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夷扇貝原產于日本北海道以及俄羅斯遠東海域,為全世界扇貝科中最優(yōu)良的扇貝增養(yǎng)殖種類之一,在其原產地日本被視為最重要的優(yōu)質增養(yǎng)殖貝類。1980年蝦夷扇貝由遼寧省海洋水產研究所引入我國,并根據我國的海域環(huán)境條件研發(fā)了其人工繁殖及增養(yǎng)殖技術,取得成功后迅速產業(yè)化。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扇貝養(yǎng)殖第一大國,北黃海蝦夷扇貝增養(yǎng)殖面積已達到70余萬公頃,年產量超過20萬噸,產值達50億元,已成為我國蝦夷扇貝規(guī)?;鲳B(yǎng)殖生產基地,并成為帶動當地漁業(yè)經濟發(fā)展的龍頭產業(yè)。
但近年來,蝦夷扇貝種質退化嚴重,突出表現在育苗成功率降低、養(yǎng)殖個體小型化、低值(質)化,出肉率低,加之近年來夏季高溫,嚴重影響蝦夷扇貝產業(yè)的發(fā)展。良種缺乏,苗種繁育親本仍大量采用未經遺傳改良的野生群體是導致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因此,開展蝦夷扇貝高產、優(yōu)質新品種選育是提升我國蝦夷扇貝養(yǎng)殖產業(yè)技術水平,提高產業(yè)整體經濟效益,實現蝦夷扇貝養(yǎng)殖業(yè)由數量效益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的要求,是實現我國由扇貝養(yǎng)殖大國向扇貝養(yǎng)殖強國轉變的重要舉措。
1.親本來源
蝦夷扇貝“明月貝”是以2007年從遼寧大連和山東長島海域蝦夷扇貝養(yǎng)殖群體中收集挑選的1000枚個體為基礎群體,以殼色和殼高為目標性狀,采用群體選育和家系選育技術,經連續(xù)4代選育而成。技術路線和選育過程如下:
2.技術路線(如圖1所示)
圖1 蝦夷扇貝“明月貝”技術路線圖
圖2 蝦夷扇貝“明月貝”培(選)育過程圖
3.培(選)育過程(如圖2所示)
(1)2007年:建立基礎群體,第一代蝦夷扇貝“明月貝”家系培育(F1)
從基礎群中選擇個體健康、上殼發(fā)白的雌、雄蝦夷扇貝各133個,共266個作為繁殖親貝,進行一對一受精交配,構建家系115個,置于獐子島海區(qū)養(yǎng)成。
(2)2009年:進行第二代蝦夷扇貝“明月貝”家系選育(F2)
從建立的第一代蝦夷扇貝“明月貝”家系中,選取雙殼均為純正白色的蝦夷扇貝家系,對雙白殼性狀進行進一步純化、固定。以殼高為生長性狀指標,上選30%家系,每個家系選1雄、1雌2只扇貝進行家系內自交,構建家系32個,置于獐子島海區(qū)養(yǎng)成。
(3)2011年:進行第三代蝦夷扇貝“明月貝”家系和家系內選育(F3)
測量第二代蝦夷扇貝“明月貝”各家系生長性狀,依據殼高上選30%家系,家系內上選20%個體,從第二代家系中選出雌、雄各104個,共208個作為親貝,以1∶1比例,建立家系102個,置于獐子島海區(qū)養(yǎng)成。
(4)2013年:進行第四代蝦夷扇貝“明月貝”群體選育(F4)
依據殼高大小,以10%的選擇壓力從蝦夷扇貝“明月貝”三代家系中選出182個殼高最大的個體(雌雄比約為1∶1)為繁殖親本,進行蝦夷扇貝“明月貝”第四代選育,選擇強度為1.73。
經過3代家系、家系內選育和1代群體選育,培育出的蝦夷扇貝F4代雙白殼群體具有雙殼純白的鮮明外部特征和生長速度快的優(yōu)良生長特性,命名為蝦夷扇貝“明月貝”。
1.新品種的特有特征和優(yōu)良性狀
蝦夷扇貝“明月貝”貝殼雙面均為白色。在相同養(yǎng)殖條件下,與未經選育的蝦夷扇貝相比,20月齡貝殼高平均提高12.3%。適宜在遼寧、山東沿海養(yǎng)殖。
2.中試選點情況、試驗方法和結果
于2015年~2017年,利用2013年培育的F4代群體進行擴繁,并進行2年生產性養(yǎng)殖。
2015年開展蝦夷扇貝“明月貝”大規(guī)模繁育及推廣養(yǎng)殖,2015年共獲得苗種1.2億枚,在長海縣獐子島、廣鹿島、大長山島和山東長島海域進行浮筏養(yǎng)殖,面積共約600余畝;雙白殼個體比例100%。與普通蝦夷扇貝比較“明月貝”的產量提高約14%。
2016年開展蝦夷扇貝“明月貝”大規(guī)模繁育及推廣養(yǎng)殖,2016年共獲得苗種2.0億枚,長海縣獐子島、廣鹿島、大長山島和山東長島海域進行浮筏養(yǎng)殖,面積共約1320畝;雙白殼個體比例100%。與普通蝦夷扇貝比較“明月貝”的產量提高約16%。
親本來源為培育的蝦夷扇貝“明月貝”。培育方法具體如下。
1.促熟
(1)設施及要求
培育池宜為水泥池或玻璃鋼水槽,容積10m3~30m3,水深1.1m~1.5m。水源水質符合GB11607的規(guī)定,培育用水符合NY5052的規(guī)定。從親貝所在的生境水溫以每天不高于0.5℃的幅度逐步提升至6℃~7℃,鹽度27~31,光照強度500lx~10001x。每立方水體培育密度為20枚~25枚,采用多層網籠或單層浮式網箱為培育容器。
(2)管理
親貝入池前,清除貝殼上的附著生物和浮泥,按育苗水體每立方2枚~3枚準備,雌雄比例10∶1。投喂硅藻、金藻或扁藻等單胞藻或酵母粉、淀粉、螺旋藻、鼠尾藻磨碎液等代用餌料。單胞藻投喂量為每天(6~8)×104細胞/mL,餌料投喂量隨著種貝促熟時間的延長而增加,最終投喂量為20×104細胞/mL,餌料每天分6次~12次投喂,嚴禁投喂含激素或激素類物質的餌料。
早期和中期每天倒池換水早晚各一次,換水量100%;晚期性腺發(fā)育成熟,減少換水次數或不換水,避免因換水刺激導致種貝產卵,有效積溫持續(xù)累積。
親貝入池后,在1℃~3℃水溫中蓄養(yǎng)穩(wěn)定2d~3d,而后每天升高0.3℃~0.5℃,水溫升到4℃~5℃時穩(wěn)定3d~4d,再日升溫0.3℃~0.5℃,水溫升到6℃~7℃時恒溫培育至性腺成熟,待產。連續(xù)微量充氣,用藥和停藥期按NY5071的規(guī)定執(zhí)行。
2.待產親貝處理與要求
產卵當日,以陰干、流水、升溫刺激方法,刺激蝦夷扇貝親本進行產卵。選擇性腺發(fā)育良好的種貝,平均性腺指數要達到18%以上。同時待產親貝應達到:規(guī)格為殼高≥8.5cm,濕重≥60g,感官質量應符合表1要求。
表1 親貝感官要求
1.催產和受精
采卵與受精應滿足:水源水質符合GB11607的規(guī)定,培育用水符合NY5052的規(guī)定。鹽度為25~31。親貝促熟時,應以海上自然水溫為基礎,親貝入池后,穩(wěn)定2d~3d后,每天升溫0.5℃~1.0℃,升到6℃~7℃時,穩(wěn)定待產。采卵密度小于等于50粒/mL。
當有親貝排放后,繼續(xù)恒溫養(yǎng)殖3d~4d進行人工催產,待親貝大量排放時,分別收集精子及卵子,在海水中自行受精,精子用量控制在1個卵子周圍有2個~3個精子。
2.孵化與幼體培育
對受精卵進行孵化,孵化密度40個/mL~50個/mL,孵化水溫11℃~12℃,每間隔1h攪池一次,孵化至受精卵發(fā)育為D型幼蟲。
(1)選優(yōu)
孵化至D形幼蟲后,選擇上浮幼蟲,用260目篩絹篩出培育,布池密度8個/mL~9個/mL。
(2)培育條件
水源水質符合GB11607的規(guī)定,培育用水符合NY5052的規(guī)定。水溫在11℃~12℃,鹽度為27~31,光照在5001x以下,密度為10個/mL~12個/mL。
1.培育管理
受精卵孵化至D形幼蟲期,即可投喂硅藻、金藻或扁藻等小型單胞藻。一般日投喂量2×104細胞/mL;隨著幼蟲的生長,餌料投喂量應逐步增加,后期達到8×104細胞/mL,分6次~8次投喂。每天換水2次,每次換水1/2至2/3;每4d~5d倒池一次;每天早、晚各吸底一次。用100號或120號散氣石,每平方米0.8個~1.0個,連續(xù)微量充氣。
(1)采苗
①采苗時間
眼點幼蟲達到30%以上,應立即倒池并投放附著基。投放附著基后可以提高1℃~2℃水溫。
②采苗器及處理
采苗器使用聚乙烯網片或細棕繩。聚乙烯網片使用前,用0.5%~1.0%的氫氧化鈉溶液浸泡清洗油污;棕繩需經反復浸泡、敲打、沖洗,清除碎屑、雜質以及可溶性有害物質。聚乙烯網片按2.0kg/m3~2.5kg/m3投放,直徑3mm的棕繩按1000m/m3~1500m/m3投放。
(2)采苗后管理
投放采苗器后適當加大換水量,減少充氣量,檢查附著變態(tài)情況,根據附苗數量調整投餌量。用藥和停藥期按NY5071的規(guī)定執(zhí)行。
2.出池
將采苗器放入3 0目~6 0目的30cm×40cm或50cm×80cm苗袋中,扎緊袋口。一般每袋裝一片采苗器。出池作業(yè)時,操作人員按撈取采苗器、分剪、裝袋、綁袋等環(huán)節(jié)流水作業(yè)。操作要求穩(wěn)、準、輕、快,防止出池苗的脫落和損傷。
3.出池苗的運輸
0.5h以內的短途運輸,車廂內鋪設10cm以上的吸足海水的海草或海綿,苗袋和海帶草相間鋪設,最上層應多放海草。裝好后噴灑海水,覆蓋塑料薄膜。
超過0.5h的長途運輸,采用泡沫塑料箱和雙層塑料膜袋相結合包裝,充氧,塑料膜包裝箱上加冰袋(或冷凍水瓶),用膠袋封箱。
1.筏式養(yǎng)殖
表2 淺海養(yǎng)殖環(huán)境條件
(1)環(huán)境條件
應符合表2的要求。
(2)養(yǎng)殖設施
由浮綆、浮漂、固定橛、橛纜、養(yǎng)殖籠等部分組成。不能使用有毒材料。
劃分海區(qū)并確定位置,留出航道,行向與流向成垂直,行距10m~20m,籠間距為0.5m~0.7m,一根60m的浮綆可掛80籠~100籠。養(yǎng)殖籠最上層距水面1m~2m。
(3)養(yǎng)殖密度
每公頃水面放養(yǎng)7×106?!?0×106粒(航道等空置水面積計算在內);直徑32cm的養(yǎng)殖籠每層15?!?0粒。
(4)日常管理
①污損生物防除
及時刷洗清除敵害生物,查清種苗暫養(yǎng)海區(qū)藤壺、牡蠣等的產卵和附著時間及其幼蟲垂直分布和平面分布,盡量避開藤壺和牡蠣附著高峰期進行分袋倒籠等生產操作。
②水層調節(jié)
附著物大量附著季節(jié),應適當下降水層;大風浪來臨前,應將整個筏架下沉,以減少損失。隨著扇貝的生長,體重增加,應及時增補浮漂,防止筏架下沉,使浮漂保持在水面將沉而未沉狀態(tài)。
③應急處置
當毗連或養(yǎng)殖海區(qū)有赤潮或溢油等事件發(fā)生時,應及時采取有力措施,避免扇貝受到污染。如果扇貝已經受到污染,應就地銷毀,嚴禁上市。
2.底播
(1)場地選擇
應選擇以粗砂為主略為柔軟的砂泥底質。水深應不小于15m,以20m~35m為宜。水溫年度變化一般在0~23℃范圍,盛夏水溫最高也不能超過26℃。海星等敵害生物較少區(qū)域。
(2)播苗
播苗多選擇在10月下旬~12月初。苗種投放密度以7枚/m2~8枚/m2較為適宜,視增殖區(qū)自然條件和苗種規(guī)格可稍作調整。
(3)底播管理
禁止?jié)O船進入增殖區(qū)域內拖網,破壞底質結構,損傷貝苗;禁止往增殖區(qū)域內傾倒浮筏上清除的雜物,惡化環(huán)境,損害貝苗;認真做好增殖區(qū)域內敵害生物的清理工作,及時清除海星等敵害;定期進行貝苗底播后的跟蹤監(jiān)測,了解其分布、移動、生長和存活情況等。
1.病害名稱
才女蟲病,俗稱“黑殼病”或“黑心肝病”。
2.病因
此病多發(fā)生在工廠化養(yǎng)殖過程中,由于集約化生產的高密度對環(huán)境要求十分嚴格,而目前的設備和手段還達不到理想的優(yōu)良環(huán)境,溶解氧、氨氮、pH值等各種因素失調時,導致了才女蟲的繁生和危害。鑿貝才女蟲分泌腐蝕貝殼的酸性物質在貝殼上穿鑿管道,使殼內面接近中心部位形成黑褐色的痂皮。
3.主要癥狀
病貝生長緩慢,由于穿鑿管道的形成,使貝殼受損,特別使閉殼肌周圍的殼變得脆弱,在養(yǎng)殖操作過程中容易破裂。當蟲體鉆穿貝殼達到軟體部時,則直接侵害軟體部,被侵組織周圍發(fā)生炎癥,局部形成膿腫和潰瘍,引起細菌繼發(fā)性膿瘍,并產生一種特殊的臭味,嚴重降低貝類的品質和價值,嚴重時甚至導致貝類死亡。
4.防治方法
目前在生產過程中常用的預防措施主要有:
(1)勤刷籠。購進苗種后盡快分入暫養(yǎng)籠。特別是在才女蟲的附著高峰期更要經常刷洗,使其幼蟲不能在扇貝殼表面附著筑管。
(2)晚分苗。分苗時間可推遲至8月初開始。此時正值鑿貝才女蟲的附著高峰期,分苗時通過篩洗貝苗,徹底清洗貝殼表面,使剛剛附于貝殼的鑿貝才女蟲幼蟲被洗掉或死亡;同時晚分苗也可避開牡蠣的附著期。
(3)調整浮筏深度。分苗入養(yǎng)成籠后應適時調整養(yǎng)殖筏的浮力,避開多毛類幼蟲較多的附著水層,切勿使養(yǎng)殖筏過于沉底。
(4)發(fā)現“黑殼病”時,應在鑿貝才女蟲秋季產卵之前將帶病的扇貝捕起,以控制鑿貝才女蟲的發(fā)生量,減少害蟲的繁殖和擴散。
(5)育苗單位在選擇親貝時一定要嚴格把關,不要將帶病親貝混入育苗室。
1.大連海洋大學
2.獐子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單位名稱:大連海洋大學
地址和郵編:遼寧省大連市黑石礁街52號,116023
聯系人:丁君
聯系方式:13322257023
丁君、趙學偉、常亞青、梁峻、孫欣、宋堅、郝振林、王許波、毛俊霞、石曉、薛東寧、范余柱、楊鑫、張存善、趙鵬、王俊杰、于德良、張曉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