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泰元
長久以來,英語世界若是提到“禪宗”,其所用的關(guān)鍵字眼幾乎都是源自日文的Zen(禪,完整作Zen Buddhism,意為“佛教禪宗”)。大多數(shù)的西方人也都認為,禪宗是日本精神文化的產(chǎn)物,鮮有例外。
禪宗于鐮倉時代由南宋時期的中國傳入日本,自此之后在日本發(fā)揚光大,對其生活與文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在我們中國人看來,可以說是幾分欣喜幾分無奈。欣喜的是,漢傳佛教強大,豐富了日本文化的精神面貌。無奈的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世界只知學(xué)生而不識老師。
20世紀初,有“世界禪者”之譽的日本佛教學(xué)者鈴木大拙開始向西方傳播禪宗思想,他所傳播的是一種生活哲學(xué),適合大眾的口味。他數(shù)十年的辛勤耕耘終于在20世紀下半葉開花結(jié)果,西方世界對日本禪宗的興趣大增,Zen也成了一個時髦的名詞。對于一般的西方人而言,Zen意味著接受現(xiàn)狀、內(nèi)心平和。
詞典反映現(xiàn)狀。在英語世界里,禪宗廣為人知,禪思維、禪生活隨處可見。中型以上的英文詞典基本都收錄了Zen,同時還會提及其日本的源頭。這標志著東方的Zen已經(jīng)橫越了大半個地球,走進西方國家,飛入了英美的尋常百姓家。甚至,原屬宗教范疇的Zen,在英文里也由名詞轉(zhuǎn)兼形容詞,用以描述一種以禪為本的人生態(tài)度。
茲舉中型權(quán)威的《劍橋高階英漢雙解詞典》(Cambridg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為例,Zen的本義在此得到了清晰易懂的闡述:
a form of Buddhism, originally developed in Japan, that emphasizes that religious knowledge is achieved through emptying the mind of thoughts and giving attention to only one thing, rather than by reading religious writings(佛教的派別之一,最初發(fā)展于日本,強調(diào)對宗教的認識必須通過排除心中雜念,并專注一境,方可達成,而不是借由研讀宗教典籍習(xí)得)
同樣在劍橋詞典里,這個源自日本的Zen還有個形容詞的義項,指的是把禪宗哲理內(nèi)化后,展現(xiàn)出來的一種入世的特質(zhì):
relaxed and not worrying about things that you cannot change(心情放松,對無法改變的事物不去憂慮)
劍橋詞典還附上了一條例句,展現(xiàn)了“禪”生活化的一面。作為非專名的一般形容詞,首字母因而也可以小寫:There's nothing you can do to change the situation so you just have to be a bit more zen about it.(你做什么都改變不了這個狀況,所以對此你就得多想開一點。)
Zen豐富了英文,豐富了英語世界。然而日本禪宗貢獻給英文的詞匯,卻遠遠不止于此。
除了Zen之外,禪宗的許多專業(yè)術(shù)語也都系統(tǒng)地通過日文進入了英文,并為大型的英語詞典所收錄,比如roshi(老師,即“禪師”)、koan(公案)、mondo(問答)、satori(悟)、mu(無)、mushin(無心)、wabi(侘,音chà,孤寥失志貌)、sabi(寂)、zazen(坐禪)、Rinzai(臨濟宗,日本禪宗的三大派別之一)、Soto(曹洞宗,日本禪宗的三大派別之一)、Obaku(黃檗宗,日本禪宗的三大派別之一)。英文里起碼有上述這么多源自日文的禪宗詞匯,日本禪宗的影響力如此巨大,令人驚訝贊嘆!
中國禪宗,相傳由天竺高僧菩提達摩(Bodhidharma)東渡來華,在南北朝時期創(chuàng)立,經(jīng)幾代傳人發(fā)揚,開枝散葉,流行日廣,唐宋時極盛,南宋時東傳日本,于清初逐漸沒落。作為師輩的中國禪宗,在英文的情況究竟如何?
2018年10月初,《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簡稱OED)發(fā)布了年度第三季的新詞新義,共有1400余項。中國禪宗以漢語拼音的Chan現(xiàn)身詞表,讓筆者眼前一亮,心中感嘆,有此等分量的詞典加持,這可是“遲來的正義”?。ED 對Chan的定義如下:
A Chinese school of Mahayana Buddhism which emphasizes the value of meditation as a means of f inding spiritual insight and enlightenment, and which gave rise to the development of Zen in Japan(中國大乘佛教的一個宗派,強調(diào)禪定乃覺悟之法,催生了日本禪宗的發(fā)展)
OED 所謂的新詞新義(英文原文作new words, senses, and subentries“新詞、新義和新副條目”),其實絕大多數(shù)并不新,一部分是過去漏收,現(xiàn)在補遺的;另一部分是經(jīng)過一定時間(起碼10年)的觀察之后發(fā)現(xiàn)證據(jù)充分,才決定納入的。
事實上,早在半個多世紀前的1961年,美國最大的《韋氏第三版新國際英語大詞典》(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Unabridged,簡稱W3)就已經(jīng)以威妥瑪拼音的Ch'an收錄了中國禪宗:
a Chinese school of Mahayana Buddhism founded in the 6th century A.D. by the Indian teacher Bodhidharma that emphasizes meditation and higher contemplation as a method of salvation—the Chinese equivalent of the Japanese Zen or the Indian Dhyana(中國大乘佛教的一個宗派,由印度禪師菩提達摩于公元六世紀創(chuàng)立,強調(diào)以禪定與高層次的冥想作為修行的方法——中國的Ch'an相當(dāng)于日本的Zen或印度的Dhyana)
雖然W3比OED 早50多年收錄,不過當(dāng)時的時空環(huán)境不同,W3里的Ch'an空有翔實的定義,卻缺乏其他軟硬條件的配合與支撐,就這樣“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除了專業(yè)人士之外,罕為外界所知。
OED 和W3都收錄了Chan,然而英文的“禪宗”一直還都是日文Zen的天下。OED 的書證表明,Zen于1727年首見于世,而Chan遲至1901年才有文獻記錄,前后差了近200年!而且,中國禪宗的Chan在英文里形單影只,不似日本禪宗的Zen還有12個相關(guān)詞語圍繞相伴,眾星拱月。
禮失而求諸野,現(xiàn)在的世界通過日本來了解禪宗,這讓作為老師的中國怎能不感慨萬千?再往前推,中國的禪宗來自印度,名稱也來自印度:Chan(禪)為Channa(禪那)的簡稱,而Channa則譯自巴利語(Pali)或普拉克利特語(Prakrit)的Jhana,最終源于梵語的Dhyana。由始祖印度觀之,這個禪更是徹底的“禮失而求諸野”了。
在OED 這一季的更新里,中文只給英文貢獻了一個Chan(禪宗),而日文的詞語卻有四個:butoh(舞踏,日本一種狂野的現(xiàn)代舞)、butsudan(佛壇,日本供奉神佛和祖先牌位的柜子)、kaiju(怪獸,日本特攝電影的一種類型)、kaiju eiga(怪獸映畫,即怪獸電影)。其中的“佛壇”和“怪獸”,或為唐朝以前就有的詞匯,疑是日文直接借自中文的。
日本文化的魅力讓歐美著迷,相關(guān)的日文詞匯,英文自然也就吸收了。這一切我們看在眼里,可真是五味雜陳??!罷了,那就懷著一顆禪心,設(shè)法看開一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