不良、有出血傾向、有腦卒中病史者;比較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情等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觀察組采用低等強度華法林抗凝治療,治療前測定國際標準化比值(INR),從小劑量開始遞增,華法林(上海信誼制藥廠生產(chǎn),國藥準字H31022141),初始計量1.25mg/d,5d后檢測INR,根據(jù)INR數(shù)值調(diào)整劑量,INR高于或低于目標劑量時,增減華法林0.625mg,5d后再次檢測INR調(diào)整劑量,連續(xù)2次INR檢測達到目標范圍后每2周檢測1次凝血功能,檢測值均在目標范圍內(nèi)則認為達到抗凝初步穩(wěn)態(tài),記錄此時的華法林用量;若檢測值在目標范圍之外,則繼續(xù)調(diào)整華法林劑量,并監(jiān)測INR,直至抗凝達到穩(wěn)態(tài);當INR達標并穩(wěn)定后,每1個月檢測1次,6個月后每1-2個月隨訪并測定1次,若期間發(fā)生出血情況,隨時檢測INR;華法林開始治療時皮下注射分子肝素鈣0.4mL,1次/d,共使用5d,預防華法林誘導的高凝狀態(tài)[3-4]。對照組采用中等強度華法林抗凝治療,劑量2.5mg/d,維持INR在2.0-2.5之間,INR高于或低于目標劑量時,增減華法林0.5mg,每5d測定1次,INR穩(wěn)定后每月測定1次[5]。
記錄兩組華法林劑量、首次達標時間、INR值;統(tǒng)計輕度出血、中度出血、重度出血發(fā)生率;統(tǒng)計終點事件發(fā)生率,包括缺血性腦卒中、體循環(huán)栓塞、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全因死亡聯(lián)合終點。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shù)資料行χ2檢驗,率(%)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以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差異。
觀察組華法林劑量、首次達標時間、INR值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患者達標劑量及時間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達標劑量及時間比較(±s)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例數(shù) 華法林劑量(mg) 首次達標時間(d) INR值觀察組 39 2.02±0.41 10.24±2.76 1.86±0.25*對照組 39 2.65±0.49 15.78±5.54 2.24±0.30
觀察組輕度出血、中度出血、重度出血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患者安全事件發(fā)生率比較(n %)
觀察組缺血性腦卒中、體循環(huán)栓塞、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全因死亡聯(lián)合終點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表3 兩組患者終點事件發(fā)生率比較(n%)
華法林是臨床治療AF抗凝的主要藥物,用于預防血栓形成,防止心腦血管事件發(fā)生。但華法林在抗凝的同時也有明顯出血風險,所以高齡AF在使用華法林時需十分謹慎,定期檢測INR,及時調(diào)整劑量,以降低血栓及出血幾率[6]。
臨床研究顯示,當INR>2時,抗凝效果增加很少,當INR<1.5時,血栓的風險增加超過5倍。另有研究顯示,在低抗凝強度(1.6-2.1)和標準強度(2.0-3.0)相比,發(fā)生血栓栓塞事件無明顯差異[7-8]。因此,本研究從小劑量開始遞增華法林進行抗凝治療,并在抗凝早期使用低分子肝素保護,旨在獲得可靠抗凝效果的同時降低出血風險。
華法林抗凝作用主要來自于降低血漿凝血酶原及凝血因子X的活性,而血漿凝血酶原及凝血因子X的半衰期在60-72h及40h,因此口服用藥后3-4d才開始發(fā)揮作用,從治療第5d開始檢測INR,直至華法林劑量穩(wěn)定后間隔1-2個月檢測1次INR,可獲得較為安全的效果[9-11]。而中等劑量華法林治療檢測的INR次數(shù)明顯增多,患者的依從性較差。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在達標劑量及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且出血事件、終點事件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充分說明小劑量遞增華法林用于在高齡永久性AF患者抗凝治療中的臨床效果良好,血栓及出血的發(fā)生率明顯降低,安全性高,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