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電力大學(保定) 外國語學院 沈 茜
《語言政策與語言習得規(guī)劃》是《語言政策》這套書的第15卷,共收錄了13篇文章。本卷收集的文章選自2015年在瑞典隆德舉辦的“語言習得和語言政策的融合”研討會,該卷內容從概念和實證角度呈現與語言教學和學習相關的語言規(guī)劃。
此卷編者Maarja Siiner, Francis M. Hult以及Tanja Kupisch在書的引言《語言習得規(guī)劃的情景化》中從三個方面對整卷內容進行了梳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收錄的文獻主要探討正式與非正式教育環(huán)境中的語言習得規(guī)劃問題,研究范圍從基礎教育階段到高等教育。研究中的凸顯問題為:在全球化進程中,僅僅掌握英語是否足夠應對多元化的社會交際?此卷的第三部分,研究人員對語言習得規(guī)劃提出了一些認識論和概念上的挑戰(zhàn),這些挑戰(zhàn)表明語言政策與規(guī)劃研究的政治化傾向。
該卷第一部分包含六篇文章,從社會不同層面探究語言實踐、語言意識形態(tài)以及語言管理,研究圍繞語言教育實踐展開論述,跨度包括0到3歲的早期語言發(fā)展、小學階段以及中學階段?!哆@很自然:美國西海岸的1.5代中國移民家庭語言政策的個案研究》作者Lu Liu對美國西海岸的中國移民家庭的語言政策進行了個案研究。移民家庭對語言態(tài)度、語言信仰以及語言行為的常識性認識,往往會導致語言與社會的不平等,促使移民家庭的繼承語成為在多元文化語境中建構種族和民族身份的基本方式。作者試圖探討這種普遍存在的語言意識形態(tài)如何影響父母實踐家庭語言政策,以及建構其后代的種族和民族身份。該研究采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基于觀察法及訪談方式,采用Spolsky(2004)的語言政策分析框架,分別從語言實踐、語言管理以及語言意識形態(tài)三個層面展開分析,試圖闡釋移民父母是如何在以英語為主導的多元社會文化中維護其繼承語(漢語)。作為家庭語言政策與語言習得的紐帶,此研究也進一步闡明家庭的語言實踐會給孩子在社會、認知以及情感發(fā)展等方面產生深遠影響。
捷克是一個單語國家,但近些年來的跨國組合家庭逐漸呈現出語言和民族多元化的背景趨勢。家庭在多語環(huán)境中對語言維護、語言傳播和語言習得都起到重要作用?!对趯嵤┡c創(chuàng)造之間:多語家庭背景的兒童母親與捷克共和國的語言習得政策》作者Helena ?z?rencik和Magdalena Antonia Hromadová通過分析多語家庭中母親的話語資源以及敘事策略,采取以主題為導向的傳記采訪,試圖闡釋多語家庭的母親如何處理自身經歷與語言習得政策間的關系。此研究結果表明,雖然多語家庭母親的敘述再現了捷克社會的單語認知,但一些母親的敘述對其作為政策“實施者”的單一角色提出了質疑。當她們的語言構建不符合機構期望模式時,便會采用特殊的敘事策略,比如論證和辯護,暗示她們不想成為被動的政策實施者。多語家庭的母親一方面積極地重塑她們在語言習得管理中的角色,不斷發(fā)展對政府語言政策的態(tài)度,另一方面又在構建自身的語言政策,從被動的政策執(zhí)行者轉換為積極的政策創(chuàng)造者。
《法國多語托兒所的語言政策:語言政策如何與語言習得觀念相聯系?》作者Eloise Caporal-Ebersold探討了法國斯特拉斯堡英法雙語托兒所的語言政策,主要針對0到3歲的早期兒童教育。作者認為,早期兒童教育與看護(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簡稱ECEC)的語言政策研究在多語環(huán)境中十分必要。托兒所里的早期兒童語言習得過程因其社會和政治環(huán)境而有別于家庭,此研究為家長、語言專家以及政策制定者針對多語兒童語言發(fā)展條件的認識提出見解。該托兒所采用了官方推行的“一種專業(yè)一種語言”政策(One Professional-One Language,簡稱為OPOL),目的是給孩子提供足夠的雙語輸入,同時簡化復雜的多語現實。但調查結果顯示,家長與托兒所老師的隱性語言選擇在很大程度上由他們的語言習得觀所決定。兒童在雙語托兒所里的語言習得處于關鍵期,如何給他們提供足夠的雙語輸入,如何避免語言混用以及如何習得最佳的語音是雙語習得發(fā)展中的常見問題。OPOL作為一種廣泛被采納使用的策略,在托兒所的日常情境中卻難以付諸實踐。因此,作者認為ECEC作為孩子在家庭和學校之間的中間階段,為研究語言政策規(guī)劃和語言習得之間的關系建構了最佳的研究語境。
一直以來,語言教育政策中存在一種聲音——語言學習越早開始越好,此教育理念被世界很多地區(qū)的教育政策吸收采納。《利用二語習得的研究發(fā)現指導語言教育政策:印度尼西亞早期英語教學案例》作者Puput Arfiandhani和Mochamad Subhan Zein以印度尼西亞的教育環(huán)境為背景,揭示了當地的語言習得觀如何影響學校低年級的語言教育。作者依據二語習得的實證研究,探討了年齡對語言學習的影響。作者認為,有關年齡對語言習得的影響并未給語言教育政策提供任何有價值的指引,因此研究者不應再強調二語習得的年齡層面。結合宏觀的社會經濟以及政治因素對語言教育的影響,作者指出未來印度尼西亞的語言教育政策應當考慮學生的社會化需求,同時借助二語習得的理論原則制定適用于終身二語發(fā)展的課程。作者呼吁印度尼西亞政府在規(guī)劃語言教育政策時應當考慮其多語的環(huán)境,政策應聚焦如何在印度尼西亞的多語環(huán)境中有效地實施印尼語和地方語的教學,同時將英語作為各個小學的必修課程。
《葡萄牙語作為附加語言:青少年學習者的語域應用》作者Ana Cristina Neves關注小學正式教育環(huán)境中的葡萄牙語的使用情況。此研究中的對象分布于三個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分別為佛得角(非洲)、瑞士和中國澳門。在這些地區(qū),葡萄牙語作為附加語來學習。作者選擇在三個不同的社會語言環(huán)境中,對小學生葡萄牙語的使用領域進行調查,同時發(fā)掘不同社會語言環(huán)境中政策制定的不同層面。研究結果表明,三個地區(qū)呈現三種學習模式:在佛得角群島,葡萄牙語作為第二語言,主要是在學校領域中使用;在瑞士,葡萄牙語作為繼承語,主要是用于跟家庭中的長輩交流,有時候也用于跟葡萄語老師的交流;在中國澳門,葡萄語作為一門外語,其使用域僅限于課堂上與老師互動以及葡萄牙語作為科目作業(yè)。作者通過繪制葡萄牙語作為附加語的不同使用維度,表明語言使用的領域不一定與政策制定的宏觀層面直接相關。文章最后指出,語言的選擇是否決定語言在某一具體領域的應用,以及語言選擇與社會政治因素間的復雜關系是否會導致語言選擇容易受到由上而下的管理制度約束,這兩點作者都很難做出判斷。
《美國的語言教育政策與實踐:努力增強所有教師對語言發(fā)展與學習的理解》作者Peggy Mueller以及Aida Walqui記錄了在美國芝加哥地區(qū)的一項研究,其目的是增強美國學校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以及語言和讀寫教育的實踐。此項研究匯集了當地的大學教育工作者、教師職業(yè)發(fā)展專家以及學區(qū)相關領導,目的是讓專家領導更好地厘清英語作為二語的教育實踐、經驗與知識。在芝加哥地區(qū)的公立小學中,英語學習者占據了入學生源的五分之一,許多教師對如何幫助這些英語學習者成長缺乏經驗,這對教師的教學以及專業(yè)發(fā)展都帶來了巨大挑戰(zhàn)。參與此項目的教育工作者以及地區(qū)領導反思了他們的經驗以及指導教學實踐的教育理論,其目的是制定新的政策和實踐解決方案,幫助英語作為二語的學習者同時促進學科知識的學習和語言的發(fā)展。此項目涉及多方的合作努力,迫切地希望學校對核心課程的教學規(guī)劃、教學執(zhí)行以及教學測量方式做出一些調整,從而應對語言發(fā)展和學習間不斷發(fā)展變化的關系。作者呼吁將語言學習和語言教育政策領域結合起來,完善教師的教學實踐,最終形成支持所有學習者的教學實踐和教育政策。
此卷的第二部分主要研究高等教育中的語言習得和語言規(guī)劃,一共包含四篇文章。在崇尚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的國際化背景下,這意味著在大學中減少其他語言的教育資源。丹麥的哥本哈根大學為了吸引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國際留學生,實施了“more languages for more students”(讓更多學生使用更多樣的語言)語言戰(zhàn)略,為用其他語言進行教學的課程提供資助,這種做法被看做是提升教學課程質量的一種途徑以及鞏固學校國際化的市場地位?!稑嫿ǖ湺嗾Z的大學語言政策:變革的守舊者與驅動者》的作者Holmen從語言教育政策出發(fā),通過對不同層面的需求分析,包括學生需求、教師需求以及機構管理層面的需求,來探討在實際語言習得規(guī)劃中應當包含哪種語言和哪些語言技能。此研究的核心任務是厘清語言需求與具體學習課程的內容和形式之間的關系,以及語言需求與學生學習需求和未來發(fā)展之間的聯系。研究表明,創(chuàng)立一種新的形式將語言與課程內容有機結合非常必要,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在其學習技能和職業(yè)發(fā)展中的角色意識。除此以外,變革的驅動者面臨的一個主要挑戰(zhàn)是如何向那些墨守成規(guī)的守舊者證明,幫助學生習得除英語以外的其他語言會給學生的未來發(fā)展增添重要的籌碼。
《全球化、外語習得規(guī)劃與課程實踐:日本大學英語課堂中跨國小組互動的個案研究》聚焦日本大學多元文化的英語課堂,探外語教育政策的實施和實踐如何受到全球化的影響。作者Hirokazu Nukuto采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對日本某大學中的托福備考課程進行了一學期的跟蹤研究,這些課程旨在吸引其他國家的學生,并為日本學生的全球化做好準備。作者聚焦了兩個研究問題:(1)全球化如何影響外語教育規(guī)劃目標以及課堂的微觀語境如何幫助學生構建宏觀的全球化場景?(2)學生如何在課堂中發(fā)展英語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 研究結果表明,外語教育規(guī)劃的過程與全球化社會進程息息相關,學習者不僅需要習得一門新語言,更要具備完成課堂活動任務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此研究也向英語為非母語的外語教師提出了一系列挑戰(zhàn),包括外語教師在詞匯和語法層面講解的精確度,運用幽默的能力,故事講解和文化闡述的教學能力,以及外語老師不斷增加的工作量。
在《巴西語言政策與權利中科學無國界、英語無國界以及語言無國界項目的反撥效應》一文中,作者Kyria Finardi和Renata Archanjo首先向讀者描述了巴西當代的語言和政治形勢,然后對巴西政府資助的科學無國界以及其衍生的子項目英語無國界產生的影響進行了批判性分析。巴西的大多數語言政策是一種自上而下的語言政策規(guī)劃,并未認真考慮和吸納專家和社會大眾的建議。在三個國際化項目中,英語無國界項目成功地建立了教師與語言專家之間的聯系,推崇一種自下而上的政策規(guī)則。此外,此項目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語言政策規(guī)劃相整合,在巴西高等教育中對國家的語言政策和權利產生了反撥效應。作者認為,科學無國界和語言無國界/英語無國界項目可以促進和影響巴西的語言政策及語言權利,但教育政策與語言習得政策之間的關系并未得到廣泛認同,同時多語制問題也未引起政府的重視。文章最后指出,語言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不能忽略其所處的社會歷史、社會文化以及社會政治環(huán)境。
哥本哈根大學推行“雙語并行戰(zhàn)略”,將英語作為學校教學和行政語言的同時,也極其重視丹麥語作為學術語言的地位。在《現實中的語言政策——哥本哈根大學以英語為教學語言的兩門課程的語言使用研究》一文中,作者Camilla Falck R?nne在哥本哈根大學中選取了兩門以英語作為教學語言的課程為研究對象,研究重點為課堂中語言使用的具體情況以及學生的語言態(tài)度。結果表明,學生并非依據語言政策選擇語言的使用,而是依據交際中的有效性進行選擇。丹麥語的本族語者在專業(yè)以及社會交際層面使用丹麥語和英語溝通,而國際學生則只能局限于英語交流,由此產生了課程中語言使用的不對稱。作者認為,學校推行的雙語并行以及國際化戰(zhàn)略并未在課堂實踐中產生良好效果,語言政策的規(guī)劃與實踐之間存在復雜的關系,語言政策的制定者要考量學生的社會文化以及學術背景差異,以及如何克服這些差異。作者提出語言政策的規(guī)劃要重視學生的交際能力和語言習得,呼吁更為具體詳細的語言政策和語言實踐準則,在雙語并行的戰(zhàn)略下,將更多的語言和文化引入到課堂討論中,但這需要語言政策的規(guī)劃者與實踐者共同的努力。
此卷的第三部分內容對語言習得規(guī)劃進行了批判性思考,共包含三篇文章?!豆缠Q:從復雜理論視角解析第二語言發(fā)展與語言規(guī)劃和政策》作者Diane Larsen-Freeman 探討了如何應用復雜理論解釋語言教育中的多方因素的相互作用。首先,作者闡釋了復雜理論的五個基本原則,分別為復雜系統(tǒng)中新形式的突生,成分間的相互作用,時間上的變化性,系統(tǒng)的非線性和動態(tài)性,以及復雜系統(tǒng)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進而回顧了這五個原則如何幫助我們理解二語學習的動態(tài)特征。作者從意識形態(tài)、結構的多層次以及對初始條件和語境內嵌的敏感性方面,闡釋了復雜理論、二語發(fā)展以及語言政策與規(guī)劃是如何產生共鳴及相互關聯。作者最后提出,面對種種不確定性,語言政策與規(guī)劃應因地制宜。任何的語言規(guī)劃都要為語言發(fā)展建立最佳的環(huán)境,同時意識到語言發(fā)展是非線性的且不可控的,隨語境與個人的差異而變化。因此,二語發(fā)展與語言政策與規(guī)劃之間的關系要在一個復雜動態(tài)系統(tǒng)的環(huán)境中進行深入探討,語言教育者和政策規(guī)劃者需要認真思考在復雜系統(tǒng)中規(guī)劃和實施教育政策的意義。
歐洲語言政策的多元化在實施階段常常面臨挑戰(zhàn),因此一體化教育成為了當代語言習得規(guī)劃的關鍵因素。為確保所有學生在主流課堂上接受有效的教育,歐洲的教育政策正在轉向融合教育。《融合教育:語言政策和語言研究面臨的挑戰(zhàn)》作者Mark Fettes和Mahbod Karamouzian從理論層面以不同的方式解讀了融合教育,并根據融合教育的政策目標,探討如何將語言政策與規(guī)劃和第二語言習得原則相結合,從而為語言多樣性管理提供信息。但是,融合教育運動的政策和研究框架與語言教學和學習的研究和政策之間存在巨大差距。作者探討了差距的原因,以及采用融合教育對學校教學實踐、教師教育計劃及第二語言習得和語言政策的學術思考和實踐會帶來怎樣的影響。有效地融合需要學校、大學和社會真正致力于將融合教育作為核心價值,而不僅僅是對外部環(huán)境的一系列臨時適應。語言習得研究者是實現此價值不可或缺的部分,必然會影響融合教育領域的研究方法和解釋框架。從語言習得的普遍模型轉向以背景和文化導向的研究,這種轉變對政策和實踐都會產生根本性影響。
《雙語兒童的語言發(fā)展:全部事實,片面事實和虛構成分》是此卷第三部分的最后一篇文章。作者Virginia Mueller Gathercole探討了影響雙語兒童語言發(fā)展的一系列因素。作者列舉出影響兒童語言發(fā)展的普遍因素,其中包括語言輸入的數量、語言輸入的質量、個人差異以及社會經濟地位。除此以外,一些其他因素也會影響雙語兒童的語言發(fā)展,比如兩種語言在兒童語言運用中的互補分布情況以及兩種語言之間的關系。作者認為,教育實踐、言語和語言治療以及語言政策中的循證實踐,需要全面地理解這些因素間如何相互作用,影響雙語兒童和雙語成年人的語言發(fā)展和使用模式。本文通過研究雙語兒童語言發(fā)展這一廣泛的領域,試圖將事實與虛構分開,也將全部的事實與片面的斷章取義式的陳述剝離開,消除人們對雙語兒童語言學習的誤解以及造成的不良影響。
該卷所收錄的文章探討了當前世界各地的語言習得規(guī)劃,旨在向讀者提供世界不同地區(qū)的語言習得規(guī)劃以及語言學習和教學的實踐。
該卷中文獻主要探討世界各地正式與非正式教育環(huán)境中的語言習得規(guī)劃問題,研究領域包含基礎教育階段到高等教育。收錄文獻的研究對象范圍涵蓋了歐洲、美洲、亞洲、非洲等地區(qū),研究領域涉及家庭語言政策、國家和各級機構的語言教育政策?;A階段的語言習得規(guī)劃以捷克、法國、印度尼西亞、美國等多語國家的語言實踐為例,闡述了包括0到3歲兒童語言發(fā)展、小學和中學教育階段的語言習得規(guī)劃,研究多圍繞家庭與地區(qū)的多語制保護問題。高等教育階段的語言習得規(guī)化強調語言學習是未來獲取社會資源的有效途徑,此部分內容聚焦丹麥、日本和巴西三個國家的語言教學現狀。無論是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雙語并行戰(zhàn)略、日本高校以全球化背景為依托的英語課堂教學還是巴西推行的英語無國界項目,高等教育階段的語言習得規(guī)劃注重發(fā)展學生的英語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
該卷中的焦點主題包括外語習得和繼承語維護,研究結果表明,微觀層面的語言意識形態(tài)經常與國家宏觀的語言政策背道而馳,造成此差異的影響因素包括家庭所處的社會和經濟環(huán)境,與語言相關的包括語言態(tài)度、立場及觀念在內的語言文化等因素。家庭的語言意識和語言信仰發(fā)揮隱性語言政策的作用,是家庭語言政策潛藏的力量(Gibbons & Ramirez,2004)。社會文化、身份認同等因素會引導父母制定顯性或隱性的語言政策,這種微觀層面的自下而上的語言政策對語言實踐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除此以外,教育機構作為語言習得規(guī)劃研究的重要場所,在意識形態(tài)再創(chuàng)造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各地方的實際語言教育環(huán)境會因地區(qū)不同而存在差異,哥本哈根大學將英語作為教學語言,而在日本與巴西都將其作為外語來學習;有時差異甚至來自一個機構的內部,例如在哥本哈根大學以英語作為教學語言的不同課程中,語言使用的具體情況以及學生的語言態(tài)度也存在明顯差異。因此,教育機構中的語言實踐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國家的語言政策、教育機構的語言決策、語言使用者的語言活動、社會環(huán)境中的語言意識形態(tài)、教師以及家庭的語言管理等。語言習得規(guī)劃的根本應當重視家庭、學校及社會環(huán)境中的語言實踐,聚焦影響語言實踐本質的關鍵因素,增強對語言實踐的深層理解。
語言習得規(guī)劃作為一個研究和政治領域,經歷了從單語到多語語言觀的幾種范式轉變(Schjerve & Vetter,2012)。多語制從廣義上理解為擁有兩種以上語言的知識,而從社會發(fā)展的角度,則定義為致力于改善個人水平或社會標準的循序漸進的過程(肯尼,2014)。在全球化的今天,多語制不僅被看做是一種認知財富,同時也是一種社會和經濟財富,而語言中的單語制被視為語言習得規(guī)劃亟待解決的問題(Arfiandhani;?z?rencik & Hromadová,此卷)。由于多語制的歷史與政治因素,如該卷的一些作者(例如Holmen和Mueller Gathercole)所述,多語現象是一個模糊且矛盾的術語,與廣泛的社會政治經濟因素緊密相聯,語言習得規(guī)劃常常忽略其內在的復雜特征。英語化現象雖然已在世界不同地區(qū)的語言政策規(guī)劃中產生了深遠影響,但僅僅掌握英語是否足夠應對日趨多元化的社會交際?針對此問題,該卷中的八位作者提及并討論了英語化現象在全球背景下產生的影響。因此,還需要獲得除英語以外的哪些語言資源成為了當今語言習得規(guī)劃研究一個凸顯主題。
多語制的包容性和社會凝聚性是構成全球公民的基礎,若將多語制作為一種市場營銷的策略,與將其視為促進平等和民主的人類最基本權利之觀點難以融合(Hult & Hornberger,2016)。語言的多元化與政府的多語言教育政策密不可分,教育領域對維護語言與激發(fā)語言活力有巨大作用。多民族國家中的語言政策與規(guī)劃應特別重視語言教育問題,在教育的各階段鼓勵學習者使用對象語言,增加多語項目,促進語言間的交流,保護語言生態(tài)。
該卷內容緊緊圍繞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語言規(guī)劃問題展開論述,既聚焦語言實踐,又有關注理論研究的融合深化,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該卷針對不同國家和地區(qū)語言習得規(guī)劃中的具體實踐問題,基于民族志學的研究方法,對不同教育階段的語言習得規(guī)劃進行深入研究。具體地呈現出語言習得規(guī)劃研究的范式與領域,剖析了影響語言習得規(guī)劃的因素,如民族或種族權力關系、歷史情境中的政治體系、語言意識形態(tài)、社區(qū)語言社會化、社區(qū)和學校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例如,學生、家長、教師和管理者),人際交往和內部發(fā)展(社會和認知)。
該卷的第三部分從復雜理論、融合教育以及雙語兒童的語言發(fā)展三個層面就語言發(fā)展和語言政策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入剖析。語言發(fā)展與語言規(guī)劃要在一個復雜的動態(tài)系統(tǒng)中進行研究,要更加關注以背景和文化導向的研究。將語言習得領域的原則和研究成果與語言政策研究相結合,不斷更新教育領域的研究方法和解釋框架,為語言的多元化管理提供參考依據。面對種種不確定因素,語言政策要因地制宜,充分理解語言發(fā)展中各因素間的相互作用和關聯,借助理論指導實踐,基于實踐來豐富理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此卷收錄的文章的研究范圍雖然包括了多個地區(qū),但由于各國家和地區(qū)的實際教育環(huán)境以及文化背景存在巨大差異,整卷內容也只是展示了語言習得規(guī)劃的冰山一角。對美國移民家庭的語言政策的研究只聚焦于個案分析,研究結論是否具有推廣性值得商榷。捷克的多語家庭以及法國的雙語托兒所的語言政策都顯示出政策執(zhí)行者的語言意識形態(tài)與國家和機構的宏觀政策相違背,但如何協調微觀實踐與宏觀規(guī)劃之間的分歧,研究者并未進行深入討論。
高等教育階段的語言習得研究僅僅聚焦了丹麥、日本和巴西三個國家的教育實踐,其呈現的語言教育現實不足以映射出相同地域不同國家的語言政策的真實狀況。例如,在亞洲,英語在一些國家和地區(qū)作為二語來習得(如新加坡、中國香港等地),在中國大陸地區(qū)英語則作為外語來學習。學習一門外語和習得第二語言在概念和實踐層面都存在差異,不管是政策的制定還是實施,都要考慮各地的歷史文化背景以及各國家的語言發(fā)展戰(zhàn)略。丹麥的高等教育實施雙語并行戰(zhàn)略,研究者只基于兩門課程的語言使用情況分析其效果,研究對象的輻射程度較小,并且專業(yè)之間的差異也會影響學生的語言使用情況,所以雙語并行的語言政策產生的效果還需要進一步論證。除此以外,該卷中許多研究者提到了英語化現象產生的影響,但對于如何抵消英語化現象帶來的語言資源分配使用問題沒有給出具體的解決方案,這也是當今語言習得規(guī)劃研究亟待解決的問題。